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家禽业遍及全省农村,以鸡为主,约占家禽饲养总量的75%,鸭占17%,鹅占8%左右。
安徽饲养家禽的历史较久,早在西周时期,鸡已列入“六拢”①,在合肥西郊隋墓出土大量泥塑模型陪葬品中的双鸡、双凫②,反映隋代古安徽的养禽业已相当发展。明天启元年(1621年)《凤阳新书》农政中记有“家以犬、豕、鸡、豚而老者利于堂矣”;明志云“珍禽则鹅、鸭,民间无论乡市,好畜鹅、鸭、鸡、鸽,宴会以鹅为珍品”,显示明代重视养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皖政辑要》第23册载:“鸡、鸭、鹅各属通产,合肥、舒城尤多”,可见历代·2 8 4·①②凫即家鸭。六拢为马、牛、羊、豕、犬、鸡。对养禽颇为重视。民国时期,安徽家禽已有进一步发展。民国10年(1921年),全省养禽量达2765.88万羽,其中鸡2091.08万羽,鸭430.93万羽,鹅243.87万羽,是当时全国10个有名的禽蛋输出省份之一(包括苏、浙、皖、赣、鲁、鄂、冀、晋、豫、台湾)。民国26年10个省家禽总饲养量1.83亿羽,其中安徽饲养量2085.3万羽,占11.39%。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养禽业遭受严重摧残,饲养量逐年下降,后虽有所恢复,又因内战影响而再度衰落,见表6—1—15。
民国时期安徽家禽饲养情况表
表6—1—15(民国10年~民国36年)

安徽家禽生产,经过建国后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恢复发展很快。1956年以后,迭因农业生产体制的变动和“大跃进”、“共产风”的干扰,安徽家禽业长期处于生产低谷。1959年中共安徽省委批示全省各地,尽可能地多养家禽,并确立“公养为主,私养为辅,公养私养并举的方针”,家禽生产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有些社队只抓公养,忽视私养,甚至严禁社员私养,以致养禽业连续滑坡。1960年全省家禽存栏数降至1477.90万羽,仅为1957年的47.7%。1963年9月2日省人委发出《关于有些地方禁止群众饲养家禽、家畜的通知》,指出:“应允许和支持社员饲养家禽、家畜,禁养是违反政策的错误做法和强迫命令的作风,已严重地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影响了家禽、家畜的发展,引起群众不满”,要求“认真按照《六十条》有关规定办事,对于社员经营家庭副业,应该予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要乱加干涉”。1963年起家禽生产逐年回升,1965年,全省家禽存栏量达到3145.88万羽,见表6—1—16。·3 8 4·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不少社、队,发展了集体养禽,安徽养禽业基本上还是上升的趋势。1966~1970年的5年间,安徽家禽年终存栏最低、最高数量在3297万羽至3555万羽之间,较1965年增长4.23%~13%。1971~1973年,继续发展,较1965年增长34.65%~67.16%。1973年年终存栏5258.56万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安徽家禽生产的顶峰,也是“文化大革命”前的最高生产水平。1974年至1976年的3年间略有下降,年终存栏维持在4763万羽至4954万羽之间,10年间平均每农户年终存栏家禽最少4.35羽,最多为6.3羽。见表6—1—17。
安徽省家禽生产情况表(二)
表6—1—17(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初期,1977年冬,中共安徽省委及时下达了《六条规定》,纠正“文化大革命”期间限养禁养家禽的错误做法,随着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调动了集体和社员养禽的积极性。1978年,天长县饲养家禽243万羽,交售给国家鲜蛋160.5万公斤、家禽5.78万羽。国家于1978年及1979年,两次将家禽收购价格调高6.8%。1981年,又实行浮动价格,运用价格政策刺激家禽生产。1982年3月17日,安徽省人民政府以皖政(1982)49号文件,下达《安徽省28种农副产品收购调拨基数和奖售办法》①;4月2日,《安徽日报》发表短评,要求各地加快发展养鸡事业;7月12日,又发表《城市郊区要发展商品鸡和鲜蛋生产》的短评,要求发展城市郊区养鸡专业户和重点户。1983年元月,安徽省政府在安庆市召开城市养鸡生产会议。元月30日《安徽日报》发表《尽快把养鸡生产搞上去》的评论员文章。经过以上几年切实落实各项政策和大造舆论的推动下,全省养禽大有发展。1983年第一季度,巢湖地区饲养家禽2200万羽,占全省饲养量的四分之一;有养禽专业户、重点户1.5万个,饲养家禽400万羽以上;有炕房264个,年产苗禽4000万羽。阜阳地区到5月底,已饲养雏禽2501万羽,养鸡专业户、重点户达到2.19万户。1984年4月1日起,安徽8个省辖市(包括郊区和所辖县),在继续坚持派购政策前提下收购鲜蛋,实行蛋料挂钩,食品部门每收购0.5公斤鲜蛋,奖售配合饲料1.5公斤,边收购、边发票,凭票平价供应配合饲料。1985年,以水禽为主的良种繁殖和畜禽产品加工基地的巢湖地区,不断增设种禽场,发展饲料加工业,至10月底,全地区家禽饲养量达4000多万羽;农村养禽专业户、重点户、专业村有所增加,平均户养100羽家禽的有4个乡;全地区饲养水禽专业户发展到2.04万户。1986年,由于草食家畜家禽生产的迅速发展,安徽养禽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养鸡稳中有增,养鹅持续发展,养鸭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10年,是安徽养禽业飞速发展的10年,年终存栏量,由1978年的4616.81万羽,发展至1987年的1.16亿羽,10年间家禽生产增长1.5倍。年出栏家禽,由1978年的3700万羽,逐年增长至1987年的1.35亿羽,为1978年的3.66倍。禽肉年产量,由1978年的2.78万吨,逐年增长至1987年的17.60万吨,为1978年的6.3倍。禽蛋年产量,1978年为23.09万吨,1981年为35.74万吨,达到历史最高峰;1982年至1984年,连续3年减产,1985年至1987年逐年回升。见表6—1—18。

安徽家禽的地方良种较多,有皖南三黄鸡、天长三黄鸡、淮南麻黄鸡、淮北麻鸡、巢湖麻鸭、枞阳媒鸭和皖西白鹅、雁鹅等8个品种。另有沿江两岸的小白鹅、四季鹅及当涂的冬鹅、凤阳大骨鸡、皖南台鸡及皖北斗鸡也有名,但已不多见。
皖南三黄鸡。主产于南陵县,原名南陵鸡。因其遍布宣城地区各县,并向外扩展至安徽长江以南,黄山、九华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故统称为“宣州鸡”。属中等兼用型鸡种。因嘴、耳、喙多为黄色又称之“皖南三黄鸡”。
天长三黄鸡。属中型蛋肉兼用型鸡,产于皖东北高邮湖畔半圩地区,天长鸡是其中数量较多的一种类群,因其表型是黄喙、黄腿,黄羽皮,群众称为“三黄鸡”。淮南麻黄鸡。为中型偏大肉蛋兼用型鸡,产于淮南丘陵地区,分布范围较广,主产区在合肥周围邻县。
淮北麻鸡。为小型蛋肉兼用型鸡,产于淮北平原,中心产区在宿县东、北部的时村、留安、解集、栏杆、褚兰、曹村、符离等地,为“符离集烧鸡”原料的主要来源,故又称“符离鸡”。巢湖麻鸭。集中产于巢湖周围的巢湖市及庐江、无为、含山、和县、肥东、肥西、舒城等沿江、湖、河水网地区,为中型蛋肉兼用地方良种。巢湖麻鸭皮薄、骨细、肉嫩、味美,是驰名中外的“南京板鸭”、“无为熏鸭”及“庐州卤鸭”的主要鸭源。
媒鸭。产于长江沿岸的枞阳县一带,原系当地猎户捕获野鸭或收集野蛋由鸡孵化,长期驯养而成,故称“媒鸭”。已有700多年养殖史,现扩散至邻省、县。因媒鸭肉鲜嫩适口,油而不腻,性凉祛火,兼具野味,被视为宴席之佳肴,畅销国内外,尤为港、澳市场欢迎,已逐步取代野鸭出口,仅1986年由专业户贩运至江西、湖北外贸部门,销往广州、港、澳的就有25万羽。据调查,枞阳全县媒鸭种鸭保存量达3.5~4万羽,该县港弯乡姚岗行政村就有400余棚媒鸭近万羽。·6 8 4·
皖西白鹅。系中国白鹅,分布于淮南地区的一个中型肉用地方类群,中心产区在六安地区的霍邱和寿县两地,故有“寿、霍白鹅”之称。皖西白鹅的羽绒洁白,质地柔软,绒杂厚,弹性强,每鹅可产羽绒349克左右,其中绒毛近50克。近年来推广“活拔羽绒法”,质量更有所提高。六安地区年出口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占世界羽绒贸易量的三十分之一,质量为世界之冠,详见表6—1—19。
雁鹅。又名“苍鹅”,归属类型为中国鹅,分布于淮南地区的是一个中型肉用地方类群。原产地在霍邱、寿县、六安3县,肥西也有零星分布。60年代初,安徽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曾从霍邱县进行选种选育提高,并在全省建立23个保种纯繁基点。60年代中期,通过郎溪、广德两县国营农场繁殖推广,10年间,两县已成雁鹅新乡。70年代,雁鹅已遍及淮南、江南广大地区。80年代,因雁鹅羽绒灰白间杂,收购价低,经济效益差,数量逐年减少。1985年,全省仅存良种雁鹅2000多羽,且都分布在郎溪、广德、宣城等县。
小白鹅。分布于滁县、安庆、芜湖、徽州4个地区,数量较多,饲养历史亦久,农家饲养全赖放牧。习惯自然孵化,春孵冬宰,腌制咸鹅,冬留少数种鹅,更新鹅群。一般农户养10羽左右,多则20羽。
凤阳大骨鸡。系亳州斗鸡向南延伸分布,经过选育形成的以体大卵重而著称的一种卵肉兼用型鸡。其特征:体高腿粗、有力,行动灵活善斗,肌肉易肥,肉质好,蛋重最大的达200克,素有“蛋王”之称。60年代初,凤阳明陵公社及国营方邱湖农场,曾设大骨鸡繁殖场,孵育雏鸡3260羽。
宣城台鸡。因其站立地上能啄台桌上食物而得名。60年代初,宣城敬亭畜牧场曾饲养100羽,后来农村鲜见。
皖北斗鸡。包括亳州斗鸡、太和打鸡及凤阳大骨鸡。早在东汉献帝年代,建安末年延康元年(219年),亳州即盛产斗鸡,太和打鸡为其发脉,历代为王宫贵族玩物。明朱元璋建都金陵(南京)后(1368年),凤阳的皇亲国戚派人专程到亳州买来斗鸡寻乐。从此民间富豪用斗鸡作赌博工具。建国后禁赌,斗鸡几无饲养。80年代末,将斗鸡作为文娱活动的内容,阜阳地区及凤阳县,尚有爱好者零星饲养。安徽省地方家禽良种情况见表6—1—19。
安徽省地方家禽良种情况表
表6—1—19

安徽引进国外良种鸡,始于民国4年(1915年),滁县“有信农林公司”自美国引入意大利的蛋用来克航鸡。民国时期,引进的良种鸡,有来克航、洛岛红和澳洲黑3个品种,但羽数极少,仅供教学、科研、示范之用,民间偶见散养,品种也多混杂。建国后的38年间,安徽省的农、科、教、商等系统,为示范、教学、繁育、推广和科研等目的,频繁引进国内外良种鸡及种蛋,品种繁多,羽数较大,多设场饲养繁殖,逐步向城乡推广。80年代初,安徽养禽业步入集约化、商品化经营,为适应市场对商品鸡的需求,又陆续引入国外新培育的优良商品鸡种,和祖代、父母代配套鸡种,设场繁殖、供应。同时,建国早期引进的各种标准品种鸡,也逐渐为商品鸡所取代淘汰殆尽。
安徽先后引进的蛋用品种鸡,有原产于意大利的白来克航。肉用品种鸡有原产于东印度的波罗门鸡。肉蛋兼用品种的有澳大利亚的澳洲黑鸡、美国的洛岛红、新汉夏、横斑洛克鸡,英国的科利什、浅花苏赛斯、奥品顿黄鸡。国内江西泰和丝羽乌骨鸡,上海新浦东肉蛋兼用鸡,江苏南通的肉蛋兼用新狼山鸡。引进的商用品种鸡,有英国的萨克斯蛋鸡、罗斯褐壳蛋鸡和罗斯1号肉鸡,法国的伊莎褐克蛋鸡,加拿大的红布罗、星布罗、星杂268及578蛋鸡,荷兰的海佩科肉鸡,西德的罗曼肉鸡,美国的巴布可克B—300蛋鸡,日本的S200、S300蛋鸡。
良种水禽品种鸭,安徽先后引进的有英国的咔叽·康贝尔蛋用鸭和樱桃谷肉用鸭,澳大利亚的狄高肉用鸭;国内福建的瘤头兼用鸭,广东的兼用广东麻鸭,北京的肉用北京鸭,浙江的蛋用绍兴鸭,江苏的兼用昆山麻鸭和高邮鸭。
入鹅的品种有,广东狮头鹅,江苏的太湖鹅和四季鹅,浙江的浙东鹅,广州的泥鹅;和唯一的外国品种西德莱茵鹅,详见表6—1—20、6—1—21、6—1—22。
安徽省引进标准品种鸡表
表6—1—20




安徽鸡的改良推广,始于50年代中期,省农业厅从哈尔滨购进白来克航鸡的种蛋1万公斤,由各专、市孵化推广,多散养于安徽省主要城市近郊农村。但由于鸡的世代更迭快,难以继代流传广泛扩散,对地方鸡的血液影响甚微。70年代末,商品代鸡种涌入安徽省,品种鸡逐渐被淘汰。随着安徽养鸡业商品化、集约化的发展,和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国内外培育的商品肉、蛋鸡及上代种鸡,大批地引入安徽。80年代,国际间高产良种商品鸡新旧更迭迅速,引入安徽的品种也随之变换。早期经省农学院引进的星布罗、塞克斯,为80年代初引入的S220及S 200所替代;继而星波罗、星杂288成为省农学院鸡场主要的·1 9 4·繁殖鸡群,在安徽各地推广。星杂579由滁县、巢湖地区引入,瞬间罗斯占领安徽商品鸡市场。80年代中期,高产的伊莎、罗曼、海佩科、AA鸡又备受青睐。由于商品鸡不能继代,幼雏、种蛋递补,全赖京、沪等地大型种鸡场供给,有碍安徽养鸡业的发展,为此省农学院鸡场便引入罗斯父母代,省农科院畜牧所饲养场繁育巴布可克B—300。1985年省农牧渔业厅筹建了安徽省祖代蛋鸡场。同年,从荷兰引进1套祖代、4套父母代海佩科红羽肉鸡,一套金钱—54父母代棕克蛋鸡,分别由宿县地区种鸡场,合肥市蜀山、常青鸡场,铜陵市鸡场繁育推广。1986年省农牧渔业厅对全省种鸡场进行普查、鉴定、发证,并统一规划,分级保种,建立了安徽省良种家禽繁育推广体系。合肥市常青鸡场引入的AA鸡及伊莎鸡的父母代,经鉴定后确定为该两品种鸡的种鸡繁殖场。80年代后期,安徽一些地、市、县,相继兴建集约化鸡场,各自依其所需,引进父母代种鸡,繁育商品雏鸡供应群众饲养。
60年代前,安徽对凤阳大骨鸡、皖南宣州台鸡等地方品种曾进行纯育保种,后因经费不济而中断。1978年南陵县建立南陵三黄鸡保种群。1979年宿县建立符离集保种鸡场,天长县农科所对天长三黄鸡进行保种。1981年合肥市长丰县建立淮南麻鸡保种场。以上保种工作多因经费与技术问题而先后中断,只有淮南麻鸡选育保种工作,安徽农学院牧医系仍作为一项科研课题继续进行。
巢湖麻鸭改良始于60年代。当时巢湖地区不少地方先后大量引入北京鸭、昆山鸭,用以改良巢湖麻鸭。但改良后的麻鸭,有早期生长缓慢、体型变小的缺点,加以工作上无计划,盲目杂交乱配,有的地方甚至错误地提出限期捕杀麻鸭,几乎导致麻鸭濒临灭种。1979年省农业厅拨款在庐江县建麻鸭种鸭场,进行选育建群;1982年由巢湖行署主持成立巢湖麻鸭育种协作组,指导选育工作。1983年省科委确定巢湖麻鸭提纯保种为“六五”攻关课题,以安徽农学院牧医系、巢湖地区畜牧兽医站为课题负责单位,庐江县科委及县畜牧兽医站为协作单位,由巢湖地区科委管理项目,省科委拨经费。通过选育,达到“体型、外貌、特征合格率90%以上,在有放牧条件的情况下,70日龄体重达2公斤,年产蛋160枚以上”。1983年从庐江种鸭场及原白湖农场鸭群中,严选特征、体型相似的麻鸭1071羽(庐江场公鸭43羽、母鸭762羽,白湖农场公鸭93羽、母鸭173羽)组成2个“0世代”选育群,小群闭锁,选育继代,按“开孵前选蛋,出壳后选苗,60日龄选体型外貌,90日龄定选育群”的原则,每一世代严格留种,为期5年。庐江种鸭场进行了7个世代,白湖农场进行了4个世代的选育,实现了课题研究目标①,选育的鸭群达到了全国兼用鸭的标准。1987年通过省级鉴定。选育点年选育鸭后代8~10万羽,选留鸭1~1.5万羽,推广苗鸭150万羽。巢湖地区在进行水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还开展了以巢湖麻鸭为母本,用引进的樱桃谷、狄高鸭为父本的杂交改良,历时2年,每年一批。两批杂交鸭的早期生长速度,均高于巢湖麻鸭。
安徽引种改良本地鹅开始于1958年。至80年代初期,滁县、六安等地区陆续向广东引进狮头鹅,合肥市在长丰县吴山镇设狮头鹅繁育点,试与吴山鹅(皖西白鹅属系)进行杂交改良。80年代中期,巢湖地区引入太湖鹅、四川大白鹅,在无为、庐江县饲养,并在无为·2 9 4·
①巢湖麻鸭提纯保种攻关目标为:在保持麻鸭外貌特征基本一致和品种性状基础上,主攻生长速度,适当增大体重和提高产量。建种鹅场,繁殖鹅种供应巢湖地区改良小白鹅。80年代末,合肥市引进德国莱茵鹅百余羽在肥西种猪场饲养,后又分配给该县产鹅区的高刘乡农民喂养繁殖,终因莱茵鹅适应性差、饲养管理欠善,时有病亡,产蛋虽较多,但受精率低,被自然淘汰。
雁鹅保种于50年代中期着手进行。省农科院畜牧所针对霍邱雁鹅行将灭种的状况,于1959年开始进行雁鹅保种、繁育提纯工作,1965年又在郎溪县扩大繁殖区,至1978年郎溪县的雁鹅年产量达30多万羽。进入80年代,因养雁鹅经济效益差,省农科院畜牧所撤销种鹅繁育工作,郎溪县种鹅场也仅剩200羽雁鹅保种。原产地霍邱县已无雁鹅足迹。
皖西白鹅改良工作于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当时安徽羽绒业蓬勃发展,1978年省和六安地区农牧部门,在霍邱县俞林牧场和户胡区建立皖西白鹅选育群,进行提纯复壮工作。1979年建立保种点,采用小群闭锁繁育方法,开展群众性选育。至1986年完成繁殖3个世代。1987年各世代的成年鹅体重、体尺变异系数逐年缩小,趋于稳定;杂毛鹅在群体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4.5%下降为3.5%,除胸宽、胸深外,其它各项均达到或超过选育指标。1987年在霍邱县恢复选育工作,建立两级种鹅繁育体系,进行品种选育,各项目技术指标已达选育标准,社会经济效益相当显著。
安徽农村养鸡传统喂法,以放养为主。夏秋时全日放在野外,任其自由捕食昆虫,啄食嫩草、野菜、遗谷和草籽等,有的早、晚投稻、麦、玉米、杂粮补饲,或于庭院内设置饲槽,倾倒剩饭、残羹,随鸡啄食。母鸡产蛋后,一般在“咯”鸣时,抛撒谷粒补饲。出壳雏鸡,一般任母鸡自由带育;炕孵鸡雏,一天后始用芝麻或小米开食,以后喂以浸泡过的碎米、小米。为防早春天冷凉脚,多将幼雏放在垫有稻草的箩筐或草窝中保暖,7~10天后方逐渐下地在庭院内活动,大羽长出才任其出外觅食。80年代,安徽各地兴起商品化、集约化养鸡,农村养鸡专业户日增,皆以饲养生长快、产蛋多的商品鸡代替蛋、肉鸡,多笼养或室内平养舍饲,所用饲料都购自市场供应的全价配合饲料。国营、集体养鸡场,皆为机械化、半机械化笼养,普遍注意鸡舍与饲料、饮水的清洁卫生和防疫防病,重视饲养管理科学化。
安徽农家养鸭,历来依赖天然饲料放养。水网地带农民习惯饲养棚鸭。28日龄内育雏期,饲养管理比较精细,习惯在出壳12小时后,将雏鸭置于篮内,放入水中一寸深,让其先饮水,后漂游片刻,上岸待羽绒梳理干,用淘洗过的米饭开食,喂六成饱,再“漂水”上岸,羽绒干后,置干净小棚舍内,定时抄动雏鸭群,防止打堆受压。翌日,饭中拌喂煮熟切碎的小鱼、虾等动物性饲料。3日龄后,改“漂水”为“放水”,7日龄内,昼夜喂食8次,以后逐渐减少,随雏鸭日龄增长,慢慢由熟食改为水拌、生食,变换饲料种类。15日龄后开始训练放牧。25日龄时昼夜喂食3~4次。28日龄进入中鸭期,选择有休息场地放牧,牧后补饲。鸭棚经常更换垫草,保持清洁干燥。30日龄左右,全天放牧,停止补饲。肉仔鸭起棚时间大都计划在收稻季节后,按选定路线赶鸭群旅牧,沿途觅食稻茬田的落谷,到达城市正好成肥出售。种鸭在严冬御寒及早春催蛋时,每只补饲精料20~30公斤。
安徽农村养鹅,亦以放牧为主,一般不喂精料,仅对产蛋期的母鹅及成鹅肥育时添喂一些稻谷饲料。雏鹅出壳后,以切碎的菜叶为食饵,撒布在簸箕或雏鹅背上,逗引其哺食。雏鹅开食迟早,视腹内蛋黄吸收程度而定,一般出壳后12~46小时开食,如腹部大,蛋黄未完全吸收,便推迟24~48小时始开食。饲料常用碎米、米糠用青料(按一斤菜叶和一两碎米或米糠的10∶1比例)拌匀,白天喂4~6次,夜间喂2~3次,不随便用适口性差的饲·3 9 4·料。7天后选晴暖天气,作短时放牧,并逐渐延长放牧时间。10日龄内雏鹅,习惯置于垫草的竹篮内,上盖棉被保暖。10日龄后散养地面,晚间喂食后,扣以竹篮,每篮7~8羽,以防过多打堆,受压损伤。10~15天后,若天气晴朗可全天放牧。15~30日龄雏鹅,羽毛由黑灰色变为淡灰色,称“翻灰鹅”,此时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快。35日龄后,为羽毛生长期,发育更快,采食量大增,生长速度加快。至75日龄羽毛发育基本完成,进入成鹅阶段,以全日放牧,青饲为主。皖西喂养白鹅,过去有囚鹅笼内,限制活动,加强喂食屯肥的所谓“栈鹅”喂法,现已少见。
安徽江淮丘陵地区和沿江平原,为安徽水禽主要产区,产量占全省水禽饲养总量的88%左右;其中,巢湖地区是安徽水禽的良种繁殖和产品加工基地,该地区的无为、含山、和县是鹅、鸭种苗的生产基地。1985年巢湖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提出,利用该地区水资源优势,发展水禽生产,建立“鸭子王国”,用以带动全地区畜牧业发展的设想,获省农牧渔业厅认同。1986年,报经国家农牧渔业部批准,列为全国水禽生产基地,由部、省、地、县4级联合投资1300多万元,创办华东水禽开发公司,兴办了水禽屠宰加工厂,扩建无为、庐江2县的种鸭、种鹅场,并建立巢湖地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进行水禽系列开发。
六安地区的皖西白鹅,在80年代初羽绒业发展中,得到快速发展。80年代后期,年饲养量1200万羽上下,跃居全省首位,成为白鹅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闻名的羽绒生产基地。六安县固镇、新安镇和舒城县的城关镇,共兴建77个羽绒加工厂,10个大型禽蛋加工厂,羽绒年加工能力1800公斤左右,水禽加工能力约1000万羽。
上一篇:第四节 羊
下一篇:第六节 兔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