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养羊生产
安徽省饲养羊的历史较久,早在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时就有饲养。青阳县庙·1 7 4·前乡汪冲,出土西周时期制作精美的青铜羊尊①,西周时安徽已普遍养羊。合肥市西郊隋墓出土大量的泥塑模型陪葬文物中的一双绵羊,说明隋代时安徽养羊业有了发展。明代鼓励养羊,明天启元年(1621年)(凤阳新书)农政云:民间养羊,“足以资货而牧者利于野矣”。清代养羊亦颇势盛。民国时期,安徽养羊业发展很快,由民国3年(1914年)的22.7万只,发展到民国22年的153.3万只。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全省养羊数量连年下降,民国31年降至11.99万只。抗战胜利后,养羊数量始渐回升,到民国35年发展到43万只。继因解放战争,到1949年全省养羊只有25.8万只,其中绵羊1.8万只,山羊24万只。
见表6—1—10。
民国年间安徽养羊数量表
表6—1—10(1914~1947年)

建国后,省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养羊业,在1950~1952年三年恢复时期中,皖北行署农林处,在草场广阔的滁县珠龙区,开始兴建大柳种羊场,着手羊种的改良和引进推广工作。1957年全省年终存栏羊达到1644.99万只,比1949年增长5.39倍。其中,绵羊14.65万只,增长7.14倍;山羊150.34万只,增长5.26倍。1958年4月4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在①以绵羊为装饰的盛酒器皿。转发国务院批转第二商业部《关于加强牲畜经营的报告》的通知指出:“安徽省山区和丘陵地区都适宜养羊,必须大力发展,要求每户保证饲养1~3只,为支持养羊生产,在山区和重点产区,商业部门可进行预购”。同年,安徽省供销部门由淮北地区调剂山、绵羊10万只,分配六安、安庆和芜湖三个专区饲养;省农业厅引进新疆细毛羊、沙力斯细毛羊和哈萨克绵羊等,在六安、黄山和萧县三地建立纯种羊繁育场。1959年3月,中共安徽省委发出《立即开展增产家畜家禽运动》的指示,强调“要大量发展养羊”。许多地方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取公养、私养、合养等方式,发展养羊。安徽农村素有“猪、羊合圈喂养,防止猪疫”的习俗。1958~1962年全省大办集体养猪场的同时发展养羊或办集体养羊场,全省兴办的养羊场有148个,养羊2918只。加之采取“私养私有”养羊政策,促进安徽养羊业的持续发展。1962年,全省羊的年终存栏量达359.08万只,比1957年增长1.18倍。其中,绵羊40.84万只,增长1.78倍;山羊318.24万只,增长1.12倍。1963年,淮北发生水涝灾害,重点产羊地区4次受淹,养羊损失严重,兼以大型养猪场撤办,集体养羊的数量锐减,安徽省养羊生产严重滑坡。1965年,全省存栏量降至111.19万只,比1962年减少69.03%。其中,绵羊26.49万只,减少35.14%;山羊84.70万只,减少73.38%。详见表6—1—11。
安徽省养羊生产情况表
表6—1—11(1958~1965年)

“文化大革命”初期,1967~1969年全省养羊数量略有回升。1970年以后,随着“革命大批判”在农村深入开展,把社员家庭养羊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来批判,把养羊与生产粮食和植树造林对立起来,提出“想要粮,先灭羊”,“要育林、莫养羊”的口号,实行禁养、限养,致使羊的年饲养量连续下降。对此,1972年元月21~26日,安徽省农林局,在滁县大柳种羊场,召开全省养羊生产会议,确定淮北地区要大抓集体养羊,积极发展半细毛羊,改良杂交绵羊;江淮之间和皖南山区,要大力发展养羊,应以推广绵羊,发展半细毛羊为主。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于2月28日以生发字[ 72] 26号通知,转发《全省养羊生产会议纪要》,要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把养羊生产切实抓起来,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3 7 4·1972年年终仅存栏119.89万只,山羊板皮收购量由1962年的508万张减少到67万张,形势极为严峻。1973年4月30日,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以商字[ 1973] 207号通知,转发国务院3月批转农林、外贸、商业部《关于发展山羊生产的报告》,要求各地保护羊种,做好余缺调剂,禁宰引进的良种山羊和有繁殖能力的母羊,有计划地引用优良品种,做好良种培育工作;现有配种站、点要增养良种山羊,为集体和社员的母羊配种;农、商部门要密切配合,下决心把养羊生产发展起来。同年9月5~10日,安徽省农林局在萧县召开全省养羊工作会议,贯彻“积极发展集体养羊,鼓励社员家庭养羊”的方针,对绵羊生产采取“改良品种”、“实行杂交育种”;确定肉毛兼用半细毛羊的育种任务,交由宿县地区承担,将重点安排在萧县、砀山、濉溪、宿县4个县;要求阜阳地区大力发展绵羊;同时各地都要抓好山羊生产,坚决纠正禁养、限养的错误做法;为解决农牧矛盾,对有养羊条件地区,都必须采取以牧养农、农牧、林牧并举的方针,积极发展集体养羊,鼓励社员每户养一至几只山羊。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于同年12月3日以农字[ 1973] 86号文件,转发了《全省养羊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1974年,安徽养羊生产情况开始好转,绵羊改良育种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全省繁殖杂交改良绵羊20万只,其中被毛基本同质达到半细毛羊条件的2.5万多只;上半年全省收购绵羊毛103.5万公斤,除满足安徽毛纺需要外,还支援外省50多万公斤。当年9月19~24日,安徽省农林局在萧县再次召开全省养羊会议,对安徽省养羊业的形势、发展规划及落实半细毛羊的育种任务,进行研讨。同年对交售活羊及羊产品实行了奖售政策:每交售1只山羊或1张羊皮奖粮2.5公斤;交售1只绵羊或1张羊皮奖布票1尺;1张羔皮奖励布票0.5尺。此后两年,全省养羊生产进一步上升,1975年羊存栏144.10万只,比1965年增长29.59%,其中绵羊56.76万只、增长1.14倍,山羊87.34万只、增长3.12%。1976年存栏172.59万只,又比1975年增长19.77%,其中山羊119.03万只,增长36.28%,绵羊53.56万只,减少5.63%。
全省羊生产情况见表6—1—12。
安徽省养羊生产情况表(二)
表6—1—12(1966~1976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安徽养羊业发展很快。1977年终,全省存栏羊215.35万只,其中山羊158.35万只,绵羊57万只,扭转了自1963年以来的14年间,一直徘徊在100万只的局面。1978年全省存栏羊299.58万只,其中山羊227.03万只,绵羊72.55万只,尤以山羊的恢复和发展迅速,较1977年增长43.37%;不仅出现了年收购山羊板皮5万张以上的县16个,其中涡阳、临泉、利辛3县的年收购量都超过20万张以上;而且出现了年产羊毛6万公斤以上的萧县、砀山、濉溪3个县。1979年3月,安徽省农业局、对外贸易局、供销合作社,联合召开有9个地区、2个市、16个养羊重点县参加的生产会议,进一步推动养羊业的发展。安徽山羊主产区阜阳地区,当年全区向国家交售山羊板皮130万张,并在亳县新建1个山羊良种繁殖试验场,专为集体和社员提供优良种羊。同年安徽商业部门,执行每交售1张羊皮,奖售化肥、细粮各2.5公斤的政策,全省养羊生产达到建国30年来最好成绩,年末存栏363.1万只,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社员养羊356.2万只,占全省养羊总数的98%。这一年,全省收购和自宰肉羊228.71万只,羊肉产量2.13万吨;收购羊皮301万张,出口山羊板皮132万张,收购羊毛135万斤。1980年9月,安徽省农业厅,外贸局、供销社,又联合召开《全省养羊会议》,贯彻养羊以户养为主,适当发展集体饲养的方针,对资金、种源有困难的社员,实行必要的扶持政策;落实建立良种体系、选种选配、搞好饲养管理的三条科学养羊措施;继续认真执行收购价格、规格的奖励政策等。该年全省存栏羊383.27万只,较1979年增长5.55%;其中山羊294.99万只,绵羊88.28万只,分别占存栏量的76.97%和23.03%;收购和群众自宰的活羊228.31万只,羊肉产量1.82万吨,羊毛产量0.39万吨。但安徽养羊业自1980年发展到历史最高峰之后,由于发展养羊的政策不稳定,科学养羊措施不落实,种公羊奇缺,饲养管理不善,及养羊的经济效益不如其它草食畜禽(牛、兔、鹅)收入大等等原因,又出现连续三年下滑的局面。至1984年缓慢回升,但至1985年年终全省存栏羊仅215.52万只,为1980年的56.23%。为促进养羊生产迅速回升,1983年2月,省农业厅、外贸局联合召开全省山羊生产工作会议,进一步贯彻党的经济政策调动群众发展养羊的积极性,加强基地建设,实行科学养羊,和严格执行价格政策等措施,扭转养羊下降的局面,稳定羊的存栏量力求有个新发展。1984年放开畜产品收购价格,对重点羊场和专业户的扶持以及由于皮革皮件工业的发展、山羊板皮的出口、内销量增加、市场需求紧俏等新的形势的推动,加快了养羊生产的回升。1986年、1987年,安徽年终存栏山羊分别为238.93万只、303.43万只,较1985年增长23.51%和29%;但绵羊却因经济效益低而继续下降,1986年存栏仅19.98万只,1987年再降为18.3万只。
见表6—1—13。
安徽省养羊生产情况表(三)
表6—1—13(1978~1987年)

二、主要品种
地方良种有小尾寒羊和安徽白山羊两种:
〔小尾寒羊〕
为短脂尾羊,属蒙古绵羊亚型的一种地方类群。具有裘皮优良、肉质美好和产羔多等特点,主要分布于萧县、砀山、宿县、濉溪等4个县。其外貌特征:体躯高大,体质结实,被毛全白色,少数黑眼圈或头部、四肢有黑斑及褐斑点。成年公羊体重72.8公斤,胴体40.5公斤,净肉率45.9%。母羊性成熟早,5~6月龄配种,周岁产羔,年产两胎或两年三胎,每胎产羔2~3只,按一年一胎一羔计算,产羔率在200%以上。小尾寒羊群体毛被结构,分为“细毛型”、“粗毛型”和“裘皮型”。每年4月和10月剪毛两次,公羊春毛1.25~2.25公斤,秋毛1~1.5公斤,年平均3.5公斤;毛长11.5厘米,净毛率63%左右,毛质粗、杂多异质。裘皮型羊的板皮致密、轻、薄,毛股清晰,花型美观,有波浪或螺旋形花弯,是制裘的佳品。
〔安徽白山羊〕
为小型山羊品种,属黄淮山羊的一个地方类群。中心产区在阜阳地区各县和宿县、滁县、六安3个区,淮北、淮南两市居次,各地也有零星分布。邻界产区的江苏徐州地区和河南的商丘、周口、信阳3个地区的一些县也产此羊。其外貌特征:体形较小,体躯短深,背腰平直,公、母羊均有角,毛直色白、基部无绒。食性广,耐粗饲,抗病力强,成活率高,性早熟,繁殖率高,公、母羊3月龄左右即发情配种,一般年产2胎,平均产羔率为260%。成年公羊平均体重20公斤,母羊17公斤;屠宰率50%,净肉率37%;肉脂比例适中,膻味不大,为冬季肉类佳品。板皮厚薄均匀、结实,拉力强、弹性好,质地优良,属汉口路,是制革的上等原料,出口畅销,素有盛誉。
建国前,曾于民国3年(1914年),由安徽凤阳县石门山的农商部第三种畜场,从美国·6 7 4·引进美利奴细毛羊数百只。又民国33年,霍山县畜牧场曾饲养有瑞士萨伦奶山羊。
建国后,安徽省曾多批次从国内外引进良种绵羊,用以改良安徽小尾寒羊。先后引进绵羊品种19个、山羊品种4个,共计2.39万只。
〔大尾寒羊〕
属寒羊的大尾型,脂肉性能良好,原产于河北省东南、山东聊城及河南省密县一带,为国内农区绵羊品种。安徽淮北地区的萧县、砀山、宿县、濉溪等县群众引进较早。50年代初,滁县专区从山东德州引种500只,因适应不了该地半饲半牧与湿热的气候条件,60年代已全部被淘汰,萧、砀等县仍存有大尾寒羊,多数作为杂交母本。
〔蒙古羊〕
原产于蒙古高原,属短脂尾粗毛羊品种。1952年滁县大柳羊场建场后引进1000只。蒙古羊耐粗、适应性强,杂交利用性能良好。引进后继续繁衍,至80年代中期,滁县地区仍有蒙古羊1400余只。
〔湖羊〕
为中国特有的羔皮用绵羊品种,产于江、浙两省的苏嘉湖和杭嘉湖地区。以其生长快,成熟早,四季发情,多产多胎,羔皮花纹相当美观而著称。50年代,滁县专区曾引进300只,因不适应放牧条件,先后被淘汰。
〔新疆细毛羊〕
系新疆育成的中国第一个毛肉兼用的细毛羊品种。50年代,滁县专区从新疆引进1000只进行繁殖,在当地半饲半牧条件下,显示了喜牧、耐粗、增长快的特点。1957年宁国县畜牧场及黄山牧场,也饲养新疆细毛羊百余只。1958年六安专区羊场引进公羊3只,试与哈萨克羊进行杂交。1960年,在宿县、阜阳、六安3专区推广并进行杂交改良。1968年宿县专区又从河北引进公羊124只,并从新疆引进同质母羊2000只,参与地方细毛羊的改良选育。80年代中期,滁县地区已有新疆细毛羊及其杂交后代6000多只。
〔哈萨克羊〕
原产于亚洲西南部至中亚西亚广大地区,中国主产区在新疆天山北麓,为粗毛羊品种。1958年安徽引入279只,饲养于六安专区羊场,因饲养条件差,缺乏管理经验,羊只生长情况不良,死亡多,繁殖少,逐渐被淘汰。
〔敖汗羊〕
系内蒙育成的细毛羊品种,产区在自治区赤峰市南部的半农半牧地区。1968年安徽引入公羊1200只,母羊300只,饲养于宿县专区进行纯繁,用于当地绵羊杂交改良。
〔内蒙古细毛羊〕
系内蒙古育成的“内蒙古毛肉兼用型细毛羊”,为典型草原地带品种。1968年定远县从内蒙引进361只,饲养于飞跃、莲麻2公社。
〔东北细毛羊〕
系东北三省育成的“东北毛肉兼用细毛羊”,分布于松辽平原。1968年安徽引入公羊400只、母羊100只,分养于宿县、阜阳两专区绵羊饲养区,进行纯繁并参与当地羊群杂交改良。·7 7 4·
〔高加索细毛羊〕
原产地苏联高加索,系毛用型细毛羊,1953年引入安徽,滁县大柳羊场用该品种公羊与山东大尾寒羊进行杂交试验。1957年及1958年,又先后从吉林引进种公羊52只,分养于滁县大柳羊场、萧县畜牧场、平湖农场,并在萧县、砀山、濉溪、灵璧等县和阜阳专区绵羊饲养区进行杂交改良。1968年宿县专区又从河北购进公羊500只,用于改良当地绵羊。
〔美利奴细毛羊〕
为世界古老著名的细毛羊品种,原产于西班牙。民国时期和建国初,安徽饲养的美利奴绵羊,均来自英、美的毛用型品种。1953年至1976年间,先后引入苏联和德国育成的美利奴羊共71.99只,对安徽绵羊改良与培育影响很大。
〔考力代羊〕
系肉毛兼用型半细毛羊品种。1967年农业部分拨给安徽新西兰考力代羊290只,澳大利亚考力代羊65只;1968年又调给安徽省新、澳考力代羊公、母各15只,均由滁县大柳羊场饲养纯繁。1978年固镇县半细毛羊育种饲羊场饲养母羊50只。
〔罗姆尼/马许羊〕
原产于英国,系肉毛兼用型半细毛羊品种,中国简称“罗姆尼羊”。1973~1974年,宿县、阜阳两地区从山东引入英国罗姆尼公羊100余只,供当地绵羊改良用。1978年滁县大柳羊场直接从新西兰引进新西兰罗姆尼公羊66只、母羊297只,饲养纯繁;当年,调拨给固镇县公、母羊共45只,饲养纯繁,杂交育种。安徽引进英、新2种罗姆尼羊,主要用于培育48~50支半细毛羊。
〔波尔华斯羊〕
原产于澳大利亚,系毛肉兼用型品种。1973年安徽从吉林省引进公羊50只,供萧县当地绵羊杂交改良。
〔边区莱斯特羊〕
原产于英格兰与苏格兰交界处的农区。1974年宿县地区从新疆引进公羊5只、母羊6只,翌年阜阳地区也从新疆引入公羊25只;1981年固镇县半细毛羊育种场饲养公羊6只,均参与地方绵羊改良。
〔林肯羊〕
原产于英国,属于以肉用为主的粗毛型长毛半细毛羊。70年代中期,萧县从内蒙引进林肯公羊,用以改进杂交母羊的羊毛偏细偏短的缺点。1978年安徽从新西兰引进公羊4只,饲养于固镇县半细毛羊育种场,用于选择配种。1981年再次引进分配该场6只公羊,参与对安徽48~50支半细毛羊的培育、试验,已获明显效果。
〔中卫山羊〕
为中国独特名贵的裘皮用山羊品种,主产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卫县。50年代到70年代,滁县地区先后共引进1000多只。1973年安徽从产地引进公羊624只、母羊300只,分养于阜阳、宿县、滁县、六安及芜湖5个地区,对当地白山羊进行杂交改良,终因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差,生产性能不能充分表现,而多被淘汰。
〔成都麻羊〕
产于四川成都市和温江地区的良种山羊。1968年安徽引进500只,分养于宿县专区·8 7 4·300只,阜阳、滁县专区各100只。滁县专区自建国后的30年间,也曾陆续引进,终因气候、饲养条件比原产地差,难以适应而自然淘汰。
〔内蒙古山羊〕
产于内蒙西部,属绒毛山羊中绒肉兼用型地方良种。建国后,滁县专区曾引进少量改良本地山羊,因不适应当地湿热气候条件,逐渐自然淘汰。
〔萨伦奶山羊〕
原产地瑞士,为世界著名奶用山羊。民国时期,霍山县畜牧场及合肥、安庆、芜湖、蚌埠等市基督教会的外籍传教士曾有饲养,但数量有限。建国后,滁县专区引进,并在山羊区推广,80年代中、后期,已发展到2000余只。与当地山羊杂交所生的杂种羊,体重大,成熟早,产奶量高,见表6—1—14。
安徽省建国以来引进绵、山羊品种一览表
表6—1—14

安徽绵羊品种改良工作于1953年大柳羊场建成后开始进行。1956年有计划地在淮北绵羊产区开展绵羊杂交,以萧县为试点,采用苏联美利奴为父本,当地寒羊为母本,进行杂交试验,其杂交一代羊的产毛量,比寒羊提高一倍以上,甚受群众欢迎,但因种羊数量所限,进展不快。此后除陆续引进苏联美利奴、德国美利奴、斯达夫洛夫、沙力斯,以及高加索、新疆、内蒙、东北等地细毛羊品种,分配以宿县地区为主的绵羊区进行杂交改良,同时淘汰劣种公羊,推广绵羊人工授精配种技术,从而加快了杂交改良的进程。
1965年安徽省农业厅为贯彻“全国畜牧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港澳办公室300号文件“要求安徽大力发展半细毛羊”的指示,开展了安徽省绵羊品种资源的普查与研究,拟订育种计划措施,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顿。
1973年开始继续抓绵羊改良工作,同年3月建立萧县绵羊改良试验站。1974年成立安徽省肉毛兼用半细毛羊育种委员会,恢复了半细毛羊的育种工作。随后,划定砀山、萧县、濉溪、固镇为半细毛羊生产基地县。除充分利用考力代羊改良育种外,增引罗姆尼-马许、波尔华斯、边区莱斯特及林肯等半细毛羊与毛肉兼用种,参与改良育种,并获明显效果。
考力代羊与小尾寒羊杂交的成年杂种羊的剪毛量,公、母羊分别为小尾寒羊的320.16%和376.16%;毛的细度58支占57.7%,56支及60支各占21.15%。宿县地区用含用二分之一考力代血液的杂种羊进行横交,其后代的外貌,公、母羊均有40%以上为肉毛兼用体型,20%以上为毛肉兼用体型;被毛全白、无杂色,64.4%为中等密度。其初生、9月龄、周岁时的羊体重,均高于纯种考力代羊;周岁和2周岁横交羊的剪毛量,各为考力代羊的117.96%及124.58%,母羊各为考力代羊的121.5%及103.52%;2岁横交羊的羊毛细度,已有50%为56支,接近纯种考力代羊;羊毛长度在13.5~14厘米间的约占·0 8 4·50%。
罗姆尼羊与细毛寒羊二元杂交的杂交羊,或罗姆尼羊、考力代羊、细毛寒羊三元杂交的杂交羊,其初生羔、断奶、周岁和成年羊的体重,均比淮北小尾寒羊提高20%以上。二元杂交的周岁羊、成年羊的剪毛量,分别比小尾寒羊提高五至七倍和二至三倍以上。二元及三元杂种羊的羊毛长度,周岁公、母羊在16~18厘米间,成年羊为9~12厘米,比纯种罗姆尼羊稍短,较小尾寒羊长。二元杂种羊的羊毛细度,断奶羊和周岁羊以56支为主,成年公羊50支居多,母羊多为56支。通过横交固定,基本已达到半细毛羊型的育种指标。
1979年安徽经改良的半细毛羊,总数达3.5万只。1980年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确定以萧县绵羊改良试验站和固镇县半细毛羊育种场为基点,进一步开展对“淮北地区40~50支半细毛羊培育途径的研究”,制订选育标准,拟定理想型半细毛羊的生产性能指标。在细毛杂种羊的基础上,首用考力代种公羊进行半细毛羊的育种。考×细杂的杂种羊,肉用性能好,适应性强,其羊毛的长度、细度和净毛率均比细毛杂种羊有所改善,而羊毛细度偏细,48~50支的个体仅占1.5%,未达到要求。萧县、固镇两基点便引入粗毛品种的林肯羊和罗姆尼羊为父本,与细杂母羊进行多种杂交组合试验,以及级进杂交和在筛选的杂种羊群中,以理想型个体进行自群繁育、横交固定等方式,探索培育半细毛羊的途径。据萧县、固镇两个半细毛羊培育基点资料,引用长毛品种半细毛羊(林肯及罗姆尼羊)为父本,与杂种母羊杂交,一代杂种羊的羊毛主体为56~58支,48~50支的个体只达20~30%;二代杂种羊的羊毛纤维细度,经杂一代加粗,以50~56支为主体支数,48~56支的个体达50%左右,萧县基点的罗×林杂组合高达75%。横交二代羊,48~50支个体达84%。半细毛羊育成母羊的平均毛长多数超过15厘米,其中48~50支半细毛羊个体,均达17~18厘米。半细毛母羊剪毛量4.5公斤左右,二代羊剪毛量4公斤左右,萧县基点小群饲养的横交母羊剪毛量超过5.43公斤。按净毛量计算,均超过细毛羊,仅体重偏低,肉用性能未充分显示。按拟定的理想型指标要求,两基点培育的半细毛羊的产毛性能均已达到并有超过。从而探得采用复杂杂交所获的两个杂交组合,即林肯×罗姆尼·细杂,罗姆尼×林肯·细杂为安徽淮北地区培育48~50支半细毛羊的主要途径。
安徽省白山羊的改良工作,80年代以前,有滁县、阜阳、宿县等地区及合肥市,曾引用少量萨伦奶山羊、蒙古山羊、成都麻羊、中卫山羊等品种改良安徽山羊,因无整体改良规划,收效甚微。1980年以后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改良工作,国家批准安徽在阜阳地区及濉溪、萧县、灵璧、泗县、怀远、霍邱等18个县为山羊板皮基地县。1981年建立亳县良种山羊改良试验站。1982年建立霍邱白山羊保种区。通过数年的选育和改良,白山羊质量已有所提高,安徽山羊板皮年出口量逐年增多,80年代后期,年出口量达200万张左右。
三、饲养技术安徽农村养羊,历来比较粗放。淮北平原地区绵羊,以舍饲为主,辅以放牧。宿县、萧、县、砀山、濉溪一些山丘湖滩地区,多采取半牧半饲方式,常见由羊倌赶牧,雨雪天及夜晚入舍补饲。淮北农村几乎户户都养山羊,每户少则1~2只,多者10数只,沿河滩、田边、埂坡有草处,定桩拴系羊颈,任其自由啃食;或在村旁、沟边、房侧、树下、隙地拴系,投以青草、树叶喂食;也有畜主鞭赶田间、岗坡、河堤游牧的。淮河以南农村饲养绵羊较少,养羊多·1 8 4·拴院内、檐下,或与猪、牛同栏,喂以青、干草。丘陵地带养山羊,以放牧的居多,也有拴养、牵拉散放的。各地养羊,全赖青草和各种秸杆、藤蔓、茎叶、树叶等喂养,极少喂用精料。只在公羊配种期,母羊怀孕中、后期、哺乳前期,或寒冬腊月间补饲一些糠麸与豆类等精料。50年代后期,安徽集体养羊,随着全省兴办猪场热潮发展起来以后,开始公、母分群饲养,注意选种选配,讲求杂交改良,因之卫生防疫管理,逐步有所改善,但仍固守传统的饲养方式,科学养羊水平提高不快。70年代初,为解决安徽毛纺工业的原料需要,在绵羊集中产区的萧县进行绵羊改良,着手绵羊毛生产基地县建设。1974年,增建砀山、濉溪、宿县3个绵羊毛生产基地县。由于绵羊改良由点到面逐步开展,羊毛产量年年增长,至1978年全省绵羊毛收购量达280万公斤,比1970年的125.3万公斤增长1.23倍。其中4个羊毛生产基地县收购羊毛218.4万公斤,占78%;单萧县一个县就收购羊毛112万公斤,占全省收购量的40%。安徽白山羊的板皮质地细密、柔韧,素享盛誉,深受国内外制革厂家和消费者的欢迎,历来是安徽出口创汇的传统大宗商品。1978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对外贸易部共同确定临泉、阜南、阜阳、太和、界首、蒙城、亳县、涡阳、利辛、颍上、宿县、怀远、泗县、灵璧、濉溪、霍邱等16个年产山羊板皮5万张以上的县,为全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拨给资金、化肥、外汇贷款,支持发展白山羊生产。1980年又增列寿县及萧县为基地县,至此全省山羊板皮基地县达18个。各基地县在农牧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支持下,积极开展对白山羊的引种杂交,繁育改良,提高山羊板皮质量。中共泗县县委,把养羊列为骨干项目,建立80个山羊生产基地大队,认真执行“公养、私养并举”的方针,因地制宜地采取“户养队放”、“队有户养”等多种饲养管理形式发展白山羊生产。全省山羊年终存栏量,由1978年的227.03万只上升到1987年303.4万只,增长33.64%;1980~1987年,累计出口山羊板皮740多万张,年均92万张。各基地县还相继发展山羊板皮深加工,兴办一批皮革皮件加工制造厂,提高出口创汇能力。阜阳市从意大利引进皮革加工成套设备,促进皮革制品出口创汇。
上一篇:第三节 猪
下一篇:第五节 家禽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