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概况
凤阳县地处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地带,土壤形成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据1985年凤阳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共有六个土类,13个亚类,43个土属计98个土种,从北部沿淮至南部丘陵山区依次分布黄潮土、黄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从西向东分布有砂姜黑土、黄棕壤。水稻土则遍及全县各处,与上述各类土壤交错分布。本县土壤类型较多,绝大多数耕地土体厚度大于80厘米,酸碱度适中,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但是全县有90%的耕地耕层浅薄,小于15厘米,土壤肥力中等至偏低,养分不协调,缺磷少钾,质地偏砂或偏粘,土壤较紧实,通透性较差,有的还有阻碍层次,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
二、类型
1、黄棕壤
为地带性土壤,也是境内面积最大的1个土壤类型。面积96.7万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47.1%,广泛分布于县境内中部的缓岗、高岗及部分丘陵地区,其高度从海拔18米至280米左右。一般下界与潮土、砂姜黑土相接,上界可与石灰(岩)土相接,并多与水稻土交错分布。成土质类型主要为下蜀黄土,以及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玄武岩、砂砾岩、泥页岩的残积堆积物。全剖面微酸性至酸性,PH值多在5—7之间,最高达7.8,因受耕作影响,低的只有4.6(多为石英岩残堆积质)。按其发育阶段和属性的不同,黄棕壤划分出普通黄棕壤、粘盘黄棕壤、黄棕壤性土3个亚类,计14个土属,41个土种。
2、砂姜黑土
为古老耕作土壤之一,面积15.17万亩,占全县总土壤面积7.3%。主要集中分布于县境内西部武店、宫集一带的浅洼平原中,分布高程在18—35米左右。由于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以1—1.5米居多,旱期积水有利于耐渍的草甸植物生长,在干湿交错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极易生产潜育化;同时土体中Ca(HCO3)2中的CO2挥发,从而在土体下部形成CaCO3结核(即砂姜)。砂姜黑土的田质为黄土性古黄泛河流沉积物,即由第四纪黄粘土经黄水夺淮的流水搬运再沉积后,以沼泽草甸化为前身,经过脱潜和旱耕熟化两个过程而形成的土壤类型。其典型特征是土体上部30厘米左右为颜色深暗的黑土层,而其下至90厘米深度上为砂姜层。由于长期耕作的影响,黑土层变化较大,颜色、厚度各处均有差别。本县砂姜黑土层的普分含量高于其它旱地土壤,也高于淮北平原的砂姜土,有机质含量1.69%,含氮为0.106%,速效磷为7.6PPm,速效钾为210PPm,但由于地下水位高,土壤受渍,加之土质过粘,物理性状不良,也限制了土体中有效养分的释放。如经改良,生产潜力很大。本县仅有一个砂姜黑土亚型,计5个土属,10个土种。
3、潮土
全县有潮土14.04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6.86%。主要分布于淮河及支流(濠河、小溪河、板桥河)沿岸及花园湖滩地,其高程在海拔20米以下,以黄湾、枣巷、大溪河、顾台、城北等地较多见。潮土是半水成土,属非地带性土壤,成土田质为近代河流沉积物,经旱耕熟化而成。沿淮地区由于受到黄河泛滥物质影响,潮土具有强石灰反应;支流则受各自上游物质沉积影响,多无石灰反应。按成土物质来源,将潮土划分出成土田质为近代黄泛冲积物的黄潮土和成土田质为山河冲积物的灰潮土2个亚类,计5个土属13个土种。
4、紫色土
全县紫色土面积仅3.6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1.77%。分布于考城、武店及南部曹店一带丘陵的中下部,高程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常与石灰(岩)土交错分布,呈小片状或条带状,构成复区。田岩为奥陶纪石灰岩中紫色泥岩及少量薄层紫色砂页岩夹层,经地质构造变动而发育成紫色土。由于田岩性质脆,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成土物质不断受到侵蚀冲刷,使土壤长期处于幼年发育阶段,土壤及保留田岩特性,土色呈暗棕或暗紫色,一般无石灰反应,质地较粘重,有机质含量较高,在1.6%至2.8%居多。全磷、全钾含量较丰,分别为0.08%和2.5%左右。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多以未耕荒地为主。紫色土只有一个中性紫色土亚类和一个紫色土土属,按其风化程度,含岩屑及砂砾多少可划分出紫泥土、砾质紫泥土、猪血泥和砾质猪血泥4个土种。
5、石灰(岩)土
全县石灰(岩)土有14.9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7.28%,主要分布于县境内西南及南部丘陵地带,府城以北城山一带亦有小片分布。石灰(岩)土是由石灰岩类(石类岩、白云岩、大理岩)风化物所形成的一种成土,其成土特征是石灰岩经长期溶蚀风化,碳酸钙不断遭淋失,但因为田质的碳酸钙含量高,而且受石灰岩富含重碳酸钙水的补充,所以土层中碳酸钙含量较多,极有利于腐植质的积累,表土富含有机质,自然肥力较高,但各地土层厚度差异极大。按其成土特征,石灰(岩)土划分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2个亚类(土属),计6个土种。
6、水稻土
全县水稻土60.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38.5%,水稻土是由各种母质田及田间土壤经淹水种稻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产物,是一种人工水成土。本县水稻土各处均有分布,常与其它土类交错分布,以县境内中部旁、冲地的水稻土面积最大,占全县水稻土面积的94%,水田多实行水旱轮作制,全年灌水种稻期不足6个月,大部分时间通气状况较好,土层中淋溶作用较弱,耕作层中还原铁、锰常与有机质分解物氧化成血红色的斑块淀积物。由于水稻土分布的地形部位不同,地下水位、灌溉条件的很大差异,对水稻土的各个层段发育产生很大影响。水稻土根据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的水份条件以及土层发育的状况,共分5个亚类:分布于上旁和岗地的淹育型水稻土;分布于塝田的渗育性水稻土;分布于二滂的侧渗型水稻土;分布于下滂或平冲的潴育型水稻土和分布于冲底或库、塘的潜育型水稻土,计15个土属,27个土种。
全县土壤类型表
表2—7

续表2—7—1

续表2—7—2

续表2—7—3

三、区域分布
北部沿淮冲积平原:包括九华山、城山、洪山及花园湖以北的沿淮河漫滩Ⅰ级阶地,高程在20米左右。地形最低的河漫滩主要分布黄潮土,逐渐过渡至Ⅰ级阶地分布由次生黄粘土发育成的潮马肝土和由此类田土上发育的水稻土。由于受黄泛冲积物“紧沙漫淤”的影响,沿淮堤外侧的滩地、沙洲分布质地较粗的泡沙土;黄湾附近为飞沙土;河堤内侧为沙土或淤底沙土、两合土、沙底两合土。淤土则分布在距淮河较远的低洼地,方邱湖、申台子以东的湖洼地中的淤土面积最大,在沿淮局部洼地边沿或殊留的岗地上,黄泛沉积物未及影响,分布有潮马肝土和潮黄白土。
中部阶地、岗地地形微波起伏,岗、塝、冲相间发育,地面高程在20—25米之间,土壤类型以粘盘黄棕壤和水稻土为主,在岗地,分布有马肝土、紧白土、白澄板田;塝上多分布黄白土和属于渗育型水稻土的渗马肝土、渗黄白土等;宽冲多分布潴育型水稻土中的瘦马肝土及少量潜育型水稻土中的青僵马肝土;窄冲、冲心或库塘下多为青马肝土。在濠河、板桥河、小溪河等河洛地带主要分布泥骨土,河口入淮常与黄土交互形成淤底骨土,在小溪河上游或涧湾靠近丘陵的高阶地上,有均质黄白土呈狭长带状分布。
南部丘陵山区:丘陵山区岩石种类多,成土田岩风化程度差异很大,土壤类型复杂。丘陵山区的北侧,以石英砂岩风化物形成的硅质土为主;山区的南侧以泥岩所形成的岩成土和石灰(岩)土为主;山间各地多以黄土状母质为主所发育的马肝土、黄白土、渗黄马肝土、渗黄白土以及青干土、青钙泥土等。在垂直方向上,丘陵的下部,土层较厚,分布有棕色石灰土、硅质黄棕壤、扁石黄棕壤,从丘陵向岗地过渡地带,则分布有石底马肝土、夹砾马肝土等。
在西部的欢山、煤山以西,天河、窑河以东地区,高程在50米以下,以砂姜黑土和由此所形成的水稻土为主,仅在有岩石出露的零星残丘发育有棕色石灰(岩)土、砾质紫泥土、砂砾黄棕壤等。
主要耕作土壤理化现状表
表2—8

续表2—8

上一篇:第四节 水文
下一篇:第六节 植被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