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大包干带来大变化。1985年,全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3.28亿元,平均年递增率15.3%;财政收入达到8394.1万元,平均年递增率11.6%;城乡居民储蓄金额达到8227.6万元,平均年递增率31.5%。粮食产量7年跨了7大步,平均每年增收0.5亿公斤左右,共生产粮食24.4408亿公斤,而1952年至1978年26年只产粮28.63亿公斤;7年,全县农民出售粮食7.5亿多公斤,户均售粮超万斤,人均售粮1500公斤。大包干以前,平均每年国家要供应凤阳农民1000万公斤粮食;大包干以后,凤阳农民每年交售给国家粮食1亿公斤。以前那种“提着袋,端着盆,家家一个购粮本,凤阳农民当市民,荒了田块吃供应”的时代结束了。现在的情景是:国家粮油收购站门前,一辆辆装满粮食、油料的平板车、小四轮拖拉机接踵而至,出现了农民争相交售定购、超购、议购粮油的喜人场面。合作化以来20多年,全县25个粮站的仓库、油罐从未装满过。而到1985年,全县粮仓容量比1978年增加了2.3倍,还感到仓库紧张。凤阳农民正加大事业投资,拓宽致富门路,进一步改善生活,多做贡献。
一、产量贡献
1979年农业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22006万公斤,对国家开始有了贡献。全县征购任务2700万公斤,实际交售4567万公斤,是任务的169%。自统购统销以来,1979年农村第一次基本不要回销粮。除城镇供应外,还调出2500万公斤,超过合作化26年调出粮食的总和。粮食商品率接近20%。35万公斤油料统购任务,20多年来一直完不成,而1979年向国家交售122.4万公斤,是任务的3.5倍。一些实行大包干的社队成倍超额完成粮油征购任务。过去征购粮食需花很大力气催交、催送,1979年社员主动交征购粮,有的粮站发号头排队收粮。生猪收购任务6.7万头,实际完成7万头。鲜蛋收购任务过去年年都是40万公斤,而能完成45万公斤左右,1979年完成77.5万公斤。
1980年,全县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齐发展,并获得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25123万公斤,较丰收的1979年增长19%。油料总产1031.9万公斤,较1979年多收225万公斤,增长36%。大牲畜发展到5.15万多头,较1979年增加5871头,生猪24万头,较1979年增加2万头,羊3万只,较1979年增加3000只,鸡、鸭、鹅等饲养量均比1979年增加30%左右。渔业生产,人工繁殖鱼苗5400万尾,放养面积12.7万亩,占可放水面的2/3,全年成鱼总产105万公斤,较1979年82万公斤增长28%。林业生产,全年国营、社队和社员个人育苗2488亩,较1979年增加3.3%。工副业方面,相当一部分公社、大队兴办了建材、建筑、开采、加工、运输、养殖、贸易等企业。全年主要农、工、副业总收入在1.1亿元左右,其中多种经营和社队工副业收入达4622万元,占总收入的40.4%。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国家的贡献也多了,全年向国家交售粮食0.55亿公斤,超过任务一倍多,比1979年多卖1150万公斤,人均交售115公斤,粮食商品率达到了20%以上。向国家交售油脂192万公斤,是统购任务的5倍多,比1979年多卖了69.5万公斤。农副产品的收购总额达5000万元,比1979年增长23%,人均提供商品价值为106元。
1981年,全县粮食总产32022万公斤,比1980年的25123万公斤增长23%,人均生产676.5公斤,比1980年增加142公斤。生产万斤粮的有2.3万多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24%,比1980年多1.2万户。入库粮食9223.5万公斤,比1980年多贡献4000多万公斤,人均贡献188.7万公斤。交售万公斤粮的农户983户。油料总产1857.5万公斤,比1980年的1031.9万公斤多收825.6万公斤,增长80%,其中油菜籽总产580.5万公斤,比1980年的80.5万公斤增加7倍多。棉花总产109.8万公斤,比1980年的47.4万公斤多收62.4万公斤,增长1.3倍,交售76.45万公斤,比1980年多售27万公斤。烤烟总产595.1万公斤,比1980年172.5万公斤增长2.4倍,交售475.4万公斤,比上一年增长146.9%。全年造林1.68万亩,其中国家造林4595亩,四旁(路旁、沟旁、村旁、宅旁)植树415万棵,育苗550亩,防治松毛虫66000亩次。大牲畜56918头,比1980年增加5280头。渔业生产推行库社联养和社队养鱼,加强商品鱼基地建设和渔政管理,水产品产值243万元,比1980年增长10%,收购22.4万公斤,超过计划17万公斤的31.7%。全县养鱼水面98698亩,占可养水面15.3万亩的61.4%。
1982年,是多灾、大灾的一年。春季干旱,午收高温多雨,七、八月份又连续下了13场大雨,降雨量400多毫米,内涝成灾。在全县45个乡、2个镇中,有16个乡1个镇受灾,成灾面积达14.4万亩。然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战胜旱涝灾害,农业生产又获大丰收。粮食增产,全年粮食总产35745.3万公斤,比1981年增长11.6%。油菜籽丰收,总产849.7万公斤,比1981年增长64%。畜牧业产量上升,全县大牲畜发展到63863头,比1981年增长了89%;年末生猪存栏100416头,向国家交售肥猪64011头;家禽761500只,比1981年增长11.7%,出售30万只;全年产蛋量284.75万公斤。水产品增多,放养水面10300亩,水产品总产量151.8万公斤,比1981年增长24.5%。全年入库粮食13121万公斤,比去年9237.5万公斤增加3992.5万公斤增长42.2%。
1983年,粮食总产达40858.2万公斤,是1978年1.5亿公斤的2.7倍。向国家交售17000万公斤,比1982年13121万公斤多4879万公斤。人均产粮800公斤,人均售粮350公斤。
1984年,在调整农业结构上下功夫,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开采业、建筑业一齐上,使农业总产值中的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年粮食总产达43623.8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1.95倍。副业为1931万元,比上年增加844万元,上升3.4%;林、牧、渔业产值也开始上升。凤阳花鼓的发源地燃灯乡,共有1900多户,过去差不多户户都乞讨过,1984年有1100多户产粮万斤以上,全乡人均卖粮超千斤。
1985年,全县粮食总产45029.8万公斤,比1984年增长3.2%;油料增产幅度大,总产1761万公斤,比上年增长58.8%。经济作物随着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开始转向大面积种植。薄荷、瓜类、藕、糖料、药材、蔬菜、蒜、果等种植面积达48万亩(包括复种)。每个农民近1亩经济田。养殖业发展较快。全县大牲畜存栏80889头,比1984年增长8.6%;生猪存栏136192头,出栏119633头,分别比上年增加9%和24%;家禽存栏243.3万只,出栏15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16%;水产品产量214.4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5%。乡镇企业大步前进,全年总产值达6769万元,比1984年3821万元翻了一番多。
二、农民生活
大包干7年来,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到1985年人均收入438元,比大包干前的1978年人均收入91元增加3.8倍。全县还涌现出1490多户人均收入达千元或户均收入达万元、数万元的富裕户。7年间,农民先后盖房12.1万多间,其中楼房6000间,购自行车25.05万辆,缝纫机15.95万台,电视机2.713万台,收录机4001台,电风扇1.3476万台。大庙乡后杨队有23户,101人,人均5亩多地,建国前逃荒要饭的占半数以上。因为穷,很多姑娘不愿嫁到这个村,直到1979年底,未婚男子还占全队成年男性人数50%,有17个光棍汉。群众说:“后杨地多不打粮,磙子一停就逃荒,只见后杨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后杨”。1978年以前,全队粮食总产在5万公斤以下,大包干后,1979年产粮8.5万公斤;1980年产粮10万公斤;1981年猛增到18.25万公斤。1985年,这个队人均生产双吨粮,人均收入800多元;12户农民住进了“小洋楼”,17个光棍汉结了婚。这里农民又唱道:“后杨田多多打粮,磙子一停卖余粮,住上高楼用高档,小伙子不愁娶新娘”。这个村的农民杨锦礼,1967年带着老婆孩子到合肥沿街乞讨,白天转小巷,夜宿屋檐下。14年以后,成了“冒尖户”的杨锦礼再次来到合肥,出席了省召开的多种经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两次到合肥,两次泪盈盈。第一次是“穷困”——辛酸的泪,第二次是“富裕”——感激的泪。大包干使凤阳农民由穷变富,他们高兴地用花鼓词讴歌新生活:“唱过去,泥巴门,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看现在,住瓦房,吃细粮,电视沙发西式床,还有余钱存银行”。
1978—1985年农村变化情况表
表4—1

续表4—1

三、事业投入
1979年以来,县级经济逐步好转,县财政加大对农村各项事业投入。全县农民也筹集资金6000多万元投入农田水利、农村电力、乡村道路、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
1、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建国以来到1978年,国家投资4400万元,修建水库137座,加上10948处塘坝,总库容量33142万方,其中兴建库容19197万方,兴建电力灌溉站26处。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左右;旱涝保收面积20万亩。
大包干以来,在水利上主要抓了加固脱险,续建配套,渠道清淤工作。1979年到1985年,全县加固除险小型水库58座、中型水库3座,整修塘坝7830处,新建和改建电力排灌站139座,机灌站30座,桥涵洞2408个,渠道清淤300多公里,累计完成土石方2400万方,砌石方20万方,混凝土9000方。总投资207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88万元,占总投资29%,县财政支持171万元,占8.4%,社队自筹1268万元,占62.5%,新增灌溉面积20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5万亩。
2、农村电力建设投入
1978年,全县高低压线路总长492.2公里,通电的只有4个区,16个公社,57个大队,250个生产队。办电的钱全部由国家投资。1979年至1985年,共架设高低压线路1390公里,实现乡乡通电。通电村317个、队2813个,分别占总数357个、3439个的88.8%、81.8%。办电总投资1036.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1万元,占5%,县财政拨款146.6万元,占15%,农民集资836万元,占80%。
3、乡村道路建设投入
1978年,全县公路总长925公里,其中油路84公里,砂石路181公里,土路660公里,桥梁41座685米,涵洞872道,全县通车的公社23个。公路建设总投资24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9万元,县财政拨款80万元。1979年到1985年,全县公路总长为1569公里,比大包干前增加644公里,增加桥梁7座105米,涵洞增加471道,另外还修建混凝土道路8公里,并加宽部分柏油路。乡村道路总投资15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3万元,占20.7%,县财政拨款20.5万元,占12.8%,农民集资105.5万元(不包括未接养的公路投资),占67.5%。
4、农村校舍和文化设施建设投入
1978年以前,全县校舍总数5875间,其中砖瓦结构校舍2600间。大包干以后,县委根据农民负担的可能和农村校舍破漏奇缺状况,提出从1980年开始,每个农村人口每年筹1元建校费(1983年改为城乡每人每年1.5元)。4年群众集资180多万元,国家补助100万元,共建砖瓦校舍2807间,超过1978年以前30年的建房数,添置了数以万计的新课桌。目前,全县已有砖瓦校舍5406间,基本改变了校舍破漏状况。
大包干以前,群众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全县只有2个影剧院,22个农村电影队。1979年到1985年,已有12个区乡兴建和改造了农村影剧院,农村电影队发展到74个,另外还创办文化馆(站)40个,图书室26个,业余剧团23个。
四、冒尖户、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
随着农业大包干责任制的推行,凤阳农民逐步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富裕的户数越来越多。1980年,全县冒尖户仅有1958户;1981年,增加到3481户,占总农户4%。1982年,在冒尖户的基础上,又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1983年,全县各种专业户、重点户18460户,联合体445个,占总农户的18.8%。这些农户的富裕程度越来越高。1980年冒尖户只是户户万斤粮、千元钱,1985年专业户不仅户产万斤粮,一部分户收入达到几千元,少数户达到数万元。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都采用了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向具有社会化特点的专业化、商品化生产发展,劳动的收入都高于一般农户的几倍乃至几十倍,对国家的贡献十分突出。县委、县政府为更好促进其发展,制定一系列规定、章程。1984年2月21日,县司法局以公开信的形式声明,用法律武器保护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的合法权宜,使其发展有法律保障。
1、冒尖户
1979年,全县农民人均产粮465公斤、人均售粮96.5公斤、人均收入150元,这为当时凤阳农业史上最高水平,超出此平均水平者,即为“冒尖”。
1979年,县委规定出席县冒尖户代表大会的冒尖户标准是:户产万斤粮,或人均收入400元以上,或向国家交售农副产品价值达千元以上的。全县粮食产量0.5万公斤以上的有近200户。1981年,全县冒尖户代表大会前夕,县委制定6条评选冒尖户标准:①凡是一个农户向国家交售粮食0.5万公斤以上或单身农民向国家交售2000公斤以上的为“冒尖户”。②凡是一个农户向国家交售油料2000公斤以上(包括油菜籽、芝麻、花生)的为“冒尖户”。③凡是一个农户向国家交售3头以上肥猪,或卖猪在500公斤以上的为“冒尖户”。④凡是一个农户向国家交售皮棉100公斤以上的为“冒尖户”。⑤凡是一个农户向国家交售烟叶500公斤以上,均价在0.6元以上的为“冒尖户”。⑥凡是一个农户向国家交售农副产品(凭发票为据)3000元以上,人均收入800元以上的为“冒尖户”,但必须是人均贡献粮食500公斤以上。
1980年1月28日至29日,县委、县政府召开“1979年度凤阳县冒尖户代表会”,参加会议代表177名,通过听报告、小组讨论、大会介绍经验、戴红花、发奖状、出光荣榜等活动,使与会者受到极大教育和鼓舞。
1981年2月10日至11日,县委、县政府召开“1980年度凤阳县冒尖户代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384名,其中有212户生产粮食0.5万公斤以上,6户生产粮食1万公斤以上,2户生产粮食1.5万公斤以上,人均生产粮食超过1000公斤以上的有236户,人均贡献250公斤以上的有138户,人均贡献400公斤以上的有47户,人均贡献500公斤以上的有65户,人均贡献750公斤以上的有21户,人均贡献1000公斤以上的有12户,还有23户向国家贡献粮食0.5万公斤以上;人均收入500元的177户,人均收入800元以上的有38户,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的23户。
1982年3月2日至3日,县委、县政府召开“1981年度凤阳县冒尖户代表大会”。2、专业户
实行大包干,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一部分农民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凭借自己劳力、资金、技术和善于管理的特长,由原来单一的粮食生产走向多种经营,由兼业逐步发展为专业,使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生产发展,从而涌现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各种专业户。这些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发展商品生产,改进生产技术,劳动效益高、商品率高,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利用率高。1983年6月26日,县委、县政府制定本县农村专业户的标准:①种植业。向国家交售各种农产品,人均售粮1750公斤以上,油料400公斤以上,皮棉75公斤以上,烤烟200公斤以上(均价0.8元以上),出售花木、瓜果、茶叶收入占全年总收入60%以上的户;②林业。成片造林、竹4亩以上的户;③养殖业。养牛6头以上的户,养羊50只以上的户,养蜂50箱以上的户,交售肥猪3头以上的户,交售鲜蛋250公斤以上的户。凤阳专业户具有6大特点:①队伍发展快。大包干第一年,全县仅有1985户冒尖户,1981年增加到3841户,1985年已发展到29000户,占全县总户数29.5%,其中种植业占65%,林业占2.7%,畜牧业占17%,渔业占4.1%,加工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占11.4%。种植专业户中粮食专业户13422户,多种经营专业户5753户。1985年,在旱、涝等多种自然灾害影响下,粮食专业户共生产粮食2.3489亿公斤,人均产粮2010多公斤,户均产粮10050多公斤,比一般农户增产1.2倍。②门路逐渐开阔。由开始的种植专业户,已发展为多项目、多层次、多环节经营,出现了加工、运输、经销、商业、服务等专业户。如马湖乡五业并举,榨油、养蜂、喂蚯蚓、种蘑茹、运销,应有尽有。后沈生产队45户人家有42户榨豆油,形成一个生意兴旺的油料加工专业队。③经营规模日益扩大,经营效益明显。黄湾乡运销专业户陈兴汉,人称“陈百万”,1981年至1983年,经营苇席、茓子营业额达120多万元,除向国家交税4.4万元,向区乡交管理费4万元,捐赠5000元修路建学校外,自己收入4万余元。④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殷涧乡高吉兰等5户杂交水稻制种专业户,承包了300户近500亩杂交稻制种,每年制种2.5万多公斤,保证了全乡万亩水稻的用种,为推广种植杂交稻作出贡献。1985年,这个乡粮食总产950多万公斤,向国家贡献近500万公斤,人均贡献500余公斤。⑤收入普遍增多,万元户大量涌现。刘府乡高允华组织“农工商联合公司”联合运销,每月经营额平均在10万元以上,纯收入七、八千元。⑥贡献越来越大、越来越突出。殷涧乡288户专业户(占全乡1830户的15.3%),生产粮食265万公斤(占全乡粮食总产的27.5%),向国家交售189.5万公斤(占全乡交售总数的40%),人均交售粮食1363.5公斤,商品率为70.8%。
几个专业户简介:
种粮专业户吴凤启梨园乡雁塘头生产队的全国政协委员吴凤启,全家9口人,5个劳动力,承包45亩土地。大包干以来,吴凤启在坚持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经营,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家庭收入不断增加。1980年至1984年5年中,他家生产粮食10.08万公斤,向国家贡献8万公斤。其中1984年他家产粮2.75万公斤,比1983年增加2500公斤;向国家交售2万公斤;生产油料1750公斤。他利用粮多、草多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将粮食就地转化增值。1984年,养肥猪5头,饲养家禽100多只,产蛋300多公斤,养牛7头。农副业纯收入达1.8万元,人均收入2000元。到1985年,他家新建和翻盖房9间(瓦房4间),常备耕牛4头,小四轮拖拉机1台,其它农具齐全,固定资产总值1万余元,相当于过去一个生产队的全部资产。
运销专业户陈兴汉黄湾乡梨园村农民陈兴汉,全家9口人,6个劳力,承包60.7亩土地。陈兴汉在种好包干田的同时,靠经营茓子和苇席致富,成了著名的运销大户。1981年以来,大量收购茓、席,运到东北、肥东等地销售,不仅解决了农民“卖席难”的问题,而且国家、集体、个人都增加了收入。1984年,陈兴汉运销茓、席营业额达150万元,纯利润15万元,除向国家纳税3.37万元、交乡管理费5000元,获利11.3万元。他家现有拖拉机1台,载重汽车2部,北京小吉普车1部,还有楼房、仓库、农机具,固定资产总值达10万元。他还拿出部分资金支援村小学、修乡村公路、架电。人们说,陈兴汉搞运输是“亦农亦商,大家沾光”。
种粮专业户杨锦礼大庙镇后杨队农民杨锦礼,全家7口人,承包42亩耕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吃苦耐劳,科学种田。近4年来,共生产粮食7.5万多公斤,向国家贡献5万多公斤。1984年生产粮食2.2万公斤,全年收入1万多元。他家盖起了5间楼房,购置了小四轮拖拉机1部、收割机1部、永久牌自行车3辆、缝纫机1部、手表3块,还添置了1套家具。杨锦礼多次出席省、地、县勤劳致富先进代表会,接待过十几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和数百名国内来访者及港澳台同胞。1984年8月,赵紫阳总理到他家访问,鼓励他大力发展畜牧业,搞好粮食就地转化。
养蝎专业户李家海刘府乡回乡知青李家海,全家4口人,2个劳力。李家海从报刊杂志上寻求致富门路。自费到山东、江苏、河南、陕西等省求师拜友学习养蝎技术,盖了3间简易温室,引进种蝎,摸索试养。起初只有几十条,逐步发展到上万条,终于掌握了一套养蝎技术。1984年他兴办了“家海养蝎场”,一年繁殖幼蝎125万条,出售药材蝎37公斤,出售种蝎12万条,收入6.1万元,纯收入3.17万元,人均收入近8000元。他举办了两期全国性养蝎技术培训班,21个省市的100余人前来接受培训;28个省市的200多人参加了函授;与15个单位、专业户签订了技术合同,传授养蝎经验。
杂交稻制种专业户高吉兰省人大代表,殷涧乡张湾生产队高吉兰,全家6口人,4个劳力。高吉兰高中毕业回乡后,自费到外地学习杂交稻制种技术,带头搞杂交稻制种承包,全县闻名。1983年,她承包了150亩制种田,单产达到109公斤,比1982年每亩80公斤,增加29公斤,技术指导费625元,自家制种1亩6分地,收入1300多元,加上农副业,全年纯收入6000多元,人均1000元以上。高吉兰的杂交稻制种承包对推动全县杂交稻制种和杂交稻种植起了示范作用。
1979—1985年专业户发展概况表
表4—2

3、重点户
以户为单位,从事种植、林业、养殖、加工、运输、工副业等经营活动,各项指标达到县里规定的标准,称为重点户。
为促进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1983年6月26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本县农村重点户的标准:①种植业。向国家交售各种农产品,人均交售粮食1000公斤以上,油料300公斤以上,皮棉50公斤以上,烤烟150公斤以上(均价0.8元以上),出售花卉苗木、瓜果、茶叶收入占全年总收入50%以上户;②林业。成片造林、竹2亩以上(成活率达80%以上);③养殖业。养牛4头以上户,养猪10头,或母猪2头以上户,养羊30只以上户,养禽200只以上户,养蜂30箱以上户,向国家交售肥猪3头以上户,承包水面10亩以上、亩产成鱼50公斤以上、交售占捕捞总产量的20%以上户,交售鲜蛋150公斤以上的户;④工副业。从事加工、运输、服务、技术承包各业纯收入占全年总收入60%以上户。
4、经济联合体
随着专业化生产不断深入发展,县内出现了一批经济联合体。联合体的形式多种多样,户数有多有少,时间有长有短,一般是3户以上,在技术、资金、劳力等方面联合,在生产经营上协作,经营活动连续一年以上,多数是以家庭、亲友为对象的联合。到1985年4月已发展到560个。
几个经济联合体简介:
宫介仿贸易货栈宫集乡宫介仿贸易货栈,栈里3人。经理宫介仿,懂经营,会管理,是个经纪能人。一个会计管帐,另一个业务员搞外交。贷栈利用当地盛产山芋干的优势,为凤阳、淮南等地酒厂承担代购山芋干业务。由于他们信守合同,善于经营,注重管理,生意越做越活,收入逐年增加。几年来,他们代购山芋干达1000万公斤。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解决了当地农民卖山芋干难的问题。1985年,营业额达100万元,获纯利3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000元,上交乡政府管理费1万元,付栈里人员工资6000元,固定资产增加1.2万元,年底存流动资金3万元。
张守林联户面粉厂考城乡考东村张守林等4户农民自愿合作,投资4万元,联办日加工能力为1.2万公斤的面粉厂。他们为了赢得信誉,对兑换面粉的农民一律做到合理收费;对因质量问题顾客要求退换的,一律给予退换,并向顾客道歉。因此,周围几十里的群众都前来兑换面粉。产品还远销吉林、内蒙古等地。1985年底收入超过5万元。
五户联办水泥制品厂刘府乡刘西村高恒昌等5户农民,看到农村建新房的越来越多,建筑材料十分紧缺,商定利用本地砂石资源丰富、水泥容易买的有利条件联办水泥制品厂。1983年春,他们筹集了2000元资金,派人到外地学习技术。下半年,在凤(阳)淮(南)公路边办起了小型水泥砖瓦制品厂。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盈利1000元。两年多来,这个厂发展很快,已初具规模,现有厂房5间,办公室2间,大小拖拉机各1台,搅拌机1台,人员也由5人增加到15人;共生产水泥砖13万块,水泥瓦5.6万块。两年时间,他们创产值15万多元,获利2.5万元。这个厂生产的水泥制品质量好,深受群众欢迎,建厂以来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农民纷纷上门订货。
5、相关规章
为扶持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的发展,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扶持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的十条规定》,中国农业银行凤阳县支行作出《关于对专业户使用信贷资金的六条优待规定》,县司法局发出《致全县专业户、经济联合体的公开信》,声明“动用法律武器保护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的合法权益”,1984年2月县专业户协会成立伊始即制定章程。这些规章使“两户一联”健康发展。
中共凤阳县委凤阳县人民政府
关于扶持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的十条规定
为了扶持“两户一联”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繁荣,现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为“两户一联”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对各业专业户生产的产品,有关收购部门要“预约收购”、“登门收购”、“优先收购”,并要做到按质论价、优质优价,不得压级压价。对收购他们的产品应给的奖售物资要坚决兑现,不得以任何借口克扣。
第二条对“两户一联”发展生产所需资金,农行和信用社应本着“多半自筹,部分贷款”的精神,优先给予解决。对资源开发,投资周期较长的项目,可给予低息优惠。
第三条对“两户一联”发展专业生产所需化肥、原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在可能条件下,按计划指标优先安排。供应的指标和产品的出售要通过签订购销合同落实到户,实行平价对平价、议价对议价的原则。
第四条为“两户一联”提供各种必要的社会服务。生产或调进的良种、禽苗、饲料优先安排。植保、饲料、运输、加工、贸易等专业服务单位,应积极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帮助他们经营,讲究成本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订立合同,进行技术承包,实行合理收费。
第五条对“两户一联”要加强智力投资。县直有关部门要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传授科技知识、印发科技资料,与他们保持固定联系。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同他们进行技术承包,签订定同,使他们尽快掌握科学技术。
第六条“两户一联”经营活动既要接受国家计划指导,同时又要保护他们经营自主权。在服从国家计划,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自行决定生产、经营、销售。他们从事正当经营所得的收入,除按规定上交税金、集体提留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不得“吃大户”。如有违者,视情节轻重,严肃处理。
第七条对“两户一联”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向他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令,使他们了解什么事应该干,什么事可以干,什么事不能干。
第八条两户一联”不仅自己劳动致富,当好科技示范户,还要扶持困难户,做推广科学技术的带头人,使大家走共同富裕道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两户一联”要坚持离土不离乡的原则。为了更好地发展专业生产,要求将自己的承包土地转让的,经过生产队批准应予允许。对他们的口粮问题,采用以下两种办法解决:一是留一定数量的口粮用地;二是由接受转让土地的农户提供一定数量的平价粮。
第九条对“两户一联”中有发明创造、有经营技术专长、对国家对集体做出较大贡献的,应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授予劳动模范称号,本人申请入党、入团而具备条件的,应按手续吸收其入党入团。
第十条加强对“两户一联”的领导。县、区、乡都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直科局长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要负责辅导1户。县农业部门、多经办负责日常工作。区要成立扶持“两户一联”领导小组,确定专人办公。人民公社管委会具体负责。要调查登记掌握情况,不断反映新情况,使“两户一联”迅速而又健康地发展。
确定“两户一联”要按标准(附后)履行如下手续:本人申请,村里登记证明,人民公社审查,区复核上报,县人民政府发证。
1983年6月26日
凤阳县专业户协会章程(草案)
(1984年2月18日专业户协会第一次委员会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农村中的专业户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发展商品生产的骨干力量。是勤劳致富的模范,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随着专业户的大批涌现,促进了农业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为了促使专业户迅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繁荣,县委决定成立“凤阳县专业户协会”。
专业户协会是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第二条本协会任务:为专业户发展商品生产提供商品信息、物资供应、科技指导、运输、储藏、经营管理以及疏通流通渠道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护专业户合法经济利益以及经营自主权、自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和集体生产资料使用权。
第二章组织
第三条专业户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县专业户协会。县专业户协会设:名誉会长、会长各一人,副会长三至五人,委员若干人。协会由县委领导人、县委机关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在全县影响较大的专业户代表组成。
第四条县专业户协会下设专业户服务公司,为局级常设办事机构,隶属县委农村政策研究室领导。专业户服务公司设正、副经理各一人、办事人员若干人。
第五条各区相应成立专业户协会分会,各乡相应成立专业户协会。设会长一人、副会长二人、委员若干人。由区、乡党委书记、公社管委会主任及供销、信贷、科技等部门负责人和专业户代表组成。
第三章会员
第六条凡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开采业、建筑业、商业及服务业等,具备本会颁发的《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条件》者,均可由户主和联合体负责人自愿申请,经乡协会批准,发给证书,作为本协会会员。
第四章权利义务
第七条凡协会会员都享有生产资料供应优先权,资金扶助优先权,技术指导和培训优先权,产品收购优先权。
第八条对于阻挠、限制、刁难、敲诈、侵犯会员生产、经济利益者,本协会直接出面干预。并根据情节轻重,提交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或司法机关给予法纪处理。
第九条对于贡献大,有发明创造以及带动周围群众发展商品生产、走共同富裕道路成绩显著的,本会予以适当的奖励。
第十条本会会员必须做到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遵守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政府的法律、法令,接受国家计划指导,履行合同,按规定交纳国家税金和集体提留。端正经营方向和经济作风,为进一步发展商业生产作出新的贡献。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