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集镇村庄建设
一、临淮镇
临淮镇是凤阳县境内的一个古老城镇,现为标准建制镇。清同治四年,在临淮的淮河上设过关卡,称临淮关。它北临淮河,南侧为京沪铁路,形成带状形一条街,东西长5公里,号称十里长街。原与中心街连接的东大街中间有一木板桥,称之吊桥子,1966年被濠河水冲毁,使十里长街一分为两段。1970年,由水利、交通部门联合建成濠梁桥,接通十里长街。1979年经多方筹集资金将其500米长的中心街修成6米宽的水泥路面。1982年修建了马滩至大弯道水泥路面,长1600米、宽6米。1984年底,十里长街和镇内许多小巷都修成了水泥路面,主要街道的下水道也相继建成,街道上安装路灯100余盏。据统计,镇内水泥路面总长6000米,下水道总长4000米。
临淮镇地处沿淮低洼地区,属行洪地段,如遇雨季,虽河水未达警戒水位,但其内涝严重。1954年建成一座三孔鲍家沟闸,专为排涝使用。淮堤本来比较牢固,但淮河水经常倒灌进入濠河,水患屡有发生。故临淮镇多年来主攻濠河筑堤工程,共修建成块石防护堤650米。
根据改造旧城镇的原则,在旧房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改建,并向高层发展,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改善住宅条件,自1983年以来,兴建房屋总面积156648平方米,建农贸市场一座,菜场三处,建筑面积8264平方米。
1979年成立镇卫生管理所,有清洁工17人,垃圾车1部,小四轮改装洒水车1部,垃圾铁桶80只,人力平板车10部,定点、定片、定长度,分片承包,每天早晚两次清扫,旱季每日洒水数次,较好地改变了镇区内的卫生环境。镇内14个公共厕所,均有专人管理,每天两次清扫,做到干净、卫生。
在濠梁路一带栽植法梧、松柏等,绿化带全长650米,利用闲散土地植树5万多株。
二、小集镇
1985年全县共有城镇和小城镇9个,其中府城、临淮、门台为县属镇,区属镇有武店、刘府、总铺、大庙、小溪河、板桥。至1985年,小城镇建设共投资3844万元,其中农民集资1421万元,新建楼房、瓦房19871间,修整街道274条,全长28513米,修水泥路面89条,长204公里,修建下水道294条,总长25832米。新建农贸市场能容纳万人以上的有2个,千人以上的有25个,共2万多平方米。照明路灯370多只,公共厕所125座。
1985年起,小城镇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公民道德规范教育,认真解决脏、乱、差问题。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清理,对下水道进行修整和改建,使城镇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村庄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和近百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凤阳县饱受战乱、灾荒之苦,村庄建设极端落后。抗日战争时期,村庄房舍大量被毁,数以万计的农民无家可归,当时农民根本无建房的条件。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村庄面貌有所改观。为发展公路交通,沟通城乡经济建设,1956年首先修筑了通往各区、镇、社、村的简易公路及桥梁,增强了城乡的交流,使城乡连为一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进一步繁荣,农民富裕后,出现建房热潮,如黄湾乡的陈兴汉,以前十口之家的收入只能勉强糊口,而现在陈兴汉家的住房面积为600平方米,总造价25万元;大庙乡的杨锦礼在1982年自建两层共5间的住宅楼房,造价9750元。据统计,从1979年到1985年的7年间,全县农村盖新房12.1万间,农村中瓦屋队、瓦屋村到处可见。
临淮镇是凤阳县境内的一个古老城镇,现为标准建制镇。清同治四年,在临淮的淮河上设过关卡,称临淮关。它北临淮河,南侧为京沪铁路,形成带状形一条街,东西长5公里,号称十里长街。原与中心街连接的东大街中间有一木板桥,称之吊桥子,1966年被濠河水冲毁,使十里长街一分为两段。1970年,由水利、交通部门联合建成濠梁桥,接通十里长街。1979年经多方筹集资金将其500米长的中心街修成6米宽的水泥路面。1982年修建了马滩至大弯道水泥路面,长1600米、宽6米。1984年底,十里长街和镇内许多小巷都修成了水泥路面,主要街道的下水道也相继建成,街道上安装路灯100余盏。据统计,镇内水泥路面总长6000米,下水道总长4000米。
临淮镇地处沿淮低洼地区,属行洪地段,如遇雨季,虽河水未达警戒水位,但其内涝严重。1954年建成一座三孔鲍家沟闸,专为排涝使用。淮堤本来比较牢固,但淮河水经常倒灌进入濠河,水患屡有发生。故临淮镇多年来主攻濠河筑堤工程,共修建成块石防护堤650米。
根据改造旧城镇的原则,在旧房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改建,并向高层发展,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改善住宅条件,自1983年以来,兴建房屋总面积156648平方米,建农贸市场一座,菜场三处,建筑面积8264平方米。
1979年成立镇卫生管理所,有清洁工17人,垃圾车1部,小四轮改装洒水车1部,垃圾铁桶80只,人力平板车10部,定点、定片、定长度,分片承包,每天早晚两次清扫,旱季每日洒水数次,较好地改变了镇区内的卫生环境。镇内14个公共厕所,均有专人管理,每天两次清扫,做到干净、卫生。
在濠梁路一带栽植法梧、松柏等,绿化带全长650米,利用闲散土地植树5万多株。
二、小集镇
1985年全县共有城镇和小城镇9个,其中府城、临淮、门台为县属镇,区属镇有武店、刘府、总铺、大庙、小溪河、板桥。至1985年,小城镇建设共投资3844万元,其中农民集资1421万元,新建楼房、瓦房19871间,修整街道274条,全长28513米,修水泥路面89条,长204公里,修建下水道294条,总长25832米。新建农贸市场能容纳万人以上的有2个,千人以上的有25个,共2万多平方米。照明路灯370多只,公共厕所125座。
1985年起,小城镇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公民道德规范教育,认真解决脏、乱、差问题。对违章建筑进行拆除清理,对下水道进行修整和改建,使城镇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村庄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和近百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凤阳县饱受战乱、灾荒之苦,村庄建设极端落后。抗日战争时期,村庄房舍大量被毁,数以万计的农民无家可归,当时农民根本无建房的条件。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村庄面貌有所改观。为发展公路交通,沟通城乡经济建设,1956年首先修筑了通往各区、镇、社、村的简易公路及桥梁,增强了城乡的交流,使城乡连为一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进一步繁荣,农民富裕后,出现建房热潮,如黄湾乡的陈兴汉,以前十口之家的收入只能勉强糊口,而现在陈兴汉家的住房面积为600平方米,总造价25万元;大庙乡的杨锦礼在1982年自建两层共5间的住宅楼房,造价9750元。据统计,从1979年到1985年的7年间,全县农村盖新房12.1万间,农村中瓦屋队、瓦屋村到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