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施工队伍
1、县建筑公司
建国前,县内只有少数泥水匠和木匠,他们并不以建筑业为主,只是有工可做时,才出来做工。40年代初凤阳也有几家财主建楼房或者瓦房,大部分均系县内建筑工人所建。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也曾组织过“建筑业理事会”,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理事会名存实亡。
建国后,建筑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原有的30多名老工人组成了瓦工组织。1951年3月15日正式成立凤阳县建筑业工会。42名工人由计时工资制逐步实行按件计资和技术等级工资。1952年该工会划归县总工会领导,工人队伍发展到98名。1953年建筑工会民主选举工会主任。
1958年凤阳县建筑工会改为凤阳县建筑工程处,属国营性质。“文化大革命”时期,原在工程处的农村户口工人全部回原籍,并改工程处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劳动定额工资。
1979年改工程处为凤阳县建筑工程公司,属二轻局领导。
1982年凤阳县建筑工程公司属于基建局领导。1984年初分为第一、第二建筑安装公司。
1985年,凤阳县第一、第二建筑安装公司已拥有建筑工人700余名,年产值500万元以上。
2、乡镇建筑队
建国后,随着乡镇建设的发展,乡镇建筑队伍逐步形成和扩大。门台、武店、刘府、大庙、总铺、小溪河、板桥等乡镇均有自己的建筑队伍。1980年以后,其组织、设备都有相当规模的发展,都能承建县内和外地的一些工业与民用建筑。1985年,全县乡镇专业建筑队有27个,从业人员约2200人,全年可完成产值1500万元左右。
二、建筑设备
50年代仅有泥桶、瓦刀,几根毛竹,所有笨重的材料物品,都用人力搬抬,锹铣拌灰和泥进行施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工程质量和工艺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备增多,使用了卷扬机、搅拌机、振动器、锯、刨床等机械,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建筑施工单位到1985年底拥有各类建筑施工机械7个系列种类170台(件)。
三、建筑材料及结构
1、建筑材料
建国前,县内建筑材料是竹、木、山草和泥浆、土坯等,也有少量青望砖、筒子瓦。60年代前,广大城乡居民仍然使用原有材料建房,直到70年代,砖、瓦材料进入了农家,但为数不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城乡居民提高了生活水平,在采用竹、木、砖、瓦、砂石、石灰、钢筋水泥及水泥预制构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面砖、干粘石、水刷石、涂料、油漆、贴墙布、大理石、瓷砖等面饰材料。
2、建筑结构
建国前公房庑殿式结构较多,一般以一组主体建筑为中心,配置其它附属建筑,组成一定规模的建筑群。在布局上多采用两侧与中轴对称,坐北朝南,四合院落,东西厢房,廊庑衔接。建筑材料一般为城砖、灰砖(俗称二四八砖),内用础、抱柱或硬山搁檩、重梁挂柱等承重结构;廊庑中也多用直径20厘米粗的木柱承重,门窗为菱花隔扇或镂空雕花,油漆则以红色为主,兼配其它颜色。屋脊上多用仙人走兽以取吉祥,门前横卧青石丹墀、蹲狮等,墙角处多有龙凤浮雕图案。
建国后,公房建筑发展很快,主要是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和企业单位的生产、生活、办公、营业用房及影剧院等公共设施。1953年建设的第一幢大型建筑物——人民大会场,即为砖墙承重,平瓦屋面,元木屋架桁条,跨度在18米以上。县政府办公室为单层平瓦房,砖柱走廓,清水墙面勾缝,样式朴素大方。
70年代以后,营业楼、办公楼、旅社的楼层也由二层、三层增加到四层、五层,结构上都是砖墙承重,钢木屋架,平顶屋面采用钢筋混凝土,有的为现浇,有的为预制空心楼板安装,既防水,又隔热。为了抗震,墙体内设钢筋混凝土柱、梁板,将其浇制成整体结构,还有的使用全框架结构。楼房一般采用外长廊内短廓,通道和独立阳台,有的长廓和阳台采取封闭式结构,更为美观和实用。内外装饰从勾缝、拉毛砂到水刷石、干粘石到镶贴瓷砖、大理石板、面砖、马赛克等,地面从三合土面层,到水泥面层、水磨石面层,有的还采用木结构打蜡地面。
80年代城镇房屋的建筑特点一是充分利用空间,悬挑结构增多,以最大限度增加使用面积;二是利用古代建筑的特点,发挥现代建筑材料的优势,古今结合,设计出式样新颖,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如筒子瓦和琉璃瓦屋面,徽派式样的封火山墙等;三是扩大建筑的使用价值,从单项使用到多项使用,职工宿舍分为独立单元和多单元,两户一梯和多户一梯,也有一户一梯的,按照人口的多少又分大、中、小套,每户都有起居室、客厅、厨房、浴厕等,基本用上了自来水,增加了水电、卫生设备。
3、质量监督
1985年县主管局设置工程质量监督站,对全县建筑工程进行监督检查,对基建工程各道工序都逐步进行检查认可后方可施工。各二级机构公司也都成立了监督管理系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