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对外贸易
一、外贸体制
1962,年,外贸业务由县商业局代管。1963年成立凤阳外贸办事处,由4名干部和3名临时工组成,负责外贸业务监督检查工作。1970年与县土产公司合并,外贸业务由土产公司经营。1971年9月与土产公司分开,成立凤阳县外贸公司,划归商业局管理。1976年7月,撤销外贸公司,成立外贸局,编制9人,负责对各供货单位进行督促与检查。1983年,外贸局设立外贸公司,自此,县对外贸易由外贸局、外贸公司统一管理。1981年,畜产品、蜂蜜、薄荷油等由外贸公司经营出口。
1980年以前,对外贸易由国家管理,县内组织收购与调拨。50年代,除少数品种直接调往上海出口外,鲜蛋调往蚌埠、合肥禽蛋品厂;生猪调往蚌埠肉联厂加工后出口;皮张、肠衣、羽毛等调往蚌埠畜产站组织出口。1980年外贸体制改革后,少数大宗、重要商品由国家专业总公司经营,其它中央商品和地方商品由省自营。此后,县内组织出口物资是根据省内有关公司分配计划组织货源,调往指定口岸出口,并与省有关公司结算。1984年后,与江苏省、南通市、连云港市、江西上饶地区、黑龙江省、河南省大丰县、四川省、山西省等省市及省内芜湖、寿县建立业务往来关系。
二、出口商品
建国前,凤阳特产烟叶由客商收购,部分运往上海销售,部分集中在临淮关制成“皮丝烟”,销往周邻诸县。民国3年,英美商人在门台子办烤烟厂推广烤烟。烟叶被英美商人垄断。
1955年,供销社中药材经理部办理中药材和食品出口业务。
1971年至1985年,外贸出口的系列商品归为四大类50多个品种,其中粮油食品类13个,中药材类14个,土畜产品类21个,轻工商品类4个。
粮油食品类主要有银鱼、卤鱼、虾米、鲜虾、田螺、螃蟹、野兔、肉兔、虾籽、芝麻、花生油、大青豆、红小豆等。螃蟹产于花园湖,1974年引进新技术开始繁殖,每年无偿投资10万元,最高年产量为30吨。银鱼、虾米、鲜虾、田螺、螃蟹、野兔、肉兔、虾籽、芝麻、花生油等调往广州口岸,出口港澳,卤鱼出口东德,大青豆、红小豆出口日本。
中药材有车前、半枝莲、明党参、蟾酥、亭力子、桔梗、白果叶、蚕沙、鬼箭羽、虫苏、壳柏籽、丹参、槐米、艾叶等调往广州,出口香港、澳门。
土畜产类有羽毛、兔毛、黄鼠狼皮、羊皮、槐叶粉、蜂蜜、蓖麻子、黑瓜子、白瓜子、红瓜子、白苏籽、棉短绒、辣椒干、泡桐木、留兰香油、薄荷油、奎麻、红麻、甜叶菊、菜籽饼、蚕茧等。其中蜂蜜于1972年生产,是外贸出口创产值稳超补缺的常规品种,最高年收购量达10吨。薄荷油1973年开始生产,到1985年底,全县薄荷种植面积为1.5万亩,分布于24个乡镇。最高收购量达100吨,年均收购量为30吨。红瓜子最高出口量达80吨。菜籽饼,1983年开始由县油厂经营,货源除县油厂生产外,还赴外地组货,最高年组货量达2600吨,调往南通、连云港等口岸。
土畜产品中,槐叶粉、蜂蜜、蓖麻籽调往上海口岸,出口东南亚等国家,出口一吨槐叶粉,可换回小麦1吨或化肥1.5吨;黑瓜子、白苏籽出口香港;棉短绒、辣椒干调往天津口岸出口日本、斯里兰卡;泡桐调住宿县。留兰香油调往上海口岸。奎麻、红麻调往天津口岸,出口日本、法国;甜叶菊调往安徽进出口公司,组织出口;蚕茧调往上海口岸。
轻工商品中,石英石、隧石、结晶硅、人发渣等调往上海口岸。人发渣出口日本。大青山石英矿藏量丰富,1981年开始开采石英石,由县硅厂粗加工出口结晶硅,纯度高、价昂、销路广,但成本高,是世界五金工业广泛的能源,最高年出口达400吨,年均生产达200余吨。结晶硅含硅量98%,物理性能好,优于国内标准的低钙含金硅,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奖。
1985年,进行企业整顿、改革、创新,发展横向经济联系,打破指令性计划,发展宏观经济,县外贸事业从机械经营中解脱出来,实行“以外贸出口为主,兼营内贸为辅”的经营方针,允许跨行业、跨地区组织货源,多渠道、多口岸地进行外调外销。全年销售额为478万元,计划外转口销售额35.61万元,出口贸易额386.83万元。内外销售总额达900.44万元,上缴税收25.7万元,自筹资金投入基本建设3万元。
1965—1985年度出口商品情况表
表14—14
1972—1985年度外贸出口商品情况表
表14—15
续表14—15—2
1962,年,外贸业务由县商业局代管。1963年成立凤阳外贸办事处,由4名干部和3名临时工组成,负责外贸业务监督检查工作。1970年与县土产公司合并,外贸业务由土产公司经营。1971年9月与土产公司分开,成立凤阳县外贸公司,划归商业局管理。1976年7月,撤销外贸公司,成立外贸局,编制9人,负责对各供货单位进行督促与检查。1983年,外贸局设立外贸公司,自此,县对外贸易由外贸局、外贸公司统一管理。1981年,畜产品、蜂蜜、薄荷油等由外贸公司经营出口。
1980年以前,对外贸易由国家管理,县内组织收购与调拨。50年代,除少数品种直接调往上海出口外,鲜蛋调往蚌埠、合肥禽蛋品厂;生猪调往蚌埠肉联厂加工后出口;皮张、肠衣、羽毛等调往蚌埠畜产站组织出口。1980年外贸体制改革后,少数大宗、重要商品由国家专业总公司经营,其它中央商品和地方商品由省自营。此后,县内组织出口物资是根据省内有关公司分配计划组织货源,调往指定口岸出口,并与省有关公司结算。1984年后,与江苏省、南通市、连云港市、江西上饶地区、黑龙江省、河南省大丰县、四川省、山西省等省市及省内芜湖、寿县建立业务往来关系。
二、出口商品
建国前,凤阳特产烟叶由客商收购,部分运往上海销售,部分集中在临淮关制成“皮丝烟”,销往周邻诸县。民国3年,英美商人在门台子办烤烟厂推广烤烟。烟叶被英美商人垄断。
1955年,供销社中药材经理部办理中药材和食品出口业务。
1971年至1985年,外贸出口的系列商品归为四大类50多个品种,其中粮油食品类13个,中药材类14个,土畜产品类21个,轻工商品类4个。
粮油食品类主要有银鱼、卤鱼、虾米、鲜虾、田螺、螃蟹、野兔、肉兔、虾籽、芝麻、花生油、大青豆、红小豆等。螃蟹产于花园湖,1974年引进新技术开始繁殖,每年无偿投资10万元,最高年产量为30吨。银鱼、虾米、鲜虾、田螺、螃蟹、野兔、肉兔、虾籽、芝麻、花生油等调往广州口岸,出口港澳,卤鱼出口东德,大青豆、红小豆出口日本。
中药材有车前、半枝莲、明党参、蟾酥、亭力子、桔梗、白果叶、蚕沙、鬼箭羽、虫苏、壳柏籽、丹参、槐米、艾叶等调往广州,出口香港、澳门。
土畜产类有羽毛、兔毛、黄鼠狼皮、羊皮、槐叶粉、蜂蜜、蓖麻子、黑瓜子、白瓜子、红瓜子、白苏籽、棉短绒、辣椒干、泡桐木、留兰香油、薄荷油、奎麻、红麻、甜叶菊、菜籽饼、蚕茧等。其中蜂蜜于1972年生产,是外贸出口创产值稳超补缺的常规品种,最高年收购量达10吨。薄荷油1973年开始生产,到1985年底,全县薄荷种植面积为1.5万亩,分布于24个乡镇。最高收购量达100吨,年均收购量为30吨。红瓜子最高出口量达80吨。菜籽饼,1983年开始由县油厂经营,货源除县油厂生产外,还赴外地组货,最高年组货量达2600吨,调往南通、连云港等口岸。
土畜产品中,槐叶粉、蜂蜜、蓖麻籽调往上海口岸,出口东南亚等国家,出口一吨槐叶粉,可换回小麦1吨或化肥1.5吨;黑瓜子、白苏籽出口香港;棉短绒、辣椒干调往天津口岸出口日本、斯里兰卡;泡桐调住宿县。留兰香油调往上海口岸。奎麻、红麻调往天津口岸,出口日本、法国;甜叶菊调往安徽进出口公司,组织出口;蚕茧调往上海口岸。
轻工商品中,石英石、隧石、结晶硅、人发渣等调往上海口岸。人发渣出口日本。大青山石英矿藏量丰富,1981年开始开采石英石,由县硅厂粗加工出口结晶硅,纯度高、价昂、销路广,但成本高,是世界五金工业广泛的能源,最高年出口达400吨,年均生产达200余吨。结晶硅含硅量98%,物理性能好,优于国内标准的低钙含金硅,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奖。
1985年,进行企业整顿、改革、创新,发展横向经济联系,打破指令性计划,发展宏观经济,县外贸事业从机械经营中解脱出来,实行“以外贸出口为主,兼营内贸为辅”的经营方针,允许跨行业、跨地区组织货源,多渠道、多口岸地进行外调外销。全年销售额为478万元,计划外转口销售额35.61万元,出口贸易额386.83万元。内外销售总额达900.44万元,上缴税收25.7万元,自筹资金投入基本建设3万元。
1965—1985年度出口商品情况表
表14—14
1972—1985年度外贸出口商品情况表
表14—15
续表1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