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韭山洞位于宋集乡境内韭山东麓,山因地暖多产韭而得名。洞以山名。相传曾有韭山老祖在此修行,古又称韭山仙人洞。据《凤阳府志》载:韭山“山下有洞,其中涧水常流,石形如器物者甚众,左右多唐人题刻,后为峻崖,游者莫能至。”此洞系石灰岩溶洞,1980年初,县有关部门探测,洞深897米,宽30米,高20米。洞内钟乳累累,石幔重重,石笋遍地,晶莹剔透,万态千姿;洞中岩壁险峻,峡谷幽深,泉水飞流,暮霭苍茫,气势宏伟,具有深、大、险、奇、巧等特点。80年代初,游人来此揽胜者渐多。洞口之外,原兀立一块石壁,高达数米,俨然似天然屏障,惜于60年代毁去。洞口经清理,屈身持火方能入内,行约30米豁然开朗,数百米游程,有“仙人卧塌”、“壮士自刎”、“玉龙飞天”、“白玉观音”等奇观。乘兴前游,境险景殊,洞中藏山,山中隐洞,变幻奇特。“滑油山”坡陡路狭,登则手足并用,下则屁股着地油滑而行。“阎王壁”,陡峭似削,长达几十米,宽不盈尺。胆大者过此,上顶石壁,下临深渊,必须侧身贴洞壁而行;胆小者莫能过,但也别有去路,可绕道潭右涉水前进,或双腿悬空从石裂缝“夹皮沟”跃过,或曲身躬腰从山石“四不象”后裆下钻出。历险境之后,则又别有洞天,有“瑶池剑林”、“群山叠玉”、“洞内天”、“蝙蝠天”、“跳水台”、“仙人桥”、“水晶宫”妙景。游至极深处,发现古代青砖数十块,再前匍匐难行,碧水喷涌,深邃莫测。1985年,凤阳县政府已着手开发,新修山路,架设电源至洞口。
禅窟洞位于宋集乡境内三峰山禅窟寺后。此洞为石灰岩溶洞,隋代称虎窟,唐因避讳改称蝉窟,自苏轼正曰禅窟,沿用至今。旧志载:“禅窟洞,在禅窟寺后,口狭而中宽,深不可测,旧传为仙人洞。尝有土人燃灯而入,内四通八达,行者以灰志路,有石观音像,左右壁作狮形及石床、石凳、石棋,皆似,人常凭玩者。深邃处有桥,流水潺缓可听,多石燕迎人。人不能尽窃其奥。”现洞口高2米,宽3米;左壁有题刻:“禁止入洞”四字,上款为“定远县知事唐□示”,下款为“辛酉年立石,住持僧□书”。入洞后,前行15米处,有巨石挡面,抬头碰壁,俯首触水,匍匐行约3米,为一甬道,便可直立。前行10余米,右壁有一岔洞。再往前几米,有水一泓,其上巨石如盖,弯腰入内,水不过膝,环视洞壁,但见裂缝道道,竟无路可寻;折回岔洞,坡高丈余,滑不堪行。登至,有石燕迎人。洞为一石室,高盈丈,广数尺,可容10数人。壁顶钟乳石倒垂,形似雄鹰展翅。洞壁石燕盘旋,竟亦无路可进。据当地故老云:抗日战争时期,附近群众为防日军轰炸,曾避难洞中;解放战争时期,地方部队一度把此洞作为“伤病员住院部”,或关押敌人的“看守所”;建国后60年代,当地政府将洞中通道堵塞,以防坏人窝藏。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