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渔网具类
一、鲥鱼流网
俗称饶网,属流刺网类,是专门捕捞鲥鱼的渔具之一。分布于长江。以芜湖为多,安庆次之。旧时,每年立夏至夏至,江边渔民以“布谷鸣为候”,纷纷扬帆布网,网之一端系于船桅,另一端系于蔑制帘上,顺流而淌,刺挂鲥鱼,最高日捕可50公斤。

二、刺网
属刺网类,俗称丝网。
作业时将长带形网列栏于湖湾、河港或鱼类的通道上,使鱼刺缠于网上而达捕捞目的。其分布广泛,使用普遍。由于网目大小不同而所捕获鱼种和鱼体大小而异。捕捞的对象有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鳊、、条等鱼类。该渔具可常年作业,冬季产量最高,同时兼捕蟹、甲鱼等。
刺网由网衣、纲索、浮沉子装配而成。作业时单船作业,一般每船带4~5片网具。也可多船联合使用刺网作业。
作业时2人,黄昏时出渔,并根据经验选择地点,放网生产作业。
放网时一人摇橹,使船顺风前进。一人在船首位置,向水底插一标竿,系上浮筒,然后放网至网具全部进入水中,再设一浮筒。放网结束后,将船停于距网约30米处,如发现有鱼刺入网目,可拉网衣取出渔获。一艘作业之小时左右就可起网。
起网时,一人摇橹使船顶风前进。一人在艉上风舷起网。起网时先捞起浮标,接着拉收上纲和网衣,随手穿挂于竹签上。网起毕,捞起浮筒,拨上浮标,清洗和整理网衣,以备下次放网。作业时还可配以声响驱鱼,提高刺鱼率。

三、条网
又名丝网,属刺网类。作业时,将长带形网列拦截于鱼类洄游的通道上,使鱼刺缠于网上而达到捕捞的目的。本网具广泛分布于各大湖泊周围,捕捞对象以条和鱼为主。全年可生产,一般每片日产0.5公斤,高达5公斤左右。此种网具在湖内一般为附带作业时使用,每船带4~5片。本网在湖内常通过减少浮力作为底刺网捕捞。
条网由网衣、纲索、浮子、沉子装配而成。作业方法是,渔船一艘,作业人员2人,备网45片,每天黄昏时开始作业,一人划桨,横风缓慢前进。另一人在船头放网。放网时,先将一浮筒系于上纲端部抛入水中,再将挂于竹签上的上纲依次放出。当一片网放完时,把系放网的竹签也抛人河中,当作浮筒使用,然后继续放另一片网,直至结束。放网毕,将船停泊于网列附近,等待2小时左右起网。
起网时先拉起一端浮筒,依次收拨上纲和网衣,并将每片上纲穿挂于浮筒的竹签上,叠放于船头。待网收毕后再摘网,清洗网衣,准备再次放网。

四、鲫鱼刺网
属底层刺网。作业时将长带形网列拦于湖泊鱼类的通道上,使鱼刺缠在网上而达到捕捞的目的。本渔具根据不同大小的捕捞对象分为多种规格。另外还需根据其体型,决定网衣的缩结系数。
鲫鱼刺网,由网衣、纲索、沉子、浮子装配而成。
操作方法:用载重2吨的渔船一艘,作业人员2人,通常下午4时许开始作业,并根据经验选择放网地点。下网前,先将各网片分别穿挂在竹签上,并将网衣浸湿,使其入水能立即下沉。然后依次连接各片网的上、下纲,以竹签为单位,将各片网叠置于船首,在网列一端系一浮筒。
放网时,一人摇橹,使船顺风前进。一人在船首上风舷放网,先插一标竿于水底,在其附近投一浮筒,接着左手执一串网衣的竹签,右手用竹签将网放入水中。如此至网片全部放完。然后将网列作一检查,遇有网衣纠缠,则用竹签整理。放网结束后,将船停于距呵约30米处,每隔一刻钟检查一次。发现鱼类刺于网上,即用抄网将其连同网衣拉上,取下渔获再放入水中。经1~2小时后起网。
起网时,一人摇橹,使船顶风前进,一人在船首上风舷起网,首先捞起水中浮筒,拉收网衣上纲,随手穿挂竹签上,一片网一竹签。网起毕,捞起浮筒和浮标,清洗和整理网衣,以便下次放网。一次作业约需3小时,一夜间放网3次。作业时,还可配以声响驱赶,提高上网率。当网放完毕后,有时船在距网列50米处向网徐徐前进,并用竹篙敲击船舷,威吓鱼类,迫使其逃窜而刺缠于网上。
五、龙头网
属于无囊地曳网,作业时,将网横墙状地放入水中,依靠岸边上人力,逐渐拖向岸边而达捕获目的。本网捕捞的主要对象有鲤、鲫、草鱼等。主要在冬春季生产,一般日产5~10公斤左右,有时日产上百斤。
网具由网衣、绳索、竹杆等构成。
龙头网作业时只需2人就可生产。先把网具横墙状地放入水中,然后2人各自两岸边拖曳,使鱼类被驱赶向岸边,而达到捕捞目的。一般在白天作业。
六、撒网
又称掩网。作业时将网旋撒于水中罩住鱼类,使鱼进入网兜而达到捕捞的目的。撤网的主要捕捞对象有鲤、鲫、鳊、鲢、鳜、条、鲶以及各种小杂鱼等。全年生产,冬汛为旺季。
撤网由网衣、纲索、沉子等组成。网成园锥形,顶端系有手纲网衣下缘装有沉子纲和沉子,网衣底部向内折转,并分档用吊纲与身网联结,形成集鱼的网兜。
撤网由网衣、纲索、沉子等组成。网成园锥形,顶端系有手纲网衣下缘装有沉子纲和沉子,网衣底部向内折转,并分档用吊纲与身网联结,形成集鱼的网兜。

撤网由于各地渔场环境和捕捞对象不同,网目大小,网口周目数和网身长度各有不同。
在岸边或在船上均可作业。在船上二人作业,一人摇橹,一人在船头操纵。作业时、将手纲端眼环套在左手腕上,把网并拢,将身网上部折叠几次和提起的小部分网兜握在左手,再将剩余的网兜依次整理好,两手分握,站立于船头,两脚分开,对准下网地点,转身60~180度将网撒出。撤网时,应尽量使网口张开,扩大网罩范围。待沉子纲全部着底后,拉动手纲并摆动网衣,轻轻提拉网身以缩小网的罩口,驱赶鱼类进入网兜。待2~3分种后,依次收回手纲、身网和网兜,取出渔获,清除网上杂物。
七、虾拖子
又称虾拖网或虾拖,属无翼单囊拖网类,以捕虾为主的小型渔具。作业时,船顺流并借助风力或人力划船,拖一至数顶虾拖网,捕捞贴底的鱼虾类。它广泛分布于全省各湖泊周围。主要捕捞对象是沼虾、白虾、米虾以及少数其他小杂鱼。基本上全年生产。
网具由网衣、纲绳、沉子等组成。
作业时以人力、风力或动力船只,作业人员1~2人。到达渔场时,将曳网一端与叉纲联结好,另一端扎在船尾的舵孔内。再将船横流或横风,即可下网作业。
放网时,在船中部将网具由上风舷投入水中,务使网具的腹网朝下,接着徐徐放出曳纲。曳纲放完,有风使帆,无风划桨,顺流拖曳,速度在1.2公里/小时为宜。
起网时,如驶帆航行,先下帆减速,然后将船横流,在船中部收拉曳纲。纲到船边时,先将网内污物泥土清除,收取渔获物。而后转移渔场或转向继续放网生产。
作业时要根据水流缓急调整沉子数量。起大风后在湖区作业,产量较多。平时子夜或黄昏时渔获量较多。

八、小壕
属桩张式张网。它设于河道上,借水流的冲击,迫使鱼类陷入网内而达到捕获的目的。捕挥对象小杂鱼、虾、鲫等。在冬季生产,一般日产上百斤,高达上千斤。
小是由稀网、身网、囊网和纲索、属具等构成的囊袋形网具。
操作方法,渔船一艘,作业人员2~3人即可。主要根据渔场条件,在小型湖泊或河口处设置。选定设置位置后,在水道两边,各打一根桩,然后把网两端的眼环套入木桩上,用绳索固定。再把网口撑竿的下端和下口纲与网口中央位置联结,并和上口纲中央的系绳绕过撑竿结于纲上,而后提起系有撑竿的网,放出囊网,身网,把撑竿下端用力压至水底,同时把上口纲略露出水面结扎紧,至此网口充分张开,设网工作完毕。
取鱼的时间要根据渔获物的多寡而定,一般4~5小时取一次。取鱼时,船驶到囊网,取囊网上船,解开囊底扎绳,倒出渔获物后,结扎囊底网,甩入水中,即可继续进行作业生产。

九、赶网
是湖泊、水库“赶鱼刺张”联合渔法中的一种长带形网具。其作业方式是用船拖或以人力牵引前进。拦断鱼类游泳或洄游通道,起驱赶鱼类密集鱼群,以便达到大量捕捞的目的。
网具由网衣、上下缘纲、浮沉子组成。
作业时,一船带网头,另一船带网尾,使网具横截于水域或鱼类通道上。然后缓慢的进行拖曳,迫使鱼类游向预定的方位,从而达到密集鱼群,大量捕捞的目的。十、三层刺网
是缠络性的网具。它可单独作业,也可配置单层刺网、框刺网、定置张网等联合作业。作业时网栏截于河道、河湾或随水流漂移,使鱼触网后在挣扎中缠络于内网衣,并在外网衣中形成兜而被捕获。渔获多以鲢、鳙、草鱼及少量鲤等鱼类,可全年生产。
三层刺网呈长带形,由内外网衣、纲索、浮子、沉子等部件组成。其结构特征是由一片小网目的网作内网衣,二片相同的大网目网片作外网衣。每片网总长50米,共66条,计有3300米长。
作业时,一般将网片津子方按顺序盘置在前舱,网衣堆叠在中舱,沉子方盘放在中舱后部。中舱配备1人,负责收放网衣和解脱上纲下部网衣上的渔获物。后舱配备1人,负责划船和协助起放沉子,有时也协助解鱼。前舱配备1人,负责收放浮子和解脱上纲附近的渔获物。
放网。以小木桩或沉石将上纲一端固定在岸边或水域中部某处,然后放网前进,网从上风舷放出。同时注意浮、沉子勿与网衣纠缠,当一片网放完时,则与另一片网的上、下纲相互联结,并缝合网衣继续放出。直到对岸边或某预定的位置为止。随后是赶网船对鱼群的驱赶。网衣高度由水深决定。
起网。渔船均以上风舷起网,并且由先放端开始收起。将收上的网具如前一样整理好叠在舱里。
本网具缠络性好,产量高。可以多捕成鱼,不影响资源。但取鱼时费时并有一定困难。以致影响渔获物的质量。十一、张网
是“赶拦刺张”联合渔法中的一种渔具。
张网在武昌湖、黄大湖、泊湖联合渔法中是属迷陷式渔具,它设于湖泊的中间,拦阻鱼类的通道,导鱼进入取鱼部面而达到捕捞的目的。主要捕捞对象有鲢、鳙、鲤、青、草、鲫、鳊等鱼类。
张网是由拦网、衬网、大裹网、小裹网、网袋、底板网组成。
操作方法是,从岸边开始,先插拦网,再插大裹网、衬网、小裹网,后插网袋,插的方法是将下纲扣在竹篙上,插篙时连同下纲插入泥中300~500毫米,每10米插一根竹篙,竹篙之间再用一个草把,用绳扣住连同下纲插入泥中,插好下纲后再将上纲提出水面,拉直网衣,挂于竹篙上,底板网也用竹篙和草把插好,网袋插好后,用绳将网袋的尾端扎紧拉直,套在一根固定的竹篙上。
当赶网把鱼赶入张网后,鱼进入网袋。起鱼时只须将网袋固定在装鱼的大船和生产船之间,拉开大口,把鱼捞上大船。每天起鱼1至2次。
十二、腰合网
又名转网或旋网,属单船或双船无囊围网。单船作业时,将长带形网具投放成园形的包围圈。起网时,将取鱼部一端带在船上,从另一端快速地收拉网衣,在收网的过程中,一面从网上取鱼,一面赶鱼,使鱼聚集于取鱼部而达到捕捞目的。本渔具在武昌湖各渔村均有。捕捞对象有条、草鱼、青鱼、鱼、鲤、鳊、鲫、鲢、鳙鱼等。日产量最高1000公斤左右,一年四季均可生产,其中以冬季产量为最高。
网具由网衣、纲索、浮子、沉子组成。
单船作业时,需作业人员3~4人,其中1人在尾部划双桨,并掌握方向,1人划首桨并负责起放上纲,1~2人划中桨,并负责起放下纲和网衣。放网前将网衣整理堆放在中舱,取鱼部在上,上纲在前,下纲在后。
到达渔场判断鱼群位置后,单船逆时钟方向放网。先将取鱼部从左舷投出,接着把网衣顺序放出,放网速度越快越好。如果网放完而船尚未到达取鱼部时,可放跑纲或有一人穿着橡胶衣下水,把网拉到放网起点并联接好,然后船调向以顺时钟方向收拉跑纲起网。起网速度开始较慢,逐渐愈来愈快。这样迫使鱼类进入兜部,最后连网带鱼一起拉到船上,取出渔获物。
双船作业时,每船作业人员3人,2船组成一个作业组。出发前,先将网衣堆放在船首部的左舷,取鱼部的上面。沉子方在前,浮子方在后,做好下网的准备工作,到达渔场后,二船左舷相对,相距约50~70米左右,就开始放网。

十三、大网
古名“”。《卫风·硕人》:“施岁岁鲸鱼有发发”。《毛传》:“,鱼罟”。《尔雅·释器》:“鱼罟,谓之”。邪疏:“最大罟也”。在作业过程中,主要是包围鱼群而后在岸边起网。网呈长带形。其长度及高度视作业场所的宽窄深浅而定。本网的规格是长400米,是本省产量最高的大型渔具之一。见下页图2—2—8。

十四、刀鲚流网
俗称刀鱼网,由一艘渔船和一片水张牵带网具两端,顺流拦截刀鱼通道,亦有将网定置于江内进行捕捞,使鱼刺入网目达到捕获目的。一年能生产二个月,总产量约1000公斤。作业时由5~6片同样规格的网片联合使用。每片网由网衣、纲索、浮子和沉石、水张组成。每年3月下旬至5月下旬生产。4月中旬进入旺季。见下页图2—2—9。
十五、刀鲚包网
刀鲚包网又名包网,和大网相仿,在水面广阔而底形平坦的地方放网包围鱼群,然后在岸边曳纲,缩小包围圈,最后集中于网具的局部而达到捕获目的。在春季专捕刀鱼,冬季用以捕捞鲤、鲫、鳊等鱼。生产季节一年仅75天左右。风帆船作业,日产量为20公斤左右。机帆船作业,日产量为150公斤左右。此网具由长度相同,高度不同的网衣8~16片装配纲索,浮沉子和属具组成网列。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淮地区。
十六、银鱼围网
银鱼围网是单船围网,网呈长带形。平均日产银鱼30公斤左右。一个渔汛可产鱼150~200公斤。网具由翼网和取鱼部二部分组成。翼网10片,由外端向内端逐渐增高。取鱼部一端的侧边网衣作对折缝合,并将上下网端联结作成网兜。上纲系有浮子,下纲系有沉子。每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生产约50天左右。见下页图2—2—10。


此网用单船作业,船载重量3~5吨,作业人员3人。生产前将网折叠在船首部,沉子放在前,浮子放在后,取鱼部在上。船到达渔场后,即行放网。放网时,顶风放出浮标,2人将取鱼部抛出后,3人共同划桨,中间1人一手划桨,一手协助自行延出的网衣顺利入水。网衣放完后,接收曳网,船向浮标靠拢,拾起浮标和浮标绳,准备起网。起网时,1人站在船尾划桨,掌握船的方位,另1人收拉网衣。1人站在前拉下纲,1人站在后拉上纲,一边拦网,一边抖动,聚鱼入兜,最后把取鱼部拉到船上,倒出渔获物后,整理网衣,准备继续放网。1天约可进行40次。
十七、抬网
是安徽省响洪甸水库渔场,1958年国内首创的梯形拦河式的敷网类渔具。作业时把大幅单层网具敷设在水中,当鱼群洄游过网时,立即开动机械绞网,使网四周露出水面,然后接通网内电线的电流,鱼被击昏,断电后取鱼而达到捕获目的。
捕捞对象主要是水库中的鲢、鳙、等中、上层鱼类,在夏季旺汛时,每网次产量5000~20000公斤,最高网次产量达133000公斤。
抬网有40片单位网片构成整个敷网,结附纲索,并附设一套电动起网装置,构成一完整的抬网作业体系。
抬网生产规模大,一般配备1吨左右渔船7~15条,作业人员9~17人。
网具敷设:首先设桩,在网基相应地点,挖一口面积为40×40平方厘米,深2米的洞穴,把3根上有环圈的园钢呈三角形直立于洞中,四周灌注水泥,即成坚实的桩柱。在3个环圈中各穿1段1米左右的钢丝绳,3段钢丝绳端系1个导滑车(见下页图2—2—11)。
其次:敷设导滑车支架和钢丝绳。先在支架顶端焊接铁滑车1只,把它建立于选定的位置后,并用铁丝把支架固定。在相应位置上,设置卷扬机和电动机,把2根起网用的钢丝绳分别结缚在卷扬机对岸的桩子。另两端分别通过卷扬机同岸上的两个导滑车,引至卷扬机上固定。
然后挂设网具:(1)把装好的网具用船装载到离对岸200米处的2根钢丝绳中间,把左右侧网纲每隔35厘米角锦纶线在2条钢丝绳上同时结扎。(2)把力纲按布置图上位置一端结于叉纲上,另一端结于钢丝绳上。(3)将电极电线沿后侧钢丝绳用绝缘瓷瓶固定,再按装置图把3条导线引伸到网的中央部位,每根导线间距5米,电线另一端用瓷瓶绝缘和前侧钢丝绳联结。至此抬网的装设工作完成。
网具投入生产后,作业场所应保持平静,务使鱼群不感受岸上杂音的惊动而逃散。要有经验丰富的作业人员,不断观察水面动静,如发现网上平静的水面里有波动,或有水泡升起,水色变化时,立即通知机械工人,开动卷扬机绞收钢丝绳,待四周网纲露出水面时,暂停绞收,使水下网衣逐渐上升,又因网次渔获多,水库鱼大,网不宜全部露出水面,以免由于鱼挣扎增加负荷而撕破网衣。操作人员划船进入网内准备起鱼。随后又开动卷扬机起绞纲绳,将网纲起到一定高度,使网内留水面积约5亩时停车。作业人员开始理网,把鱼赶到网底靠电极处,通知岸上放电击鱼,通电约5分钟或至鱼被击昏上浮时为止。作业人员用鱼捞将鱼取上小船,送至岸上。取鱼完毕,即开倒车将网放入水中,继续作业。
抬网因利用机械起网,规模大,网次产量高,劳动力少,劳动强度低。但因网具固定,生产被动,还因网具常在一处生产,掠动鱼类,影响鱼群的诱集,产量不稳定;网具生产投资大,利用率不高。1964年后,本省已不再使用此网具。

十八、机轮围网
是安徽省佛子岭水库渔场,1957年国内首创的网渔具。捕捞水深在10~30米之间,历次最高网次产量达13.5吨。
网具由网衣、纲绳、沉子及浮子构成。
下网前把网具理好放在网台上,左舷堆放下纲,右舷堆放上纲,将网一端的叉纲和括纲连接好,交给栓在船尾左侧的带网船,另外3只小木船栓在右舷侧,1只拴在左舷侧的中部。下网时船首顶风,指挥员以吹哨为候,带网船解开船缆,驾驶员以左舵角进行内圈放网。4只小木船在网的周围等距离先后提起网的上纲,渔轮向带网船靠扰,下网即告完毕。
起网时,带网船将括纲一端交给渔轮上的人员,拴好首尾缆,将两端括纲一起在卷扬机上绞收。带网船和渔轮网台分别将未拴底环的两端网衣收起至底环为止。4只小木船随着括纲的绞收,收起上纲,当括纲全部绞成一束时,各船迅速收起剩余上纲。如网下好后发现鱼跳,则用浆、竹竿在渔轮船尾击水恐吓,以防鱼类从网头空档逃逸。底环上船后带网船即迅速收网起鱼。
一盘机轮围网投资费用为6600元,使用年限为4年。据佛子岭水库渔场计算,使用机轮围网捕鱼,每斤鱼的捕捞成本仅为0.084元。附图2—2—12见下页。

十九、风网
是借助风力扬帆拖曳、捕获底层鱼类的一种网具。以捕捞底层小鱼为主。其中有部分能张捕较大的鲤、鲫、青等鱼类。风网有多囊网和单囊网两种(如泊湖风网)。一般2人作业,1人驶帆掌舵,1人放网。放网前将曳网顶端系于头舵横梁孔内,将囊网依次叠放在盖网上,右手提网口架,左手把住叠好的网衣站在船首上风一边。将网和网口架同时抛向水中拖曳,2小时即起。捕获对象以小型鱼、马头仓子鱼为主,其他银鱼、鲤、黄芽头、针颌鱼、鳊、鲫等鱼也有捕获,产量一般50公斤左右。最高可捕100~150公斤。最低可捕数十公斤。全省湖泊均有分布。
二十、霍网
也叫百袋网,又名猪奶网,古名“九’。《风·九》:“九之鱼,鳟鲂”。《毛传》:“九”,罟,小鱼之网也”。是一种中小型拖网。凡利用二小船在浅水区放网,然后由人拉曳,而达捕捞目的的叫霍网。利用风力扬帆拖曳的叫快网。这两种网具仅大小规格之分。在结构上完全相似。
霍网属大型网具,用2船6人生产,借风力扬帆拖网。放网时,两船将曳纲分别接在网口,并各取一曳纲,待网放下水即成八字分开。起网时,2船分开下帆,拉绞曳纲,直至拉完曳纲,2船又相靠,取上网和渔获。再继续找渔场放网。捕获物以鲤、鲫为主,其他底层青鱼、鳜鱼均能捕到。该网具最多一网能捕50公斤,一般10公斤左右,分布于沿江沿淮湖河。
二十一、毛鱼拖网
又名密网,和霍网相似。为巢湖、瓦埠湖的主要生产工具。双船作业,由载重15或30吨的渔船2艘,各以8~12个囊袋组成的半列网具,通过中间撑杆的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网列。依靠风力曳行,迫使鱼虾进入囊网而达到捕捞目的。毛鱼拖网分布巢区全区,以姥山附近为中心渔场。作业水深3~4米,以捕捞一龄毛鱼为主。其次是银鱼、白虾和其他少量小杂鱼。一年生产6个月。双船最高日产量可达500公斤,全年产量可达7.5~10吨。
毛鱼拖网,系多囊鱼网,组成整列网具的囊袋数量依船只吨位大小而差异。一般30吨级的渔船,每半列网具有8~12个囊袋,15吨级的渔船有8个囊袋,囊袋结构全同。整个网具由网衣和属具组成。
操作时,需2艘载重30吨的渔船,每船配作业人员5人,1人掌舵。1人了望,1人看管前帆,2人整理网具,船抵达渔场放网时,1船落帆,船首顶风,另一船自左舷驰近靠扰。2船将各半列网具的中心撑杆连接好,随后依靠前帆受风,同时放出10个囊袋、叉纲和曳纲等。在放曳纲时,边放边拉,使曳纲受力,易于张开网口,并保持一定的网形。拖网时,依风力大小变化情况,调整绷纲长度,控制两船间距和拖曳方向。一般风力在4~5级时,2条中心线交角控制在120度左右较宜。当风力增大时,交角亦随之增大,最大达180度。要注意观察湖面情况和渔场环境条件的变化,以防发生意外事故。拖网1~2小时,即行起网。起网时,先解脱艉部绷纲,2船首各自向外转向,使艏使风,船上作业人员即推动绞车收曳纲,直至曳纲收绞完毕。同时分别拔起上纲和下纲以及囊袋的身网网衣。并迅速解开联结部分,2船分离,各自继续收囊网。并倒出囊中渔获物。及时整理网具,转移渔场,继续放网。
二十二、拦河罾
也称抬罾,网呈梯形,均敷设在小河港里作业。其大小视作业河港宽窄而定,是本省敷网类中大型的工具之一。这种网具不能在急流中生产,也不能在深水作业。最高产量,一般一天捕20~25公斤。上、中、下层大、小鱼均能捕获。
作业时,将外网方向的两角,分别张挂在死插上,环纲两角分别系结在岸上的两绞车上(绞索架在放网时只需1人于前纲方向的绞车上,松动纲索,使前纲方向的网部沉没在水中。后纲方向的网部分露出水面起鱼)。每隔10多分钟起网一次。起网时需3人合作。附图2—2—13见下页。
二十三、葫芦网
亦称跃进网,属多船驱入式敷网渔具。一般4船11人作业,是一种大型的半定置网具。主要分布在当涂、宿松、枞阳等地。渔具由网身、绳索和竹竿、振绳、振木等副渔具所构成。此网具主要在水库和深潭作业。一年四季均可生产,但以秋季生产为主。
作业时,若6船12人操作,2只大船作网船,2只小船作威吓船,另外2只小船拉上纲。抵渔场后,由网船指定包围鱼群方向,网船把网尾投入水中,同时威吓船向左、右两边分开,将振绳放入水中,直至网船把网下完后,把网沿绳环套在船尾舷,并把船头分开,利用网船的力量把网口充分张开,至网口拉直为止。此时船头下网人员立即将连接在网口两端绳环上的竹杆,垂直插入水底,使网口下沉到底。两威吓船转向中间,使振绳交叉包围鱼群,并将振绳迅速收回。当振绳收回3~5小时,应立即关闭网口,进行起网,并将竹杆拔起,平放水面,然后拉网口纲,将网口全部离出水面,再将竹杆拾起,放在船外舷木架上,将网拉到船上取出鱼货。此时,威吓船也将振绳整理好,6船分成两对,继续寻找渔场,下网生产。

二十四、船头罾
又名行罾。网呈正方形,设在船头上作业,属于敷网类。根据其结构可分为:一指眼、二指眼、三指眼、四指眼等四种。船头罾经常可昼夜生产,以秋冬季为旺季。多半在长江生产,流速要求不宜过急。作业时,一船一网,一人架船,一人负责起放网。当船驶至渔场,架船者便用桨规定船位,待网放入水中时,再划桨,使船微向前移进。约莫3~5分钟,就可停船起网。一般每网产1~2斤,最高网产70~80斤。渔获物以小、白鱼、刀鱼为主(占70%),其次是鲫、鳊、鲤等鱼。主要分布在安庆、宣城、滁县等。
二十五、虾罾网
相似于罾网,但较罾网小得多,专为捕虾生产的小型工具。作业时,人提竹杆,将网沉入水中,撤些饵料(米、糠等)入网中,再提起竹竿,使网出于水平面出鱼。作业季节在农历九月至翌年四月。分布地区多数在江南水域及各大型湖泊池塘。
二十六、溜网
溜网是拦、张结合的一种屏式插网类渔具,适用于通湖的宽敞河道。利用某些鱼类触物沿拦网游泳,寻找出路的习性,将它们诱入到水边的鱼网内,达到捕捞目的。分布于贵池、东至县,以捕鳊、鲤、鲢、等鱼类为主。
溜网由拦网、角网和竹桩等部分组成。
作业时,拦网和角网分载两船,距岸边千米左右,打入竹桩,结缚拦网端上下纲,然后横流向对岸,放出拦网,直至对岸千米左右,再打入一竹桩,拉紧上下纲系于桩上,使网衣直立水中,拦阻鱼类前进。设置拦网后,即缚设角网。人在船上守望,见角网内有鱼跳跃,即速拉起网绳,提高网口,使鱼类陷入角网底部,然后用抄网抄鱼上船。作业时间,一般在白天。此网具主要分布在安庆、东至、贵池等地。
二十七、毛花网
网呈钟罩形,与罩网相似,所不同者,其结构是双重顶。适宜捕风尾鱼(鲚鱼)。毛花网由网身、例网、底纲、手纲、倒绳所组成。7~9月为捕鱼旺季。作业方法与罩网作业方法相同。大型毛花网,相似于溜网作业。作业前,先将竹筒套入手网,然后将网撒入水中。罩围鱼群后,将竹筒柬到网顶,再将网朽放下垂,凤尾鱼被罩后往上窜入倒须网中被捕。一般网产10~20斤,最高网产达100多斤。渔获物大部分是凤尾鱼,有少数的白鱼也能被捕。
二十八、鱼罩
篾制,是本省沿江、沿淮渔民所使用的捕鱼工具之一。作业时间从农历3~4月至5月止,专在湖岸水草处罩捕产卵鱼。作业时将鱼罩往下罩,如罩住鱼时,则手伸入罩口取鱼。
二十九、夹网
又称夹楠,是本省内陆小湖泊中生产的小型捕鱼工具之一。生产季节均在春秋两季,日夜均可作业。作业时,将夹子起湖底淤泥成一个1.5米深坑,坑边插一竹竿为标记,以后只须按所插标记夹鱼。适捕鲶、鲫等穴居性鱼类。
三十、鳗鱼网
鳗鱼网是利用鳗鱼由江入海进行生殖洄游的习性,用船首抄网式的网具迎头抄捕,达到捕捞目的。日产量一般在20公斤左右。此网由聚乙烯纤维手工编制成梯形网片,通过纲索等属具结缚在网架上,安装在船首。每年8~11月份生产。水草少,水深和水流适度,即是鳗鱼的捕捞场所。主要分布在长江。
三十一、绠网
又名晾网,专捕鱼苗。网具规格和装置方法,依产地区条件,有大缀网、小绠网之分。60年代以前,望江至和县一带长江干。支流两岸边有广泛分布。安庆渔民多使用大绠,芜湖沿江渔民多使用小绠。鱼苗张捕业以枞阳、无为两县为最盛。捕捞时,将网具定置横截在长江边,网口对流。鱼苗随流进入网箱,而达到捕获目的。主要捕获青、草、鲢、鳙、鳊等养殖鱼苗。随流入网的其他鱼苗应在捕获后进行剔除处理,名之“清野”。
网身由麻布网片缝制而成。箱网布,俗称水筛布,由直径约0.3毫米,每平方厘米中,纵横有12×12根棉线无结节织成。
张捕鱼苗,一般以“棚”为生产单位。一个棚管理小绠50条或大绠30条,配备4~5人。
绠网是60年代以前安徽长江流域捕捞鱼苗的有效工具,在淡水养殖上居有重要地位。过去绠网材料以棉线为主,易腐烂,加之血染保护工作,费工时,成本高。现在已为塑料网所代替,解决了易腐问题,生产成本也大大低于棉线网。60年代后,全省人工育苗普及,养殖单位一般不再从江中捞取。此网已逐渐淘汰。

三十二、联合渔法(赶、拦、刺、张)
这是选取多种渔具的优点和特长进行联合作业。太湖花亭水库渔场运用联合渔法,一网曾捕获50多万斤的好产量。
此渔法使用三层刺网、拦网、张网(具有“八”字型网翼)、白板绳索、木船及机船作业。其生产步骤是:
[制定捕捞计划]首先要了解库情和鱼情,以确定“集鱼区”、“赶鱼区”,并绘制简单作业示意图。
[赶鱼]利用三层刺网、拦网和机船,带动白板等鱼具配合声响惊吓鱼群,驱赶鱼群向“集鱼区”聚集而捕获之。
[拦鱼]赶鱼要与拦鱼同时结合起来,才能逐渐缩小鱼类活动范围,达到聚而捕之目的。即用三层刺网和拦网拦断鱼群往回逃的去路,使鱼向集鱼区集中。
[刺鱼]三层刺网既能赶、拦鱼群,又能刺捕鱼群。当鱼群逐渐集中于“集鱼区”时,三层刺网就能发挥刺捕效能。
[张鱼]当完成赶鱼作业后,在集鱼区用三层刺网、拦网配合声响,惊吓鱼群,使其进入张网而捕之。

=20水产志
=第二篇淡水捕捞
=第二章渔具渔法
=第一节渔网具类
=pdf/shzh/20/02_02_01.pdf
=第二节箔筌渔具类
=
一、筌留
又称踩、箭,属拦阻式棚箔渔具。50年代以前,分布在皖南一些河口、湖汉地区。但由于装置工程浩大,场址不多,并捕捞不少幼鱼,有损资源,后因限制发展,现已基本消失。
二、迷魂阵
或名箔旋、鳖塘子。为浅水定置渔具。渔者以竹或苇楷编制成箔旋,高5~6尺,长丈余。由着千张箔帘连结在一起,选在鱼群活动场所,插成1~5道倒“八”字型墙箔,道道相套,层层递进,若能引进入流水,则捕捞效果更佳。鱼儿多有沿边、顶流游动习性,这样便可引入圈套,最后陷入早已设置好的陷井网中,聚而捕之。沿江、沿淮各湖泊、河道都有相当数量分布。
三、扎箔
安徽特有的大型迷陷式栅箔渔具。通常设置在湖口或鱼类洄游的通道上,拦阻或诱导鱼类游入箔内取鱼部而被捕获。扎箔根据水位和季节不同,可分为春季箔、秋季箔两种,能捕上、中、下各层鱼类和河蟹。其中捕鲤占总产量的50%以上。生产季节长,日产量均在300斤以上。可分为2~5月、8~12月两个渔期。以8~10月为旺季。在春季江水倒灌,或退水时期,定点设置此具。渔场要求有缓流,底平无障碍、泥软、有水草,水深1米左右为最好。此渔具遍布全省湖泊、河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