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渔船
一、渔船类型
本省境内渔船建造,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53年,涡河之滨的西阳集,农民挖河取土时,发现木质船板数块,陶制网坠。据考证为春秋时期的渔船。
随着渔业的发展,社会进步,渔船建造工艺日新月异。现时安徽境内操作渔船大体有以下几种:
[刺网类渔船]
一般船型瘦长,行动灵活,可兼拖网、张网等作业。在长江能抗5~7级风,在6级顺风顺水时,航速每小时可达12~18公里。也有压载的,可加强稳定性。大都甲板屋较小,可以住家。桅1~2道。并可用桨、橹行驶。有的装披水板,绞车,活动舷墙。也有无舵和活鱼舱的。可载重0.25~8吨。芜湖的板船属刺网类渔船,可载重8吨,以鲥鱼流网、刀鱼流网为主,也兼作蟹拖网、鳗鱼网、挂钩等作业。
[围网类渔船]
大都在浅水作业,船身较短,也有瘦长轻巧的。操纵灵活,少数兼钩、脚网等作业,载重0.25~4吨。在大型湖泊有双船或3船作业形式,能抗3~5级风,作业都以划桨为主,每小时可达5~12公里。橹、舵、披水板、绞车等设备,或有或无。干舷便于操作。大都可住家,但条件较差。女山湖四槽属围网类渔船,能载重4吨。以绞丝网为主,兼作百袋子网、钩、卡、条网等作业。船体不高,受风面积小,起放网方便。
[拖网类渔船]
作业有单船、双船、多船拖网等类,或利用横风拖网,或顺流横行拖网。一般尺度较大,无风时行动不便。在大型湖泊和长江作业,能抗6~8级风,都有压载,有帆1~7道。当航在6级顺风航速时,每小时可达10~20公里。拖速每小时3~6公里,载重20~60吨,备有舵、板、水板、绞车,或桨、橹、艉艄、撑篙等设备。也有少数备有活鱼舱和渔盆。女山湖中的良划,巢湖、黄大湖的黄艄、风网等属拖网类渔船。良划能载重20吨,单船作业时,使用稀或密浮拖网,双船作业时,使用快网或兜网。渔场水深冬季约为2米,夏季4~6米,船能抗4~6级风,船员4~6人。每年生产时间6个月左右。本船吃水较浅,船速较快,产量较高,适合浅水湖泊作业。
[钧钓类渔船]
船型都方艏平底,使艏申板作业,吃重时有足够浮力,并可改善纵摇,有的可兼鳝笼鱼窝等作业。在江湖作业时能抗5~6级风,桅1~2道,一般在4级顺风时航速,每小时可达5~7公里,1人划速每小时4公里,大都以桨、橹划行,备有压石和活鱼舱,载重3吨。舵和披水板,或有或无。大都兼作业家船。吃水浅,用桨划行回转性能好。这类渔船,在本省遍布。南漪湖、黄大湖的五舱子属钩钓类渔具,使用的渔具有挂钩、百袋网、捣网、罱网等,船员2人。本船为露舱小船,有帆桨设备,行动方便。
[地拉网类渔船]
大都在江河湖泊的沿岸作业,使用渔具以百袋网为主,兼作钩、卡、抄虾网等作业。艏尖艉方,船身轻巧,耐波性好,没有帆和桨,航速每小时5~7公里,能抗4~5级风,载重1.2~5吨。本省主要分布巢湖、女山湖、南漪湖等浅水湖泊。
[张网类渔船]
方艏平底,一般为2~3吨的小型渔船,主要分布在闸口等水流较急的河道。使用渔具有百袋网、网等。主要张捕、鲤和条等鱼类。船上没有桨、橹和活鱼舱,回转灵活方便。
[机动渔船]
从动力形式上可分为用螺旋桨推进的渔轮,和用螺旋桨与风帆结合的机帆渔船。后一种分布广泛,行驶方便,作业范围亦广。
机帆渔船:主要用于长江和大型湖泊、水库进行单拖网、双拖网、围网,及拖刺网等作业。功率自40~80马力,航行能抗7~8级风,作业能抗5级风,航速每小时14公里左右。目前占全省机动渔船中主要数量的是12~20马力的机帆船。船型有方头平底,尖艏圆舭式,隧道式和龙骨式等类。
渔轮:本省数量不多,1958年芜湖市曾建造60马力的单拖渔轮,干舷较低,甲板较宽,比较灵活经济,可载重23吨。在佛子岭、梅山水库还有60马力的围网渔轮,并装有起网机,可载重30吨。
[其他渔船]
有掩网船、行罾船、赶虾船、罱网船、花篮船、跳白船、船、艋船、秃头溜子、鸬鹚船、渔盆等。其船型因结合不同水况和网具而异。广泛分布在各个江河、湖泊、水库。
二、渔船数额
安徽省的渔船数量,清代以前,无可稽考。民国以后,因受战乱,保存数据极少。建国后,渔船呈增加趋势,特别是机动船日渐增多。详见表2—3一8。

注:(1)民国时期渔船数字来源子民国8年《安徽省六十县经济调查繁表·渔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渔船数字,来源于原中央衣林部水产局和安馒省水产局的统计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