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的湖泊养鱼,多分布在沿江、沿淮一些县、市,绝大多数是水深5米以下的中、小型浅水湖,湖中天然饵料丰富,多为富营养型,条件较为优越。
建国前,全省湖泊养鱼多为私人蓄养,且蓄养者为数不多。据调查,〔 1〕民国1年至8年(1912~1919),经营湖、圩养鱼的有8处,其中较著者为安徽省首任都督柏烈武经营的民生渔牧公司(在今枞阳县羹脍赛渔湖)。其养鱼之法,主要是利用鱼饵,如牛、羊、狗肉等,诱江鱼入湖,然后扎屏拦养,冬寒起捕运销,获利甚厚。
1950年土改,湖泊收归国有,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湖泊养鱼得到新的发展。由沿江各县扩展到沿淮各县。1957年全省湖泊养鱼面积达102.6万亩,占当年养殖总面积的42.9%,产鱼6368吨,占养鱼总产量的7.5%,平均亩产5公斤左右。
1958年后,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湖管废弛,网渔无度,加之围湖造田,拦河建闸,江河洄游鱼类不能入湖育肥,湖中鱼类资源逐年减少。人工投放鱼种,资金难筹,致使湖泊渔业,日趋衰落,养殖面积由1963年的117.9万亩,锐减到1971年的47.6万亩。
1978年以来,各地开始重视湖泊渔业,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使湖泊养鱼业稳步发展。望江县武昌湖,面积13万亩,发展养鱼条件颇优。1978年以前,渔业生产听其自然,“养不好,管不了,靠天收”,鱼产量一直徘徊在150~200吨之间。1978年后,望江县政府开始对该湖整治渔政,依法治渔,科学养鱼和改革体制,实行国家、集体、群众联合经营的办法,湖区面貌一新。成鱼生产,成倍增长,1985年该湖鱼产量达1800吨,比1978年以前增长近9倍,亩产达14公斤。1985年全省湖泊养殖面积达111.9万亩,占可养湖泊面积的47.9%,占全省已养水面的20.4%,鱼产1.5万吨,占养殖总产量的11.9%,平均亩产6.5公斤。比1984年增产36%。本省水产科技人员,为了提高湖泊养鱼生产能力,从1985年起,陆续引进和推广湖泊的围网养鱼和拦汉养鱼技术。1985年在贵池县升金湖,东至县黄泥湖推广试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