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业劳力
1950年,本县农业人口284777人,其中17~50岁从事田间劳动的男女劳动力71060人,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2.3亩,劳力平均负荷耕地9.3亩。1960年,全县农业人口252228人,其中劳力50445人,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2.35亩,劳力平均负荷耕地11.7亩,1966年,全县农业人口302066人,劳力66454人,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1.82亩,劳力平均负荷耕地8.29亩。1976年,全县农业人口425755人,劳力144756人,农业人中人均占有耕地1.23亩,劳力平均负荷3.6亩。1978年,全县农业人口为438118人,劳力164040人,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1.19亩,劳力平均负荷耕地3.18亩。1989年,全县农业人口473274人,其中劳力为248445人,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1.08亩,劳力平均负荷耕地2.05亩。
二畜力
本县农业畜力主要是耕牛。1949年,有8589头。1953年,有耕牛12106头,平均每头负荷耕地45.8亩。1960年,耕牛14693头,平均每头负荷耕地40.3亩。1968年,有耕牛15633头,每头平均负荷耕地34.9亩。1978年,有耕牛13524头。1989年,有耕牛12932头,此后,耕牛数量减少,机耕面积增大。
三农机具
民国时期。农村田间作业,主要农具有铁木制步犁、耙、耖;灌溉有木制龙骨车手摇车、脚踏车、牛蓬车等;脱粒有连枷、石磙、扬掀、禾桶及风车;加工有石磨手磨、腰磨、木砻、石臼、木榨、脚踏扎花机、弹花弓以及筛子、筛箩等;运输有扁担,绳索,箩筐,独轮车,圩区有木船;其它有锄、铁锹、耔头、四齿耙、镰刀和粪桶、杓等以上机具均人畜力驱动。
耕作机具民国37年1948,全县有木犁6000只,耙1500只,木耖2800只,1950年,全县有木犁7000只,木耙2000只。1955年底,推广双轮双铧犁,后因不适宜圩区而停止推广。1956年,有木犁8542只,木耙2847只,木耖4271只。1958年,易太公社园艺队首先建拖拉机站,省投放日特25拖拉机1台,配有机具2台套,后因不宜圩区使用,调到宣城拖拉机站。1961年,全县有木犁7177只,木耙1975只,木耖2659只。1966年,保丰公社购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3台,配套农具4部。1967年——1969年,手扶拖拉机发展迅速,并先后有易太、万春、围山、保丰等公社办拖拉机站。1976年,机耕面积达343224亩,占双季稻种植面积的49.8%。嗣后建立公社农机管理站17个,公社拖拉机站25个,大队机耕队38个。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9台,3035马力,手扶拖拉机1145台,13477马力其中有机耕船6台。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各级拖拉机站耕作机具变价处理给私人,以代耕方式出现,代耕亩收费12元,1989年末,全县有各种农机总动力167423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2台3890千瓦,手扶拖拉机5250台,42940千瓦。
1978年,陶辛、马塘公社农机厂仿制机动插秧机,先后在保沙周村、马塘铁桥生产队试插,因设计制造粗糙及秧苗培育不配套,推广不开而告终。
收获机具传统收获机具,如镰刀、锯镰刀、连枷、禾桶、石磙等至今沿用。民国37年1948,全县有禾桶4600只,风车8000只。1958年,推广铁木结构人力滚筒脱粒机,因设计与制造粗糙,推广不久被淘汰,1964年,全县拥有机动脱粒机24台,71千瓦。1966年,全县有动力打稻机1452台,脚踏打稻机1413台,电动脱粒机很快普及。1978年,围山公社农机站,仿制手扶拖拉机、水稻刈晒机23部,因设计及制造材料等问题以及拖拉机负荷过大,推广不开而停用。嗣后又推广刈禾器,也因使用不习惯难于普及。1980年,全县有机动脱粒机3345台,2812千瓦。1985年,发展到5943台,3277千瓦。1989年末,全县有电动脱粒机10032台,6901千瓦。
植保机具民国期间,芜湖农业实验场治虫,开始使用喷粉器。1955年,曾在农场试用单管及手摇喷粉器。1956年,开始全面推广,背负压缩式喷雾器同时进行推广。1961年,有喷粉器97台,喷雾器22台。1966年,全县有喷粉器248台。1974年,推广机动背负式压缩喷雾器。1980年,推广汽油机东方红——12高压喷雾器,此后,农村家家都有塑料背负手压喷雾器。1989年末,全县有背负手压喷雾器42179台。
农用船建国前,本县农用船只多用于捞泥积肥,五、六月间,时有用作赛龙舟。民国37年1948,全县有农用木船900只。1950年有1600只。合作化期间,有些船只拆毁变卖。1961年减少到1273只。1963年,水泥船开始出现。1966年,全县农用船2916只,4919吨位,其中水泥船211只,458吨位。嗣后,化肥使用普及,农民用船捞泥积肥逐渐减少,农用船转为内河运输为主。1980年后,因木材短缺,新置农用船大多以水泥或钢板建造。
小型农产品加工机具建国前,农产品加工基本上全赖木砻、石臼、石磨。1950年,全县有2台机械碾米机。1962年后,粮食加工逐步向机械化发展。是年,全县有碾米机57台,磨面机24台,174匹马力。1970年,基本实现粮油加工机械化,全县有碾米机277台,磨面机145台。1980年,发展到自然村有碾米机和磨面机。1985年,有碾米机772台,磨面机299台。1989年,有碾米机742台,磨面机255台。
农机具修理建国初,农机具修理由各乡镇铁木竹社代理,小型修理由农民自行解决。合作化后,由合作社安排专人修理。1970年初,各公社拖拉机站扩建机具维修车间。1976年,全县农机维修网点34个,有车床81台,刨床29台,铣床3台,滚齿机1台,摇臂钻15台,台钻36台,电焊机35台,空气锤5台,冲床8台,油嘴试验器2台,连杆校正器1台,翻砂车间365平方米,维修车间6679平方米,各种修理技术工人627名。是年,机具维修费达59.3万元。1980年后,乡村企业迅速发展,其农机具修理由乡村办农机厂进行。
下一篇:第四节 农作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