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储运
一粮油储存
建国前,本县农户主要以土仓、囤条、禾桶、及房屋一角砖彻隔墙来储备粮食。国民政府所征赋粮,由保甲代收集中运往县芜湖市粮库储存。同时在方村清水河建有积谷仓一幢,库存赋粮1000担左右。
建国初,本县所征公粮储存在交通便利的祠堂、庙宇和租赁的民房里。1949年,有47个粮仓,总仓容量464万斤。1951年,成立江边库、加工库、方村库、清水库、石库,共11个存粮点。1952年,建立草席仓、简易仓、苏式仓。是年,有粮仓133间,总容量1090.7万斤,库站面积570.47平方米。1953年,县总仓容量2522万斤。是年,还租赁民房15间,仓容102万斤。1954年,有仓容3451万斤。1955年,实有仓容5351万斤。是年,新建仓容1900万斤。1956年,有总容量6270万斤。其中草仓2103万斤,国家储备仓500万斤,简易民俗仓3362万斤,民房仓305万斤。1958年,生产队均有公共队屋,仓库,除由生产队集体保管储存社员应得的口粮、工分粮外,其余则出售粮站。国家粮油储存库,由国家逐年分批拨款修建,其类型有民房仓、祠堂庙宇仓、草席仓、苏式仓、土园仓、简易仓等。苏式仓共7处14幢,容量3086万斤。1964年,有粮仓36幢,容量478万斤。1976年,有粮仓76幢,总容量11947万斤,入库量12489万斤。其中土园仓59个,容量580万斤,比1979年11084万斤下降26.9%。1981年,新建容量1000万斤粮仓。其中城关200万斤,赵桥、南阳村、张镇、新丰各150万斤,红杨、双摆渡各100万斤。年入库10237万斤征购6853万斤,超购3384万斤。1985年,共有仓容16279万斤,粮油入库量13254万斤。1989年,县有仓容18991万斤,计114幢,1218间,其中基建仓67幢730间,容量12598万斤;简易仓30幢295间,容量3178万斤;苏式仓14幢179间,容量3086万斤;民房仓3幢14间,容量129万斤。
油脂储存50年代、60年代,各站、点库采用缸、铁桶土油池等。70年代后期,扩大油料加工,油脂储存上升。1976年,本县陆续购置和自置小型铁质油罐储油,后又废弃铁质油罐,代之以钢质油罐。1989年底,办大小钢质油罐14个,容量177万斤。乡办钢质油罐2个,容量20万斤。1960至1980年,月均库存量3156.19万斤,年均库存量4166万斤。1981年油料均库存量167万斤,油脂均库存量126万斤。1985年,油料库存521万斤,油脂102万斤。1989年油料库存567万斤,油脂230万斤。
二粮油保管
建国后,粮油保管大都在粮库的地面铺设砻糠,再垫竹席或芦席,亦有使用干砂垫底上铺干砖块的。仓库内四围用干砖块或土坯砖砌成1.23米高隔砂墙,防止下部潮湿。粮食入库实行“新陈、干潮、好次、有虫无虫品种”五分开。仓库干部职工,执行护仓保粮奖惩办法。1952年,制定粮情检查制度,是年第三季度实仓喷粉杀虫粮42.4万斤,人工处理杀虫,包括翻仓、出晒、过仓等207.7万斤。垫底喷粉散布面积18.1万平方米,第四季度建立安全护仓委员会。1953年,修理各类型仓房115间,容量1083.7万斤,其中方村民房仓20间,容量30.8万斤;石临时仓8间,容量85.7万斤,澛港庙宇仓20间,容量126.5万斤;清水庙宇仓6间,容量68.9万斤,落帆庙宇仓16间,容量74.5万斤;江边简易库仓33间,容量359.6万斤;河南码头民房仓12间,容量60.5万斤。1954年水灾,县内低洼处的粮油站点仓库受到一定损失,地处高的库站加大了储存量和供应量。是年本县共有23个站、28个点,各类型仓库462间,容量3421万斤。洪水退后,及时修整被淹仓容2284万斤。1955年,实现“三无”仓容229万斤。1957年,实现“四无粮仓”仓容5665万斤,占总仓容量80.8%总仓容6864万斤。1958年,县内方村粮站划片包干,实现“四无粮仓”100%,年底县实现“四无粮仓”5816万斤。1959年,开展“六五”活动,实现“四无粮仓”2570万斤。1963年,仓库实行定费用、定损耗、定器材、定人员等四定额活动。1970年后,用水泥浇沥青黑油,铺上油毡再浇沥青或抹上水泥砂浆以防止粮食受潮。1974年,对全县27个站、点库进行“四无”标准鉴定,实现“四无粮仓”8094万斤。1979年,分站建露天粮堆21个,最大的200万斤,一般的100万斤,计有露天粮堆2400万斤。1980年组织粮油安全大检查,处理虫害粮1916万斤,高水份粮5259万斤,同年推广“缺氧保粮、电子测温、低浓度熏蒸和机械通风储粮,烘干高水份粮”等。1985年,县粮食入库量13254万斤,月均保管量8270万斤,其中烘干和出晒高水份粮1830万斤,是年冬季检查粮油25000万斤,“四无粮仓”合格率为80%。1986年4月,检查仓库112幢,符合“四无”标准107幢,占95%。检查仓容量15502万斤,符合“四无”仓容量14874万斤,占95.9%。全县32个站、点库,29个基本实现“四无粮仓”。1988年,荣获“四无粮仓”县称号。1989年,陆续购置保粮化验器械,建立中心防化室,各分站、点库也设置防化器械。
三粮油调运
民国时期,田赋征粮大部分用木帆船调运,农民交赋粮或卖粮大都由旱路肩挑人抬,入小镇出售。建国后,粮油调运,内地以清水河、方村、石澛运输合作社以木帆船运输为主,县外、省外以国营内河轮船公司机帆、拖驳以及芜湖市木帆联营社和铁路等运输为主。
1959年,县粮食系统购3吨汽车1辆。1971年在江西安义订造55吨位和35吨位木船各一艘。在本县购置55吨位木船两只。1973年,成立“芜湖地区粮食局712船队”。1984年改名“芜湖县粮食局船队”,并添置两艘铁质轮机船,吨位计110吨。1986年因亏损船队撤销。1974至1979年,县粮食局陆续购买进口、国产汽车12辆。1979年3月成立县粮食局汽车队。1989年有各类型汽车14辆,计98吨位,但大批粮油外调仍由航管、铁路部门运输。
1954年水灾,本县收购民粮1231万斤,供应灾民7426万斤。其中有6195万斤由国家从四川等地调运本县。
1957年收购原粮10745万斤,供应本县4987万斤外,其余5758万斤,除少部分入库,大部分调往城市和外省。每年要调出5000万斤粮食左右。1981年收购11652万斤,供应4472万斤,库存6262万斤,调芜湖市区918万斤。1985年收购81687吨,供应销售27359吨,库存48420吨,外运5908吨。此后粮食收购增加,仓容紧张,外销滞缓。1989年收购87225吨,本县销售28242吨,库存38816吨,其余20167吨运销外省市。
建国前,本县农户主要以土仓、囤条、禾桶、及房屋一角砖彻隔墙来储备粮食。国民政府所征赋粮,由保甲代收集中运往县芜湖市粮库储存。同时在方村清水河建有积谷仓一幢,库存赋粮1000担左右。
建国初,本县所征公粮储存在交通便利的祠堂、庙宇和租赁的民房里。1949年,有47个粮仓,总仓容量464万斤。1951年,成立江边库、加工库、方村库、清水库、石库,共11个存粮点。1952年,建立草席仓、简易仓、苏式仓。是年,有粮仓133间,总容量1090.7万斤,库站面积570.47平方米。1953年,县总仓容量2522万斤。是年,还租赁民房15间,仓容102万斤。1954年,有仓容3451万斤。1955年,实有仓容5351万斤。是年,新建仓容1900万斤。1956年,有总容量6270万斤。其中草仓2103万斤,国家储备仓500万斤,简易民俗仓3362万斤,民房仓305万斤。1958年,生产队均有公共队屋,仓库,除由生产队集体保管储存社员应得的口粮、工分粮外,其余则出售粮站。国家粮油储存库,由国家逐年分批拨款修建,其类型有民房仓、祠堂庙宇仓、草席仓、苏式仓、土园仓、简易仓等。苏式仓共7处14幢,容量3086万斤。1964年,有粮仓36幢,容量478万斤。1976年,有粮仓76幢,总容量11947万斤,入库量12489万斤。其中土园仓59个,容量580万斤,比1979年11084万斤下降26.9%。1981年,新建容量1000万斤粮仓。其中城关200万斤,赵桥、南阳村、张镇、新丰各150万斤,红杨、双摆渡各100万斤。年入库10237万斤征购6853万斤,超购3384万斤。1985年,共有仓容16279万斤,粮油入库量13254万斤。1989年,县有仓容18991万斤,计114幢,1218间,其中基建仓67幢730间,容量12598万斤;简易仓30幢295间,容量3178万斤;苏式仓14幢179间,容量3086万斤;民房仓3幢14间,容量129万斤。
油脂储存50年代、60年代,各站、点库采用缸、铁桶土油池等。70年代后期,扩大油料加工,油脂储存上升。1976年,本县陆续购置和自置小型铁质油罐储油,后又废弃铁质油罐,代之以钢质油罐。1989年底,办大小钢质油罐14个,容量177万斤。乡办钢质油罐2个,容量20万斤。1960至1980年,月均库存量3156.19万斤,年均库存量4166万斤。1981年油料均库存量167万斤,油脂均库存量126万斤。1985年,油料库存521万斤,油脂102万斤。1989年油料库存567万斤,油脂230万斤。
二粮油保管
建国后,粮油保管大都在粮库的地面铺设砻糠,再垫竹席或芦席,亦有使用干砂垫底上铺干砖块的。仓库内四围用干砖块或土坯砖砌成1.23米高隔砂墙,防止下部潮湿。粮食入库实行“新陈、干潮、好次、有虫无虫品种”五分开。仓库干部职工,执行护仓保粮奖惩办法。1952年,制定粮情检查制度,是年第三季度实仓喷粉杀虫粮42.4万斤,人工处理杀虫,包括翻仓、出晒、过仓等207.7万斤。垫底喷粉散布面积18.1万平方米,第四季度建立安全护仓委员会。1953年,修理各类型仓房115间,容量1083.7万斤,其中方村民房仓20间,容量30.8万斤;石临时仓8间,容量85.7万斤,澛港庙宇仓20间,容量126.5万斤;清水庙宇仓6间,容量68.9万斤,落帆庙宇仓16间,容量74.5万斤;江边简易库仓33间,容量359.6万斤;河南码头民房仓12间,容量60.5万斤。1954年水灾,县内低洼处的粮油站点仓库受到一定损失,地处高的库站加大了储存量和供应量。是年本县共有23个站、28个点,各类型仓库462间,容量3421万斤。洪水退后,及时修整被淹仓容2284万斤。1955年,实现“三无”仓容229万斤。1957年,实现“四无粮仓”仓容5665万斤,占总仓容量80.8%总仓容6864万斤。1958年,县内方村粮站划片包干,实现“四无粮仓”100%,年底县实现“四无粮仓”5816万斤。1959年,开展“六五”活动,实现“四无粮仓”2570万斤。1963年,仓库实行定费用、定损耗、定器材、定人员等四定额活动。1970年后,用水泥浇沥青黑油,铺上油毡再浇沥青或抹上水泥砂浆以防止粮食受潮。1974年,对全县27个站、点库进行“四无”标准鉴定,实现“四无粮仓”8094万斤。1979年,分站建露天粮堆21个,最大的200万斤,一般的100万斤,计有露天粮堆2400万斤。1980年组织粮油安全大检查,处理虫害粮1916万斤,高水份粮5259万斤,同年推广“缺氧保粮、电子测温、低浓度熏蒸和机械通风储粮,烘干高水份粮”等。1985年,县粮食入库量13254万斤,月均保管量8270万斤,其中烘干和出晒高水份粮1830万斤,是年冬季检查粮油25000万斤,“四无粮仓”合格率为80%。1986年4月,检查仓库112幢,符合“四无”标准107幢,占95%。检查仓容量15502万斤,符合“四无”仓容量14874万斤,占95.9%。全县32个站、点库,29个基本实现“四无粮仓”。1988年,荣获“四无粮仓”县称号。1989年,陆续购置保粮化验器械,建立中心防化室,各分站、点库也设置防化器械。
三粮油调运
民国时期,田赋征粮大部分用木帆船调运,农民交赋粮或卖粮大都由旱路肩挑人抬,入小镇出售。建国后,粮油调运,内地以清水河、方村、石澛运输合作社以木帆船运输为主,县外、省外以国营内河轮船公司机帆、拖驳以及芜湖市木帆联营社和铁路等运输为主。
1959年,县粮食系统购3吨汽车1辆。1971年在江西安义订造55吨位和35吨位木船各一艘。在本县购置55吨位木船两只。1973年,成立“芜湖地区粮食局712船队”。1984年改名“芜湖县粮食局船队”,并添置两艘铁质轮机船,吨位计110吨。1986年因亏损船队撤销。1974至1979年,县粮食局陆续购买进口、国产汽车12辆。1979年3月成立县粮食局汽车队。1989年有各类型汽车14辆,计98吨位,但大批粮油外调仍由航管、铁路部门运输。
1954年水灾,本县收购民粮1231万斤,供应灾民7426万斤。其中有6195万斤由国家从四川等地调运本县。
1957年收购原粮10745万斤,供应本县4987万斤外,其余5758万斤,除少部分入库,大部分调往城市和外省。每年要调出5000万斤粮食左右。1981年收购11652万斤,供应4472万斤,库存6262万斤,调芜湖市区918万斤。1985年收购81687吨,供应销售27359吨,库存48420吨,外运5908吨。此后粮食收购增加,仓容紧张,外销滞缓。1989年收购87225吨,本县销售28242吨,库存38816吨,其余20167吨运销外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