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航道
【长江航道】县境外江,从荻港镇庆大圩至中沟乡鲁港流经45公里,可运万吨大轮,上抵重庆,下达上海,终年船只来往如梭。
【内河航道】境内有漳河、峨溪河、黄浒河、横山河4条内河航道。漳河从马仁渡经小淮,峨桥至鲁港49公里,水深最小为0.9米,一般为3.6米,底宽最小为7米,一般为13米;黄浒河,从赤沙至黄浒11公里,从黄浒至荻港18公里,水深最小为0.5米,一般为0.8米,底宽最小为5米,一般为0.9米;峨溪河,从县城至峨桥17公里,水深最小为6米,一般为0.9米,底宽最小3米,一般为6米;横山河,从横山至螃蟹矶21公里,水深最小为0.5米,一般为0.8米,底宽最小为3米,一般为9米。
历来内河与长江联成一线,30吨位以下帆船可直进长江。由于水利建设需要,兴建了螃蟹矶和峨桥闸,隔断了内河直通长江的航道,使峨溪河、横山河为短途运输,长途运输走陆道向铁路、公路中转换装。
二、港口渡口
【港口码头】民国时期,境内沿江仅有荻港、旧县、便兴洲头棚小轮码头3座。日军占领年间,为掠夺桃冲铁矿石,在荻港江边增筑小码头1座。
建国后,随着矿业的发展,特别是荻港周围大量石灰石的开采,吸引了一些部门先后来荻港兴建港口码头。1956年,桃冲铁矿新建平台式码头1座,1966——1984年,已有省水利厅石厂、县石灰石厂、芦南石厂、荻港镇石厂、荻港镇石灰石厂、荻港搬运队、新建石厂等单位,在荻港江岸建起货运码头13座,客运和渡口码头各1座,泊位17个,码头长度1840米。上海海运局修船厂,另建船坞5座,可供万吨级船只停泊维修。这些码头,一般常年水深5——15米,洪水季节15——25米,枯水季节1.5——15米。货运码头中,有8座配备铁驳,其余安装趸船皮带运输机,长650米,码头堆场共22.32万平方米。1985年,港口吞吐量133.81万吨,其中荻港111万吨,占86%。
1986年,长航客运站除扩大荻港、新港码头外,还在保定乡头棚建起客运码头2座;荻港镇自筹资金25万元,在本镇江边建起货运码头1座,堆场面积1万平方米。
【渡口】明、清代,有官渡、军渡、义渡、私渡之分,这些渡口均使用木质小船,以人工摆渡。建国后,有的渡口已为桥梁所代替,有的迁移和增设新的渡口。1986年,全县共有渡口30道,各类渡船47只。其中江渡5道,有繁无一号渡轮和机动客船,担任渡运;内河渡口25道,有机动客船1只,人力渡划40只。为保障渡运安全,国家采用补助和群众集资的办法,淘汰木质渡船,改用铁质渡船。
渡口、渡船一览表


三、水路运输
【船舶】民国年间,全县船民数百户,分布于荻港、旧县、中沟、峨桥、浮山一带,行驶内河及苏、赣、皖、鄂一线长江水道。
1952年,参加船民协会的个体木帆船224艘,2108吨,船主及随船家属623人。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船舶有378艘,4271吨。随着水运事业的发展,木帆船日渐淘汰,机动船逐渐增多。1986年,全县拥有各类船舶426艘,功率1267.88千瓦,载重量16386吨。其中,交通部门117艘,占船只总数27.5%,功率1139.26千瓦,占总功率的89.8%,吨位6906吨,占总吨数的42.2%;社会船舶62艘,占总船只的14.6%,吨位3110吨,占总吨位19.1%;个体和联户船只247艘,占总船只的59.7%,吨位6370吨,占总吨位的38.8%。是年船舶总吨位比1952年增长6.77倍,比1979年增长2.38倍。
【客运】民国年间,芜湖泰昌、丰源两家轮船公司有升福号,公庆号、升和号、涧南号4只客班小轮,行驶芜湖至安庆之间,停靠县境旧县、荻港;另有元利号小客轮每年六、七月旺季节,行驶芜湖至南陵之间,停靠县境鲁港、峨桥、小淮。
1950年,行驶在江河航线上的客轮,由国营轮船公司管理。1960年,全年客运量6.8万人,平均每天177人;1965年,全年客流量8万人,平均每天219人;1986年为28.03万人,平均每天767人,比1965年增长2.5倍。同时,分散流动在江河30道渡口以及短途客班船的旅客也有较大增长。其中荻港全年客流约331万人次,占全县客渡运量六分之一。
【货运】县内江河水运条件较好,水运价格低,一般只有汽车运价1/5左右。因此,各方货主多选用水运。1957年货运量32.6万吨,周转量1680万吨公里,1965年为40.3万吨,2347万吨公里,1978年为116.5万吨,13263万吨公里,1986年猛增到151.14万吨,比1957年增长3.63倍,比1978年增长29%;周转量23748万吨公里,比1957年增长13.1倍,比1978年增长79%。在货运中,以石灰石、水泥、铁矿石、煤炭等物资为最多,占总货运量的65%。
1956——1985年水路客运量

1956——1985年水路货运量

县境江河航道里程表

附:古道古桥古渡
一、古道
清代遗有铺道(又称官道)3条,铺程110华里(下同),设有9铺,铺距一般为10——30里;另有民道(又称大路)7条,其中,通往邻县2条,通往集镇5条。县境芜青、繁铜、繁新、五赤等公路,基本上是沿其铺道、民道修筑而成的。
【铺道】繁昌至芜湖:由县前总铺经梅山铺、三山铺、迁城铺(今鲁港)至芜湖县前总铺。
芜湖至南陵:由芜湖阳塘铺经石硊铺、繁昌陶村铺、蔡家铺、新林铺、平沟铺至南陵箭塘铺。
繁昌至南陵:由繁昌县前总铺顺金峨山、翻紫岚岭、经平沟铺至南陵县前总铺。
【民道】旧县至南陵:由旧县经上七下八,荻港、八里岗、汪洋庙、下七里亭、黄浒、上七里亭、赤沙、牧家亭至南陵县城。
县城至铜陵:由县城经五里亭、茶叶地、水口山、田湖俞、犁山湖、铁牛山、黄浒至铜陵县。
县城至鲁港:由县城经七里井、陈茶亭、新兴街、峨桥、潘村、茅草庵至鲁港。
旧县至鲁港:由旧县经高安桥、泥埠桥、横山桥、三山至鲁港。
县城至旧县:由县城经马家坝、汪洋庙、鸡宕冲、小磕山、大磕山至旧县。
县城至赤沙:由县城经五里亭、铁门闩、中分村、八分村至赤沙。
横山至石硊:横山桥经五贵桥至石硊。
【水道】县境外有长江水道一条,内河水道4条。大小洲形成后,洲外为长江,洲内为内江,又名夹江、小江。春冬夹江水浅,舟楫皆由外江行驶,夏秋水涨,舟楫皆由夹江行驶,夹江两岸于民国年间已筑成坝埂,可作短途运输。
长江水道;由复兴圩经荻港、旧县至鲁港。
内河水道:漳河从马仁渡经小淮、峨桥至鲁港;黄浒河从赤沙经黄浒至荻港;横山河从横山至螃蟹矶。
二、古桥
县内共有古桥62座,其中1座建于汉,1座建于宋,其余为明、清所建。建国后,改造为公路桥:黄浒桥、横山桥、百子桥、平溪桥、雷公桥、西门桥、上峨桥、穴子桥、孙村桥、新林桥10座;现存古桥,水口桥、玉带桥、道济桥、五贵桥、文奎桥、石垄桥6座;废弃古桥:德远桥、接官桥、迎龙桥、上横山桥、杨家桥、聚奎桥、猫耳桥、高安桥、闸口桥、戴桥、万里桥、便民桥、和丰桥、盛家桥、泥埠桥、驷马桥16座;湮没古桥:汤家桥、大庄桥、隐龙桥、虎溪桥、范公桥、吉安桥、龙过桥、潘家桥、汪家桥、张公桥、毕家桥、孙公桥、武奎桥、德冲桥、金带桥、官坝桥、代兴桥、朱冲桥、胡村桥、桂村桥、下峨桥、鲁兴桥、八尺桥、落花桥、代兴桥、南兴桥、远德桥、马居桥,何家桥、麟趾桥30座。
三、古渡
全县共有古渡38道,其中:黄浒河水系渡口有:祝家渡、汤家渡、唐家渡、龚家渡、工山渡、狮子球渡、汪冲渡、塘口坝渡8道;荻港至三山夹江内河水系渡口有:荻港河口渡、旧县镇渡、官厅渡、教化渡、焦湾渡、洋夹沙渡、三山渡7道;峨溪河、漳河水系渡口有:横港渡、红杨树渡、新兴街渡、汪二渡、从村渡、小河口渡、高岗铺渡、虾港口渡、鲁港渡、螃蟹矶渡10道;漳水水系与南陵、芜湖渡口有:马仁渡、丁家埠渡、盛家渡、黄墓渡、郭仁渡、马家渡、黄公渡、小淮窑渡、上石硊渡、下石硊渡、东湾渡、泊口渡、峨桥渡13道。
上一篇:第二节 铁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