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0年春,皖北行署农林处水产科,接收肥西县宋村国民党退役军官宋世科经营的59亩鱼苗塘,改为国营宋村鱼苗推销站(包括肥东二十埠的鱼苗塘)。此为安徽省国营水产生产企业之始。
1951年春,皖北行署农林处,在无为三官殿建立皖北鱼苗总场,探索经验,示范养鱼,培养技术。当年开挖和接收鱼种塘共119亩,招收渔工150余人,配备干部35人,并把宋村、肥东二十埠及紫蓬山3处鱼塘列为分场经营。另接收国民党原安徽省都督柏烈武经营的枞阳县羹脍寨民生渔牧养殖公司,改名为枞阳渔业养殖公司,有成鱼养殖水面8500亩。此为建国后安徽省第一个成鱼养殖场。
1952年下半年,在原皖北鱼苗总场、枞阳渔业养殖公司、宋村鱼苗站的基础上,以原有的技术力量,在芜湖市建立安徽省水产养殖公司,增建广济圩,二坝、当涂、水阳、神灵寨及普济圩等6处鱼苗场,并接收当涂青山、上海水产专科学校移交的昆山养殖场。至此,全省共有10个养殖场、站,成鱼水面81000亩,鱼种塘207.5亩,职工236人。1952年生产成鱼200吨,鱼种2000万尾。
1953年,对原有的国营场、站进行扩建,鱼种塘增加到326亩,成鱼养殖水面扩大到96800亩。同年10月,将昆山养殖场移交给江苏,神灵寨渔场因洪灾,鱼群逃走,移交给当地群众经营。同时,澈销安徽省水产养殖公司。
1954年至1958年,安徽省贯彻中央提出“以养为主,养捕并举,国社并举,多种经营”的水产工作方针,国营水产养殖企业获得重大发展。5年间,新建成鱼场、鱼种场107个,60%以上的县、市都有了国营渔场。仅阜阳专区就新建养殖场和苗种站21个。使全省渔场布局趋向合理。1958年,全省国营渔场,站达到i18个,养殖水面32.7万亩,鱼种塘近2万亩。渔业职工达24900多人。其间各国营渔场还进行人畜粪及绿草饲养鱼苗、鱼种的试验。枞阳白荡湖还进行大水面养鱼的试验,1957年白荡湖8万亩水面,起捕成鱼1500多吨,平均亩产15公斤以上,创造了全国大型湖泊养鱼高产经验。在生产经营上采用国合联营形式,全年获渔利18万元,沿湖渔民、农民收入比往年增加10倍以上,当年受到国家水产领导机关的嘉奖。佛子岭水库养鱼也取得了成功,为后来水库渔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然而,在“大跃进”错误的影响下,一些渔场盲目追求高产量、高指标,导至浮夸风盛行。由于生产经营中责、权、利不明,盈利上交,亏损照补,渔场的经营好坏,与职工利益不发生直接关系,因而效益差,亏损严重;一些不具备办场条件的地方也办起了渔场,增加了渔场的亏损额。1961年,全省国营渔场,贯彻中央整顿、调整方针后,减至78个,精简了部分渔场职工,生产有所回升。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国营渔场遭到严重的破坏。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现象严重,经营管理混乱,生产单一,经济效益差,长期得不到解决。1973年,全省国营渔场会议提出“转轨定向”,要求调整渔场内部的产业结构,实行以渔为主,多种经营,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但职工的责、权、利问题,仍没有认真解决,因而经营仍无多大起色。从1975年至1978年的4年中,国家给全省国营渔场的财政补贴达798.1万元。1979年全省97个国营渔场,有51个亏损,占总数的52.6%,亏损额达754.6万元。相当于固定资产的80%。
1980年后,全省国营渔场普遍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盈利留用,亏损不补”的财务包干制度,对条件比较差、短期内扭亏增盈有困难的场,实行“定额补贴,结余留用,超亏不补,一年一定,限期扭亏增盈”。在“财务包干”的基础上,实行场级核算,队级管理,联产计酬,超奖减赔的生产责任制,从而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经营水平明显提高,渔场长期亏损局面得到扭转。
1985年全省国营渔场101个(不包括水利、电力、农垦、司法部门的渔场),职工26857人,养殖面积76.5万亩,年末固定资产3316.2万元,流动资金739.5万元。1985年在扭亏为盈的基础上,盈利279.4万元,创历史最好纪录。
但是,国营渔场仍然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养殖品种单调;一些引进的优良品种尚未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大规格鱼种只占鱼种总产量的20%左右,特别是鱼种生产成本高,亏损大;一些渔场技术力量薄弱,有的甚至没有技术干部,生产条件差;现有渔场经营的水面养殖水位线不能得到保证,生产也不配套,多种经营没有完全开展起来,因而经营效益不尽人意。详见表6—3—1。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