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家庭养鱼历史久远。据民国8年(1919)抽样统计,安徽18个县农村家庭养鱼达1019处,养殖水面2万多亩,年利18.9万元(当时币制)。有些资本丰厚的士绅,还兴办各种民营渔业公司,从事网鱼和养殖生产,较著名的有15家。
建国后,家庭养鱼一度有较大发展。1958年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家庭养鱼被视作“资本主义”,一度列为“禁区”,不准发展。
1981~1982年为了推动家庭养鱼的发展,安徽省水产局先后在休宁、嘉山县召开全省农材养鱼现场会议,规定家庭养鱼国家不派购;谁挖塘,谁养鱼,谁受益;国家在资金、技术、苗种上给予支持。这一政策的贯彻,调动了广大农民养鱼的积极性。详见表6—3—4。

在家庭养鱼的基础上,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养鱼专业户、重点户。“两户”多是农村能人,具有熟练的养鱼技术和灵通的市场信息,承包水面较多,有产量集中,商品率高等特点。
1985年统计,全省养鱼专业户、重点户已发展到24000多户,承包水面37万多亩,生产成鱼15100多吨,鱼种15.7亿多尾,产值4000多万元。
[附]“两户”养鱼典型3例:
1、王家斌养鱼专业户。王家斌,定远县城西乡王村农民,从小喜欢捕鱼,外号“鱼鹰子”。1980年承包荒废多年的2.3亩水塘,当年捕成鱼430公斤,纯收入620元。占家庭农业总收入的一半。1981年承包水面6亩,当年渔业收入640元。1982年承包水面扩大到14亩,生产成鱼2000公斤,收入现金4000元,另外,与两户社员联合承包11亩水塘,获利1500元,成了本村的“冒尖户”。
1983年春,王家斌集股承包有8000亩水面的蔡桥水库,实行养捕并举,当年投放夏花鲤鱼苗30万尾,大规格鱼种1.2万尾,捕获成鱼39吨,交国家平价商品鱼17.5吨,收入4万元,个人得2200元,加上其妻、子和两户农民合包24亩水面,全家收入达9000元。同年被选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4年,王家斌在蔡桥水库投放大鱼种1.5万尾,当年捕捞成鱼500吨,收入6.5万元,鱼种收入1.8万元,除去上交和成本,该年全家渔业总收入1.34万元。
2、王吉鹏养鱼专业户。王吉鹏,长丰县孔店乡人。1980年,承包106亩水面,又开垦70亩荒地,组织全家劳力,办起了家庭养鱼场。除养珍珠、成鱼、繁殖幼蚌、培育鱼种外,还开垦荒地70亩种植粮食和饲养家禽家畜,1980年到1982年的3年间,共获珍珠48.5公斤,产成鱼4800公斤,繁殖幼蚌60万只,收粮食6万斤,收西瓜4万斤,合计总收入10.8万元,除去各种开支,纯收入4.42万元。捐献给五保户800元,支持专业户、困难户6000元,净收入3.5万多元。年均纯收入1.2万元。1984年,渔、副产值达11.6万元,获净利4万多元。
3、王达炳养鱼专业户。王达炳,青阳县杜村人,祖籍无为县汤沟镇,有养鱼技术。1982年,承包鱼苗塘12亩,雇请季节14人,当年养殖鱼苗254万尾,收入1.21万元,除去生产费用和按章上交后,获净利5320元。
附件1:晚清至民国安徽省群众养鱼情况。详见表6—3—5、表6—3—6


附件2:国家商品鱼基地建设情况
国家商品鱼基地,属民办公助,集体所有制性质。1979年国家水产总局为了扶持安徽群众养鱼,改善城市水产品供应,先后拨款820多万元,在凤阳、嘉山、六安、寿县、霍邱、无为、和县、凤台、五河、芜湖等县、市一些乡、村建成基地渔场91个,精养塘2.5万亩。
在商品鱼基地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论证,选点不当,布局分散,加之领导不力,工程质量差,资金浪费、挪用严重。据1984年检查统计,基地资金损失158万多元。1984年11月28日,中共安徽省纪检委就此向全省发出批评通报。详见表6—3—7。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