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气候物候
本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东亚季风盛行,受冷暖空气频繁交替显著。气候的特征表现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气象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较为频繁。
一、气候
气温本县多年平均气温15.8℃。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2.8℃, 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8.3℃,气温年较差25.5℃。春、秋两季的月际气温升降幅度大。春季气温由3月的9.2℃升至5月的20.9℃,气温上升11.7℃;秋季气温由9月的22.7℃降至11月的10.9℃,气温下降11.8℃;而冬、春两季的月际气温变化幅度均较小,都在3.5℃以下。
1958~1990年各月平均气温(℃)
表1—3
本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率为8.5℃,春秋两季气温日较差比冬夏季节要大些,这主要是昼夜长短不同所致。
1958~1990年逐月平均气温日较差(℃)
表1—4
本县极端最高气温为40.3℃,出现日期为1988年7月18日,平均极端最高气温37.5℃。盛夏季节,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热少雨,日最高气温≥35℃,平均总日数18.4天,正常年份,在6月中旬前后出现,结束于9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最为集中,占全年总月数的一半以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热在三伏”的缘由。本县日最高气温≥35℃的最长连续日数为21天,出现于1966年7月23日至8月12日。
本县极端最低气温为—16.7℃,出现日期为1969年2月6日。历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为—8.5℃。
1958~1990年日最低气温≤0℃日数及初终日期
表1—5
本县日最低气温≤—10℃,总日数年平均0.4次,近30余年的50年代至70年代的1~2月份,日最低气温有3~4天降至—10℃以下,但自80年代以来则未出现过—10℃以下的严寒天气。
本县初终霜日年际变化较大,无霜期平均236天,是安徽省热量资源较为丰富的县份之一。
1958~1990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天)
表1—6
日照本县年平均日照时数1935.4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3.7%。但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差异较明显。一年之中,以夏季光照时间最充足,6~8月日照时数共计630小时,约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33%;冬季日照时数最少,12~2月日照时数384小时,仅占全年日照总时数20%。日照百分率全年平均为43.7%,其分布与日照时数相似。
1958~1990年逐月平均日照时数和百分率
表1—7
县内年太阳辐射量为112.3千卡/厘米2,以7、8两月最高,分别为13.7千卡/厘米2和13.2千卡/厘米2;以12月、1月最低,分别为6.0千卡/厘米2和5.9千卡/厘米2。下表是本县逐月太阳辐射量(千卡/厘米2)。
1958~1990年逐月太阳辐射量
表1—8千卡/厘米2
降水本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402.6毫米。年际变化颇大,最多年(1983年)为2301.9毫米;最少年(1978年)仅有906.2毫米,极值差达1395.7毫米,极值比为2.5。降水量的季、月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6月,以6月降水量最多,平均为206.4毫米,次为7月,平均为193.6毫米。6~7月降水量虽然不少,但降水变幅大,7月份降水仅48.8毫米(1971年),7月份降水多达662.1毫米(1969年)。12月最少,仅40.0毫米,次少为1月,有47.4毫米。最多月(6月)的降水量是最少月(12月)的5倍。5月比10月的降水量要多出1倍左右,分别是160.3毫米和80.9毫米。
1958~1990年逐月降水量(毫米)
表1—9
表1—10年降水量:毫米
本县累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45.3天,其中小雨105.4天(日雨量10毫米以下),中雨(10~25毫米)25.3天,大雨(25~50毫米)10.1天,暴雨(50~100毫米)3.9天,大暴雨(100~200毫米)0.6天。日最大降水量为249.9毫米(1960年8月3日)。本县降水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分布规律。春雨连绵,以小到中雨为主,4~5月由于暖湿空气势力不断增强,大到暴雨日开始出现。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降雨多为阵发性,风狂雨骤,大到暴雨日明显增多,其中6月是全年大到暴雨日最多的月份。金风送爽,秋雨沥沥,降水强度锐减,以小到中雨日为主,冬季雨雪量都小,小雨日居多,大雨极少,暴雨绝迹。
县境内降水的分布明显受到地形的影响,其规律是南部多于北部,山地多于盆地、平原,迎风坡地带多于背风坡地带。南部山地年平均降水量达1500毫米左右,比北部平原多200毫米。
梅雨本县与长江中下游众多县市一样,每年6~7月间,由于大范围的冷暖空气交汇结果,从而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即为梅雨,又称“霉雨”。据1951~1986年36年平均入梅在6月16日,出梅在7月12日,梅雨期持续27天,最早入梅为1971年5月30日,最迟出梅可延至7月30日(1954年)。梅雨期最长是1954年,多达57天;最短除1958年、1965年、1978年三年空梅外,1961年仅10天。梅雨期间,湿度大,日照少,阴雨天气多,而且降水量集中,降水强度大,大到暴雨不断出现。县内平均梅雨量350毫米左右,占夏季降水总量的3/5,也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4,每年梅雨的早迟,持续时间的长短,雨量的大小和集中程度的不同,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群众生活影响较大,同时梅雨量的多寡又左右着夏、秋两季的旱涝趋势,本县历年梅雨正常的年份并不多,多数年份不是多梅,就是少梅或空梅。解放后的1954年和1983年的梅雨期多雨,分别为1085.7毫米和1056.7毫米,而且持续时间长,均超过一个半月,其间又发生4场大暴雨,造成有的河堤溃破,灾害严重。“空梅”以及梅雨量小于150毫米的年份(1958、1965、1978年),库塘贮水量少,江河水位低,加之后期盛夏蒸发量大,降水量少,导致长期干旱。
湿度本县历年相对湿度为82%,它的空间地域差异不大,季节变化也不大。相对湿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秋季略大于春季。全年以9月相对湿度较大,而12月和1月较小。就一天来讲,相对湿度白天随气温升高而减小,夜间随温度降低而增大。1958~1990年逐月相对湿度(%)
表1—11
风本县历年各月平均风速2.0~2.5米/秒之间(相当于2级风力)。风速大小有季节变化,春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风速偏大;冬季处于冷高压控制,气压梯度大,风速次之;夏秋两季风速相应较小。本县风速大于或等于17.0米/秒或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大风,年平均只有3.1天,主要由夏季伴随局部热雷雨而来的雷雨大风和受台风影响所形成。多数大风的风力在10级以下,10分钟的平均最大风速,一般都在21米/秒以内。但瞬时极大风力可达11~12级,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危害。1965年8月20日至21日,一场10级大风,使6.7万亩农田严重减产,187间房屋、19座桥梁倒塌。1974年6月17日11级大风,倒塌房屋3047间,刮断高压电线长50多公里,7人和6头耕牛受重伤。1986年7月31日下午5时左右,北方冷空气急剧南下,出现雷雨大风,并夹杂着冰雹,城关镇瞬时阵风的风速高达37米/秒(风力12级以上),造成极大危害。
本县风向季节性转换不明显,以东北到东风的频率最高,全年平均在17%以上,夏季7月份以西南风向频率较高。
1958~1990年逐月风速、风向表
表1—12风速:米/秒
降雪与积雪每年冬季,随冷空气南下侵袭,往往带来雨雪天气。本县平均降雪初日在12月中旬,也就是在“大雪”节气中瑞雪纷飞;平均终雪在3月上旬的“惊蛰”前后,平均降雪日数有10天左右。其中1954年、1976年、1983年、1987年冬季降雪均在20天以上。有的年份如1970年、1974年降雪较少,仅有1~2天。降雪的初终日年际变化亦很大。降雪最早的年份如1969年、1976年在11月中旬的“立冬”前后即见雪,终雪最迟可延至“清明”以后的4月中上旬(1963年)。
1958~1990年降雪日数及初终日
表1—13
本县积雪日数和积雪厚度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平均积雪日数在8天左右,最长达29天(1976年冬),有的年份就没有积雪(1970年、1973年冬)。最大雪深达36厘米,发生在1984年1月19日,当日降雪47毫米,当年从1月15日开始降雪,延续至2月上旬降雪半月,总雪量将近100毫米,这场大雪使全县供电线路停电,交通受阻,邮电通信中断,房屋压塌千余间,造成巨大损失。
1958~1990年积雪日数及初终日
表1—14
1958~1990年积雪最大深度及出现日期(厘米)
表1—15
蒸发本县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378.5毫米。蒸发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气温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大,冬季小。春季的风速大于秋季。蒸发量也是春季大于秋季。全年中,以7月最大,8月次之;最小的月份是2月,1月次之。
1958~1990年逐月蒸发量(毫米)
表1—16
四季根据气候学上四季划分标准是:凡候(每5天为一候)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候均气温在10℃~22℃为春秋季节;候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
四季分期对照
表1—17
本县春季开始于3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止,历时2个月。由于冷暖空气活动频繁,进退不定,天气变化莫测,乍冷乍暖、时晴时雨是春季气候特色。春季气温回升较快,但回暖不稳定,有“暖春”与“寒春”之区别。1977年春季气温回暖早,3月上旬平均气温就已达12℃;而1970年春寒料峭,3月中旬大雪纷飞,下旬气温仍低于10℃,至4月上旬气温才达10.5℃。春季雨水较多,阴雨时间较长,常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30%,雨日在45天上下,也占全年总雨日的30%左右。
本县从5月下旬入夏,至9月中旬结束,历时113天。雨量集中,梅雨显著,降水强度大,是夏季气候的特色。夏季的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水量40%左右。6~7月间的梅雨强度大,多暴雨到大暴雨,雨量占夏季雨量的2/3,极易发生洪涝灾害。自7月中旬以后,本县开始出现晴热少雨的“三伏”天气,气温高,日照足,雨水偏少,蒸发量大,常出现干旱。
本县从9月中旬入秋,至11月下旬结束,历时66天。秋高气爽,碧空万里是秋季气候的特色。秋季雨水明显比春夏两季偏少,降水量在250毫米左右,雨日只有25天上下。秋雨的年际变化大,多雨的年份(1983年)降水量竟高出少雨的年份(1955年、1978年)6倍之多。一阵秋雨一阵凉,气温逐渐下降。
本县从11月下旬入冬,至翌年3月下旬结束,历时125天,是全年最长的季节。干燥寒冷,气温较低,雨雪少是冬季气候的特色。冬季雨雪量不足200毫米,仅占全年总降水量12~15%,1月是全年气温最低的月份,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在—7.5℃左右。从“立春”以后的2月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雨量开始增多。
二、物候
植物物候1月上旬腊梅、红梅盛开,下旬野草返春。2月上旬柳树萌芽,下旬山桃开花。3月上旬柳吐絮,中旬杏花开,下旬桃、李花开,油菜花盛开。4月上旬榆树、梨花开,茶采摘,杜鹃、泡桐开花;中旬,芍药、牡丹、蒲公英现蕾待开,洋槐、香樟、臭椿、胡桃抽芽展叶,枣树发芽,桃结果;下旬,刺槐、牡丹、芍药、香樟、胡桃相继开花,枣芽展叶,杜鹃花谢。5月上旬,剌槐盛花,臭椿、樟树开花;中旬枣树、乌柏、石榴、白玉兰相继开花;下旬桃李成熟。6月上旬荷花打苞,枣树盛花;中旬荷花现蕾;下旬荷花盛开。7月上旬荷花怒放;中旬,菱结实,青桐花开,菖蒲、牵牛花陆续开放;下旬紫薇开花。8月上旬枣、臭椿结果,桐果成熟,加拿大杨树始落叶;中旬枣红熟,石榴结果。9月上旬,桂花含苞待放,菱成熟;中旬桂花飘香,鸡冠花红,石榴成熟,梧桐结果,牡丹叶凋,柿子黄,板栗上市;下旬,刺槐子成熟采集。10月中旬芙蓉花开,下旬菊花盛开。11月上旬,菊花开放,中旬桃树、柿树落叶,下旬,枫叶红,刺槐、中国槐、黄檀、枫、杨、泡桐、青桐、法梧相继落叶。12月上旬草枯折、树木凋零,中旬,野菊花终,下旬腊梅、红梅打苞。
动物物候1月下旬野鸡鸣。2月中旬猫叫春。3月下旬青蛙鸣,蛇出洞。4月上旬蜂出笼,中旬燕归来,下旬黄鹂鸣。5月上旬布谷鸟鸣叫,蚯蚓出;中旬,蚊蝇孳生。6月上旬,蟋蟀始鸣,中旬蝉初鸣,下旬蚱、蝉鸣叫,鹁鸪鸣啼,乌龟产蛋,萤火虫飞。7月上旬蝉、蚱盛鸣,中旬杜鹃鸟渐南飞。8月上旬母鸡脱毛,下旬蚱蝉鸣声渐稀。9月中旬,雁南飞,秋蚕上架。10月中旬蛙、蝉终鸣,蟋蟀绝见。11月上旬蟋蟀终鸣,中旬蛇冬眠,下旬,动物全部蛰伏冬眠。12月下旬蜜蜂入笼。
非生物物候1月寒潮侵,雪后挂冰凌。2月春雷响,闪电始发。4月倒春寒,雨纷纷。5月始见虹。6月暴雨狂。7月龙卷风。8月有伏旱。9月,风静、月洁。10月雷声息,闪电止。11月露水寒。12月雪花飘,霜似银。
一、气候
气温本县多年平均气温15.8℃。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2.8℃, 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8.3℃,气温年较差25.5℃。春、秋两季的月际气温升降幅度大。春季气温由3月的9.2℃升至5月的20.9℃,气温上升11.7℃;秋季气温由9月的22.7℃降至11月的10.9℃,气温下降11.8℃;而冬、春两季的月际气温变化幅度均较小,都在3.5℃以下。
1958~1990年各月平均气温(℃)
表1—3
本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率为8.5℃,春秋两季气温日较差比冬夏季节要大些,这主要是昼夜长短不同所致。
1958~1990年逐月平均气温日较差(℃)
表1—4
本县极端最高气温为40.3℃,出现日期为1988年7月18日,平均极端最高气温37.5℃。盛夏季节,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热少雨,日最高气温≥35℃,平均总日数18.4天,正常年份,在6月中旬前后出现,结束于9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最为集中,占全年总月数的一半以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热在三伏”的缘由。本县日最高气温≥35℃的最长连续日数为21天,出现于1966年7月23日至8月12日。
本县极端最低气温为—16.7℃,出现日期为1969年2月6日。历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为—8.5℃。
1958~1990年日最低气温≤0℃日数及初终日期
表1—5
本县日最低气温≤—10℃,总日数年平均0.4次,近30余年的50年代至70年代的1~2月份,日最低气温有3~4天降至—10℃以下,但自80年代以来则未出现过—10℃以下的严寒天气。
本县初终霜日年际变化较大,无霜期平均236天,是安徽省热量资源较为丰富的县份之一。
1958~1990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天)
表1—6
日照本县年平均日照时数1935.4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3.7%。但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差异较明显。一年之中,以夏季光照时间最充足,6~8月日照时数共计630小时,约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33%;冬季日照时数最少,12~2月日照时数384小时,仅占全年日照总时数20%。日照百分率全年平均为43.7%,其分布与日照时数相似。
1958~1990年逐月平均日照时数和百分率
表1—7
县内年太阳辐射量为112.3千卡/厘米2,以7、8两月最高,分别为13.7千卡/厘米2和13.2千卡/厘米2;以12月、1月最低,分别为6.0千卡/厘米2和5.9千卡/厘米2。下表是本县逐月太阳辐射量(千卡/厘米2)。
1958~1990年逐月太阳辐射量
表1—8千卡/厘米2
降水本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402.6毫米。年际变化颇大,最多年(1983年)为2301.9毫米;最少年(1978年)仅有906.2毫米,极值差达1395.7毫米,极值比为2.5。降水量的季、月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6月,以6月降水量最多,平均为206.4毫米,次为7月,平均为193.6毫米。6~7月降水量虽然不少,但降水变幅大,7月份降水仅48.8毫米(1971年),7月份降水多达662.1毫米(1969年)。12月最少,仅40.0毫米,次少为1月,有47.4毫米。最多月(6月)的降水量是最少月(12月)的5倍。5月比10月的降水量要多出1倍左右,分别是160.3毫米和80.9毫米。
1958~1990年逐月降水量(毫米)
表1—9
表1—10年降水量:毫米
本县累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45.3天,其中小雨105.4天(日雨量10毫米以下),中雨(10~25毫米)25.3天,大雨(25~50毫米)10.1天,暴雨(50~100毫米)3.9天,大暴雨(100~200毫米)0.6天。日最大降水量为249.9毫米(1960年8月3日)。本县降水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分布规律。春雨连绵,以小到中雨为主,4~5月由于暖湿空气势力不断增强,大到暴雨日开始出现。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降雨多为阵发性,风狂雨骤,大到暴雨日明显增多,其中6月是全年大到暴雨日最多的月份。金风送爽,秋雨沥沥,降水强度锐减,以小到中雨日为主,冬季雨雪量都小,小雨日居多,大雨极少,暴雨绝迹。
县境内降水的分布明显受到地形的影响,其规律是南部多于北部,山地多于盆地、平原,迎风坡地带多于背风坡地带。南部山地年平均降水量达1500毫米左右,比北部平原多200毫米。
梅雨本县与长江中下游众多县市一样,每年6~7月间,由于大范围的冷暖空气交汇结果,从而产生阴雨连绵的天气即为梅雨,又称“霉雨”。据1951~1986年36年平均入梅在6月16日,出梅在7月12日,梅雨期持续27天,最早入梅为1971年5月30日,最迟出梅可延至7月30日(1954年)。梅雨期最长是1954年,多达57天;最短除1958年、1965年、1978年三年空梅外,1961年仅10天。梅雨期间,湿度大,日照少,阴雨天气多,而且降水量集中,降水强度大,大到暴雨不断出现。县内平均梅雨量350毫米左右,占夏季降水总量的3/5,也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4,每年梅雨的早迟,持续时间的长短,雨量的大小和集中程度的不同,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群众生活影响较大,同时梅雨量的多寡又左右着夏、秋两季的旱涝趋势,本县历年梅雨正常的年份并不多,多数年份不是多梅,就是少梅或空梅。解放后的1954年和1983年的梅雨期多雨,分别为1085.7毫米和1056.7毫米,而且持续时间长,均超过一个半月,其间又发生4场大暴雨,造成有的河堤溃破,灾害严重。“空梅”以及梅雨量小于150毫米的年份(1958、1965、1978年),库塘贮水量少,江河水位低,加之后期盛夏蒸发量大,降水量少,导致长期干旱。
湿度本县历年相对湿度为82%,它的空间地域差异不大,季节变化也不大。相对湿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秋季略大于春季。全年以9月相对湿度较大,而12月和1月较小。就一天来讲,相对湿度白天随气温升高而减小,夜间随温度降低而增大。1958~1990年逐月相对湿度(%)
表1—11
风本县历年各月平均风速2.0~2.5米/秒之间(相当于2级风力)。风速大小有季节变化,春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风速偏大;冬季处于冷高压控制,气压梯度大,风速次之;夏秋两季风速相应较小。本县风速大于或等于17.0米/秒或风力大于或等于8级的大风,年平均只有3.1天,主要由夏季伴随局部热雷雨而来的雷雨大风和受台风影响所形成。多数大风的风力在10级以下,10分钟的平均最大风速,一般都在21米/秒以内。但瞬时极大风力可达11~12级,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危害。1965年8月20日至21日,一场10级大风,使6.7万亩农田严重减产,187间房屋、19座桥梁倒塌。1974年6月17日11级大风,倒塌房屋3047间,刮断高压电线长50多公里,7人和6头耕牛受重伤。1986年7月31日下午5时左右,北方冷空气急剧南下,出现雷雨大风,并夹杂着冰雹,城关镇瞬时阵风的风速高达37米/秒(风力12级以上),造成极大危害。
本县风向季节性转换不明显,以东北到东风的频率最高,全年平均在17%以上,夏季7月份以西南风向频率较高。
1958~1990年逐月风速、风向表
表1—12风速:米/秒
降雪与积雪每年冬季,随冷空气南下侵袭,往往带来雨雪天气。本县平均降雪初日在12月中旬,也就是在“大雪”节气中瑞雪纷飞;平均终雪在3月上旬的“惊蛰”前后,平均降雪日数有10天左右。其中1954年、1976年、1983年、1987年冬季降雪均在20天以上。有的年份如1970年、1974年降雪较少,仅有1~2天。降雪的初终日年际变化亦很大。降雪最早的年份如1969年、1976年在11月中旬的“立冬”前后即见雪,终雪最迟可延至“清明”以后的4月中上旬(1963年)。
1958~1990年降雪日数及初终日
表1—13
本县积雪日数和积雪厚度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平均积雪日数在8天左右,最长达29天(1976年冬),有的年份就没有积雪(1970年、1973年冬)。最大雪深达36厘米,发生在1984年1月19日,当日降雪47毫米,当年从1月15日开始降雪,延续至2月上旬降雪半月,总雪量将近100毫米,这场大雪使全县供电线路停电,交通受阻,邮电通信中断,房屋压塌千余间,造成巨大损失。
1958~1990年积雪日数及初终日
表1—14
1958~1990年积雪最大深度及出现日期(厘米)
表1—15
蒸发本县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378.5毫米。蒸发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气温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大,冬季小。春季的风速大于秋季。蒸发量也是春季大于秋季。全年中,以7月最大,8月次之;最小的月份是2月,1月次之。
1958~1990年逐月蒸发量(毫米)
表1—16
四季根据气候学上四季划分标准是:凡候(每5天为一候)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候均气温在10℃~22℃为春秋季节;候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
四季分期对照
表1—17
本县春季开始于3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止,历时2个月。由于冷暖空气活动频繁,进退不定,天气变化莫测,乍冷乍暖、时晴时雨是春季气候特色。春季气温回升较快,但回暖不稳定,有“暖春”与“寒春”之区别。1977年春季气温回暖早,3月上旬平均气温就已达12℃;而1970年春寒料峭,3月中旬大雪纷飞,下旬气温仍低于10℃,至4月上旬气温才达10.5℃。春季雨水较多,阴雨时间较长,常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30%,雨日在45天上下,也占全年总雨日的30%左右。
本县从5月下旬入夏,至9月中旬结束,历时113天。雨量集中,梅雨显著,降水强度大,是夏季气候的特色。夏季的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水量40%左右。6~7月间的梅雨强度大,多暴雨到大暴雨,雨量占夏季雨量的2/3,极易发生洪涝灾害。自7月中旬以后,本县开始出现晴热少雨的“三伏”天气,气温高,日照足,雨水偏少,蒸发量大,常出现干旱。
本县从9月中旬入秋,至11月下旬结束,历时66天。秋高气爽,碧空万里是秋季气候的特色。秋季雨水明显比春夏两季偏少,降水量在250毫米左右,雨日只有25天上下。秋雨的年际变化大,多雨的年份(1983年)降水量竟高出少雨的年份(1955年、1978年)6倍之多。一阵秋雨一阵凉,气温逐渐下降。
本县从11月下旬入冬,至翌年3月下旬结束,历时125天,是全年最长的季节。干燥寒冷,气温较低,雨雪少是冬季气候的特色。冬季雨雪量不足200毫米,仅占全年总降水量12~15%,1月是全年气温最低的月份,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在—7.5℃左右。从“立春”以后的2月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雨量开始增多。
二、物候
植物物候1月上旬腊梅、红梅盛开,下旬野草返春。2月上旬柳树萌芽,下旬山桃开花。3月上旬柳吐絮,中旬杏花开,下旬桃、李花开,油菜花盛开。4月上旬榆树、梨花开,茶采摘,杜鹃、泡桐开花;中旬,芍药、牡丹、蒲公英现蕾待开,洋槐、香樟、臭椿、胡桃抽芽展叶,枣树发芽,桃结果;下旬,刺槐、牡丹、芍药、香樟、胡桃相继开花,枣芽展叶,杜鹃花谢。5月上旬,剌槐盛花,臭椿、樟树开花;中旬枣树、乌柏、石榴、白玉兰相继开花;下旬桃李成熟。6月上旬荷花打苞,枣树盛花;中旬荷花现蕾;下旬荷花盛开。7月上旬荷花怒放;中旬,菱结实,青桐花开,菖蒲、牵牛花陆续开放;下旬紫薇开花。8月上旬枣、臭椿结果,桐果成熟,加拿大杨树始落叶;中旬枣红熟,石榴结果。9月上旬,桂花含苞待放,菱成熟;中旬桂花飘香,鸡冠花红,石榴成熟,梧桐结果,牡丹叶凋,柿子黄,板栗上市;下旬,刺槐子成熟采集。10月中旬芙蓉花开,下旬菊花盛开。11月上旬,菊花开放,中旬桃树、柿树落叶,下旬,枫叶红,刺槐、中国槐、黄檀、枫、杨、泡桐、青桐、法梧相继落叶。12月上旬草枯折、树木凋零,中旬,野菊花终,下旬腊梅、红梅打苞。
动物物候1月下旬野鸡鸣。2月中旬猫叫春。3月下旬青蛙鸣,蛇出洞。4月上旬蜂出笼,中旬燕归来,下旬黄鹂鸣。5月上旬布谷鸟鸣叫,蚯蚓出;中旬,蚊蝇孳生。6月上旬,蟋蟀始鸣,中旬蝉初鸣,下旬蚱、蝉鸣叫,鹁鸪鸣啼,乌龟产蛋,萤火虫飞。7月上旬蝉、蚱盛鸣,中旬杜鹃鸟渐南飞。8月上旬母鸡脱毛,下旬蚱蝉鸣声渐稀。9月中旬,雁南飞,秋蚕上架。10月中旬蛙、蝉终鸣,蟋蟀绝见。11月上旬蟋蟀终鸣,中旬蛇冬眠,下旬,动物全部蛰伏冬眠。12月下旬蜜蜂入笼。
非生物物候1月寒潮侵,雪后挂冰凌。2月春雷响,闪电始发。4月倒春寒,雨纷纷。5月始见虹。6月暴雨狂。7月龙卷风。8月有伏旱。9月,风静、月洁。10月雷声息,闪电止。11月露水寒。12月雪花飘,霜似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