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工业门类及企业
一、矿业
本县西周到唐、宋均有采矿遗址可考。大工山为西周至春秋冶铜遗址。丫山告官发现明、清采煤窑址。民国8年(1919年),麻桥官塘冲蛇形山开采石灰石。至民国38年,县内石灰窑遍布山区乡镇。从1958年起,经过地质勘探,先后开采铁矿、铜矿、煤矿、锑矿、金矿、白云石、沸石、石灰石、黄砂等。
铁矿1958年3月本县成立农业采矿队,分4个采矿大队,在戴镇、工山一带的犀牛山、鸡子山、龙池庵、小工山开采铁矿,时有民工1900人,1959年采矿队转为地方国营,称戴镇铁矿,1960年停办,计采铁矿石14万吨。1969年,成立县铁矿管理处,组织700人在小工山开采铁矿,1982年停办,计采铁矿石16.5万吨。1985年,移交桂山乡开采,至1989年,计采铁矿石2.47万吨。1990年,全县采铁矿石0.87万吨。
铜矿1970年,工山公社建立犀牛山采矿队,1971年转到龙池庵开采铁矿。1972年发现孔雀石后,采矿队转为地方国营。1974年,移交工山公社,更名为龙池庵铜矿,至1989年,计采铜矿石3.19万吨,铁矿石6.2万吨。1985年桂山乡在戴腰山开采铜矿,至1989年,计开采铜矿石5.3万吨。1986年,丫山镇在铁山大元岭露天开采铜矿,至1989年计开采铜矿石1.5万吨。1990年,全县采铜矿石(金属量)58吨。
龙池庵选矿厂。镇办集体企业,坐落在工山乡工山村。1984年工山乡与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铜兴矿山开发公司联合建厂,投资87万元,生产能力日处理铜矿石100吨。1990年,职工53人,其中工人47人,固定资产原值77.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6.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762元/人,实现利润2万元。
煤矿1958年,县丫山煤矿管理处在丫山开小煤窑14个,时有工人1000多人,土法开采,年采煤量约3万吨,1961年,因煤炭滞销停办。1970年5月县丫山煤矿复采,时有职工260人,1979年因严重亏损而停办,10年计开采煤炭5万吨。1971年,丫山公社在告官采煤,至1979年计产煤炭6万吨。1973年丫山大队在丫山脚采煤,至1979年计产煤炭4万吨。1980年以后,主要采煤单位有丫山镇、丫山村和个体户煤矿,井口最多增到60多个,年产原煤2万吨。1984年,产煤量高达5万吨。1973年,三里公社在吕山采煤,1984年停办,计产原煤1万吨。1986年继续开采,至1989年计产原煤0.5万吨。1971年桂山公社在高岭大路坊采煤,1974年停办,计产原煤0.67万吨。1988年大路坊村与繁昌联营采煤,至1989年计产原煤0.3万吨。1990年,全县产原煤3.49万吨。
金矿1987年,桂山乡先露天、后井下开采金矿,建浸选金池4座,至1989年,计产黄金216两。1987年戴镇乡建浸选金池1座,年产黄金15两。
锑矿1973年由小工山铁矿组织部分人员在烟墩格外开采锑矿,1975年移交烟墩公社开采,到1989年,计开采锑矿石4000吨。
白云石1972年三里公社在山泉建立白云石矿,1986年新增石粉车间,年产白云石和石粉2万吨。1990年,产白云石2.05万吨。
沸石1978年麻桥公社在麻桥大队建沸石矿,年采沸石1~2.5万吨。1987年麻桥村建沸石矿,年采沸石0.5~1万吨。
石灰石1950年以来,随着建材工业的发展,石灰石开采量越来越大,至1990年,有麻桥、工山、三里、丫山、何湾、绿岭等乡(镇)开采石灰石矿18个,其中乡(镇)办4个、村办或联户办14个。
二、机电
本县机械工业始于1958年,县有农机修造厂、部分人民公社办有小型农机修配厂。1961年前后,社办农机修配厂大部分停产。1966年后,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乡乡办有农机修造厂。至1990年机械工业主要有芜湖拖拉机厂、县机械厂、县二轻机械厂、县通用机械厂、县铰链厂、县自行车配件厂、县变压器厂、县无线电厂。
芜湖拖拉机厂市属工厂。为加速实现芜湖地区农业机械化进程,1969年11月,芜湖专区根据上马快、投资少、收效快的原则,以本县农机厂为基础,兴建芜湖专区拖拉机厂。1970年7月有职工283人,金属切削机床22台,锻压焊接设备6台,熔化炉1座。是年,生产12型手扶拖拉机350台,产值98.5万元,上交税金2.6万元,利润23.6万元。1972年,迁至城西现址。建厂至1979年间,手扶拖拉机属国家计划产品,由国家统一分配,按计划销售,并实行政策性补贴。1979年,实现产值915.73万元,上交税金22.58万元,利润47.1万元。1980年后,产品国家不包销,取消政策性补贴,成为自负盈亏企业。1984年,该厂因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属芜湖市机械局,更名为芜湖拖拉机厂,并一次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小型拖拉机、柴油机发放生产许可证的检查验收,取得了生产许可证。主要产品九华山牌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获省优质产品证书,并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产品销往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甘肃、江西、浙江、福建、海南、湖北、安徽等14个省100多个县。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年创产值713.67万元,上交税金21.36万元,实现利润26.13万元。1990年,该厂占地面积5555平方米,建筑面积25158平方米。有主要生产设备154台,22种类型,其中大型、精密、稀有设备7台,固定资产原值443.3万元,净值195万元。下设14个职能科室,7个生产车间,还办有拖拉机附件厂。有全民职工558人,集体职工126人,年生产能力为5400台12型手扶拖拉机,因销路不畅,当年生产12型手扶拖拉机1550台,6型手扶拖拉机48台,机动三轮车30辆,四档位变速箱2544套,创产值418.2万元,上交税金14.32万元。
县机械厂县属全民企业。建于1958年9月,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机械厂合并为县机械厂,职工300人,厂址在城关漳迎街。生产大轴承、砻谷机、鼓风机、电动机、水泵、碾米机、木船等产品。1962年,职工精简为40人,设金工、铸造、木工、农修4个车间。生产碾米机、木制车床、台钻等。至1969年,设备有所增加,人员增至70人,以生产碾米机、三角铁、打稻机为主。1969年底,芜湖专区决定以县农机厂为基础成立芜湖专区拖拉机厂,县农机厂人员、设备全部归属拖拉机厂。1970年5月,根据农业机械化的要求,筹建县农机修造厂。是年11月,招收新工人29名去拖拉机厂培训。1971年,由拖拉机厂抽调10名老工人,建成县农机修造厂。增添车床4台和行车1部,生产碾米机、打稻机。1973年生产粉碎机刀片。1975年生产随机工具(拖拉机附件)。1977年,生产拖拉机部件米轴、附变速轴、花键轴及混流泵。1981年生产4种规格铸管,全厂人员增至177人。1984年,生产和经济效益状况逐步好转,甩掉了亏损帽子。1985年,将县农机修造厂更名为县机械厂,产品逐步更新,试制生产饲料粉碎机、空心面条机。1986年生产混流泵。1987年生产拖拉机拖斗。1988年试制水田耕整机,获省新产品证书。1989年批量生产,并逐步改制成水旱多用耕整机(犁地、抽水、脱粒、运输、副食品加工)。为扩大生产,市工商银行给予技改贷款100万元;1990年12月,由省科委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并给予技改贷款150万元。当年生产水田耕整机1030台,产品销往本省江西、江苏、浙江、辽宁等地。1990年,厂区占地面积1668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65.4万元,净值114.8万元。主要设备有金属切削、冲压、焊接、铸造、热处理等68台(套),职工214人(具有中、初级技术职称17人)。生产水田耕整机1779台,实现产值382万元,利润22.9万元。县二轻机械厂县属集体企业。其前身是1956年弋江木器社和红旗铁业社及弋江修配组合并成立的弋江农具厂,厂房设备简陋,产品以铁木农具为主。60年代中期生产打稻机及其配件、犁头、犁耳等支农产品,成为本县主要支农厂家之一。70年代初,该厂面临原材料供应不足,传统产品销售不畅等困难,在原农具厂人员、设备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新产品钢丝床。1990年,厂址改在弋江镇油榨滩,有职工120人,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其中厂房、仓库、办公室等建筑面积为303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7.8万元,净值41.2万元。内设铸造、金工、电工、钢床8个班组。拥有车、剪、刨、铣、冲、压、钻等多种机械设备。主要产品有打稻机、炉灶吹风机、破篾机、钢丝床,还从事机械、电器加工修配。钢丝床销往广德、铜陵、巢湖、马鞍山等地。是年实现产值68.2万元,利润4.5万元,上交税金5.9万元。
县通用机械厂县属集体企业,厂址在县城市桥巷。建于1972年8月,由城关工商所、税务所组织12名货郎担,集资922元,办起小型机械维修加工,厂房面积16平方米,生产弹花齿条、手用螺丝锥等,称农业机械修造厂,有职工25人,有车床2台、锻工炉1堂。1973年3月,与城关中街五金厂合并,生产小型农机具、山芋粉碎机。1978年,改名为通用机械厂,生产农用机械配件、食品冷库装修、各种型号渔盆、打稻机、水泵。1979年,转为县属集体企业。1985年,该厂试制的BSO—150甘薯淀粉测定仪获芜湖市科技三等奖。该厂厂长舒国权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4月被省烟草机械配件总公司接收为其下属 企业,更名县卷烟机械厂。1990年,厂占地面积7375平方米,建筑面积256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2.8万元。职工101人。主要设备有车床4台、钻床6台、龙门刨床1台、万能铣床1台、牛头刨床3台、空气锤1台。主要产品有各种农用水泵、580型山芋粉碎机、737型打稻机、185型薯类制粉机、12型拖拉机配件、冷藏门、卷烟机械配件。其中ZVB—80型卧式直空油润滑叶片复合气泵,为省卷烟机械公司定点厂。产品销往滁州、阜阳、安庆、宣州、巢湖地区和外省江西、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当年实现产值66.2万元,利润3.1万元,上交税金4.6万元。
县铰链厂县属集体企业,坐落在县城通济街东门外。前身是1960年从事小五金手工业者组成的五金厂,生产民用煤油灯、白铁桶、搭扣等,固定资产1.35万元,产值2.8万元,利润1883元。1971年,县服装厂将附设电子元件厂划开,组建金属制品厂,生产农用喷雾器开关和电子管。1977年,该厂与五金厂合并,厂名为县五金厂,职工105人,固定资产7.8万元,完成产值24.3万元,利润2096元。1980年4月,县五金厂将铰链车间单独划开,成立县铰链厂。除去分解分摊的银行贷款债务外 ,仅有固定资产2.5万元。由于资金缺、技术差、工艺劣,产品不合规格,质量差,造成一百多万副合页产品积压。原包供材料、包销售的芜湖市五金采购供应站准备关闭该厂。县人民政府出面担保,要求停产整顿,以观后效。该厂找出产品质量的关键是防锈差,学习化学气相防锈新工艺,成立攻关小组,攻破防锈难关。1982年,获省级质量测试中心评比第一名,荣获“最佳经济效益先进集体企业”称号。1985年,职工43人,有固定资产18.7万元,厂房2440平方米,设备有自动化铰链生产线6条,生产合页377万副,实现产值47.9万元,利润4.45万元。1990年,职工50人,占地面积1118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3268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3.5万元,净值40.3万元,各种通用设备和专用机械设备62台(套),6条合页产品生产线,3条木螺丝产品生产线。主要产品有GB7277—87普通型25~100毫米6种规格以及各种小五金产品,产品均按照国标生产和检验。1981年,该厂获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第一名。1986年获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第二名,同时获国家五金商品情报中心站颁发的全国一类产品证书。1987年,被国家计量局颁发三级计量合格证书。1988年,被国家商标局注册“钢花”牌合页。1990年产品出口到印度,受到外商赞誉。是年,实现产值85.8万元,利润5.9万元,税金7.6万元。县自行车配件厂县属集体企业,厂址在弋江镇。前身是1971年弋江竹器社与弋江麻绳社合并,进行改行作业,建为弋江塑料厂。1973年在塑料厂的基础上建成五金电镀厂。1985年,将五金电镀厂自行车配件车间划开,成立自行车配件厂。是年,有职工94人,产值174万元,利润11万元。至1990年,有职工102人,占地面积16354平方米,建筑面积5481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37.4万元,净值92.8万元。主要设备有锅炉1台、电镀自动线设备2套、电镀废水处理设备1套、起重运输设备12套。生产自行车保险叉46.9万副、自行车单支撑0.16万副。产值107.5万元,税金8.5万元。
县变压器厂属石铺乡办集体企业,位于城东关口。1972年3月建厂,7月投产,职工6人,厂区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固定资产27.4万元。仅1台电焊机,从事电机修理,当年完成产值3.4万元,利润0.1万元。后来由维修变压器到生产变压器。1988年,完成产值56万元,利润10万元,上交税金2.4万元。1990年,职工46人,厂区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0.5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620型车床3台、40型冲床2台、665型刨床2台、精加工机床8台、产品出厂试验设备一套。主要产品有变压器、电焊机、控制变压器和开关扭。产品销往宣州、广德、郎溪、祁门、泾县、和县、庐江、舒城、淮南、宿州、寿县等地。实现产值70.9万元,利润4.9万元,上交税金3.4万元。
县无线电厂属石铺乡办集体企业。1986年10月建厂,位于城东关口。1987年2月建成投产,时有职工18人,厂区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固定资产1.4万元,流动资金0.7万元,仅有两用交流电焊机2台,当年生产电焊机150台。1988年4月与芜湖市电子公司联营开发新产品RNS8—4A型常陵牌四路报警器。1989年10月生产常陵牌YK88—5型超声波遥控开关,从而使企业产销两旺。1990年,职工44人,厂区占地面积787平方米,建筑面积44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3万元,净值17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平板硫化机2台、无线电测试设备一套。主要产品有BX200型电焊机、BX240型电焊机、K885型超声波遥控开关。产品销往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南、广东、西安和本省合肥、安庆等地。当年生产BX200型电焊机150台、BX240型电焊机50台、K885型超声波遥控开关4460只。实现产值27.5万元,利润1.5万元,上交税金1.2万元。
三、建材
本县砖瓦生产历史悠久。至民国时期,仍用木制砖瓦模手工制坯,土窑烧制,生产能力有限。解放后,本县建材工业发展较快,机械生产代替手工操作。1990年,全县有全民企业县白水泥厂、县轮窑厂、县水泥预制厂、县钢窗厂、县轮窑厂和乡(镇)办集体企业轮窑厂、水泥厂24个以及村办水泥厂、轮(立)窑厂、水泥预制厂、黄砂站。
县白水泥厂县属全民企业。1981年由钢铁厂转产建成,厂址在家发乡马山嘴。前身是1970年5月建立的钢铁厂,有7立方米高炉1座,内设原料、机修、炼铁、焦化车间。1978年9月改建13立方米高炉1座。1970~1980年共生产生铁57339吨,总产值1240万元。1980年10月,生铁滞销积压,资金无法周转,被迫停炉。省冶金厅和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推荐采用高炉生产白水泥。1981年10月19日省科委批准同意利用县钢铁厂13立方米高炉生产白水泥、副产钾肥进行工业性试验,并列入省科研项目,由省科委拨款78万元,省财政厅拨款27万元,省冶金厅拨款10万元,进行改建。是年11月,易名为白水泥厂,下设水泥、高炉、钾肥、原料、机修车间及化验室。1984年11月,该厂生产的白水泥及附属产品磷酸二氢钾取得省技术鉴定证书。1986年生产白水泥6162吨、磷酸二氢钾22吨、生铁2578吨,创产值137.6万元,利润22.5万元,上交税金4万元。是年,白水泥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此后,由于产品质量和设备等原因,转产生产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矿渣硅酸盐水泥。1990年,全厂职工45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人,占地面积9181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13立方米高炉1座、热风炉3座、球磨机1台、烘干机1台、锅炉1台、沸腾炉1座。固定资产原值532.8万元,净值418万元,实现产值144万元。
县轮窑厂县属全民企业,位于县城西五里岗。建于1971年10月,占地面积132459平方米,建筑面积14263平方米。主要设备有24门和16门轮窑各1座、真空挤出砖机1台、非真空挤出砖机1台、五星平瓦挤压机3台。每年3月上旬开坯,用煤炭作燃料,人工烧制红砖、平瓦,销往县城及附近乡镇。1988年,在市建材公司、市乡镇企业局组织的红砖质量行检中获优胜单位。1990年,有职工15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人,固定资产原值133万元,净值78万元。实现产值51万元,利润2.3万元。
县水泥预制厂县属全民企业,位于城关通济桥北。前身为建于1952年的水电工程队。1970年转向电力、通讯电杆、水泥制品的生产。1981年,定名为水泥预制厂。1982年,该厂因管理不善,濒于倒闭,后经一年的整顿,恢复生机。主要设备有锅驼机1台、自制离心机1组、自制龙门行车1部、钢筋切断机1台、卷扬机1台、拌和机1台、自制钢模7套。1983年,投资28万元,陆续更新增购设备有单背桥式行车1部、1.5吨锅炉1台、电杆铜模15套、拌和机2台、调直机1台、汽车1辆。是年实现产值61万元、利税6.1万元。产品销往皖南山区各县。1984年,获企业整顿合格证书。1985年,增设电线电缆和金属拉丝2个车间,贷款15.5万元,购置铜拉丝机15台、三电炉1台、挤型机1台、对焊机2台、电成辅机2台、高压火花机1台、电器控制屏1台等设备。由于铜拉丝、电线两项产品受市场、原材料进价高等因素影响,致使亏损2.5万元,被迫停止生产铜拉丝。1990年,该厂职工9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人,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4.9万元,净值55.4万元。实现产值15.4万元,税金3万元全免,亏损27万元。
县水泥厂属麻桥乡办集体企业,位于麻桥乡团山脚下。始建于1975年11月,年产为2.5万吨的普通立窑生产线。1985年根据当时水泥市场需要,扩建为年产4.4万吨的机械立窑生产线,即:水泥一厂。1986年,申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为“南佳”牌商标。1987年5月,在原4.4万吨生产线基础上,新增资203万元,建设一条2.5万吨生产线,即:水泥二厂。1990年,共有职工482人。固定资产原值552.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88万元。主要设备有反击式1000×700破碎机1台、锷式250×400破碎机3台、1.5×5.7米磨机4台、1.83×7米磨机1台、2.2×8米和1.7×6.5米塔式机立窑各1座、500KW和320KW节能变压器3台(装机总容量为1320KW)、原料和燃料立库4座、堆棚库1座1100平方米、生料立库9座、熟料立库5座、堆库250平方米、水泥立库5座、成品库300平方米。主要产品是矿渣硅酸盐水泥,年产水泥16448吨,实现产值155万元、上交税金14.5万元。产品销往上海、江苏和本省宣州、芜湖、黄山等地。
县钢窗厂属石铺乡办集体企业,厂址坐落县城东门关口。建于1980年7月,有职工38人,占地面积270平方米,投资9万元。设备有高频电焊机1台、4吨冲床1台。产品为钢门、钢窗,当年创产值10万元,利润1.5万元。至1990年,该厂有职工55人,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27万元,净值14.25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主要设备有卷闸机组,16吨冲床1台,UNi—51型钢窗碰焊机,40吨双柱固定台压力机1台,60吨开式双柱可倾压力机;B650型牛头刨床;W—10型卷门轧片机;大小汽车各1辆。主要产品有钢门、钢窗、铝合金卷闸门、铝合金门窗、防盗门。产品销往本省及浙江、江苏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等,产值87.8万元,利润22万元,上交税金4.8万元。当年,该厂被芜湖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乡镇企业称号。
县黄砂站本县峨岭、弋江、葛林及漳河、资福河流域均有黄砂资源。这些地区的乡(镇)及村建立黄砂站200多个,县设黄砂管理总站。开采黄砂用于建筑。
四、化工
本县化学工业始于70年代初,到1990年,县内主要化工企业有县化肥厂、县橡胶厂、县石油加工厂、县农药厂、县复合肥厂等。
县化肥厂县属全民企业,位于城西五里岗。该厂筹建于1970年,1973年11月建成投产。投资336.3万元,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3000吨。主要设备有卧式链条炉排快装锅炉2台、直径1.6米煤气发生炉4台、罗茨鼓风机2台、直径1.4米变换炉1台、直径1.6米碳化塔2台、直径0.5米合成塔1台、压缩机4台、循环机2台、400立方米气柜1座。1982年省投资180万元,对造气、合成、变换、碳化4个工段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快装锅炉1台、直径2米碳化塔2台、更换直径2.26米煤气发生炉2台、直径2.4米变换炉1台、1000立方米气柜1座、直径0.6米合成塔1座,改建为年产合成氨7000吨。1984年,为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省投资80万元,建成一座碳化煤球车间,使化肥生产的燃料改焦炭为碳化煤球。同时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企业通过整顿,取得《企业整顿合格证书》,并被评为芜湖市节能先进企业。1985年,获省经委和省计量局颁发的《能源计量合格证书》,主要产品碳酸氢氨获国家二级标准。1988年,获芜湖市“双增双节”扭亏增盈夺标奖。1990年,有职工58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2人。厂区占地面积64024平方米,建筑面积1837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73万元,净值653万元。主要产品为碳酸氢氨、液氨,销往河南商丘及本省颍上、砀山、阜阳、定远、凤阳、青阳、铜陵、泾县等地。实现产值456万元。
芜湖精细化工厂坐落在家发 乡马山嘴,于1987年从县白水泥厂划出。县属全民企业,为全省首家代森锰锌工业生产厂家。职工120人,厂房建筑面积9560平方米。主产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及其复配系列产品代森锰锌铜、代森混剂、代森锰锌特丰灵。行销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质量达国际粮农组织(干AO)标准。1989年列入国家科委支农产品成果推广计划,国家级新产品,省优秀新产品。生产能力500吨。1990年产值83.85万元,利税15.32万元。
县橡胶厂县属集体企业,位于弋江镇。1970年,在弋江篾器社的基础上建立橡胶厂。经过刻苦钻研,掌握橡胶生产技术,当年成为省定点生产三角带专业厂。规模由小到大,产值由1970年9万元上升到1980年76万元。在改革中,该厂采取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计件工资制。创制“维纶线骨架V三角带”新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被评为省优产品,并获得省级新产品三等奖。1989年完成产值205万元,利润16万元。1990年,有职工159人,厂区占地面积9122平方米,建筑面积295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7.9万元,净值51.2万元。主要设备有炼胶机3台、电热硫化机5台、锅炉1台、压迫机组1套。主要产品有橡胶三角带、橡胶杂件等,实现产值162万元,利润4.74万元,上交税金35万元。
县石油加工厂县属全民企业,坐落在城关东郊。县石油公司为节约能源于1979年10月建立石油加工厂。该厂以较先进的技术设备处理废油再生和调配生产,年产各种润滑油达千吨。1987年完成产值33.4万元,实现利税7.72万元,获芜湖市人民政府授予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有职工20人,其中技术人员3人。厂区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4.1万元,净值14.2万元。全年收购废油18.9万吨,生产各种成品油230吨,实现产值33.9万元,利润5.88万元。
县复合肥厂属绿岭乡办集体企业,位于绿岭乡西街。1985年3月由马鞍山退休技工带领12人兴建。当时厂区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固定资产1100元,有L—24型粉碎机1台,年产复合肥383吨,销往本县。1989年12月,由化工部颁发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该厂生产的复合肥,经审查符合标准,属省化工研究所监制单位。机械设备有一条流水生产线。生产水稻1号和2号、棉花、油菜、小麦、桑树、烟叶、绿肥等8个系列产品复合肥。产品销往江苏、浙江、上海及本省黄山、宣州、旌德、泾县、郎溪、巢湖、怀远等地。1989年被芜湖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先进乡镇企业。该厂副厂长陈富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乡镇企业优秀供销员。1990年,有职工45人,厂区占地面积2880平方米,建筑面积236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9.6万元,净值18.5万元。年产复合肥1100吨,实现产值49万元,利润5.9万元,上交税金0.7万元。
县农药厂属石铺乡办集体企业,位于石铺乡新塘村徐家店。1988年6月建厂,年底生产出第一批产品“杀虫双”。建厂时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1平方米,有100升反应锅4台、氟利昂制冷机2台、883极普仪1台、化学仪器1套,投资4.8万元。时有职工49人,当年没有产值。1989年3月,省石化厅颁发准产证,并获计量验收合格证,是年实现产值110万元。1990年,有职工69人,占地面积3995平方米,建筑面积87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4.3万元,净值41.3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冷却塔1座、制冷机1台、反应锅7台、陶瓷罐1只、冷凝器2台、制冷机2台、5吨重锅炉1台。实现产值54万元,利润6.6万元。
五、食品、饮料
粮食加工业,解放前本县有70家砻坊用木砻手锤(石臼)加工粮食。解放后,逐步用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先后建成城关、弋江等13个米厂和精米厂。
植物油加工业,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本县弋江镇有久大油坊,用人工磨榨,有工人24人,年生产油脂35吨。民国37年(1948年)有私人油坊24家,木榨72筒。1956年起先后在弋江、三里、何湾、城关建立榨油厂。70年代各乡(镇)均建有榨油厂。1985年和1987年,城关油厂经过两次改进浸出制油工艺流程,至1989年,已建成县植物油厂。
糕点加工业,解放前本县有大吉昌、久余糕点坊及糖坊10多家。解放后,糕点加工业遍及城乡,先后建立了县食品厂、幸福、迎春香、康乐、弋江食品厂以及何湾、丫山、三里、五里、太丰、奎湖供销社食品厂等。
饮料制造业,解放前本县城乡有酿酒糟坊加工饮料酒。50年代初期私人酿酒逐步被取缔。1951年建立县酒厂。80年代初先后建立罐头食品厂、罐头饮料厂。
县米厂全民企业,坐落于城关联城街。建于1949年下半年,接收私营米厂一部22千瓦老式内燃机和砻碾设备建立新民米厂。1950~1951年,先后办起粮食公司米厂和东门米厂。1955年合并改建为县碾米厂。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工人碾米厂,由县碾米厂厂长兼公方代表。1966年,城关两个米厂、一个油厂合并为城关粮油厂。1967年,在龙门桥扩建二层楼大米车间新厂房,改进工艺,分成原粮清理、净稻仓、砻部、净糙仓、机部和副产品清理部,装置吸尘密闭设备。1977年,铁辊米机、砂辊米机更换了30—5A米机。1980年,改进两砻四机生产工艺。1981年,使用吸风分离器,同年油脂车间划出成立油厂。1984年,扩建操作楼房,放长流程线路,装配定型设备。1989年,更换2台高速除稗筛、2台吸式比重除石机、2台砂辊喷风米机。8月,建成大糠发电机组车间,建筑面积1139平方米,发电容量320千瓦,占全厂总装机容量480千瓦的66.7%。该厂1988~1989年,加工出口国标特二粳米7850吨,标一籼米1000吨,销往东德、捷克、毛里求斯、波兰、苏联等国。1990年更名县米厂,有职工38人,固定资产原值180.5万元,净值152.6万元,实现产值289.7万元,利润35万元。弋江粮油厂全民企业,坐落在弋江镇。1956年,由县粮食局调给一部13.2千瓦动力和砻碾设备建立县第二碾米厂。1956年,试制成功竹木结构运粮轨道和运粮车及土帆布运粮平型运粮带,并对作业机用浆糊和纸贴缝封闭,利用自然通风吸尘,在芜湖专区第一个实现了无灰尘厂。1966年,弋江米厂和油厂合并为弋江粮油厂。1975年,扩建二层楼新厂房,并将立式砂砻谷机改为橡胶辊筒砻谷机。1978年,将铁辊米机、砂辊米机更换了30—5A米机。1981年,使用吸风分离器。1984年,改进大米风网设施,提高风运及吸尘作用。1986年,更新高速除稗筛和平转谷糙分离筛。1987年更换1台自动进辊胶辊砻谷机及一台喷米机。1990年,有职工74人,固定资产原值52.5万元,净值35.1万元,实现产值205万元,利润10.5万元。
县东郊精米厂属石铺乡办集体企业,位于县城关东门关口。1988年5月建厂,1989年元月投产,前身是纸箱综合厂。时有职工20人,固定资产1.9万元,流动资金0.9万元,当年实现利润33.5万元。1990年,有职工46人,厂区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6.98万元,净值31.8万元,流动资金60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30A型粮机一套、50型饲料机一套、大、小汽车各一部。主要产品有国标特二级大米、国标一大米、精饲料、粗饲料,销往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福建、山东、浙江、江苏、甘肃及本省等地。实现产值283.9万元,利润26万元,上交税金24.5万元。
县植物油厂全民企业,位于县城关环城北路。1957年,接收石铺油坊榨具在城关东门建成城关榨油厂,1959年迁至城关北门,是年,试制脚踏破籽机成功。1962年,改用老式内燃机拖带平锅炒籽,夹籽辊破籽、碾米机碾麸、破饼机破饼。1965年添置1台95型榨油机。1966年,添置90型榨油机4台。同年城关油厂与城关米厂合并。1981年,城关粮油厂米、油车间分开,成立城关油厂。当年增置95型榨油机2台,并建成油脂水化、精炼、脱水设备和化验室。1985年,新建日处理50吨预榨车间和锅炉车间,投资62万元,建筑面积916平方米。实现了从油料清理、软化、轧坯、蒸炒、压榨、毛油过滤、水化、脱水、精炼到净油进罐、油饼入库全部机械化。1987年,新建日处理30吨浸出油车间和配套溶剂油库,充实精炼设备,改变了由原来一次压榨为预榨到浸出两次提油的生产方式。同时建300吨储量的钢板油罐1个、20吨储量的钢板油罐6个。1989年3月,将城关油厂改称为县植物油厂。1990年,有职工88人,固定资产原值165万元,净值148万元,实现产值238.5万元,利润47.1万元。
县粮油食品厂全民企业,位于县城关惠民街。建于1985年,为适应精面条生产,全部借用城关面粉厂的人员,投资25万元,新建面条车间,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全部实现从和面、熟化、熟粉、轧片、切条、挂条到上架进房烘干、冷却专业生产线。产品有富强粉面条、标准粉面条、玉带面条、龙须面条等。1987年新建面粉车间。1988年7月,为发展粮油食品生产,新建杂品车间,利用旧仓房,投资10万元,安装磨粉设备,以生产元宵粉为主。1990年,有职工76人,固定资产原值58.2万元,净值48.4万元,实现产值230.2万元,利润79.9万元。
县食品厂全民企业,位于县城关东街。前身是城厢供销社食品加工组,1954年有职工7人,主要加工糕点。1956年建成食品厂,设3个车间、1个批发部,生产糖果、糕点。名产有酥糖、方片糕、麻烘糕等。1961年大吉昌食品杂货店并入该厂,生产传统特产明心糖,远销繁昌、泾县、芜湖、合肥等地。当时大都手工操作,每年生产各种糕点125吨以上,上交利润2.5万元左右。1979年,该厂生产的明心糖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并经国家商标局注册,启用“大吉昌”商标。1985年,省食品协会和省财政拨款40万元扩建食品厂,使该厂机器设备得到更新,是年完成产值63.13万元。后因销路不畅,1987年完成产值48.84万元。1990年“迎春香”前店后坊从食品厂划出,单独核算。1990年,该厂职工73人。厂房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3.2万元,净值24.1万元,流动资金23万元。主要设备有锅炉、电炉、切糕机、糖果机、蛋糕机、漂麻机等。生产流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年实现产值11.4万元。
县罐头食品厂属九连乡办集体企业,位于九连乡西连村芜南公路旁。1986年经专家技术验证,被省科委列为“星火计划”项目。1987年4月与安庆胡玉美罐头厂签订转让技术和经济联营协议书。是年动工,次年建成试产。时有职工441人,其中技术人员18人,行业技术人员76人。厂区占地面积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58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89万元,流动资金55万元,建成清水马蹄生产线两条。主要机械设备有GT4C5大罐自动封罐机1台、GT4B15元头自动封罐机1台、卧式快装锅炉1台、GT4B12玻璃瓶封罐机1台、大、小汽车各1部。日产清水马蹄罐头20吨,设计能力年产为3000吨。1989年,因流动资金短缺等因素而停产。1990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该厂为安庆胡玉美罐头总厂生产车间,进行协作生产。有职工541人,固定资产原值267万元,净值251万元,生产清水马蹄罐头427吨,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实现产值62万元,利润3.1万元,上交税金1.9万元。
县酒厂县属全民企业。始建于1951年初,厂址在县城东街,1954年迁至城北联城街。该厂逐年添置设备,逐步扩建,改进生产技术,产量渐增。1981年,全厂占地面积8027平方米,建筑面积7851平方米,职工98人。主要设备有工业锅炉1台、鼓风机2台、12平方米冷凝器2台、破碎机2台、汽车2部、750钠离子交换器1台、螺旋输送机1台、高压灭菌锅1台、水泥结构固态酒发酵池32个、50吨酒罐2个。年产白酒635吨,实现产值98万元,利润4万元,上交税金17万元。国家对酒厂的原料、产品由包供包销改为市场调节后,该厂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加强企业管理,并根据市场需求,增加大曲酒的生产,并创制优质醉春酒。1990年,有职工125人,其中技术人员6人,固定资产原值98.8万元,净值63.9万元。自制打饭机1台、增设压盖机1台、工业泵1台。主要产品有稗子酒、红粱陈酒、如意酒、高粱酒、粮食白酒、红葡萄酒、西山大曲、醉春酒、汽水等。产品销往芜湖、繁昌、青阳、贵池、安庆等地,年产量1200吨,产值140.3万元,利润1万元,上交税金40万元。
县罐头饮料厂县属集体企业,位于县城漳迎街。前身是1963年城关农具社与城关木器社合并成立县农具厂,时有职工40人,生产设备简单,仅有1台弹簧锤、3台红炉和1台盘锯,年产值9万元。1968年,扩大厂房面积,添置2台车床和刨床、钻床、电焊机各1台,并增设翻砂车间,年产值12万元。1973年,自行改造工夹具,增添冲压设备,生产12型拖拉机防滑轮和配件,产值翻番,支农成绩突出。1976年,被省、地、县评为大庆式企业。1978年,添置4米龙门刨床和车、铣、冲、锯床等20台,扩建厂房面积660平方米。当年生产防滑轮800台、磨粉机200台及山芋擦粉机和拖拉机配件,完成产值80万元。1980年,将木器车间划出,成立县家具厂(后改建为康乐食品厂)。1983年,进行改行作业,开发新产品,建立县汽酒厂,年生产汽酒800吨,畅销泾县、青阳、贵池、铜陵等地。1986年,扩大品种,增添半自动化汽酒生产线,生产桂花汽酒、葡萄酒、小香槟、汽水等新产品,更名为县饮料厂。1988年,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生产马蹄桔子、梨子、银耳、蘑菇、水蜜桃等罐头和汽水、雪碧等饮料,更名为县罐头饮料厂。1990年,有职工87人,厂区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33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11.2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汽酒机2台、罐头机1台、锅炉2台、冷冻机1台。实现产值73万元,利润2.31万元,上交税金7.1万元。
六、纺织、缫丝
解放前,本县城乡遍布土纺土织。民国28年(1939年)全县土布机纺工人200多人,日产土布200匹。解放后,县内纺织工业不断得到发展,先后办起县棉针织厂、县毛巾厂、奚滩轧花厂、弋江轧花厂、县针织服装厂等,并于1989年建县缫丝厂。
县棉针织厂县属集体企业,位于县城西街。前身是1951年春建立的弋江镇棉织加工生产组,1952年6月由弋江迁至县城,筹建棉织生产社。1953年2月,经省批准成立县城厢棉织生产合作社。1958年7月,经县批准,将棉织、针织两个车间分别成立县棉织厂和县针织厂,并上升为地方国营。1961年,县针织厂停办。1962年,县棉织厂人员精简下放83%,更名为县棉织社,属集体企业。1965年,县棉织社与旧棉织社合并,成立县棉织生产合作社,后改名为县棉针织厂。时有职工73人,完成产值17.76万元,利润3.97万元。1989年有职工164人,完成产值44.2万元,利润0.8万元。当年购置设备14台套。1990年,有职工166人,厂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5.9万元。主要设备有1511型织布机42台、1515型织布机6台及辅助设备20台套。主要产品有棉布、各种面巾、晴纶提花毛毯。实现产值29.8万元,上交税金10.4万元。
县毛巾厂县属集体企业,坐落在城关环城北路。1979年10月在回纺厂基础上改建为毛巾厂,有职工94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仅有12台旧织机,价值2000元,固定资产13万元。主要产品:澡巾、低档彩条毛巾,销往本县。年产量6万条,年产值3万元,亏损3.1万元。1990年,职工315人,占地面积11214平方米,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98.9万元,净值73.1万元。主要机器设备有毛巾织机80台,年生产能力为600万条。主要产品:提花浴巾、彩条浴巾、彩条巾,由省外贸公司销往美国、日本、波兰、新加坡等国及香港、澳门和山东、四川、江西等地。实现产值225.6万元,利润1.17万元,上交税金10.6万元。该厂于1985年出口创汇24.87万元,1986年创汇33.78万元,1987年创汇74.64万元,1988年创汇95.7万元,1990年创汇151.42万元。1987~1988年芜湖市工商局授予该厂创汇先进单位,1989年芜湖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被省乡镇企业局授予先进供销集体。
县针织服装厂属家发乡办集体企业,位于家发乡马山嘴。1987年10月动工,1988年4月建成投产。投资24万元,用于购置针织设备和建造厂房,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流动资金8万元,有职工42人,大部分参加了芜纺针织厂技术培训。主要产品是棉织背心、汗衫及外贸出口宽幅汗衫等。1990年,有职工45人,固定资产原值28.7万元,净值21.0万元。实现产值21万元,利润0.5万元,上交税金1万元。
奚滩轧花厂县属集体企业,坐落在奚滩街。1965年兴建,附设棉花收购站。1990年有职工30人,占地面积166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6.2万元,净值25.1万元,流动资金54.4万元。生产设备有轧花机1台、剥绒机2台、打包机1台、电机26台总功率230千瓦。主要产品为皮棉、短绒、棉籽。1990年实现产值87.8万元,利润5.8万元。
弋江轧花厂县属集体企业,坐落在弋江镇。1974年兴建,1987年增建精棉加工设备。现有职工35人,占地面积12459平方米,建筑面积286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6.6万元,净值36.8万元,流动资金50.2万元。生产设备有轧花机1台、剥绒机2台、打包机1台、电机40台总功率196千瓦。主要产品有皮棉、短绒、棉籽。1990年实现产值100.2万元,利润2.14万元。
县缫丝厂县缫丝厂始建于1989年,为县属集体企业,坐落在家发乡马山嘴。当年第一期1400绪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为白干丝35吨。1990年,有职工267人。占地面积11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4.1万元,净值61.4万元,流动资金29.7万元。主要设备有锅炉、煮茧机、缫丝机、复摇机及电机51台总功率250千瓦。主要产品是蚕丝。1990年实现产值191.2万元,利润7.4万元,上交税金11.1万元。
七、造纸、印刷
本县造纸历史悠久。民国8年(1919年)人工土法浸捞皮纸草纸,年产28.7吨。50年代中期,有手联社红旗造纸厂、三里桥头埂造纸厂,均于1962年停办。现有县清溪宣纸厂、县造纸厂2家。解放前,有私营印刷作坊3家。解放后,先后建成县印刷厂、二轻印刷厂、三里印刷厂、黄墓印刷厂、财政局印刷厂及南陵师范印刷厂等。
县清溪宣纸厂属三里镇办集体企业,位于三里镇东山清溪坑,与泾县小岭宣纸厂一山之隔。宋末,当地曾进行手工造纸。现尚遗留古檀树(造宣纸用的原料)和晒场。1956年,三里乡兴建东山造纸厂,手工打捞造纸(三六表纸),后因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而停产。1982年开始筹建清溪宣纸厂,1983年1月建成投产。时有职工40人,厂区占地面积27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总投资63.9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手工操作的皮碓、草碓、调浆机各一台,两帘糟生产。当年生产4尺单宣纸0.44吨,完成产值30万元,利润4.2万元。1986年檀皮由手工上滩改为烧碱蒸煮,添置了电石碾糟、打浆机各一台,代替了皮碓、草碓生产,工效提高3倍,开始八帘糟生产。同年该厂生产的“书画纸尺八屏棉料”获省乡镇企业局优质产品奖;宫灯牌宣纸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奖。1988年该厂开始对净化系统进行改建,1990年建成投入使用。当年,有职工140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设有蒸煮、制浆、捞纸、晒纸、剪纸车间及材料库、成品库。厂区占地面积27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晒场238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8.8万元,净值40.6万元,实行十帘糟生产。主要产品有棉料类、净皮类共19个规格品种。产品特点具有拉力性能强、质地柔软、承墨性能和光洁度好。国家已颁发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并认定该厂生产的宫灯牌宣纸符合ZBY32013—88标准。1990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颁发铜牌奖。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及香港、台湾和厦门、内蒙古、北京、上海、湖北、南京、淮阴等地。当年实现产值39.5万元,利润7.1万元,上交税金8.7万元。
县造纸厂县属集体企业,位于弋江镇大园邱。1985年4月,县轻手工业局与轻工印刷厂和竹席厂商定筹建造纸厂,并派员赴浙江省建德县造纸厂参观学习和购置该厂造纸设备。厂地利用竹席厂1200平方米的厂房。干部、工人由轻工印刷厂和竹席厂选派,并吸收社会青年。资金来源由银行贷款22万元,职工集资7.8万元。1986年7月建成投产,生产平纹包装纸,产品远销江西、广州、武汉、天津、南京等地。1990年,有职工49人,厂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9.5万元、净值20.8万元。主要设备有1098型造纸机1台、2吨卧式锅炉1台、0.9立方米碎浆机1台、切纸机1台。实现产值69万元,利润2.7万元,上交税金8.9万元。
县印刷厂县属全民企业,坐落于城关惠民街。1952年5月建大众印刷厂,时有职工13人。1953年,添置脚踏小三号印刷机1台、大二号脚踏圆盘机1台、大二号圆盘机2台,主要印制发票及学生作业簿本。1955年,调入脚踏四开印刷机1台、购置旧四开切纸机1台、木制手摇划线机1台。1956年,将城关3家私营印刷作坊组成的公私合营前进印刷厂并入县印刷厂。1957年,新机印车间建成。1958年,该厂印刷机、切纸机全部改为电动,是年,《南陵报》在该厂印刷。1959年更名为南陵报社印刷厂。1960年1月,县新华誊印厂并入该厂,职工增至99人,是年《南陵报》停刊,厂更名为县机关印刷厂。1961年改名为县印刷厂。1966年添置订书机、打捆机各1台、拖纸车1部,承印毛泽东著作《党委会工作方法》单行本10万册和《毛主席语录》5万册。1967~1968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动乱影响,亏损达3.1万元。1970年,手摇铸字炉投产。1973年购置201对开手摇印刷机1台。1976年被省、地、县评为大庆式企业。是年,完成产值17.1万元,利润3.49万元。1982年,该厂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对工人定额生产,实行超产奖励、欠产赔偿,对行管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1984年为市企业整顿验收合格单位。1985年,二号厂房竣工;完成产值51.5万元,利润5.6万元。1987年,完成产值62.2万元,利润6.4万元。1989年,推行分工种、按定额、实行任务限额承包责任制。同年9月临街大楼竣工,改变厂容厂貌,并增购一台自动对开印刷机和一部划线机。1990年,有职工75人,厂区占地面积1412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6.6万元、净值54.6万元,内设机印、排字、装订车间及一个知青印刷厂。实现产值70.5万元,利润9.75万元。
八、其它
木材加工本县木材加工工业始建于解放后,时以手工加工松枕木、枋板材、剖开材。1964年县木材分公司以电锯加工建筑材、松木、枋板材、家具材。1979年国营林场——戴公山林场和丫山林场相继办起了木材加工厂。1984年绿岭乡办钢木家具厂。1985年、1986年烟墩乡小格里林场和金山林场先后办起了木材加工厂。是年三里镇吕山林场也办起木材加工厂。1987年烟墩乡格里村办起地板厂。
戴公山林场木材加工厂全民企业,建于1979年,坐落在戴镇乡乔村。1990年有职工22人,固定资产5.08万元,厂房面积878平方米。设有带锯、木工、包装、沙发车间和材料库。主要机械设备有带锯3台、盘锯5台、刨床1台、车床3台。主要产品有伞骨子、三线管、木柄、包装容器、沙发、家具、原木等。产品销往江苏、山东、浙江及本省等地。至1990年,12年共实现利润21.3万元。
丫山林场木材加工厂全民企业,建于1979年,坐落在何湾乡顺冲村。1990年有职工14人,固定资产4.85万元,厂房面积760平方米。设有带锯、包装箱、木工车间和材料库。主要机械设备有电锯1台、车床1台、带锯2台、盘锯2台。主要产品有原木、家具、办公用具、包装品、建筑材、木柄、三线管、伞骨子等。产品销往上海、南京、芜湖等地。至1990年,12年共实现利润6.07万元。
绿岭乡钢木家具厂乡办集体企业,建于1984年,位于绿岭乡绿岭村。1990年有职工60人,厂房面积1211平方米,基建总投资11万元。主要机械设备:带锯机、磨锯机各1套、盘锯2台、车床1台、平刨机1台。主要产品有组合家具、日常家具、各种橱、柜、箱、桌、凳、床板、沙发等30多种。产品销往芜湖、铜陵、马鞍山、宿州、扬州、仪征、徐州、溧阳、南京、上海等地。近5年来实现利润5万多元。
皮革加工解放前,本县城内有皮匠手工场4家,皮匠手工业者40多人。1952年组织皮革生产组,1958年建成皮革制鞋厂,上升为全民企业,1962年改为集体企业。1985年将皮革制鞋厂划分为皮鞋厂和鞋帽厂。县皮鞋厂系县属集体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并与上海市黄河皮鞋厂联营,引进生产技术,使用电动机械化生产,皮鞋式样不断更新,质量优良,产销两旺。时有职工85人,固定资产20.24万元,当年完成产值34.45万元,利润1.2万元。1989年职工101人,完成产值57万元,利润0.7万元。是年被列入市经委技改项目。1990年,该厂在城关后港桥建新厂房,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10平方米,职工98人,固定资产原值45.6万元,净值39.8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工业缝纫机20台、披皮机3台、下料机5台、削边机6台、配底流水线1条,其它配套设备10台。主要产品有邓洛普皮鞋、聚胺脂时装鞋。产品销往上海、哈尔滨、黑龙江、贵阳、合肥等地,实现产值43.6万元,上交税金5.7万元。
饲料加工解放前,本县无饲料加工业。解放后,饲料加工业逐步得到发展。1957年城关、弋江、黄墓米厂建立饲料加工车间。后来,大部分乡(镇)均购置饲料粉碎机建立饲料加工组。1982年城关米厂饲料车间采用人工配制饲料。1983年省粮食局投资新建县配合饲料厂。
县配合饲料厂,全民企业,位于县城联城街。1957年,县碾米厂在龙门桥新建饲料加工车间,采用米机含糠上车法,将细糠大糠各一半混合硬碾。后改用碾米机加工统糠,按比例搭配细糠。1968年改用统糠磨,专加工统糠搭配皮糠。1975年,改用450型粉碎机配用630—4号送风机布袋储存。1982年推广配合饲料,采用人工把住配方、计量、搅拌三关,配制成粉碎好的粮食、糠麸、饼粕、鱼粉、肉骨粉、石粉等家禽牲畜配合饲料。1983年下半年,省粮食局投资22万元,建县配合饲料厂。厂房建筑面积1153平方米,原料仓库、成品仓库各1幢,仓容各50万公斤,于1984年10月建成投产,从原料筛选、粉碎到粉料、配料、混合、成品打包全部机械化。能生产多种单一饲料和添加剂配方制成的优质饲料。1990年,有职工26人,固定资产原值17.6万元,净值12.1万元,主要设备有存料仓、清理机械、粉碎机、混合机、传动给料器和自动配料称重设备,产值166.3万元,利润2.3万元。
自来水生产供应县自来水厂于1976年10月建成投产,厂址在县城东门城墙南侧。1977年有职工14人,固定资产原值31万元。实现产值3万元,利润1万元。1990年有职工34人(技术工人3人),固定资产原值92.6万元,固定资产净值68.5万元,年产自来水108万吨,供应量103万吨,实现产值11.5万元,利润3.6万元。
若干年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之一
表1—4
若干年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之二
表1—5
续表1—5
1972~1990年全民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统计表
表1—6单位:元/人
本县西周到唐、宋均有采矿遗址可考。大工山为西周至春秋冶铜遗址。丫山告官发现明、清采煤窑址。民国8年(1919年),麻桥官塘冲蛇形山开采石灰石。至民国38年,县内石灰窑遍布山区乡镇。从1958年起,经过地质勘探,先后开采铁矿、铜矿、煤矿、锑矿、金矿、白云石、沸石、石灰石、黄砂等。
铁矿1958年3月本县成立农业采矿队,分4个采矿大队,在戴镇、工山一带的犀牛山、鸡子山、龙池庵、小工山开采铁矿,时有民工1900人,1959年采矿队转为地方国营,称戴镇铁矿,1960年停办,计采铁矿石14万吨。1969年,成立县铁矿管理处,组织700人在小工山开采铁矿,1982年停办,计采铁矿石16.5万吨。1985年,移交桂山乡开采,至1989年,计采铁矿石2.47万吨。1990年,全县采铁矿石0.87万吨。
铜矿1970年,工山公社建立犀牛山采矿队,1971年转到龙池庵开采铁矿。1972年发现孔雀石后,采矿队转为地方国营。1974年,移交工山公社,更名为龙池庵铜矿,至1989年,计采铜矿石3.19万吨,铁矿石6.2万吨。1985年桂山乡在戴腰山开采铜矿,至1989年,计开采铜矿石5.3万吨。1986年,丫山镇在铁山大元岭露天开采铜矿,至1989年计开采铜矿石1.5万吨。1990年,全县采铜矿石(金属量)58吨。
龙池庵选矿厂。镇办集体企业,坐落在工山乡工山村。1984年工山乡与铜陵有色金属公司铜兴矿山开发公司联合建厂,投资87万元,生产能力日处理铜矿石100吨。1990年,职工53人,其中工人47人,固定资产原值77.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6.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762元/人,实现利润2万元。
煤矿1958年,县丫山煤矿管理处在丫山开小煤窑14个,时有工人1000多人,土法开采,年采煤量约3万吨,1961年,因煤炭滞销停办。1970年5月县丫山煤矿复采,时有职工260人,1979年因严重亏损而停办,10年计开采煤炭5万吨。1971年,丫山公社在告官采煤,至1979年计产煤炭6万吨。1973年丫山大队在丫山脚采煤,至1979年计产煤炭4万吨。1980年以后,主要采煤单位有丫山镇、丫山村和个体户煤矿,井口最多增到60多个,年产原煤2万吨。1984年,产煤量高达5万吨。1973年,三里公社在吕山采煤,1984年停办,计产原煤1万吨。1986年继续开采,至1989年计产原煤0.5万吨。1971年桂山公社在高岭大路坊采煤,1974年停办,计产原煤0.67万吨。1988年大路坊村与繁昌联营采煤,至1989年计产原煤0.3万吨。1990年,全县产原煤3.49万吨。
金矿1987年,桂山乡先露天、后井下开采金矿,建浸选金池4座,至1989年,计产黄金216两。1987年戴镇乡建浸选金池1座,年产黄金15两。
锑矿1973年由小工山铁矿组织部分人员在烟墩格外开采锑矿,1975年移交烟墩公社开采,到1989年,计开采锑矿石4000吨。
白云石1972年三里公社在山泉建立白云石矿,1986年新增石粉车间,年产白云石和石粉2万吨。1990年,产白云石2.05万吨。
沸石1978年麻桥公社在麻桥大队建沸石矿,年采沸石1~2.5万吨。1987年麻桥村建沸石矿,年采沸石0.5~1万吨。
石灰石1950年以来,随着建材工业的发展,石灰石开采量越来越大,至1990年,有麻桥、工山、三里、丫山、何湾、绿岭等乡(镇)开采石灰石矿18个,其中乡(镇)办4个、村办或联户办14个。
二、机电
本县机械工业始于1958年,县有农机修造厂、部分人民公社办有小型农机修配厂。1961年前后,社办农机修配厂大部分停产。1966年后,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乡乡办有农机修造厂。至1990年机械工业主要有芜湖拖拉机厂、县机械厂、县二轻机械厂、县通用机械厂、县铰链厂、县自行车配件厂、县变压器厂、县无线电厂。
芜湖拖拉机厂市属工厂。为加速实现芜湖地区农业机械化进程,1969年11月,芜湖专区根据上马快、投资少、收效快的原则,以本县农机厂为基础,兴建芜湖专区拖拉机厂。1970年7月有职工283人,金属切削机床22台,锻压焊接设备6台,熔化炉1座。是年,生产12型手扶拖拉机350台,产值98.5万元,上交税金2.6万元,利润23.6万元。1972年,迁至城西现址。建厂至1979年间,手扶拖拉机属国家计划产品,由国家统一分配,按计划销售,并实行政策性补贴。1979年,实现产值915.73万元,上交税金22.58万元,利润47.1万元。1980年后,产品国家不包销,取消政策性补贴,成为自负盈亏企业。1984年,该厂因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属芜湖市机械局,更名为芜湖拖拉机厂,并一次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小型拖拉机、柴油机发放生产许可证的检查验收,取得了生产许可证。主要产品九华山牌江淮——12型手扶拖拉机获省优质产品证书,并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产品销往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甘肃、江西、浙江、福建、海南、湖北、安徽等14个省100多个县。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年创产值713.67万元,上交税金21.36万元,实现利润26.13万元。1990年,该厂占地面积5555平方米,建筑面积25158平方米。有主要生产设备154台,22种类型,其中大型、精密、稀有设备7台,固定资产原值443.3万元,净值195万元。下设14个职能科室,7个生产车间,还办有拖拉机附件厂。有全民职工558人,集体职工126人,年生产能力为5400台12型手扶拖拉机,因销路不畅,当年生产12型手扶拖拉机1550台,6型手扶拖拉机48台,机动三轮车30辆,四档位变速箱2544套,创产值418.2万元,上交税金14.32万元。
县机械厂县属全民企业。建于1958年9月,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机械厂合并为县机械厂,职工300人,厂址在城关漳迎街。生产大轴承、砻谷机、鼓风机、电动机、水泵、碾米机、木船等产品。1962年,职工精简为40人,设金工、铸造、木工、农修4个车间。生产碾米机、木制车床、台钻等。至1969年,设备有所增加,人员增至70人,以生产碾米机、三角铁、打稻机为主。1969年底,芜湖专区决定以县农机厂为基础成立芜湖专区拖拉机厂,县农机厂人员、设备全部归属拖拉机厂。1970年5月,根据农业机械化的要求,筹建县农机修造厂。是年11月,招收新工人29名去拖拉机厂培训。1971年,由拖拉机厂抽调10名老工人,建成县农机修造厂。增添车床4台和行车1部,生产碾米机、打稻机。1973年生产粉碎机刀片。1975年生产随机工具(拖拉机附件)。1977年,生产拖拉机部件米轴、附变速轴、花键轴及混流泵。1981年生产4种规格铸管,全厂人员增至177人。1984年,生产和经济效益状况逐步好转,甩掉了亏损帽子。1985年,将县农机修造厂更名为县机械厂,产品逐步更新,试制生产饲料粉碎机、空心面条机。1986年生产混流泵。1987年生产拖拉机拖斗。1988年试制水田耕整机,获省新产品证书。1989年批量生产,并逐步改制成水旱多用耕整机(犁地、抽水、脱粒、运输、副食品加工)。为扩大生产,市工商银行给予技改贷款100万元;1990年12月,由省科委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并给予技改贷款150万元。当年生产水田耕整机1030台,产品销往本省江西、江苏、浙江、辽宁等地。1990年,厂区占地面积1668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65.4万元,净值114.8万元。主要设备有金属切削、冲压、焊接、铸造、热处理等68台(套),职工214人(具有中、初级技术职称17人)。生产水田耕整机1779台,实现产值382万元,利润22.9万元。县二轻机械厂县属集体企业。其前身是1956年弋江木器社和红旗铁业社及弋江修配组合并成立的弋江农具厂,厂房设备简陋,产品以铁木农具为主。60年代中期生产打稻机及其配件、犁头、犁耳等支农产品,成为本县主要支农厂家之一。70年代初,该厂面临原材料供应不足,传统产品销售不畅等困难,在原农具厂人员、设备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新产品钢丝床。1990年,厂址改在弋江镇油榨滩,有职工120人,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其中厂房、仓库、办公室等建筑面积为303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7.8万元,净值41.2万元。内设铸造、金工、电工、钢床8个班组。拥有车、剪、刨、铣、冲、压、钻等多种机械设备。主要产品有打稻机、炉灶吹风机、破篾机、钢丝床,还从事机械、电器加工修配。钢丝床销往广德、铜陵、巢湖、马鞍山等地。是年实现产值68.2万元,利润4.5万元,上交税金5.9万元。
县通用机械厂县属集体企业,厂址在县城市桥巷。建于1972年8月,由城关工商所、税务所组织12名货郎担,集资922元,办起小型机械维修加工,厂房面积16平方米,生产弹花齿条、手用螺丝锥等,称农业机械修造厂,有职工25人,有车床2台、锻工炉1堂。1973年3月,与城关中街五金厂合并,生产小型农机具、山芋粉碎机。1978年,改名为通用机械厂,生产农用机械配件、食品冷库装修、各种型号渔盆、打稻机、水泵。1979年,转为县属集体企业。1985年,该厂试制的BSO—150甘薯淀粉测定仪获芜湖市科技三等奖。该厂厂长舒国权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4月被省烟草机械配件总公司接收为其下属 企业,更名县卷烟机械厂。1990年,厂占地面积7375平方米,建筑面积256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2.8万元。职工101人。主要设备有车床4台、钻床6台、龙门刨床1台、万能铣床1台、牛头刨床3台、空气锤1台。主要产品有各种农用水泵、580型山芋粉碎机、737型打稻机、185型薯类制粉机、12型拖拉机配件、冷藏门、卷烟机械配件。其中ZVB—80型卧式直空油润滑叶片复合气泵,为省卷烟机械公司定点厂。产品销往滁州、阜阳、安庆、宣州、巢湖地区和外省江西、浙江、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当年实现产值66.2万元,利润3.1万元,上交税金4.6万元。
县铰链厂县属集体企业,坐落在县城通济街东门外。前身是1960年从事小五金手工业者组成的五金厂,生产民用煤油灯、白铁桶、搭扣等,固定资产1.35万元,产值2.8万元,利润1883元。1971年,县服装厂将附设电子元件厂划开,组建金属制品厂,生产农用喷雾器开关和电子管。1977年,该厂与五金厂合并,厂名为县五金厂,职工105人,固定资产7.8万元,完成产值24.3万元,利润2096元。1980年4月,县五金厂将铰链车间单独划开,成立县铰链厂。除去分解分摊的银行贷款债务外 ,仅有固定资产2.5万元。由于资金缺、技术差、工艺劣,产品不合规格,质量差,造成一百多万副合页产品积压。原包供材料、包销售的芜湖市五金采购供应站准备关闭该厂。县人民政府出面担保,要求停产整顿,以观后效。该厂找出产品质量的关键是防锈差,学习化学气相防锈新工艺,成立攻关小组,攻破防锈难关。1982年,获省级质量测试中心评比第一名,荣获“最佳经济效益先进集体企业”称号。1985年,职工43人,有固定资产18.7万元,厂房2440平方米,设备有自动化铰链生产线6条,生产合页377万副,实现产值47.9万元,利润4.45万元。1990年,职工50人,占地面积1118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3268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3.5万元,净值40.3万元,各种通用设备和专用机械设备62台(套),6条合页产品生产线,3条木螺丝产品生产线。主要产品有GB7277—87普通型25~100毫米6种规格以及各种小五金产品,产品均按照国标生产和检验。1981年,该厂获全省同行业质量评比第一名。1986年获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第二名,同时获国家五金商品情报中心站颁发的全国一类产品证书。1987年,被国家计量局颁发三级计量合格证书。1988年,被国家商标局注册“钢花”牌合页。1990年产品出口到印度,受到外商赞誉。是年,实现产值85.8万元,利润5.9万元,税金7.6万元。县自行车配件厂县属集体企业,厂址在弋江镇。前身是1971年弋江竹器社与弋江麻绳社合并,进行改行作业,建为弋江塑料厂。1973年在塑料厂的基础上建成五金电镀厂。1985年,将五金电镀厂自行车配件车间划开,成立自行车配件厂。是年,有职工94人,产值174万元,利润11万元。至1990年,有职工102人,占地面积16354平方米,建筑面积5481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37.4万元,净值92.8万元。主要设备有锅炉1台、电镀自动线设备2套、电镀废水处理设备1套、起重运输设备12套。生产自行车保险叉46.9万副、自行车单支撑0.16万副。产值107.5万元,税金8.5万元。
县变压器厂属石铺乡办集体企业,位于城东关口。1972年3月建厂,7月投产,职工6人,厂区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固定资产27.4万元。仅1台电焊机,从事电机修理,当年完成产值3.4万元,利润0.1万元。后来由维修变压器到生产变压器。1988年,完成产值56万元,利润10万元,上交税金2.4万元。1990年,职工46人,厂区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0.5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620型车床3台、40型冲床2台、665型刨床2台、精加工机床8台、产品出厂试验设备一套。主要产品有变压器、电焊机、控制变压器和开关扭。产品销往宣州、广德、郎溪、祁门、泾县、和县、庐江、舒城、淮南、宿州、寿县等地。实现产值70.9万元,利润4.9万元,上交税金3.4万元。
县无线电厂属石铺乡办集体企业。1986年10月建厂,位于城东关口。1987年2月建成投产,时有职工18人,厂区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固定资产1.4万元,流动资金0.7万元,仅有两用交流电焊机2台,当年生产电焊机150台。1988年4月与芜湖市电子公司联营开发新产品RNS8—4A型常陵牌四路报警器。1989年10月生产常陵牌YK88—5型超声波遥控开关,从而使企业产销两旺。1990年,职工44人,厂区占地面积787平方米,建筑面积44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3万元,净值17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平板硫化机2台、无线电测试设备一套。主要产品有BX200型电焊机、BX240型电焊机、K885型超声波遥控开关。产品销往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南、广东、西安和本省合肥、安庆等地。当年生产BX200型电焊机150台、BX240型电焊机50台、K885型超声波遥控开关4460只。实现产值27.5万元,利润1.5万元,上交税金1.2万元。
三、建材
本县砖瓦生产历史悠久。至民国时期,仍用木制砖瓦模手工制坯,土窑烧制,生产能力有限。解放后,本县建材工业发展较快,机械生产代替手工操作。1990年,全县有全民企业县白水泥厂、县轮窑厂、县水泥预制厂、县钢窗厂、县轮窑厂和乡(镇)办集体企业轮窑厂、水泥厂24个以及村办水泥厂、轮(立)窑厂、水泥预制厂、黄砂站。
县白水泥厂县属全民企业。1981年由钢铁厂转产建成,厂址在家发乡马山嘴。前身是1970年5月建立的钢铁厂,有7立方米高炉1座,内设原料、机修、炼铁、焦化车间。1978年9月改建13立方米高炉1座。1970~1980年共生产生铁57339吨,总产值1240万元。1980年10月,生铁滞销积压,资金无法周转,被迫停炉。省冶金厅和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推荐采用高炉生产白水泥。1981年10月19日省科委批准同意利用县钢铁厂13立方米高炉生产白水泥、副产钾肥进行工业性试验,并列入省科研项目,由省科委拨款78万元,省财政厅拨款27万元,省冶金厅拨款10万元,进行改建。是年11月,易名为白水泥厂,下设水泥、高炉、钾肥、原料、机修车间及化验室。1984年11月,该厂生产的白水泥及附属产品磷酸二氢钾取得省技术鉴定证书。1986年生产白水泥6162吨、磷酸二氢钾22吨、生铁2578吨,创产值137.6万元,利润22.5万元,上交税金4万元。是年,白水泥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此后,由于产品质量和设备等原因,转产生产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矿渣硅酸盐水泥。1990年,全厂职工45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人,占地面积9181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13立方米高炉1座、热风炉3座、球磨机1台、烘干机1台、锅炉1台、沸腾炉1座。固定资产原值532.8万元,净值418万元,实现产值144万元。
县轮窑厂县属全民企业,位于县城西五里岗。建于1971年10月,占地面积132459平方米,建筑面积14263平方米。主要设备有24门和16门轮窑各1座、真空挤出砖机1台、非真空挤出砖机1台、五星平瓦挤压机3台。每年3月上旬开坯,用煤炭作燃料,人工烧制红砖、平瓦,销往县城及附近乡镇。1988年,在市建材公司、市乡镇企业局组织的红砖质量行检中获优胜单位。1990年,有职工15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人,固定资产原值133万元,净值78万元。实现产值51万元,利润2.3万元。
县水泥预制厂县属全民企业,位于城关通济桥北。前身为建于1952年的水电工程队。1970年转向电力、通讯电杆、水泥制品的生产。1981年,定名为水泥预制厂。1982年,该厂因管理不善,濒于倒闭,后经一年的整顿,恢复生机。主要设备有锅驼机1台、自制离心机1组、自制龙门行车1部、钢筋切断机1台、卷扬机1台、拌和机1台、自制钢模7套。1983年,投资28万元,陆续更新增购设备有单背桥式行车1部、1.5吨锅炉1台、电杆铜模15套、拌和机2台、调直机1台、汽车1辆。是年实现产值61万元、利税6.1万元。产品销往皖南山区各县。1984年,获企业整顿合格证书。1985年,增设电线电缆和金属拉丝2个车间,贷款15.5万元,购置铜拉丝机15台、三电炉1台、挤型机1台、对焊机2台、电成辅机2台、高压火花机1台、电器控制屏1台等设备。由于铜拉丝、电线两项产品受市场、原材料进价高等因素影响,致使亏损2.5万元,被迫停止生产铜拉丝。1990年,该厂职工9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人,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4.9万元,净值55.4万元。实现产值15.4万元,税金3万元全免,亏损27万元。
县水泥厂属麻桥乡办集体企业,位于麻桥乡团山脚下。始建于1975年11月,年产为2.5万吨的普通立窑生产线。1985年根据当时水泥市场需要,扩建为年产4.4万吨的机械立窑生产线,即:水泥一厂。1986年,申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为“南佳”牌商标。1987年5月,在原4.4万吨生产线基础上,新增资203万元,建设一条2.5万吨生产线,即:水泥二厂。1990年,共有职工482人。固定资产原值552.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288万元。主要设备有反击式1000×700破碎机1台、锷式250×400破碎机3台、1.5×5.7米磨机4台、1.83×7米磨机1台、2.2×8米和1.7×6.5米塔式机立窑各1座、500KW和320KW节能变压器3台(装机总容量为1320KW)、原料和燃料立库4座、堆棚库1座1100平方米、生料立库9座、熟料立库5座、堆库250平方米、水泥立库5座、成品库300平方米。主要产品是矿渣硅酸盐水泥,年产水泥16448吨,实现产值155万元、上交税金14.5万元。产品销往上海、江苏和本省宣州、芜湖、黄山等地。
县钢窗厂属石铺乡办集体企业,厂址坐落县城东门关口。建于1980年7月,有职工38人,占地面积270平方米,投资9万元。设备有高频电焊机1台、4吨冲床1台。产品为钢门、钢窗,当年创产值10万元,利润1.5万元。至1990年,该厂有职工55人,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原值27万元,净值14.25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主要设备有卷闸机组,16吨冲床1台,UNi—51型钢窗碰焊机,40吨双柱固定台压力机1台,60吨开式双柱可倾压力机;B650型牛头刨床;W—10型卷门轧片机;大小汽车各1辆。主要产品有钢门、钢窗、铝合金卷闸门、铝合金门窗、防盗门。产品销往本省及浙江、江苏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等,产值87.8万元,利润22万元,上交税金4.8万元。当年,该厂被芜湖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乡镇企业称号。
县黄砂站本县峨岭、弋江、葛林及漳河、资福河流域均有黄砂资源。这些地区的乡(镇)及村建立黄砂站200多个,县设黄砂管理总站。开采黄砂用于建筑。
四、化工
本县化学工业始于70年代初,到1990年,县内主要化工企业有县化肥厂、县橡胶厂、县石油加工厂、县农药厂、县复合肥厂等。
县化肥厂县属全民企业,位于城西五里岗。该厂筹建于1970年,1973年11月建成投产。投资336.3万元,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3000吨。主要设备有卧式链条炉排快装锅炉2台、直径1.6米煤气发生炉4台、罗茨鼓风机2台、直径1.4米变换炉1台、直径1.6米碳化塔2台、直径0.5米合成塔1台、压缩机4台、循环机2台、400立方米气柜1座。1982年省投资180万元,对造气、合成、变换、碳化4个工段进行技术改造。增加快装锅炉1台、直径2米碳化塔2台、更换直径2.26米煤气发生炉2台、直径2.4米变换炉1台、1000立方米气柜1座、直径0.6米合成塔1座,改建为年产合成氨7000吨。1984年,为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省投资80万元,建成一座碳化煤球车间,使化肥生产的燃料改焦炭为碳化煤球。同时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企业通过整顿,取得《企业整顿合格证书》,并被评为芜湖市节能先进企业。1985年,获省经委和省计量局颁发的《能源计量合格证书》,主要产品碳酸氢氨获国家二级标准。1988年,获芜湖市“双增双节”扭亏增盈夺标奖。1990年,有职工58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2人。厂区占地面积64024平方米,建筑面积1837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73万元,净值653万元。主要产品为碳酸氢氨、液氨,销往河南商丘及本省颍上、砀山、阜阳、定远、凤阳、青阳、铜陵、泾县等地。实现产值456万元。
芜湖精细化工厂坐落在家发 乡马山嘴,于1987年从县白水泥厂划出。县属全民企业,为全省首家代森锰锌工业生产厂家。职工120人,厂房建筑面积9560平方米。主产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及其复配系列产品代森锰锌铜、代森混剂、代森锰锌特丰灵。行销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质量达国际粮农组织(干AO)标准。1989年列入国家科委支农产品成果推广计划,国家级新产品,省优秀新产品。生产能力500吨。1990年产值83.85万元,利税15.32万元。
县橡胶厂县属集体企业,位于弋江镇。1970年,在弋江篾器社的基础上建立橡胶厂。经过刻苦钻研,掌握橡胶生产技术,当年成为省定点生产三角带专业厂。规模由小到大,产值由1970年9万元上升到1980年76万元。在改革中,该厂采取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计件工资制。创制“维纶线骨架V三角带”新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被评为省优产品,并获得省级新产品三等奖。1989年完成产值205万元,利润16万元。1990年,有职工159人,厂区占地面积9122平方米,建筑面积295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7.9万元,净值51.2万元。主要设备有炼胶机3台、电热硫化机5台、锅炉1台、压迫机组1套。主要产品有橡胶三角带、橡胶杂件等,实现产值162万元,利润4.74万元,上交税金35万元。
县石油加工厂县属全民企业,坐落在城关东郊。县石油公司为节约能源于1979年10月建立石油加工厂。该厂以较先进的技术设备处理废油再生和调配生产,年产各种润滑油达千吨。1987年完成产值33.4万元,实现利税7.72万元,获芜湖市人民政府授予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有职工20人,其中技术人员3人。厂区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4.1万元,净值14.2万元。全年收购废油18.9万吨,生产各种成品油230吨,实现产值33.9万元,利润5.88万元。
县复合肥厂属绿岭乡办集体企业,位于绿岭乡西街。1985年3月由马鞍山退休技工带领12人兴建。当时厂区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固定资产1100元,有L—24型粉碎机1台,年产复合肥383吨,销往本县。1989年12月,由化工部颁发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该厂生产的复合肥,经审查符合标准,属省化工研究所监制单位。机械设备有一条流水生产线。生产水稻1号和2号、棉花、油菜、小麦、桑树、烟叶、绿肥等8个系列产品复合肥。产品销往江苏、浙江、上海及本省黄山、宣州、旌德、泾县、郎溪、巢湖、怀远等地。1989年被芜湖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先进乡镇企业。该厂副厂长陈富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乡镇企业优秀供销员。1990年,有职工45人,厂区占地面积2880平方米,建筑面积236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9.6万元,净值18.5万元。年产复合肥1100吨,实现产值49万元,利润5.9万元,上交税金0.7万元。
县农药厂属石铺乡办集体企业,位于石铺乡新塘村徐家店。1988年6月建厂,年底生产出第一批产品“杀虫双”。建厂时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1平方米,有100升反应锅4台、氟利昂制冷机2台、883极普仪1台、化学仪器1套,投资4.8万元。时有职工49人,当年没有产值。1989年3月,省石化厅颁发准产证,并获计量验收合格证,是年实现产值110万元。1990年,有职工69人,占地面积3995平方米,建筑面积87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4.3万元,净值41.3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冷却塔1座、制冷机1台、反应锅7台、陶瓷罐1只、冷凝器2台、制冷机2台、5吨重锅炉1台。实现产值54万元,利润6.6万元。
五、食品、饮料
粮食加工业,解放前本县有70家砻坊用木砻手锤(石臼)加工粮食。解放后,逐步用机械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先后建成城关、弋江等13个米厂和精米厂。
植物油加工业,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本县弋江镇有久大油坊,用人工磨榨,有工人24人,年生产油脂35吨。民国37年(1948年)有私人油坊24家,木榨72筒。1956年起先后在弋江、三里、何湾、城关建立榨油厂。70年代各乡(镇)均建有榨油厂。1985年和1987年,城关油厂经过两次改进浸出制油工艺流程,至1989年,已建成县植物油厂。
糕点加工业,解放前本县有大吉昌、久余糕点坊及糖坊10多家。解放后,糕点加工业遍及城乡,先后建立了县食品厂、幸福、迎春香、康乐、弋江食品厂以及何湾、丫山、三里、五里、太丰、奎湖供销社食品厂等。
饮料制造业,解放前本县城乡有酿酒糟坊加工饮料酒。50年代初期私人酿酒逐步被取缔。1951年建立县酒厂。80年代初先后建立罐头食品厂、罐头饮料厂。
县米厂全民企业,坐落于城关联城街。建于1949年下半年,接收私营米厂一部22千瓦老式内燃机和砻碾设备建立新民米厂。1950~1951年,先后办起粮食公司米厂和东门米厂。1955年合并改建为县碾米厂。1956年,成立公私合营工人碾米厂,由县碾米厂厂长兼公方代表。1966年,城关两个米厂、一个油厂合并为城关粮油厂。1967年,在龙门桥扩建二层楼大米车间新厂房,改进工艺,分成原粮清理、净稻仓、砻部、净糙仓、机部和副产品清理部,装置吸尘密闭设备。1977年,铁辊米机、砂辊米机更换了30—5A米机。1980年,改进两砻四机生产工艺。1981年,使用吸风分离器,同年油脂车间划出成立油厂。1984年,扩建操作楼房,放长流程线路,装配定型设备。1989年,更换2台高速除稗筛、2台吸式比重除石机、2台砂辊喷风米机。8月,建成大糠发电机组车间,建筑面积1139平方米,发电容量320千瓦,占全厂总装机容量480千瓦的66.7%。该厂1988~1989年,加工出口国标特二粳米7850吨,标一籼米1000吨,销往东德、捷克、毛里求斯、波兰、苏联等国。1990年更名县米厂,有职工38人,固定资产原值180.5万元,净值152.6万元,实现产值289.7万元,利润35万元。弋江粮油厂全民企业,坐落在弋江镇。1956年,由县粮食局调给一部13.2千瓦动力和砻碾设备建立县第二碾米厂。1956年,试制成功竹木结构运粮轨道和运粮车及土帆布运粮平型运粮带,并对作业机用浆糊和纸贴缝封闭,利用自然通风吸尘,在芜湖专区第一个实现了无灰尘厂。1966年,弋江米厂和油厂合并为弋江粮油厂。1975年,扩建二层楼新厂房,并将立式砂砻谷机改为橡胶辊筒砻谷机。1978年,将铁辊米机、砂辊米机更换了30—5A米机。1981年,使用吸风分离器。1984年,改进大米风网设施,提高风运及吸尘作用。1986年,更新高速除稗筛和平转谷糙分离筛。1987年更换1台自动进辊胶辊砻谷机及一台喷米机。1990年,有职工74人,固定资产原值52.5万元,净值35.1万元,实现产值205万元,利润10.5万元。
县东郊精米厂属石铺乡办集体企业,位于县城关东门关口。1988年5月建厂,1989年元月投产,前身是纸箱综合厂。时有职工20人,固定资产1.9万元,流动资金0.9万元,当年实现利润33.5万元。1990年,有职工46人,厂区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6.98万元,净值31.8万元,流动资金60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30A型粮机一套、50型饲料机一套、大、小汽车各一部。主要产品有国标特二级大米、国标一大米、精饲料、粗饲料,销往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福建、山东、浙江、江苏、甘肃及本省等地。实现产值283.9万元,利润26万元,上交税金24.5万元。
县植物油厂全民企业,位于县城关环城北路。1957年,接收石铺油坊榨具在城关东门建成城关榨油厂,1959年迁至城关北门,是年,试制脚踏破籽机成功。1962年,改用老式内燃机拖带平锅炒籽,夹籽辊破籽、碾米机碾麸、破饼机破饼。1965年添置1台95型榨油机。1966年,添置90型榨油机4台。同年城关油厂与城关米厂合并。1981年,城关粮油厂米、油车间分开,成立城关油厂。当年增置95型榨油机2台,并建成油脂水化、精炼、脱水设备和化验室。1985年,新建日处理50吨预榨车间和锅炉车间,投资62万元,建筑面积916平方米。实现了从油料清理、软化、轧坯、蒸炒、压榨、毛油过滤、水化、脱水、精炼到净油进罐、油饼入库全部机械化。1987年,新建日处理30吨浸出油车间和配套溶剂油库,充实精炼设备,改变了由原来一次压榨为预榨到浸出两次提油的生产方式。同时建300吨储量的钢板油罐1个、20吨储量的钢板油罐6个。1989年3月,将城关油厂改称为县植物油厂。1990年,有职工88人,固定资产原值165万元,净值148万元,实现产值238.5万元,利润47.1万元。
县粮油食品厂全民企业,位于县城关惠民街。建于1985年,为适应精面条生产,全部借用城关面粉厂的人员,投资25万元,新建面条车间,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全部实现从和面、熟化、熟粉、轧片、切条、挂条到上架进房烘干、冷却专业生产线。产品有富强粉面条、标准粉面条、玉带面条、龙须面条等。1987年新建面粉车间。1988年7月,为发展粮油食品生产,新建杂品车间,利用旧仓房,投资10万元,安装磨粉设备,以生产元宵粉为主。1990年,有职工76人,固定资产原值58.2万元,净值48.4万元,实现产值230.2万元,利润79.9万元。
县食品厂全民企业,位于县城关东街。前身是城厢供销社食品加工组,1954年有职工7人,主要加工糕点。1956年建成食品厂,设3个车间、1个批发部,生产糖果、糕点。名产有酥糖、方片糕、麻烘糕等。1961年大吉昌食品杂货店并入该厂,生产传统特产明心糖,远销繁昌、泾县、芜湖、合肥等地。当时大都手工操作,每年生产各种糕点125吨以上,上交利润2.5万元左右。1979年,该厂生产的明心糖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并经国家商标局注册,启用“大吉昌”商标。1985年,省食品协会和省财政拨款40万元扩建食品厂,使该厂机器设备得到更新,是年完成产值63.13万元。后因销路不畅,1987年完成产值48.84万元。1990年“迎春香”前店后坊从食品厂划出,单独核算。1990年,该厂职工73人。厂房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3.2万元,净值24.1万元,流动资金23万元。主要设备有锅炉、电炉、切糕机、糖果机、蛋糕机、漂麻机等。生产流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年实现产值11.4万元。
县罐头食品厂属九连乡办集体企业,位于九连乡西连村芜南公路旁。1986年经专家技术验证,被省科委列为“星火计划”项目。1987年4月与安庆胡玉美罐头厂签订转让技术和经济联营协议书。是年动工,次年建成试产。时有职工441人,其中技术人员18人,行业技术人员76人。厂区占地面积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58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89万元,流动资金55万元,建成清水马蹄生产线两条。主要机械设备有GT4C5大罐自动封罐机1台、GT4B15元头自动封罐机1台、卧式快装锅炉1台、GT4B12玻璃瓶封罐机1台、大、小汽车各1部。日产清水马蹄罐头20吨,设计能力年产为3000吨。1989年,因流动资金短缺等因素而停产。1990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该厂为安庆胡玉美罐头总厂生产车间,进行协作生产。有职工541人,固定资产原值267万元,净值251万元,生产清水马蹄罐头427吨,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实现产值62万元,利润3.1万元,上交税金1.9万元。
县酒厂县属全民企业。始建于1951年初,厂址在县城东街,1954年迁至城北联城街。该厂逐年添置设备,逐步扩建,改进生产技术,产量渐增。1981年,全厂占地面积8027平方米,建筑面积7851平方米,职工98人。主要设备有工业锅炉1台、鼓风机2台、12平方米冷凝器2台、破碎机2台、汽车2部、750钠离子交换器1台、螺旋输送机1台、高压灭菌锅1台、水泥结构固态酒发酵池32个、50吨酒罐2个。年产白酒635吨,实现产值98万元,利润4万元,上交税金17万元。国家对酒厂的原料、产品由包供包销改为市场调节后,该厂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加强企业管理,并根据市场需求,增加大曲酒的生产,并创制优质醉春酒。1990年,有职工125人,其中技术人员6人,固定资产原值98.8万元,净值63.9万元。自制打饭机1台、增设压盖机1台、工业泵1台。主要产品有稗子酒、红粱陈酒、如意酒、高粱酒、粮食白酒、红葡萄酒、西山大曲、醉春酒、汽水等。产品销往芜湖、繁昌、青阳、贵池、安庆等地,年产量1200吨,产值140.3万元,利润1万元,上交税金40万元。
县罐头饮料厂县属集体企业,位于县城漳迎街。前身是1963年城关农具社与城关木器社合并成立县农具厂,时有职工40人,生产设备简单,仅有1台弹簧锤、3台红炉和1台盘锯,年产值9万元。1968年,扩大厂房面积,添置2台车床和刨床、钻床、电焊机各1台,并增设翻砂车间,年产值12万元。1973年,自行改造工夹具,增添冲压设备,生产12型拖拉机防滑轮和配件,产值翻番,支农成绩突出。1976年,被省、地、县评为大庆式企业。1978年,添置4米龙门刨床和车、铣、冲、锯床等20台,扩建厂房面积660平方米。当年生产防滑轮800台、磨粉机200台及山芋擦粉机和拖拉机配件,完成产值80万元。1980年,将木器车间划出,成立县家具厂(后改建为康乐食品厂)。1983年,进行改行作业,开发新产品,建立县汽酒厂,年生产汽酒800吨,畅销泾县、青阳、贵池、铜陵等地。1986年,扩大品种,增添半自动化汽酒生产线,生产桂花汽酒、葡萄酒、小香槟、汽水等新产品,更名为县饮料厂。1988年,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生产马蹄桔子、梨子、银耳、蘑菇、水蜜桃等罐头和汽水、雪碧等饮料,更名为县罐头饮料厂。1990年,有职工87人,厂区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33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11.2万元。主要生产设备有汽酒机2台、罐头机1台、锅炉2台、冷冻机1台。实现产值73万元,利润2.31万元,上交税金7.1万元。
六、纺织、缫丝
解放前,本县城乡遍布土纺土织。民国28年(1939年)全县土布机纺工人200多人,日产土布200匹。解放后,县内纺织工业不断得到发展,先后办起县棉针织厂、县毛巾厂、奚滩轧花厂、弋江轧花厂、县针织服装厂等,并于1989年建县缫丝厂。
县棉针织厂县属集体企业,位于县城西街。前身是1951年春建立的弋江镇棉织加工生产组,1952年6月由弋江迁至县城,筹建棉织生产社。1953年2月,经省批准成立县城厢棉织生产合作社。1958年7月,经县批准,将棉织、针织两个车间分别成立县棉织厂和县针织厂,并上升为地方国营。1961年,县针织厂停办。1962年,县棉织厂人员精简下放83%,更名为县棉织社,属集体企业。1965年,县棉织社与旧棉织社合并,成立县棉织生产合作社,后改名为县棉针织厂。时有职工73人,完成产值17.76万元,利润3.97万元。1989年有职工164人,完成产值44.2万元,利润0.8万元。当年购置设备14台套。1990年,有职工166人,厂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5.9万元。主要设备有1511型织布机42台、1515型织布机6台及辅助设备20台套。主要产品有棉布、各种面巾、晴纶提花毛毯。实现产值29.8万元,上交税金10.4万元。
县毛巾厂县属集体企业,坐落在城关环城北路。1979年10月在回纺厂基础上改建为毛巾厂,有职工94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仅有12台旧织机,价值2000元,固定资产13万元。主要产品:澡巾、低档彩条毛巾,销往本县。年产量6万条,年产值3万元,亏损3.1万元。1990年,职工315人,占地面积11214平方米,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98.9万元,净值73.1万元。主要机器设备有毛巾织机80台,年生产能力为600万条。主要产品:提花浴巾、彩条浴巾、彩条巾,由省外贸公司销往美国、日本、波兰、新加坡等国及香港、澳门和山东、四川、江西等地。实现产值225.6万元,利润1.17万元,上交税金10.6万元。该厂于1985年出口创汇24.87万元,1986年创汇33.78万元,1987年创汇74.64万元,1988年创汇95.7万元,1990年创汇151.42万元。1987~1988年芜湖市工商局授予该厂创汇先进单位,1989年芜湖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被省乡镇企业局授予先进供销集体。
县针织服装厂属家发乡办集体企业,位于家发乡马山嘴。1987年10月动工,1988年4月建成投产。投资24万元,用于购置针织设备和建造厂房,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流动资金8万元,有职工42人,大部分参加了芜纺针织厂技术培训。主要产品是棉织背心、汗衫及外贸出口宽幅汗衫等。1990年,有职工45人,固定资产原值28.7万元,净值21.0万元。实现产值21万元,利润0.5万元,上交税金1万元。
奚滩轧花厂县属集体企业,坐落在奚滩街。1965年兴建,附设棉花收购站。1990年有职工30人,占地面积16650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6.2万元,净值25.1万元,流动资金54.4万元。生产设备有轧花机1台、剥绒机2台、打包机1台、电机26台总功率230千瓦。主要产品为皮棉、短绒、棉籽。1990年实现产值87.8万元,利润5.8万元。
弋江轧花厂县属集体企业,坐落在弋江镇。1974年兴建,1987年增建精棉加工设备。现有职工35人,占地面积12459平方米,建筑面积286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6.6万元,净值36.8万元,流动资金50.2万元。生产设备有轧花机1台、剥绒机2台、打包机1台、电机40台总功率196千瓦。主要产品有皮棉、短绒、棉籽。1990年实现产值100.2万元,利润2.14万元。
县缫丝厂县缫丝厂始建于1989年,为县属集体企业,坐落在家发乡马山嘴。当年第一期1400绪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为白干丝35吨。1990年,有职工267人。占地面积11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4.1万元,净值61.4万元,流动资金29.7万元。主要设备有锅炉、煮茧机、缫丝机、复摇机及电机51台总功率250千瓦。主要产品是蚕丝。1990年实现产值191.2万元,利润7.4万元,上交税金11.1万元。
七、造纸、印刷
本县造纸历史悠久。民国8年(1919年)人工土法浸捞皮纸草纸,年产28.7吨。50年代中期,有手联社红旗造纸厂、三里桥头埂造纸厂,均于1962年停办。现有县清溪宣纸厂、县造纸厂2家。解放前,有私营印刷作坊3家。解放后,先后建成县印刷厂、二轻印刷厂、三里印刷厂、黄墓印刷厂、财政局印刷厂及南陵师范印刷厂等。
县清溪宣纸厂属三里镇办集体企业,位于三里镇东山清溪坑,与泾县小岭宣纸厂一山之隔。宋末,当地曾进行手工造纸。现尚遗留古檀树(造宣纸用的原料)和晒场。1956年,三里乡兴建东山造纸厂,手工打捞造纸(三六表纸),后因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而停产。1982年开始筹建清溪宣纸厂,1983年1月建成投产。时有职工40人,厂区占地面积27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总投资63.9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手工操作的皮碓、草碓、调浆机各一台,两帘糟生产。当年生产4尺单宣纸0.44吨,完成产值30万元,利润4.2万元。1986年檀皮由手工上滩改为烧碱蒸煮,添置了电石碾糟、打浆机各一台,代替了皮碓、草碓生产,工效提高3倍,开始八帘糟生产。同年该厂生产的“书画纸尺八屏棉料”获省乡镇企业局优质产品奖;宫灯牌宣纸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奖。1988年该厂开始对净化系统进行改建,1990年建成投入使用。当年,有职工140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设有蒸煮、制浆、捞纸、晒纸、剪纸车间及材料库、成品库。厂区占地面积27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晒场238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8.8万元,净值40.6万元,实行十帘糟生产。主要产品有棉料类、净皮类共19个规格品种。产品特点具有拉力性能强、质地柔软、承墨性能和光洁度好。国家已颁发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并认定该厂生产的宫灯牌宣纸符合ZBY32013—88标准。1990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颁发铜牌奖。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及香港、台湾和厦门、内蒙古、北京、上海、湖北、南京、淮阴等地。当年实现产值39.5万元,利润7.1万元,上交税金8.7万元。
县造纸厂县属集体企业,位于弋江镇大园邱。1985年4月,县轻手工业局与轻工印刷厂和竹席厂商定筹建造纸厂,并派员赴浙江省建德县造纸厂参观学习和购置该厂造纸设备。厂地利用竹席厂1200平方米的厂房。干部、工人由轻工印刷厂和竹席厂选派,并吸收社会青年。资金来源由银行贷款22万元,职工集资7.8万元。1986年7月建成投产,生产平纹包装纸,产品远销江西、广州、武汉、天津、南京等地。1990年,有职工49人,厂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9.5万元、净值20.8万元。主要设备有1098型造纸机1台、2吨卧式锅炉1台、0.9立方米碎浆机1台、切纸机1台。实现产值69万元,利润2.7万元,上交税金8.9万元。
县印刷厂县属全民企业,坐落于城关惠民街。1952年5月建大众印刷厂,时有职工13人。1953年,添置脚踏小三号印刷机1台、大二号脚踏圆盘机1台、大二号圆盘机2台,主要印制发票及学生作业簿本。1955年,调入脚踏四开印刷机1台、购置旧四开切纸机1台、木制手摇划线机1台。1956年,将城关3家私营印刷作坊组成的公私合营前进印刷厂并入县印刷厂。1957年,新机印车间建成。1958年,该厂印刷机、切纸机全部改为电动,是年,《南陵报》在该厂印刷。1959年更名为南陵报社印刷厂。1960年1月,县新华誊印厂并入该厂,职工增至99人,是年《南陵报》停刊,厂更名为县机关印刷厂。1961年改名为县印刷厂。1966年添置订书机、打捆机各1台、拖纸车1部,承印毛泽东著作《党委会工作方法》单行本10万册和《毛主席语录》5万册。1967~1968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动乱影响,亏损达3.1万元。1970年,手摇铸字炉投产。1973年购置201对开手摇印刷机1台。1976年被省、地、县评为大庆式企业。是年,完成产值17.1万元,利润3.49万元。1982年,该厂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对工人定额生产,实行超产奖励、欠产赔偿,对行管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1984年为市企业整顿验收合格单位。1985年,二号厂房竣工;完成产值51.5万元,利润5.6万元。1987年,完成产值62.2万元,利润6.4万元。1989年,推行分工种、按定额、实行任务限额承包责任制。同年9月临街大楼竣工,改变厂容厂貌,并增购一台自动对开印刷机和一部划线机。1990年,有职工75人,厂区占地面积1412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6.6万元、净值54.6万元,内设机印、排字、装订车间及一个知青印刷厂。实现产值70.5万元,利润9.75万元。
八、其它
木材加工本县木材加工工业始建于解放后,时以手工加工松枕木、枋板材、剖开材。1964年县木材分公司以电锯加工建筑材、松木、枋板材、家具材。1979年国营林场——戴公山林场和丫山林场相继办起了木材加工厂。1984年绿岭乡办钢木家具厂。1985年、1986年烟墩乡小格里林场和金山林场先后办起了木材加工厂。是年三里镇吕山林场也办起木材加工厂。1987年烟墩乡格里村办起地板厂。
戴公山林场木材加工厂全民企业,建于1979年,坐落在戴镇乡乔村。1990年有职工22人,固定资产5.08万元,厂房面积878平方米。设有带锯、木工、包装、沙发车间和材料库。主要机械设备有带锯3台、盘锯5台、刨床1台、车床3台。主要产品有伞骨子、三线管、木柄、包装容器、沙发、家具、原木等。产品销往江苏、山东、浙江及本省等地。至1990年,12年共实现利润21.3万元。
丫山林场木材加工厂全民企业,建于1979年,坐落在何湾乡顺冲村。1990年有职工14人,固定资产4.85万元,厂房面积760平方米。设有带锯、包装箱、木工车间和材料库。主要机械设备有电锯1台、车床1台、带锯2台、盘锯2台。主要产品有原木、家具、办公用具、包装品、建筑材、木柄、三线管、伞骨子等。产品销往上海、南京、芜湖等地。至1990年,12年共实现利润6.07万元。
绿岭乡钢木家具厂乡办集体企业,建于1984年,位于绿岭乡绿岭村。1990年有职工60人,厂房面积1211平方米,基建总投资11万元。主要机械设备:带锯机、磨锯机各1套、盘锯2台、车床1台、平刨机1台。主要产品有组合家具、日常家具、各种橱、柜、箱、桌、凳、床板、沙发等30多种。产品销往芜湖、铜陵、马鞍山、宿州、扬州、仪征、徐州、溧阳、南京、上海等地。近5年来实现利润5万多元。
皮革加工解放前,本县城内有皮匠手工场4家,皮匠手工业者40多人。1952年组织皮革生产组,1958年建成皮革制鞋厂,上升为全民企业,1962年改为集体企业。1985年将皮革制鞋厂划分为皮鞋厂和鞋帽厂。县皮鞋厂系县属集体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并与上海市黄河皮鞋厂联营,引进生产技术,使用电动机械化生产,皮鞋式样不断更新,质量优良,产销两旺。时有职工85人,固定资产20.24万元,当年完成产值34.45万元,利润1.2万元。1989年职工101人,完成产值57万元,利润0.7万元。是年被列入市经委技改项目。1990年,该厂在城关后港桥建新厂房,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10平方米,职工98人,固定资产原值45.6万元,净值39.8万元。主要机械设备有工业缝纫机20台、披皮机3台、下料机5台、削边机6台、配底流水线1条,其它配套设备10台。主要产品有邓洛普皮鞋、聚胺脂时装鞋。产品销往上海、哈尔滨、黑龙江、贵阳、合肥等地,实现产值43.6万元,上交税金5.7万元。
饲料加工解放前,本县无饲料加工业。解放后,饲料加工业逐步得到发展。1957年城关、弋江、黄墓米厂建立饲料加工车间。后来,大部分乡(镇)均购置饲料粉碎机建立饲料加工组。1982年城关米厂饲料车间采用人工配制饲料。1983年省粮食局投资新建县配合饲料厂。
县配合饲料厂,全民企业,位于县城联城街。1957年,县碾米厂在龙门桥新建饲料加工车间,采用米机含糠上车法,将细糠大糠各一半混合硬碾。后改用碾米机加工统糠,按比例搭配细糠。1968年改用统糠磨,专加工统糠搭配皮糠。1975年,改用450型粉碎机配用630—4号送风机布袋储存。1982年推广配合饲料,采用人工把住配方、计量、搅拌三关,配制成粉碎好的粮食、糠麸、饼粕、鱼粉、肉骨粉、石粉等家禽牲畜配合饲料。1983年下半年,省粮食局投资22万元,建县配合饲料厂。厂房建筑面积1153平方米,原料仓库、成品仓库各1幢,仓容各50万公斤,于1984年10月建成投产,从原料筛选、粉碎到粉料、配料、混合、成品打包全部机械化。能生产多种单一饲料和添加剂配方制成的优质饲料。1990年,有职工26人,固定资产原值17.6万元,净值12.1万元,主要设备有存料仓、清理机械、粉碎机、混合机、传动给料器和自动配料称重设备,产值166.3万元,利润2.3万元。
自来水生产供应县自来水厂于1976年10月建成投产,厂址在县城东门城墙南侧。1977年有职工14人,固定资产原值31万元。实现产值3万元,利润1万元。1990年有职工34人(技术工人3人),固定资产原值92.6万元,固定资产净值68.5万元,年产自来水108万吨,供应量103万吨,实现产值11.5万元,利润3.6万元。
若干年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之一
表1—4
若干年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之二
表1—5
续表1—5
1972~1990年全民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统计表
表1—6单位: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