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七节 建筑业
一、队伍、企业
清末,本县建筑队伍与建筑技术已相当精湛,徐家大屋、文庙等建筑均出自本县能工巧匠之手。民国时期,除县城有建筑公会外,多为零星分散的工匠。县城与弋江、丫山、三里、黄墓等主要集镇有建筑包工队和泥水、木、石、竹等手工作坊,多为师徒所组成。民国期间曾建鲁班会,承揽建筑工程,组织匠人施工,协调经营,解决纠纷。农村工匠多亦工亦农,农闲时务工,农忙时务农。1949年末全县有泥、木、竹、石店铺30多家,分散的泥瓦匠500余人。
解放后,建筑队伍迅速发展,经过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筑业匠人逐步走上集体化道路,先后成立了集体组织建筑社或建筑队,后发展成为建筑公司等一批建筑企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职工队伍日益壮大,技术装备不断更新,建筑的质量不断提高。至1988年,全县有县属建筑公司3个,乡镇办建筑公司26个,村办建筑队17个,联户建筑队61个,从事建筑业的职工9708人,另有个体泥瓦匠1180人。是年完成总产值5381万元,建筑竣工面积426950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5100元,实现利税172万元。有4632人的建筑施工队伍进入大中城市,在芜湖、马鞍山、铜陵、黄山、南京、上海以及江西、浙江等地承包工程。蒲桥建筑公司在上海浦东开发区承建大楼高14层,经验收质量优良,获上海市颁发质量金杯奖。该公司承建的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群体建筑小品,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县建筑公司建造的马钢医院(七层大楼)工程质量良好,获好评。至1990年,全县建筑企业经过整顿改组,有3个三级建筑公司,即:县属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蒲桥建筑工程公司、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11个四级建筑公司,即:五里、家发、石铺、工山、麻桥、三里、仙坊、东七、东塘、黄塘、奎湖建筑公司。
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县属集体企业。1956年9月成立南陵建筑生产合作社,职工186人,翌年增至245人。1959年改为地方国营县建筑公司,1961年下放城关镇,翌年2月改公司为社,归属县手管局领导。1973年复称县建筑公司,县属集体企业,1978年划归基建局领导,为三级建筑企业。至1990年末,有职工386人,其中助理工程师5人,助理会计师4人,技术员4人。高中文化程度的15人,初中文化的70人,其中6级工65人,5级工75人,4级工50人,3级以下250人,固定资产净值36.3万元。是年建筑竣工面积9500平方米,完成产值160万元,实现利税6.5万元。
公司内设政秘、生技、计财3个股,电工、油漆2个组,1个综合加工厂(内设带锯、预制、机修3个车间),6个木工施工队,6个瓦工施工队。有生产厂房1100平方米,拥有各类施工机械79台。1950~1990年建筑总面积38.79万平方米,其中1980~1990年竣工建筑面积15.45万平方米。
主要竣工项目:驻青阳部队空后隧道仓库,县自来水厂水塔,127部队医院,百货公司大楼,拖拉机厂厂房、宿舍,泾县312发电厂,马钢医院七层大楼,县人民银行营业楼,县化肥厂厂房土建工程,县影剧院等。
县蒲桥建筑工程公司位于蒲桥街道桥东,属乡办集体企业。1972年11月成立弋江公社建筑队,1983年10月经上级批准成立蒲桥建筑工程公司,属四级企业。1986年公司下辖4个土建工程处,1个水电安装队,1个预制构配件厂。1988年因建筑工程质量被评为全县第一,晋升为三级企业。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企业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公司办公地点迁至芜湖市,工程处分别进入新疆、上海、南京及本省的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徽州和安庆市等地承建工程,特别是在上海浦东,先后同上海市的6个建筑公司和在沪的十七冶、铜陵等建安公司,分包和联合承建上海浦东梅园宿舍(3幢十八层,12幢六层)、外高桥工民建筑(10万平方米)、上海冶炼厂工业厂房(1.2万平方米)、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建筑小品等工程,受到上海建筑业管理部门的一致好评。公司经理张金宣被中国建筑业联合会集体建筑企业协会授予“新时期集体建筑企业家”称号。
1990年主要机械设备有:250立升大型搅拌机8台,200立升沙浆机12台,井字铁架(卷扬机)8台,水磨石机4台,中型电焊机12部,木工多功能电刨4台,钢筋切割机4台。能够独立承建12层楼房,45米高烟筒和48米跨度厂房。1990年底有职工2001人,其中三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1085人,评为初、中级职称的33人,获国家建设部颁发“五大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材料员、出纳员)证书的79人。固定资产186万元,流动资金84万元。年竣工面积43730平方米,产值1926万元,利润91万元,上交国家税金65万元。1990年被省建设厅、省劳动局评为建筑安全先进单位,连续4年被省乡镇企业局评为先进乡镇企业,获金杯奖。
1990年主要建筑企业情况一览表
表1—10
二、建筑设计
清末、民国时期,本县无设计专业机构,一般建筑施工无图纸,多由施工匠人自行策划。桥梁或大型建筑都请外地工程技术人员帮助设计。50年代中期,成立县建筑公司,建筑设计由公司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工人共同设计。60年代起,公司成立生技股,培养选调了一批技术人员,加强了设计力量。1984年5月成立县建筑设计室,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隶属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承担本县全民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任务。1990年末,设计室有设计技术人员13名。其中聘用高级工程师1名,中级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10人(有大学本科生3名、专科生7名),中专毕业技术员1名,高中毕业经专业培训的1人。设计类型:住宅居多,占70%,生产性厂房占10%,中小型公共建筑占20%。该室1986年设计南陵影剧院获芜湖市1987年度设计评优鼓励奖。设计的望华楼商场造型典雅、新颖,被芜湖市建委总工程师鲍宏达誉为“南陵一景”。屋面工程是高层楼房一大难题,尤其是渗漏问题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设计室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一条可行性方案,解决了高层楼房屋面渗水难题,该项目被列为芜湖市属县设计交流项目。设计预算质量考评,居芜湖市16个设计单位之首,质量保证体系居市属3县之首。设计室内部管理科学化,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责、人在其岗”的经验,曾在设计系统交流。1986年,经省建设环境保护厅批准为丙等设计单位。至1990年,共设计大小项目255项,建筑面积142281平方米。此外,县建筑行业3个县属公司及部分乡镇的建筑公司也有一定的设计力量。
三、建筑设备
清末、民国时期,建筑工具沿用传统的工具,较为简陋。砖匠工具有泥刀、泥兜、泥抹等物;木工工具只有斧、锯、刨、凿、钉锤、曲尺、墨线盒等,全凭手工操作。
50年代沿用,60年代县建筑公司等一批建筑企业逐步引进并使用建筑机械,以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先后引进木工用的带锯机、圆盘锯、轧刨、凿孔机、开榫机、刨边机等,泥瓦工广泛使用的打夯机、筛砂机、拌和机、平板震动器、卷扬机等。1989年县建筑公司拥有各类建筑机械79台,净值19.5万元。县一、二、三建筑公司共拥有建筑机械171台,固定资产净值70.2万元。1990年,仅就县建筑安装公司、蒲桥建筑公司、县第三建筑公司统计,拥有砼制作机械,钢筋弯曲、调直、切割机械,垂直和水平运输机械,各种水泵,石料切割机,水磨石机等各类建筑机械1284台,净值278万元。五里、三里、家发、麻桥、东七、工山、石铺等建筑企业都拥有拌和机、震动器、电焊机、圆盘锯等施工机械。此外,还有水平仪、经纬仪等工具仪器,基本上实现了除砌墙、粉墙外的施工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四、建筑技术
本县地处皖南,建筑风格上受徽派建筑技术的影响,注重房屋的通风、采光、防湿。清末至民国期间,县境建筑的寺庙、祠堂、书院均系砖木结构,为适应皖南山区多雨潮湿而冬季寒冷的气候,用内天井四落水屋面,敞厅堂两厢房,回廊或半廊,墙高直,小外窗。内部装修木古壁,外观褐瓦白墙,朴实无华,防盗贼不露财,且冬暖夏凉,舒适大方。
民宅的格调因地而宜,建筑特色各异。丘陵、山区建房多就地取材,用块石做基脚,灌入石子夯实。用方石或圆石(经过雕制)做磉墩,顶柱立其上。屋架多用松、杉木做柱、梁、柁、枋、椽。一般为4列架(俗称4匹檗子),既坚固耐用,又庄重雄浑,还可防震。内装修多置木质古壁,间有少量楼板、地板。
圩区,为防风和洪涝灾害,建房一般都较低矮,以捺扇屋居多,即用土夯实,垒砌到顶,在山墙上架桁条,房顶多为草房、小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兴建一大批砖瓦房,并建筑一批二层楼房。屋面多小瓦,坡度陡,出檐长,以抗暴雨,防积水,屋脊多用筒瓦。
平原地区,民居土坯墙瓦房,屋架多用砖木结构。80年代后期,建筑一批二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式样新颖。楼面用5孔板,楼顶有的盖大瓦,部分浇筑水泥平顶。
清末,本县建筑队伍与建筑技术已相当精湛,徐家大屋、文庙等建筑均出自本县能工巧匠之手。民国时期,除县城有建筑公会外,多为零星分散的工匠。县城与弋江、丫山、三里、黄墓等主要集镇有建筑包工队和泥水、木、石、竹等手工作坊,多为师徒所组成。民国期间曾建鲁班会,承揽建筑工程,组织匠人施工,协调经营,解决纠纷。农村工匠多亦工亦农,农闲时务工,农忙时务农。1949年末全县有泥、木、竹、石店铺30多家,分散的泥瓦匠500余人。
解放后,建筑队伍迅速发展,经过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筑业匠人逐步走上集体化道路,先后成立了集体组织建筑社或建筑队,后发展成为建筑公司等一批建筑企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职工队伍日益壮大,技术装备不断更新,建筑的质量不断提高。至1988年,全县有县属建筑公司3个,乡镇办建筑公司26个,村办建筑队17个,联户建筑队61个,从事建筑业的职工9708人,另有个体泥瓦匠1180人。是年完成总产值5381万元,建筑竣工面积426950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5100元,实现利税172万元。有4632人的建筑施工队伍进入大中城市,在芜湖、马鞍山、铜陵、黄山、南京、上海以及江西、浙江等地承包工程。蒲桥建筑公司在上海浦东开发区承建大楼高14层,经验收质量优良,获上海市颁发质量金杯奖。该公司承建的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群体建筑小品,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县建筑公司建造的马钢医院(七层大楼)工程质量良好,获好评。至1990年,全县建筑企业经过整顿改组,有3个三级建筑公司,即:县属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蒲桥建筑工程公司、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11个四级建筑公司,即:五里、家发、石铺、工山、麻桥、三里、仙坊、东七、东塘、黄塘、奎湖建筑公司。
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县属集体企业。1956年9月成立南陵建筑生产合作社,职工186人,翌年增至245人。1959年改为地方国营县建筑公司,1961年下放城关镇,翌年2月改公司为社,归属县手管局领导。1973年复称县建筑公司,县属集体企业,1978年划归基建局领导,为三级建筑企业。至1990年末,有职工386人,其中助理工程师5人,助理会计师4人,技术员4人。高中文化程度的15人,初中文化的70人,其中6级工65人,5级工75人,4级工50人,3级以下250人,固定资产净值36.3万元。是年建筑竣工面积9500平方米,完成产值160万元,实现利税6.5万元。
公司内设政秘、生技、计财3个股,电工、油漆2个组,1个综合加工厂(内设带锯、预制、机修3个车间),6个木工施工队,6个瓦工施工队。有生产厂房1100平方米,拥有各类施工机械79台。1950~1990年建筑总面积38.79万平方米,其中1980~1990年竣工建筑面积15.45万平方米。
主要竣工项目:驻青阳部队空后隧道仓库,县自来水厂水塔,127部队医院,百货公司大楼,拖拉机厂厂房、宿舍,泾县312发电厂,马钢医院七层大楼,县人民银行营业楼,县化肥厂厂房土建工程,县影剧院等。
县蒲桥建筑工程公司位于蒲桥街道桥东,属乡办集体企业。1972年11月成立弋江公社建筑队,1983年10月经上级批准成立蒲桥建筑工程公司,属四级企业。1986年公司下辖4个土建工程处,1个水电安装队,1个预制构配件厂。1988年因建筑工程质量被评为全县第一,晋升为三级企业。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企业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公司办公地点迁至芜湖市,工程处分别进入新疆、上海、南京及本省的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徽州和安庆市等地承建工程,特别是在上海浦东,先后同上海市的6个建筑公司和在沪的十七冶、铜陵等建安公司,分包和联合承建上海浦东梅园宿舍(3幢十八层,12幢六层)、外高桥工民建筑(10万平方米)、上海冶炼厂工业厂房(1.2万平方米)、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建筑小品等工程,受到上海建筑业管理部门的一致好评。公司经理张金宣被中国建筑业联合会集体建筑企业协会授予“新时期集体建筑企业家”称号。
1990年主要机械设备有:250立升大型搅拌机8台,200立升沙浆机12台,井字铁架(卷扬机)8台,水磨石机4台,中型电焊机12部,木工多功能电刨4台,钢筋切割机4台。能够独立承建12层楼房,45米高烟筒和48米跨度厂房。1990年底有职工2001人,其中三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1085人,评为初、中级职称的33人,获国家建设部颁发“五大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材料员、出纳员)证书的79人。固定资产186万元,流动资金84万元。年竣工面积43730平方米,产值1926万元,利润91万元,上交国家税金65万元。1990年被省建设厅、省劳动局评为建筑安全先进单位,连续4年被省乡镇企业局评为先进乡镇企业,获金杯奖。
1990年主要建筑企业情况一览表
表1—10
二、建筑设计
清末、民国时期,本县无设计专业机构,一般建筑施工无图纸,多由施工匠人自行策划。桥梁或大型建筑都请外地工程技术人员帮助设计。50年代中期,成立县建筑公司,建筑设计由公司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工人共同设计。60年代起,公司成立生技股,培养选调了一批技术人员,加强了设计力量。1984年5月成立县建筑设计室,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隶属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承担本县全民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任务。1990年末,设计室有设计技术人员13名。其中聘用高级工程师1名,中级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10人(有大学本科生3名、专科生7名),中专毕业技术员1名,高中毕业经专业培训的1人。设计类型:住宅居多,占70%,生产性厂房占10%,中小型公共建筑占20%。该室1986年设计南陵影剧院获芜湖市1987年度设计评优鼓励奖。设计的望华楼商场造型典雅、新颖,被芜湖市建委总工程师鲍宏达誉为“南陵一景”。屋面工程是高层楼房一大难题,尤其是渗漏问题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设计室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一条可行性方案,解决了高层楼房屋面渗水难题,该项目被列为芜湖市属县设计交流项目。设计预算质量考评,居芜湖市16个设计单位之首,质量保证体系居市属3县之首。设计室内部管理科学化,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责、人在其岗”的经验,曾在设计系统交流。1986年,经省建设环境保护厅批准为丙等设计单位。至1990年,共设计大小项目255项,建筑面积142281平方米。此外,县建筑行业3个县属公司及部分乡镇的建筑公司也有一定的设计力量。
三、建筑设备
清末、民国时期,建筑工具沿用传统的工具,较为简陋。砖匠工具有泥刀、泥兜、泥抹等物;木工工具只有斧、锯、刨、凿、钉锤、曲尺、墨线盒等,全凭手工操作。
50年代沿用,60年代县建筑公司等一批建筑企业逐步引进并使用建筑机械,以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先后引进木工用的带锯机、圆盘锯、轧刨、凿孔机、开榫机、刨边机等,泥瓦工广泛使用的打夯机、筛砂机、拌和机、平板震动器、卷扬机等。1989年县建筑公司拥有各类建筑机械79台,净值19.5万元。县一、二、三建筑公司共拥有建筑机械171台,固定资产净值70.2万元。1990年,仅就县建筑安装公司、蒲桥建筑公司、县第三建筑公司统计,拥有砼制作机械,钢筋弯曲、调直、切割机械,垂直和水平运输机械,各种水泵,石料切割机,水磨石机等各类建筑机械1284台,净值278万元。五里、三里、家发、麻桥、东七、工山、石铺等建筑企业都拥有拌和机、震动器、电焊机、圆盘锯等施工机械。此外,还有水平仪、经纬仪等工具仪器,基本上实现了除砌墙、粉墙外的施工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四、建筑技术
本县地处皖南,建筑风格上受徽派建筑技术的影响,注重房屋的通风、采光、防湿。清末至民国期间,县境建筑的寺庙、祠堂、书院均系砖木结构,为适应皖南山区多雨潮湿而冬季寒冷的气候,用内天井四落水屋面,敞厅堂两厢房,回廊或半廊,墙高直,小外窗。内部装修木古壁,外观褐瓦白墙,朴实无华,防盗贼不露财,且冬暖夏凉,舒适大方。
民宅的格调因地而宜,建筑特色各异。丘陵、山区建房多就地取材,用块石做基脚,灌入石子夯实。用方石或圆石(经过雕制)做磉墩,顶柱立其上。屋架多用松、杉木做柱、梁、柁、枋、椽。一般为4列架(俗称4匹檗子),既坚固耐用,又庄重雄浑,还可防震。内装修多置木质古壁,间有少量楼板、地板。
圩区,为防风和洪涝灾害,建房一般都较低矮,以捺扇屋居多,即用土夯实,垒砌到顶,在山墙上架桁条,房顶多为草房、小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兴建一大批砖瓦房,并建筑一批二层楼房。屋面多小瓦,坡度陡,出檐长,以抗暴雨,防积水,屋脊多用筒瓦。
平原地区,民居土坯墙瓦房,屋架多用砖木结构。80年代后期,建筑一批二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式样新颖。楼面用5孔板,楼顶有的盖大瓦,部分浇筑水泥平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