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饮食业
民国时期,本县饮食店铺统称茶馆。以经营规模大小分类:大茶馆,铺面大,从业人员多,雇有红白案厨师,设大、小餐厅,能承办酒筵;小茶馆,店铺小,一副炉灶,2张餐桌,1~2人从业,卖茶水、面食点心或小菜便饭。县城有六合春、春谷香、醉春、消闲居、富贵春、永和春、新发居、东河楼、西河园、升平楼、醉月轩、聚鑫楼等大茶馆,后又增加清真马义兴、兄弟餐馆等10多家。其经营各有特色,新发居、东河楼、西河园供应家常饭菜,价格便宜;消闲居、富贵春、永和春早点元宵、饺子、包子、烧卖个头大,馅真;富贵春、春谷香、醉春是蟹糊、蟹羹、蟹肉面、蟹黄狮子头等蟹味菜著称;醉春楼以烹调技艺好,色、香、味、形俱佳受到称赞。各茶馆都擅长制作风味小吃烫干丝,供顾客沽饮茶点。烫干丝价廉物美,制作简便,用6~8块酱油豆干,剖成薄片,切成细丝,加嫩酱姜丝10~15克,用开水烫1~2分钟后,沥尽水,浇上酱麻油调料拌和即成。大茶馆日接待顾客200多人(次),年营业额一般1~2万元(法币)。此外,还有走街串巷叫卖的饺面、甜酒、元宵担;拎篮叫卖的五香茶叶蛋、油炸臭豆干、油条、烧饼等。抗日战争期间,日军飞机多次轰炸县城,城内饮食业纷纷歇业或迁往别地经营,后因通货膨胀,很不景气。
解放后,饮食业有较大发展。1953年,全县有饮食业300余家。城关74家,其中较大饭店19家,摊点56个,从业人员130人。弋江、三里、黄墓3镇饮食业120户,从业169人。1954年,城关饮食业达211户,从业283人。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城关饮食业162户,组成合作商店21个、门市部网点47个,从业人员351人;合作小组1个,从业98人。弋江、三里、黄墓3镇组成合作饮食商店3个,小组2个,年营业额12.8万元。1957年,城关饮食门市网点减至32个,从业人员134人。1958年,饮食服务业归口县饮食服务经理部管理。1959年,城关饮食业组成高潮食堂,大众合作商店,有门市网点57个,从业423人。合作商店实行“统一核算、共负盈亏、工资固定”管理体制,由于分配不合理,使服务项目减少,服务质量下降。1960~1961年,饮食网点减至4个,门市供应经常出现排队、拥挤、争购现象。1962年,合作商店划小、划细,实行按门市部核算,自负盈亏,改固定工资为拆账制与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办法。是年,城关恢复饮食业合作商店21个、门市网点37个,从业339人(合作小组1个,17人),年营业额31.6万元。至1964年,城关有国营饮食企业2个,职工20人,年营业额8.33万元。集体饮食商店6个,从业人员131人,年营业额12.6万元。个体饮食摊点28个,从业28人,年营业额4.3万元。1971年,恢复饮食服务公司。1972年,全县国营饮食企业增至7个,职工99人;供销饮食店4个,职工30人;合作饮食商店2个,职工17人;社镇集体饮食店16个,职工121人。80年代,个体饮食户陆续增加,大街小巷都建有小酒馆、小饭店和各种饺面馆及早点摊点,个体饮食摊点增至367个,从业人员754人,个体商业零售额473万元。1990年,全县国营、集体、个体饮食店556个,从业1144人。其中:国营3个,集体19个,职工103人;个体534个,从业1041人,零售额664万元。
高潮食堂址在县城十字街东,解放初,店名工人食堂。1956年1月,108户饮食从业人员组成饮食业合作商店,资金1万元,更名为高潮食堂。在东、西、北3条主街道设门市网点12个,各门市从业人员7~8人,经营早点、饺面、快餐及大众饭菜。1959年,旅栈、浴池、水炉业并入,以高潮食堂为总店组成高级合作商店。1962年将合并的行业分置,并恢复高潮食堂,作为饮食业总店。1980年,恢复原集体的合作店、组。1990年,有门市网点5个(中心、国民、联盟、陵阳、民族餐厅),职工52人,营业额25万元。
籍山酒家在县城文庙街西,1962年建成,国营企业,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职工18人,1966年,更名大众食堂。1979年,投资12万元在原址拆建成1幢三层营业楼,营业面积1500平方米,职工30人,恢复原名籍山酒家。底层经营早点、饺面、稀饭及快餐、名点、风味小吃;二楼承办宴席,以徽菜口味著称,名菜肴有珍珠圆子、拔丝山药、八宝鸭子、荷包鲫鱼、蚧烧海参、蟹黄狮子头、水晶小蹄等,酒家拥有二、三级厨师12人,曾多次接待过外宾;三楼为旅社服务部。1990年,职工24人,年营业额12万元,税利0.4万元。
车站饭店在城西县汽车站南侧,1956年开业,职工16人,为集体企业。1970年扩建,转为国营企业。1990年,职工27人,流动资金1万元,固定资产2.9万元,年营业额11万元,上交利税0.1万元,以供应各色早点见长。
云谷饭店位于县城惠民街,1986年5月开业,为城关粮站建办的饮食服务企业。饭店有大餐厅2个,小餐厅(房间)3个,有餐桌15张,时从业人员12人,铺底资金由城关粮站提供,隶属城关粮站领导、管理。1986~1987年,饭店经营稀饭、馒头、包子、花卷等食品,夏令兼营冷饮,营业收入月平均0.25万元,连续2年亏损。1988年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红案业务,从外地聘请名红案厨师操作,讲究菜肴烹调、制作方法,营业情况好转,扭亏为盈。1989年,饭店职工增为16人。1990年,营业收入26万元,该店制作的糖饯花香藕,一直是以味美价廉受顾客喜爱。
望江楼饭店位于弋江镇油榨滩,滨临青弋江,由弋江镇木竹经营公司投资36.7万元兴建,1989年1月竣工开业,有职工30人(内合同工28人)。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营业面积950平方米,是一家集旅社、酒家、浴室和烟酒日用品供应于一体的服务企业,属集体所有制,归弋江镇木竹经营公司领导、管理。该店设旅社部有住宿房间5个,床位30张,并备有会议室1个,供业务部门召开专业会议(租借)使用;饮食服务部有大餐厅1个,小餐厅(房间)3个,餐桌20张,可供200人就餐,操业的红、白案厨师皆受过专业培训,门市部每日供应稀饭、早点、面食品及临时快餐;浴室分设男、女2部,男室有座位72个,女室24个,女子部增设淋浴。1989年,营业收入12万元。1990年4月下旬实行承包制,职工12人,年终营业收入8万元,上交公司9530元,纳税3850元。
二、服务业
客栈、旅社民国10年(1921年)本县城关有集贤、海泉、维新、安吴、来安、悦来、庐阳、南陵公寓、吴义发等10多家客栈、旅社,可容纳旅客300~500人。农村各集镇有旅社、饭店3~5家。民国16年,县城有旅社、客栈30多家。民国27年起,日军飞机轰炸县城,旅社、客栈纷纷停业。民国34年后,逐渐恢复。至民国37年末,县城有东美、西美、交通、大同、东升、华成、新兴、东南、一游、石石危、施万茂、中华饭店等50余家,从业人员150多人,多为夫妻店,床位少、设备简陋。1949年后,旅社客栈业有所发展。1953年,城关有旅社37家,床位470张。1956年,旅栈业18户组成合作店4个,从业人员44人,床位350张,属综合贸易公司管理。1957年,旅栈业床位减至110张。1959年,与饮食、浴池、水炉业合并,成立合作商店。1961年7月分置集贤、信成、悦来、交通4个合作旅社,归饮食服务经理部管理,实行自负盈亏。弋江、三里等镇亦恢复合作旅社。
1964年,城关旅栈业有国营1个,职工13人,客房71间,床位133张;合作旅社4个,职工28人,客房100间,床位177张。1970年,国营旅社2个,职工36人,床位479张;代营旅社2个,职工24人,床位151张。1972年,城关有国营旅社网点4个,职工52人,床位630张;县以下供销社办旅馆11个,职工22人,床位148张。
1976年10月,建县革命委员会招待所,坐落在城西芜青泾路口。1981年更名为县人民政府招待所,建筑面积3585平方米,职工33人,有床位168张,年营业额6.5万元。1979年后,市场开放,客流量增加,全县旅栈业发展迅速。1990年,全县有各种经济成份旅栈业115个,从业人员430人,有床位3000张。其中:城关旅栈业有网点38个,床位1200张(国营3家,床位275张;合作旅社2家,床位80张;个体19户,床位146张;县人民政府招待所及部门招待所14个,床位699张)。宿容量日均600多人(次),床位利用率50%。
南陵旅社在县城文庙街西,国营企业。1953年,县财政投资建造,一度为县花纱布公司与商业局办公用房。1960年,南陵旅社开业,属县财政局管理。1962年,划属饮食服务经理部管辖。1967年,原县委招待所并入(因房屋紧靠在一起),有客房84间,床位263张。1990年,职工17人,年营业额6.7万元,交税2500元。内设知青商店,从业知青12人。人民旅社位于县城西街,国营企业。1972年5月在交通旅社址扩建开业,更今名。建筑面积1550平方米,客房66间,床位240张,附设厨房、餐厅,职工14人。是年,营业收入10万元,税利4万元。1990年,职工33人(含退休保养人员14人),年营业额6.5万元。内设知青商店,从业知青4人。
籍山旅社位于县城文庙街西,属国营籍山酒家附设旅社服务部,职工28人,客房16间,床位60张。1980年,营业额2.1万元。1983年,从籍山酒家划出,实行“集体承包、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超利分成、工资浮动”。1990年,职工8人,年营业额11.3万元,利润1500元。
西山宾馆建于1985年底,总投资683万元,址在县人民政府招待所后院内。1986年10月开业,建筑面积1815平方米,有中低档客房33间,81张床位,配有闭路电视、空调等设备。拥有大小餐厅6个,可容纳400人同时就餐,并有供160人用的中型会议室及锅炉房、洗衣房、小卖部等配套设施。至1990年,曾接待过国家农牧渔业部、文化部、劳动人事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馆名为省领导、著名书法家张恺帆题写。该馆厨师制作的扣汁茄、鱼香茄、奶汁鲫鱼、奶汁乌鱼、氽鱼汤等,做法独特,别有风味,色、香、味、型、器为本县独树一帜。
理发民国16年(1927年),城关有个体理发店16家,少数店主带有学徒。另有流动理发担20多副,在夫子庙、城隍庙、东西城门口等地设有固定理发摊点。30年代,城关有吴晓海、新世界、李月祥、陶九发、伍顺兴等理发店7家。吴晓海店率先开展烫发业务,发式新颖,吸引顾客。抗日战争期间,城关理发店多数停业或外迁。民国37年,城关有理发店8家,从业16人,以东亚理发店规模最大,雇工4人。1949年末,城关有理发业18户,从业20余人。1953年,理发店12个,从业24人,座椅26张,并有流动个体理发担12个。1954年5月,9家理发店联合组成大众理发店。1956年,成立城关理发合作商店,下设7个门市网点,以门市部核算,实行四、六拆帐制,是年营业收入2.5万元,盈利500元,归综合贸易公司管理。1957年,城关集体理发门市部7个,职工46人,个体网点38个,从业44人。1959年,城关理发、照相、洗染、钟表、镶牙5个行业合并成立大众合作商店,人员实行固定工资,经营收入与服务质量下降。1961年7月,恢复原行业店、组,有理发网点8个,从业40人。1965年,城关理发网点7个,从业39人,座椅33张,并有流动理发个体摊点11户,从业11人。70年代,理发业网点减少,至1980年,县城有网点6个,职工32人,座椅29张;并有个体理发7户,从业13人,座椅7张。理发网点和人员比例人均服务人口1949人,出现理发排队现象。此后,个体理发业有较快发展。1984年 ,全县理发网点65个,从业129人。1990年,全县有理发店45个,从业人员155人。城关有理发店20个,从业65人;集镇理发店25个,从业90人。理发设备不断更新,多使用电器操作。
浴池民国初(1912年),本县始建迎春园浴室,座位设备精良,为混堂,季节性营业。其后,相继建成漳蓝、朝阳、南园、小南园、顺义、三星、大华园、新兴、新春园、益新、福星、恒元、南阳、两华(今新华池)、日新等15个男浴室及西华池、兰园2个女浴室开业,座位1396个,从业154人。各家浴室按房间大小、座位设备状况及保暖设施的差异,分成3~4个等级收费,营业时间在下午1时至晚上10时。附设有擦背、脚、修脚等服务项目。解放初,全县有浴池12家(含女浴池2家),座位922个,从业103人。1953年,城关有男浴室7个,女浴室2个,从业84人,座位833个,弋江等集镇亦建有浴池。1957年,组成健康浴池合作店,设网点6个,职工59人,座位324个,资金2036元,年营业收入2.69万元。1959年,健康浴池并入高潮高级合作商店,实行统一结算,共负盈亏。1961年7月,恢复健康浴池合作店,有网点4个,职工55人,座位324个,实行拆帐工资制。1963年,营业额5.6万元。1972年,全县有浴池9个,座位548个,从业104人。其中,城关4个,职工46人,座位290个;集镇5个,职工58人,座位258个。是年城关浴池业向国家上缴利润,实行定额利润,超利分成,工资浮动。80年代,塑料浴帐问世,营业收入减少。1989年,北门浴池拆建停业。1990年,全县有浴池6家,从业53人。城关2家(新华池、健康浴池),有座位220个,从业26人;乡镇4家,从业27人。此外,县政府招待所、化肥厂、拖拉机厂、酒厂等都建有男、女浴室,供本单位职工和住店旅客沐浴。
洗染30年代,本县十字街南端叶家塘有姚姓染坊,经营白匹布染黑、染蓝,亦为农户织的土布染色,兼染衣服。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市场颜料脱销停业。民国35年(1946年),城关有染坊2家。1952年,新增颜料店4家。1956年,组成合作洗染店,属县饮食服务公司经理部管理。经营洗、染、烫衣服和布料,从业7人,年营业收入4000元。1959年,并入大众合作商店。1961年7月,恢复原建制,职工10人,至1962年5月,营业额2.53万元,盈利3400元。1972年,全县洗染商店5个:城关国营1个,职工12人;集镇合作店4个,职工13人。1980年,恢复合作店集体性质,实行租赁。1990年,全县有洗染商店4家,从业人员8人 ,年营业额1万元。
照相民国初,城关有观我楼、庐山照相馆,后增天真相馆。抗日战争期间,观我楼相馆停业,余迁往宣城、茂林等地经营。抗战胜利后,城关有天然、青年、大陆3家相馆。民国36年(1947年),3家相馆联营,组成联合照相馆。至1950年,中国摄影社、龙凤照相馆开业。1956年,城关5家照相馆组成东风照相合作店,从业9人。各家固定资产全部投入作股金,企业盈余以10%提取按股金分红,属综合贸易公司管理。1959年,并入大众合作商店,实行统一核算,共负盈亏。1961年,恢复东风合作店,设照相 门市部,从业17人(含徒工9人),有手摇照相机9部,散光机2部,放大机1部,月收入2000元。1972年,集镇增设照相网点2个,从业7人。80年代全县照相业有较大发展,个体照相增多。1984年,全县有照相网点9个,从业48人。翌年,网点增至40个,从业92人。1990年,全县有照相网点19个,从业28人。城关9个,从业14人。集镇10个,从业14人。
镶牙与钟表修理服务民国29年(1940年),本县城关文庙街有陈姓镶牙店,从业2人,从事拔牙、镶牙、补牙。民国35年,城关有 华昌、义昌、孙宝鑫、新昌、新锦昌、宋万顺等6家钟表店陆续开业,其中义昌、华昌、孙宝鑫3家 兼营镶牙、补牙、拔牙。1950年 ,7户钟表、镶牙从业人员,参加县工商联合会,组成钟表、镶牙同业小组。1956年,成立钟表、镶牙业合作店,设门市部2个,从业8人。生产工具全部折股金入股,并筹集流动资金1000元。是年,镶牙门市部易名牙病防治所。1959年,并入大众合作商店。1961年,恢复钟表、镶牙2个门市部,有职工11人,其中钟表7人,镶牙4人,实行自负盈亏,基本工资加奖励。1963年,钟表修理划属手工业综合社管理,是年底营业收入5388元。1985年起,牙病防治所更新设备,培训技术人员,改善服务质量,经济效益增加。1990年,有固定资产0.7万元,流动资金1.3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