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人民公社体制束缚了农民手脚,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民迫切希望改革。1978年夏秋,本区遭受严重旱灾,在秋种中,一些地方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多种种好越冬粮食作物,减轻灾害影响,采取了四种办法:一是从集体耕地中,每人借地二分种麦,自种自收,并鼓励开荒多种;二是划小生产队,由原来三四十户改为十户左右;三是包产到组,每个组只有三五户;四是水统旱分,水田面积大,实行集体耕种,旱地零星分散,分户耕种。这些办法很有效,当年秋种计划超额完成。于是有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包产到组”为“包产到户”。宣城县洪林公社,1979年春有37个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早稻收割后,又有99个队实行。“包产到户”是在定产的基础上,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方法简便,利益直接,农民欢迎,受到省、地领导的鼓励支持,很快在宣城县全面铺开。此后,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指示中,“包产到户”的做法进一步在全区推广。1980年上半年,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54.9%,到1981年底达到98.8%。在农业实行“包产到户”的同时,林、牧、副、渔各业也都搞起家庭承包或联户承包。“包产到户”在实践中得到完善,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村经济的重大改革,它改掉了多年来捆在一起的做法,把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农民在包产地里自主经营,承担对国家和集体的义务。对一家一户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兴修水利、防汛抗旱等,仍由集体统筹安排。这种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83年,国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恢复乡级政权组织,生产大队、生产队相应改为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集体经济主要经营体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除大灾年份外,年年增产增收。1987年与历史最好水平的1979年相比,农业总产值由45164万元增加到69041万元,增长52.86%;粮食总产量由84.3万吨增加到93.02万吨,增长10.34%;油料总产量由2.2万吨增加到5.55万吨,增长1.52倍;棉花总产量由2106.25吨增加到3856吨,增长83.0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农村单一种植局面,多种经营蓬勃发展。到1987年底,全区农村有各种类型专业户12622户,其中从事工、商、运输、建筑、服务等行业的占80%以上。在专业户基础上又出现各种新的经济联合体1295个,从业人员14234人。乡镇企业也在改革中崛起。农民收入逐年增加,1987年农村人均纯收入439元。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