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渔 业
宣城地区地处长江下游,江、河、沟、渠连贯,是沿江少数开放水系区域之一。渔业资源丰富,素有放养习惯。以南漪湖为中心的宣州市、郎溪县水网地区,水域宽广,发展渔业条件优越;广德、宁国、泾县山丘地区,亦有天然河流贯通长江,建国后建有大批水库,为发展渔业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一、渔业资源
水域全区水域面积100余万亩。其中河流24.4万亩,湖泊38万亩,沟渠12万亩,池塘18万亩,水库5.5万亩。南漪湖为主要天然渔场,丰水期水面30万亩左右,上与郎溪县的郎川河及宁国县的东、中、西津河贯通,下与宣州市水阳江连接,并直通长江;湖面开阔,湖区港汊密如蛛网,为天然富营湖。其上游郎川河有5公里长的鲌属鱼类产卵场,下游汪联河为江河洄游鱼类必经之路。除以上水域外,尚有约50万亩的水稻田可供养鱼之用。
水产品区内各种水产动植物资源共140余种。其中鱼类76种,分属19科,以鲤科为多,有47种。经济鱼类占一半以上,主要品种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鲂、鲴、鲌、乌鳢、花
、黄鳝、鳗鲡、短颌鲚、太湖短吻银鱼等20余种。主要水生经济动物26种,有三角帆蚌、皱纹冠蚌、虾、蟹、龟、鳖等。水生经济植物38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荸荠、茭白、芡实、菱角、莲藕和芦苇等。
三、渔业养殖
1、苗、种繁育
60年代以前,鱼苗来源多系在长江张捕。原专区裕溪口养殖场,自1959年起在长江二坝至西梁山之间沿江张捕,年获鱼苗上亿尾,培育成乌子、夏花、大片出售。为摆脱鱼苗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原专区水产学校于1959年试验鲢、鳙鱼人工繁殖成功。1962年以后,各地进行批量人繁。现全区每年已可繁殖鱼苗4亿尾,品种扩大到鲢、鳙、草、鲤、鲫、青、鲂、斜颌鲴及黄鳝等。此外,近年来还引进日本白鲫、散鳞镜鲤、荷包红鲤、呆鲤、罗非鱼等品种。
鱼种培育,过去多采用小塘、浅水、精料,育成小片出售给外地。近几年来,区内养成鱼的多了,培育的鱼种规格逐年提高,甚至放“斤两鱼”也能为群众接受。
2、成鱼放养
全区可养殖水面约25万亩,但长期以来半近荒芜。80年代开始,实行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使成鱼养殖得到较快发展。1985年以来,可养水面利用率稳定在85%以上。近3年来,养殖产量以23.2%的速度递增,占成鱼总捕捞量的80%,单产也逐步提高。各类可养水面放养情况是:
池塘养鱼已养15万余亩,是养鱼最多的水面,产量占第一位。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单产差距也大,多的亩产达750公斤,少的只有10几公斤,平均52公斤。圩区及村边“烟火塘”产量高,山丘塘坝产量低。
沟渠养鱼宣州市和郎溪县的圩区沟渠纵横,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水面利用率较高,养殖产量仅次于池塘养鱼。
水库养鱼已放养4.6万亩。放养最多的有郎溪县天子门、龙须湖、郎沅水库,宣、郎合养的塘埂头水库,广德县卢村水库等。水库养鱼多属粗养,平均亩产量26公斤。卢村水库亩产量达50公斤,是全国水库养鱼高产典型。
湖泊养鱼南漪湖是通江大湖,以天然增殖为主。目前只在封闭的荡南湖、东风圩等小湖区进行人工放养,已养水面3800亩。东风圩采取猪、鱼结合的喂养方法,最高亩产达100公斤。
稻田养鱼1983年在全区推广,养鱼面积1.4万余亩,其中养成鱼9078亩,养鱼种4960亩,成鱼平均亩产16.5公斤。1986年,全区低洼、抛荒田蓄水养鱼,或实行一稻一鱼,面积达4.7万亩,为历史上稻田养鱼最多的一年,受到省里奖励。
网箱和围网养鱼主要在南漪湖和水库试验,用于培养大鱼种和成鱼。由于条件及投入的限制,目前推广面不大。
流水养鱼宁国、泾县及宣州市有些山区农户,在小河边砌小池,面积9~15平方米,利用流水放养草、鲤鱼,人工投饵,每池可放养大鱼种15~20尾。也有放养红鲤作观赏之用的。
除利用现成水面养鱼之外,近年来还有不少农户利用庭院和空隙地挖坑养鱼。1987年全区有9万多农户挖坑凼养鱼7万多亩。
成鱼放养的鱼种,以往主要是黄、白鲢和青、草鱼—类。现在根据水深、水质、酸碱度、饵料、溶氧量等,确定养殖品种:水质肥,多养鲢、鳙,辅之以草、鲤、鲫等;圩区水面大、水流动、含氧量高,以养青、草、鳙、鲢、团头鲂、鲤为主,兼放斜颌鲴、白鲫,如底层软体动物多,适当搭配青鱼及散鳞镜鲤等;流水养鱼以草、鲤为主,或少量搭配鲢、鳙、鲂,夏季也有兼养罗非鱼的。
3、特种水产品养殖
河蚌育珠70年代初试验成功,各县水产养殖场和一些农村生产队曾先后进行过养蚌育珠,但因蚌源和技术问题,生产规模不大,且有的成功有的失败。1978~1980年,宣城县水阳水产养殖场东风圩分场、南渔公社水产养殖场先后进行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成功,1986年又试验成功皱纹蚌人工繁殖,为大批量育珠提供了条件。1987年,该县共繁殖幼蚌300万只,吊养手术蚌250万只,暂养蚌140万只,生产珍珠2500公斤。其他各县,除郎溪圩区有批量养殖外,均只有零星养殖,产珠量甚微。
河蟹养殖1973年,郎溪县率先从上海崇明、江苏常熟引进蟹苗,在南漪湖水产养殖场和沿湖农业生产队放养成功。1974年后,各县均引进蟹苗放养。圩区效益明显,山区在水库放养,效果较差。宣城、郎溪县人工养蟹已形成习惯,每年均从外地引进蟹苗,近年来又引进长江幼蟹放养,收效更快。1986年冬,国家投资70万元,在宣城县水阳镇兴建年产150~250公斤人工繁育蟹苗厂一座,1987年已试产成功。
人工饲养黄鳝、甲鱼、牛蛙、绿毛龟、福寿螺等近年均有出现。其中以养黄鳝者居多,其它只在少数农户中进行。
三、成鱼捕捞
1、捕捞队伍
有专业渔民和副业渔民两类。鱼类天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南漪湖地区,现有渔业乡1个,渔业村8个,专业渔民3677人,是一支捕捞技术较高的队伍。副业渔民遍布圩区各地,以南漪湖、金宝圩、郎川河一带比较集中,一般以农为主,也有专业承包养鱼,或专门为养鱼户捕捞成鱼的。
2、捕捞工具
渔船1987年全区共有1228艘、8545吨位,其中机动船359艘、7729吨位、4708马力,非机动船869艘。非机动船是当前渔民主要捕捞工具。机动船多用于搞运输,只有南漪湖上的机动船在银鱼汛期用于渔业生产。
渔具建国前多采用卡、钩、钓、罾、罩、笼及棉麻编织的网具,网目大小没有规定标准。建国后,渔具、渔法逐步改革,淘汰了棉麻网具,普遍使用尼龙胶丝网具,网目大小和使用方法,根据不同捕捞对象、不同渔场和不同季节,均有明确规定。据宣城县1973年调查,渔民使用的渔具主要有网类、钩类、笼类等40余种。
3、渔产品产量
区内渔业生产,80年代以前主要靠天然资源增殖,人工养殖不够广泛,内圩沟、渠等大水面因难于管理,半近荒芜。1949年渔产品总产量450余吨。农业合作化以后,渔业得到发展,人工养殖逐步开展,产量逐年上升,至1959年达到1180吨。60年代前期,特别是1963~1966年发展较快,年产量2100~2750吨。十年“文革”期间,有起有落,生产总水平基本上无大变化。80年代农业生产责任制普遍推行,渔业也广泛进行改革,明确水面使用权,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市场,大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1983年起,渔业产值大幅度上升。1985年突破1000万元,1986年突破1500万元,1987年达到1779万元。渔产品产量1985年8317.5吨,1986年10392吨,1987年12412吨。其中,鱼类占90%左右。
四、渔业基地建设
本区北部的金宝圩、南漪湖、郎川河流域三大片水网地区,总水面38.75万亩,其中可养水面7.1万亩,水质肥沃,理化性质稳定,天然饵料丰富,适宜鱼、虾、蟹、蚌等水生经济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生长、繁殖。现有国营渔场2个,集体渔场近百个,渔业乡1个,渔业劳动力3520人,渔技人员(包括农民渔技员)50余人,渔船302艘(其中机动船122艘)。规划到“八五”期末,全区将建成南漪湖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金宝圩水产综合养殖基地、郎川河沿岸商品鱼基地等三大水产养殖基地。
基地建设自1986年开始,前期以建设商品鱼基地及配套设施为主。1987年已初步建成17处,面积4519亩,年产商品鱼100多万公斤,平均单产200多公斤,部分基地达到500公斤。与基地配套的设施有:苗、种繁育场4个(包括蟹苗厂1个),面积280亩,年生产能力为鱼苗4亿尾、蟹苗160~170公斤;渔用配合饲料厂1座,年生产能力1500吨;冷库3座,冷藏容量260吨。
五、渔政管理
建国前,大的水面为地主、湖霸所占有,无专门渔业管理机构。民国时期,皖南行署在南漪湖设水上警察,宣城县有“渔工会”等行业组织。
建国以后,渔业作为农业的组成部分,归属农业部门管理,在农业局内设有管水产的机构,主要安排生产计划和推广渔业科技。遇有渔事纠纷,皆由所在乡镇政府处理。在渔政管理上,主要依靠当地政府以及“乡规民约”,缺乏权威性的规章和法令。70年代,水产管理机构逐步加强,地、县先后成立水产局或水产管理站。80年代,渔业发展迅猛,渔政工作随之加强。地区成立渔政监理中心站,各县成立渔政监督管理站,配备专职和不脱产的渔政员,宣传贯彻渔业法规,调解渔事纠纷,保护水产资源,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障渔民合法权益。仅宣城县1986~1987年就帮助调解争端、落实水面使用权5.9万余亩,处理渔事案件140多起。为加强南漪湖的渔政管理,地区专门成立了南漪湖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处,具体执行管理事宜。1984年行署发布通告,对南漪湖的捕捞区、捕捞期、网具的使用等,都作了规定。近年来对有害水产资源的渔具、渔法逐步予以取缔。渔业管理已基本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一、渔业资源
水域全区水域面积100余万亩。其中河流24.4万亩,湖泊38万亩,沟渠12万亩,池塘18万亩,水库5.5万亩。南漪湖为主要天然渔场,丰水期水面30万亩左右,上与郎溪县的郎川河及宁国县的东、中、西津河贯通,下与宣州市水阳江连接,并直通长江;湖面开阔,湖区港汊密如蛛网,为天然富营湖。其上游郎川河有5公里长的鲌属鱼类产卵场,下游汪联河为江河洄游鱼类必经之路。除以上水域外,尚有约50万亩的水稻田可供养鱼之用。
水产品区内各种水产动植物资源共140余种。其中鱼类76种,分属19科,以鲤科为多,有47种。经济鱼类占一半以上,主要品种有青、草、鲢、鳙、鲤、鲫、鳊、鲂、鲴、鲌、乌鳢、花

三、渔业养殖
1、苗、种繁育
60年代以前,鱼苗来源多系在长江张捕。原专区裕溪口养殖场,自1959年起在长江二坝至西梁山之间沿江张捕,年获鱼苗上亿尾,培育成乌子、夏花、大片出售。为摆脱鱼苗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原专区水产学校于1959年试验鲢、鳙鱼人工繁殖成功。1962年以后,各地进行批量人繁。现全区每年已可繁殖鱼苗4亿尾,品种扩大到鲢、鳙、草、鲤、鲫、青、鲂、斜颌鲴及黄鳝等。此外,近年来还引进日本白鲫、散鳞镜鲤、荷包红鲤、呆鲤、罗非鱼等品种。
鱼种培育,过去多采用小塘、浅水、精料,育成小片出售给外地。近几年来,区内养成鱼的多了,培育的鱼种规格逐年提高,甚至放“斤两鱼”也能为群众接受。
2、成鱼放养
全区可养殖水面约25万亩,但长期以来半近荒芜。80年代开始,实行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使成鱼养殖得到较快发展。1985年以来,可养水面利用率稳定在85%以上。近3年来,养殖产量以23.2%的速度递增,占成鱼总捕捞量的80%,单产也逐步提高。各类可养水面放养情况是:
池塘养鱼已养15万余亩,是养鱼最多的水面,产量占第一位。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单产差距也大,多的亩产达750公斤,少的只有10几公斤,平均52公斤。圩区及村边“烟火塘”产量高,山丘塘坝产量低。
沟渠养鱼宣州市和郎溪县的圩区沟渠纵横,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水面利用率较高,养殖产量仅次于池塘养鱼。
水库养鱼已放养4.6万亩。放养最多的有郎溪县天子门、龙须湖、郎沅水库,宣、郎合养的塘埂头水库,广德县卢村水库等。水库养鱼多属粗养,平均亩产量26公斤。卢村水库亩产量达50公斤,是全国水库养鱼高产典型。
湖泊养鱼南漪湖是通江大湖,以天然增殖为主。目前只在封闭的荡南湖、东风圩等小湖区进行人工放养,已养水面3800亩。东风圩采取猪、鱼结合的喂养方法,最高亩产达100公斤。
稻田养鱼1983年在全区推广,养鱼面积1.4万余亩,其中养成鱼9078亩,养鱼种4960亩,成鱼平均亩产16.5公斤。1986年,全区低洼、抛荒田蓄水养鱼,或实行一稻一鱼,面积达4.7万亩,为历史上稻田养鱼最多的一年,受到省里奖励。
网箱和围网养鱼主要在南漪湖和水库试验,用于培养大鱼种和成鱼。由于条件及投入的限制,目前推广面不大。
流水养鱼宁国、泾县及宣州市有些山区农户,在小河边砌小池,面积9~15平方米,利用流水放养草、鲤鱼,人工投饵,每池可放养大鱼种15~20尾。也有放养红鲤作观赏之用的。
除利用现成水面养鱼之外,近年来还有不少农户利用庭院和空隙地挖坑养鱼。1987年全区有9万多农户挖坑凼养鱼7万多亩。
成鱼放养的鱼种,以往主要是黄、白鲢和青、草鱼—类。现在根据水深、水质、酸碱度、饵料、溶氧量等,确定养殖品种:水质肥,多养鲢、鳙,辅之以草、鲤、鲫等;圩区水面大、水流动、含氧量高,以养青、草、鳙、鲢、团头鲂、鲤为主,兼放斜颌鲴、白鲫,如底层软体动物多,适当搭配青鱼及散鳞镜鲤等;流水养鱼以草、鲤为主,或少量搭配鲢、鳙、鲂,夏季也有兼养罗非鱼的。
3、特种水产品养殖
河蚌育珠70年代初试验成功,各县水产养殖场和一些农村生产队曾先后进行过养蚌育珠,但因蚌源和技术问题,生产规模不大,且有的成功有的失败。1978~1980年,宣城县水阳水产养殖场东风圩分场、南渔公社水产养殖场先后进行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成功,1986年又试验成功皱纹蚌人工繁殖,为大批量育珠提供了条件。1987年,该县共繁殖幼蚌300万只,吊养手术蚌250万只,暂养蚌140万只,生产珍珠2500公斤。其他各县,除郎溪圩区有批量养殖外,均只有零星养殖,产珠量甚微。
河蟹养殖1973年,郎溪县率先从上海崇明、江苏常熟引进蟹苗,在南漪湖水产养殖场和沿湖农业生产队放养成功。1974年后,各县均引进蟹苗放养。圩区效益明显,山区在水库放养,效果较差。宣城、郎溪县人工养蟹已形成习惯,每年均从外地引进蟹苗,近年来又引进长江幼蟹放养,收效更快。1986年冬,国家投资70万元,在宣城县水阳镇兴建年产150~250公斤人工繁育蟹苗厂一座,1987年已试产成功。
人工饲养黄鳝、甲鱼、牛蛙、绿毛龟、福寿螺等近年均有出现。其中以养黄鳝者居多,其它只在少数农户中进行。
三、成鱼捕捞
1、捕捞队伍
有专业渔民和副业渔民两类。鱼类天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南漪湖地区,现有渔业乡1个,渔业村8个,专业渔民3677人,是一支捕捞技术较高的队伍。副业渔民遍布圩区各地,以南漪湖、金宝圩、郎川河一带比较集中,一般以农为主,也有专业承包养鱼,或专门为养鱼户捕捞成鱼的。
2、捕捞工具
渔船1987年全区共有1228艘、8545吨位,其中机动船359艘、7729吨位、4708马力,非机动船869艘。非机动船是当前渔民主要捕捞工具。机动船多用于搞运输,只有南漪湖上的机动船在银鱼汛期用于渔业生产。
渔具建国前多采用卡、钩、钓、罾、罩、笼及棉麻编织的网具,网目大小没有规定标准。建国后,渔具、渔法逐步改革,淘汰了棉麻网具,普遍使用尼龙胶丝网具,网目大小和使用方法,根据不同捕捞对象、不同渔场和不同季节,均有明确规定。据宣城县1973年调查,渔民使用的渔具主要有网类、钩类、笼类等40余种。
3、渔产品产量
区内渔业生产,80年代以前主要靠天然资源增殖,人工养殖不够广泛,内圩沟、渠等大水面因难于管理,半近荒芜。1949年渔产品总产量450余吨。农业合作化以后,渔业得到发展,人工养殖逐步开展,产量逐年上升,至1959年达到1180吨。60年代前期,特别是1963~1966年发展较快,年产量2100~2750吨。十年“文革”期间,有起有落,生产总水平基本上无大变化。80年代农业生产责任制普遍推行,渔业也广泛进行改革,明确水面使用权,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市场,大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1983年起,渔业产值大幅度上升。1985年突破1000万元,1986年突破1500万元,1987年达到1779万元。渔产品产量1985年8317.5吨,1986年10392吨,1987年12412吨。其中,鱼类占90%左右。
四、渔业基地建设
本区北部的金宝圩、南漪湖、郎川河流域三大片水网地区,总水面38.75万亩,其中可养水面7.1万亩,水质肥沃,理化性质稳定,天然饵料丰富,适宜鱼、虾、蟹、蚌等水生经济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生长、繁殖。现有国营渔场2个,集体渔场近百个,渔业乡1个,渔业劳动力3520人,渔技人员(包括农民渔技员)50余人,渔船302艘(其中机动船122艘)。规划到“八五”期末,全区将建成南漪湖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金宝圩水产综合养殖基地、郎川河沿岸商品鱼基地等三大水产养殖基地。
基地建设自1986年开始,前期以建设商品鱼基地及配套设施为主。1987年已初步建成17处,面积4519亩,年产商品鱼100多万公斤,平均单产200多公斤,部分基地达到500公斤。与基地配套的设施有:苗、种繁育场4个(包括蟹苗厂1个),面积280亩,年生产能力为鱼苗4亿尾、蟹苗160~170公斤;渔用配合饲料厂1座,年生产能力1500吨;冷库3座,冷藏容量260吨。
五、渔政管理
建国前,大的水面为地主、湖霸所占有,无专门渔业管理机构。民国时期,皖南行署在南漪湖设水上警察,宣城县有“渔工会”等行业组织。
建国以后,渔业作为农业的组成部分,归属农业部门管理,在农业局内设有管水产的机构,主要安排生产计划和推广渔业科技。遇有渔事纠纷,皆由所在乡镇政府处理。在渔政管理上,主要依靠当地政府以及“乡规民约”,缺乏权威性的规章和法令。70年代,水产管理机构逐步加强,地、县先后成立水产局或水产管理站。80年代,渔业发展迅猛,渔政工作随之加强。地区成立渔政监理中心站,各县成立渔政监督管理站,配备专职和不脱产的渔政员,宣传贯彻渔业法规,调解渔事纠纷,保护水产资源,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障渔民合法权益。仅宣城县1986~1987年就帮助调解争端、落实水面使用权5.9万余亩,处理渔事案件140多起。为加强南漪湖的渔政管理,地区专门成立了南漪湖管理委员会,下设管理处,具体执行管理事宜。1984年行署发布通告,对南漪湖的捕捞区、捕捞期、网具的使用等,都作了规定。近年来对有害水产资源的渔具、渔法逐步予以取缔。渔业管理已基本走上法制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