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古代森林遍布山区、丘陵和平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森林逐渐被开发利用。淮北平原农垦历史最早,大片林地辟为农田。江淮丘陵地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森林多受兵燹之害,二国后期,曹操在江淮地区推行军民屯田,毁去很多森林。明代帝王贵族大兴土木乱砍滥伐森林,加上火灾毁林,到民国时期,森林已经很少,主要分布于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据民国23年(1934年)实业部公布的各省森林资源情况表记载:安徽土地总面积21402.25万亩,林业用地6421万亩,占总面积30%;森林面积(今称有林地)1070.17万亩,森林与土地比率(今称森林覆盖率)5%;平均每人(当时全省人口为2171.5万人)占有森林0.49亩;宜林地5350.8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领导全省人民开展大规模造林运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据1953~1957年调查统计,全省林业用地面积为5924.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0724.8万亩的28.6%,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520.1万亩,疏林地面积144.5万亩,灌林木地面积66.7万亩,新造未成林地面积7.6万亩,无林地面积3185.2万亩。森林蓄积量8693.1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2.51%。林相较好的成片林分,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森林资源最多的有祁门、休宁、歙县、黟县、太平、东至、石台、金寨、霍山、岳西、太湖、潜山等县,其次为绩溪、广德、宁国、泾县、贵池、青阳、舒城、桐城、六安等县。沿江和江淮丘陵地区除块状零星分布次生林外,其它地方皆是荒山秃岭。淮北平原农区林业用地只有9.98万亩,有林地1.1万亩。森林资源的特点是山区多,丘陵平原少;天然林多,人工林少(506万亩);混交林多,纯林少;中、成龄林多(占林分面积79.8%)、幼林少(占林分面积20.2%);乔木树种林分多,竹林、经济林少。
1958~1960年间,安徽为满足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对木材、木炭的需要,大量采伐森林,1961~1962年,山区丘陵农民毁林种粮,以弥补口粮之不足,以致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和地理分布等方面部发生了很大变化。1963年的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数据与50年代初期相比,有林地面积由2520.1万亩减少到1920.28万亩,减少599.8万亩,减少23.8%,若减去同期新造幼林地面积245.9万亩,有林地面积实际减少845.7万亩;疏林地面积山144.5万由增加到402.7万亩,增加258.2万由,增加178.7%;无林地面积由3185.2万亩增加到3202.3万亩,增加17.1万亩,增加0.5%;森林覆盖率由12.51%下降到10.19%,下降2.32%;森林蓄积量由8693.1万立方米下降到4028.2万立方米,减少4664.9万立方米,减少53.7%;滥伐后的森林林相破碎,采伐迹地和残次林成倍增加,成熟林面积由479.9万亩,减少到59.2万亩,减少420.7万亩,下降87.7%,森林龄组结构严重失调。在地理分布上,山区交通沿线、河溪两侧、村庄附近的林分几乎被砍伐一空,森林退缩到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深山区。
从1963年起,安徽林业生产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时期。1965年,造林156万亩,育苗7.4万亩,1966年春造林247万亩。之后,因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发生乱砍滥伐现象,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但人工造林运动持续发展,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一些地方采取封山育林措施,使采伐迹地得以天然更新成林,森林资源有所增加。据1976年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全省林业用地面积5863.9万亩,其中有林地3021.9万亩,疏林地126.9万亩,灌木林地284.2万亩,新造未成林地99.8万亩,无林地2331.1万亩;森林蓄积量7349.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9.17%。与1963年相比,有林地面积增加1101.6万亩,增加57.40%;疏林地减少275.8万亩,无林地面积减少871.3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3321.7万立方米,增加80.46%;森林覆盖率增加8.98%。在林分龄组结构上,幼龄林面积1783.3万亩,占林分面积71,2%,中龄林面积633.4万亩,占25.3%,成熟林面积85.5万亩,占3.5%。
1976~1980年期间,安徽以建设林业基地和平原绿化为中心,开展大规模造林运动。从1981年起,实行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和封山育林并举以及国象、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措施,发展森林资源。
1985年统计,全省林业用地6270.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390.7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54.07%;疏林地364.5万亩,占5.81%;灌木林地129.3万亩,占2.06%;新造未成林地193.6万亩,占3.09%;苗圃3.7万亩,占0.06%;无林地2189.1万亩,占34.91%。森林蓄积量948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0.09%。与1976年相比,有林地面积增加268.8万亩,增加8.6%;无林地面积减少142万亩,减少6.1%;森林蓄积量增加2138万立方米,增加29.1%;森林覆盖率增加0.92%。
林业用地面积中,乡村集体所有山林4793.37万亩,占林业用地76.44%;国有山林575.56万亩,占林业用地9.18%;国营和乡村合有山林8.8万亩,占林业用地0.14%;农民自留山890.47万亩,占林业用地14.2%。
有林地面积中,用材林面积2015.28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59.44%;防护林592.85万亩,占17.48%;经济林479.37万亩,占14.14%;竹林264.5万亩,占7.8%;薪炭林25.59万亩,占0.75%;特种用途林13.1万亩,占0.39%。森林主要分布于徽州、六安、安庆、宣城4个地区和黄山市(原为太平县)安徽经济年鉴,1984年531页:1983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太平县,设立黄山市(县级)。,森林面积合计2424.7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71.5%。森林面积达100万亩以上的有祁门、休宁、歙县、宁国、东至、金寨、岳西、霍山、太湖等9县;森林面积在50~100万亩的有绩溪、泾县、宣城、广德、黟县、石台、贵池、潜山、舒城、六安、桐城、宿松以及黄山市等13个县市,其他各县市森林面积均在50万亩以下。全省林分面积2646.8万亩,其中幼龄林1481.5万亩,占林分面积55.97%,中龄林1027.25万亩,占38.82%;近成熟林138.08万亩,占5.21%;成熟林蓄积量917.49万立方米,占林分蓄积量7147.67万立方米的12.83%。成熟林主要分布于徽州、安庆、六安3个地区水系上游的深山区。休宁、祁门2县成熟林蓄积量381.8万立方米,占全省成熟林蓄积量41.7%;金寨、霍山、岳西、东至、石台、绩溪、黟县、黄山市、屯溪等9县市成熟林蓄积量331.7万立方米,占全省成熟林蓄积量36.1%,其中金寨县150.7万立方米,占全省成熟林蓄积量的16.4%;歙县、旌德、泾县、宁国、青阳、广德、宣城,贵池等县成熟林蓄积量150.3万立方米,占全省成熟林蓄积量的16.4%,宣城、六安、安庆、滁县、巢湖等地市及淮北残丘地区成熟林蓄积量53.3万立方米,占全省成熟林蓄积量的5.8%。
1985年全省有林地中竹林面积264.5万亩,其中毛竹227.9万亩,3.17亿株;圆竹37.01万亩,7.09亿株。竹林主要分布于宣城、徽州、安庆、六安4个地区。其中宣城地区竹林面积91.5万亩,占全省竹林面积34.6%;徽州地区56.0万亩,占21.2%;安庆和六安地区分别为31.0万亩和25.0万亩,各占全省竹林面积11.7%和9.5%,其余各地市竹林面积共占全省竹林面积23.0%。广德县毛竹林面积37万亩,占全省毛竹林面积13.7%,居全省首位,是全国毛竹林面积最多县份之一,仅次于浙江省安吉县。该县毛竹林占森林面积的33.6%,宁国、休宁、泾县、霍山等县次之。
在安徽的经济林中,以油茶、油桐、板栗为最多。六安、徽州2地区油茶林面积分别为26.76万亩和9.4万亩,占全省油茶林面积55.45万亩的48.3%和17.0%;霍山县有油茶林13.20万亩,舒城县8.9万亩,分别占全省油茶林面积23.8%和16.1%。全省油桐林面积56.45万亩,其中安庆地区16.5万亩,宣城地区11.7万亩,六安地区9.2万亩,徽州地区4.5万亩,分别占全省油桐林面29.2%、20.7%、16.3%和8.0%;宁国和广德2县分别有油桐林5.5万亩和3.8万亩,居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油桐林面积在2~3万亩的有舒城、金寨、霍山、怀宁、宿松、望江、贵池等县,其余山区丘陵区各县油桐林面积均在2万亩以下。全省板栗林23.41万亩(不含散生木),其中宁国县有板栗林4.7万亩,占全省板栗林面积20.1%,金寨县3.6万亩,广德县2万亩,分别占全省板栗林面积15.4%和8.5%。
在森林资源中,以杉树(包括杉木、池杉、水衫)为优势种的林分面积419.28万亩,蓄积量1001.68万立方米,分别占全省森林面积和总蓄积量的12.7%和10.6%。杉木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其次为江南丘陵和江淮丘陵地区,其中杉木林分面积较大的有:休宁县66万亩、祁门县36万亩、歙县40万亩,黄山市14.9万亩,金寨县28.9万亩,霍山县13.8万亩,东至县14.9万亩,岳西县15万亩。池杉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圩区,以天长县和宿松县为最多。水杉分布于全省各地,成片林不多。全省以松树(包括马尾松、黑松、火炬松、湿地松)为优势种的林分面积1139.9万亩,蓄积量2192.4万立方米,分别占全省森林面积和总蓄积量的33.6%和23.1%。马尾松林分布于淮河以南广大地区,以皖南地区和大别山区为最多,江淮丘陵次之;黑松、火炬松、湿地松主要分布于江淮丘陵地区;近几年山区也营造小面积火炬松和湿地松林。以阔叶树为优势种的林分面积1077万亩,蓄积量3953.6万亩,分别占全省森林面积和总蓄积量的31.8%和41.6%,阔叶树林分以山区为最多,其次为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地区最少。
安徽山区、丘陵区有林地、疏林地森林蓄积量5768.3万立方米,其中小径级小径级指胸高直径6~12厘米;材蓄积量2198.8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37.9%;中径级中径级指胸高直径14~24厘米;材蓄积量2512.3万立方米;占43.7%;大径级大径级指胸高直径26~36厘米;材蓄积量1066.2万立方米,占18.4%;杉木大径级材蓄积量32.1万立方米,占杉木总蓄积量的2.8%。
森林资源中,人工林面积2066.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061.5万立方米,分别占全省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的60.9%和32.3%。
安徽国有林365.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906.6万立方米,分别占全省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的10.8%和9.6%。国乡合有林5.06万亩,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0.15%。乡村集体林场有林地435.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900万立方米,分别占全省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的12.85%和9.5%。
1985年,全省无林地2189.1万亩,其中无林地面积达100万亩以上的有东至、贵池2县,无林地面积在50~100万亩的有宁国、金寨、岳西、石台、广德、休宁、歙县、霍山、泾县、祁门等10县;无林地面积在30~50万亩的有绩溪、黄山(1983年前为太平县)、宣城、青阳、六安、旌德、太湖、舒城等8县市;无林地面积在10~30万亩的有南陵、繁昌、黟县、郎溪、凤阳、庐江、无为、枞阳、潜山等9县。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