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树种
安徽在中国自然区划中属暖温带向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土壤和森林植被地带性变化十分明显,直接影响到树木种类的地理分布。一方面表现出暖温带与亚热带树种的差异性,淮河流域是南方一些树种分布区的北界;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暖温带与亚热带树种互相渗透、过渡和交汇现象。据近30年调查资料统计,安徽有本本植物1320种(含变种、变型及少量栽培品种),隶属112科,314属,占全国木本植物科总数的61.5%、属的26.2%、种的16.4%。淮河以北以暖温带树种为主,全区只有210种,占全省木本植物种总数的15.9%。淮北平原东北部残丘地带树种资源较多,以槲树、槲栎、栓皮栎、平基槭、五角枫、大叶朴、泡桐等落时树种为主,并有少量侧柏、铅笔柏等针叶树种;广大平原地带分布的树种有泡桐、杨树、刺槐、水杉、臭椿、香椿、楝树、柳树、枫杨、柿树、核桃等,其中泡桐、杨树、刺槐等林分面积较大,株数较多。淮河以北历来没有马尾松、油桐、柑桔等亚热带树种分布,50年代末期,宿县镇疃寺林场在大方寺林区避风向阳坡地上栽植数亩马尾松林,生长良好;70年代,怀远、五河、阜南、宿县和萧县等地,栽培耐寒油桐品秒获得成功,成林面积500多亩,宿县镇町寺林场年产油桐籽1万斤左右;宿县栏杆区石相集村农民张道营于1950年将吃过柑桔的几粒种子种在院内,次年长出1株幼树,开始几年枝叶年年冻死,遂后生长良好,1982年,树高4.2米,冠幅4平方米,枝时茂盛,果实满枝,是年收获柑桔15公斤,经专家鉴定,确认为柑桔类大洁红品种,打破了自古以来“桔逾淮则为枳”的说法。淮河以南亚热带地区树种资源丰富,以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为最多。皖南黄山、九华山、清凉峰、牯牛降等山区有木本植物1104种,占全省本本植物种总数的83.6%。大别山区有木本植物1056种,占全省木本植物种总数的80%。杉木、马尾松、油桐、油茶以及毛竹是江南地区和大别山区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黑松、火炬松、湿地松、刺槐、杉木、麻栎、小叶栎、油茶、油桐等是江淮丘陵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杨树、旱柳、枫杨、池杉、水杉等是江、河、湖边堤岸、滩地和圩区主要造林树种;侧柏是石质山地主要造林树种;黄山松是海拔较高的山地主要造林树种。1985年统计,淮河以南山区丘陵区有杉木(含水杉、池杉)林分面积429.78万亩,活立本蓄积量1001.68万立方米,分别占该地区各类林分总面积2007.73万亩、总蓄积量5313.93万立方米的26%和19%;马尾松(含黑松、火炬松、湿地松、黄山松)林分面积1139.9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192.4万立方米,分别占该地区林分总面积和总蓄积量的55.1%和41.6%。历史上,大别山南坡和皖南山区为常绿阔叶林区,常绿阔叶林分布广,面积大,常绿阔叶树种多,历经长期人为破坏,常绿阔叶林分布范围缩小,成片常绿阔时林林分面积不多,常绿阔叶树种日益减少,现在仅有苦槠、甜槠、绵槠、青冈、小叶青冈、褐叶青冈、樟树、木菏、青栲、钧栲、乌眉栲、罗浮栲、花榈木、豺皮樟、紫楠、红楠、光时石楠、长果桂、野含笑、冬青、亮时厚皮香、光皮桦、银鹊树、天目木兰、糙叶树、南方枳、青钱柳以及继木、乌药、马银花、石斑木、乌饭、赤楠、山胡椒等乔灌木树种。大别山北坡和江南丘陵南部为落时、常绿阔时混交林区,落叶阔叶树种多,常绿阔叶树种少,落叶阔叶树种有栓皮栎、麻栎、小叶栎、锥栗、短柄、枫香、雷公鹅耳栎、山槐等;常绿阔时树种有青冈、小时青冈、细叶青冈、褐叶青冈、苦槠、石栎等。据省林科所调查20个样方资料统计,落叶与常绿阔叶树种共22个,其中只有小时青冈和长叶木姜子2个常绿树种。
全省树种资源中,乡土树种为109科,311属、1072种,占全省本本植物种数的81.2%、属的99%、科的97.3%。其中乔木树种385种、灌木树种527种、藤本植物160种,分别占乡土树种总数的35.9%、49.2%和14.9%。乡土树种中的大别山五针松、琅琊榆、醉翁榆、安徽槭、安徽葱木、都支杜鹃等为安徽或与安徽毗连山区的特有种。乡土树种中的杉木、马尾松、檫木、枫香、楝树、江南桤木、枫杨、旱柳、泡桐、臭椿、香椿、白榆等用材树种,具有速生丰产、材质优良的特点,分别是山区、丘陵、平原和水网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分布于山区丘陵区的油茶、油桐、乌桕、山苍子、漆树以及分布全省的核桃,是经济价值较高、用途广泛的木本油料树种;分布于山区丘陵区的板栗及分布全省各地的枣树、柿树等具有材果两用特点的树种,亦称为木本粮食树种;分布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猕猴桃、杨梅,以及产于歙县、绩溪、宁国等地的山核桃,歙县三潭枇杷、黟县和黄山市的香榧、怀远石榴、萧县巴斗杏等,是安徽著名木本果品树种;宣城木瓜、歙县和石台县的山茱萸、怀宁的望春花,以及杜仲、厚朴、细叶香桂、银杏等树种的花、果、皮,为著名木本中药材;分布于全省的青檀树,其皮为“宣纸”主要原料,以泾县、金寨、霍山等县分布最广,生产青檀皮最多;分布于大别山区和皖南地区的三桠、柔毛荛花、构树等的树皮为造纸工业原料;金寨、霍山等地栓皮栋的栓皮是软木工业的重要原料;乡土树种中的樟树、金钱松、南方铁衫、柳杉、红豆杉、园柏、紫楠、黄山木兰、含笑、桂花、望春花、天目杜鹃、天女花、映山红、蜡梅、梅花、合欢、凌宵、栾树、无患子、鹅掌楸、鸡爪槭、五角枫、厚皮香、乌桕、棕榈、银杏、冬青、女贞、梧桐、交让木等,具有树体高大挺拔,或树形美观,或叶形奇特,或花色鲜艳清香,或果实丰硕而美丽等特点的观赏树种。全省各地因地制宜选择以上适生观赏树种,绿化美化城镇、村庄、机关、学校、厂矿等地方和单位。
一、珍贵稀有树种
安徽珍贵稀有树种300多种,已经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8个树种和1种竹子,其中二级保护树种12种;三级保护树种和竹子17种。
〔银杏(白果树)〕
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我国特产,是世界上现存植物中最古老的种类之一,以“活化石”而著称。大别山北坡的金寨鲍家窝羊角尖,海拔950米天然林中有野生植株。安徽南北各地都保存有人工栽培的银杏古树,多见于寺庙或村舍附近。萧县皇藏峪瑞云寺庭院内一株古银杏,树高25.5米,胸径127厘米,树龄达一千余年,树姿苍劲古雅,树叶扶疏,生机盎然。新中国建立以来,各地都栽培了一些银杏树木。
〔大别山五针松〕
国级二级保护树种,为安徽及邻近地区特有珍贵稀有树种。大别山南坡岳西县美丽乡鹞落坪和茅山大王沟海拔800~1350米处有小面积分布。1961年,郑万钧、刘玉壶郑万钧中国林科院院长、教授。刘玉壶植物研究所教授。两教授定名为安徽五针松,1975年易名为大别山五针松。乔木树种,高20米,胸径达50厘米以上,针叶五针一束,叶长5~14厘米,球果圆柱状椭圆形。鳞盾先端及边缘显著向外反卷,有别于华山松。
〔金钱松〕
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我国特有遗植物,世界著名观赏树种之一。自然分布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散生者居多,惟黟县泗溪、青阳九华山及岳西石关等地见有小面积天然林分布。垂直分布于海拔400~1000米的山地。巢县东庵林场,嘉山县老嘉山林场于50年代在丘陵岗地引种栽培小片金钱松林。巢县东庵林场现保存32株,优势木树高13米,胸径26厘米,已开花结实。
〔华东黄杉〕
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古老遗植物。1979年以前仅于黄山云谷寺庙旁见有一棵大树,疑为栽培。1979年以来,相继在歙县清凉峰、休宁六股尖等地海拔850~1300米处发现有小面积华东黄杉天然林分布。休宁六股尖1310米处的华东黄杉林中,有一株树高16米,胸围1.61米的大树。1963年,黄山树木园挖掘二十多棵野生苗栽于园中,生长良好,现已开花结实。
〔连香树〕
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歙县清凉峰、岳西县枯井园、金寨县白马寨、霍山县青枫岭等地海拔1200米以下的湿润沟谷两侧及山坡阔叶林中,有零星分布。连香树为亚遗植物之一,上白垩纪至第三纪曾有许多种,广布于北半球,第四纪冰期后,仅残存一种,为稀有珍贵用材树种。
〔秤锤树〕
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我国特有属。是一种稀有、珍贵庭园观赏绿化树种。过去仅于江苏见有少量天然分布,濒临绝迹。80年代初在铜陵县店门口镇桂竹林内发现有野生植株。为安徽地理分布新纪录。
〔鹅掌楸〕
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古老遗植物。树干高大,叶形奇特,宛如马褂,酷似鹅掌,为世界著名观赏绿化树种之一。皖南山区的黄山、歙县、祁门、石台、休宁、绩溪及大别山区的岳西、潜山、舒城等地海拔500~1400米的山麓或山地沟谷两侧密林中有分布。皖南山区及江淮丘陵地区的城乡均有栽培,生长良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猴子弯有一株鹅掌楸古树,高25米,胸围3米;祁门县雷湖乡五里拐村的横坑西边生长着一株鹅掌楸,树高30余米,通直高大,树冠宛如伞盖,凌驾于周围树木之上,蔚为壮观。
〔杜仲〕
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我国特有古老遗树种。黄山、泾县、休宁等地阔叶林中见有少量天然分布。50年代以后,安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生长良好。
〔浙江七子花〕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我国特有属。分布区域狭窄,广德、宣城、泾县等地有零星分布,为安徽地理分布新纪录。
〔永瓣藤(祁藤)〕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我国特产,是皖赣交界局部山区特有种。祁门牯牛降、棕里一带海拔400米以下的林缘、路旁有分布,以牯牛降观音堂分布较为集中成片。
〔小勾儿茶〕
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为稀有、珍贵观赏树种。分布区域狭窄,霍山马家河、多云尖海拔1010米处有零星分布。绩溪清凉峰海拔700~900米山地有小面积小勾儿茶林。
〔香果树〕
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我国特产。皖南山区各地及大别山区舒城小涧冲、霍山青枫岭等地有分布。生于海拔600~1100米山坡、沟谷疏林中。香果树树形优美,开花时萼片白色形大为叶状,花后宿存,极为美丽,为著名为观赏树种。黄山市贤村采育林场有一棵大香果树,高25米,胸围1.47米。
〔南方铁杉〕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古老遗植物。安徽分布区域狭窄、稀少。皖南黄山、清凉峰及宣城东溪大斗山有分布。
〔领春木〕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我国特有遗植物。产于大别山区金寨、霍山及皖南山区黄山、清凉峰。金寨马鬃岭、白马寨一带海拔950~1250米地段,有集中成片分布,为国内其它地方所罕见。歙县清凉峰朱家舍海拔1480米处,有一株领春木古树,高8米,枝下高2.5米,冠幅4×4米,树龄在百年以上。
〔黄山木兰〕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广泛分布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黄山垂直分布于海拔750~1650米处。近年来江淮丘陵地区引种栽培已获成功。黄山木兰花大美丽,为优良观赏树种。花蕾入药可代辛夷用。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的大源坑,海拔1450米的天然林中,有一株百年生的黄山木兰,高24米,胸围1.94米。
〔天目本兰〕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分布区域狭小。黄山桃源峰、浮溪、歙县、绩溪清凉峰及宣城青隐山等地,海拔400~900米的山坡及沟谷两侧阔叶林中有分布,早春花盛开,淡红色花朵,芳馥宜人,为珍贵观赏树种。江淮丘陵地区引种栽培,生长良好,已开花结实。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班肩坞,海拔800米处,有一株百年以上天目木兰,树高22米。
〔天女花〕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珍贵观赏花木。产于黄山、歙县、绩溪清凉峰,祁门、石台牯牛降及潜山、岳西等地,生于海拔1000~1700米的湿润沟谷两侧的坡地。天女花先叶后花,花洁白美丽,为著名观赏树种。江淮地区已有少量引种栽培。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海拔1490米处,有一株300多年生的大女花,树高8米,胸围0.6米。
〔凹叶厚朴〕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珍贵药用植物。黄山、黟县、祁门、林宁等地海拔900米以下的山林中有零星野生植株。皖南及江淮地区引种栽培于山麓村舍附近,生长良好。
〔天竺桂〕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产皖南山区各地,大别山区霍山、金寨、潜山、岳西。多生于海拔650~1250米处的湿润山坡或各地阔叶林中。歙县周家村乡抽司村前山坡上有一片天竺桂林,其中最大一株,高16米,胸围1.33米,树龄在百年以上。
〔天目木姜子〕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浙皖特有种。产歙县、绩溪清凉峰及大别山区岳西枯井园、霍山马家河、金寨白马寨、潜山天柱山及舒城小涧冲等地;多生于海拔700~1200米的湿润山谷两侧阔叶林中。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朱家舍背后,海拔1080米的山谷里有一株200多年生的古天目木姜子,树高15米、胸围1.9米,树干圆满通直。
〔黄山花楸〕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分布范围狭小,产皖南黄山、清凉峰、牯牛降、九华山及大别山区舒城小涧冲、岳西都支尖、霍山多云尖等地。常见生于海拔1100~1700米的中山顶部的山地矮林中。树形优美,深秋果实鲜红,甚美丽,为珍贵观赏绿化树种。
〔长序榆〕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分布区域狭窄,植株稀少。1979~1981年相继在歙县、绩溪清凉峰、祁门牯牛降双河口500~750米处,发现有零星分布,为安徽地理分布新纪录。
〔实〕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我国特有属、种。在安徽仅分布于贵池梅街、黄山市七都、新明、青阳酉华海拔500米以下的疏林或灌丛中。
〔紫茎〕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皖南山区及大别山区均有零星分布,多生于海拔700~1650米的山坡或沟谷两侧阔叶林中。
〔银鹊树〕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我国特有属。产皖南山区各地及大别山区的舒城、潜山、霍山等地;生于海拔600~1100米的山谷坡地疏林中。树形优美,秋叶金黄,花芳香,可供绿化观赏。黄山桃花溪两侧,黄山礼堂的下方有数株银鹊树,其中一株树高14米,胸围1.7米,树龄200年。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朱家舍溪边生长一株古银鹊树,树高18米,胸围1.02米,树龄150多年。
〔琅琊榆〕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产于滁县琅琊山及其附近海拔200米以下石灰岩丘陵地区。由郑万钧教授发现定名。琅琊寺至南天门半山腰路旁的一棵琅琊榆,树高25米,胸径44.5厘米。
〔醉翁榆〕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产于滁县琅琊山醉翁亭附近,郑万钧教授定名。酿泉池围墙外边有数株大树,生长茂盛,最大一株树高达28米,胸径80厘米。
〔青檀〕
国家三级保护树种。产泾县、歙县、黄山、绩溪、金寨、霍山、萧县皇藏峪、宿县大方寺及滁县琅琊寺等地。垂直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多生于沟谷溪旁、山麓。宿县大方寺院前有一株巨大的青檀,高35米,基径2米,冠幅500平方米。无为县周家大山林场后面的古庙前有一株高大的青檀树,树高15米,胸径240厘米,冠幅34×28米,树龄600年,枝繁叶茂。
〔短穗竹〕
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我国特产,苏、浙、皖特有种。皖南山区及大别山南坡均有分布。多生于海拔700米以下的湿润沟谷或山麓。
二、引进外行外国树种
安徽树种资源中,引种外省外国用材、经济、观赏树种300多种,其中引种试验成功,已被山区、丘陵、平原、城市选择为造林绿化的外来树种达50余种;引种失败的外地树种有桉树,南方小米桐;引种处于试验阶段,苗期或幼林生长尚佳,有待区域性试验验证的外地树种有20多种。引种成功和失败的主要树种有:
〔刺槐〕
刺槐原产美国东部,据《金陵园墅》记载:清光绪三至四年(1877~1878年)由日本引进南京,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从欧洲引入青岛。民国3年(1914年)9月,安徽省巡按使公署转发农商部寄来的刺槐种子,饬令省立第一、二农业学校、省立农事试验场、宣城农事试验场、建德农林公会等单位试种。自此以后,各公有林场、苗圃普遍培育刺槐苗,营造刺槐林。50年代中期,安徽从山东调入大批刺槐种子分发江淮、淮北及部分山区进行育苗造林。80年代初,刺槐已遍及各地,尤以江淮丘陵和淮北平原栽植最多。灵璧县长集乡于1958年在境内南沱河、青龙沟等10余条沟、河两岸栽植刺槐2700亩,生长很快,10年内基本解决了当地群众烧柴、用材难的问题。1965年,林业部、商业部联合在灵璧县召开“开发薪炭林现场会”。合肥逍遥津公园有一株紫花刺槐,砀山县权集乡姚楼行政村第二居民组有一株无刺刺槐。
〔黑松〕
黑松为日本特产。20世纪初德国强租青岛时,曾引种黑松栽植于海边为保固海塘之用。民国6年(1917年)安徽省立森林局(安庆)购置日本黑松种子进行育苗造林。民网13年(1924年),休宁林场育黑松苗564株,嗣后年年培育黑松苗,民国13年至民国37年(1924~1948年),休宁林场营造黑松林13238株。泾县马头林场自民国18年(1929年)开始营造黑松林起,到民国21年(1932年)止共营造黑松林260825株,民国36年(1947年)统计,黑松林分蓄积量为405.86千立方米。民国期间,铜陵时山林场和省立教育公有林场也都营造了一些黑松林。50~60年代,江淮丘陵地区营造黑松林,皖东地区的黑松林就有40多万亩。马鞍山市林场临近江边山地上的黑松林、巢湖市姥山上的黑松林和淮南市石灰岩山地上的黑松林,长势很好。宿县大方寺。萧县皇藏峪等低山残丘地方上有栽培。1983~1984年期间,六安地区的黑松林发生落针病和褐斑病,受害林分针叶变赤褐色,犹如火烧。1985年,皖东地区黑松林也发生类似病害。70年代,省林业工作者在石门山林场等地,发现黑松与马尾松杂交种——黄松,针时呈黄绿色,冬芽灰褐色,树干较直,生长较快。
〔火炬松〕
火炬松原产美国东南部。民国37年(1948年),省立第二衣区林场(今泾县马头林场)引进火炬松种子2.8升,育苗310棵。同年,省立第二农区林场下一采石林场(今马鞍山市林场),亦引种栽培。两场保存当年引进栽培的火炬松林900株,生长良好。自1973年起,安徽从荷兰、加拿大、美国引进火炬松种子,在江淮丘陵的滁县,巢湖、六安三地区和沿江江南低山丘陵地区育苗造林,幼林生长良好,已成为丘陵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湿地松〕
原产美国东南部。民国37年(1948年),省立第三农区林场,引进湿地松种子17.6升,撒播育苗,产苗676株。同年,省立农林试验总场引种湿地松种子50磅进行育苗,省立第二农区林场——采石林场亦在同年引种湿地松。据马头和马鞍山林场统计,现在尚保存当年引种栽培的湿地松林2900余株,生长良好。自1973年起,从荷兰、加拿大、美国引进湿地松种子在江淮丘陵的滁县、巢湖、六安三地区和沿江江淮低山丘陵育苗造林,幼林比马尾松牛长快,已成为丘陵地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华山松〕
华山松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用材树种。水平分布较广,垂直分布在1400~3300米之间。安徽虽属华山松自然分布区范围,但至今尚未发现天然林。1962年,歙县石门林场引种华山松,栽植在海拔1100米的山顶上,15年生华山松平均树高5.28米,平均胸径10.34厘米。霍山县茅山林场在海拔700米山地上栽植的华山松,生长良好。
〔雪松〕
原产喜马拉雅山的西部。安徽于30年代开始引种,现全省各地均有栽培。雪松为常绿乔木,生长迅速,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和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安徽引种栽培的雪松多在城镇公园、街道两旁、机关和学校庭院,用以美化环境。滁县琅琊山的一株40年生雪松树高19.6米,胸径40厘米,材积1.8081立方米。宿县镇町寺林场的一株26年生雪松,树高15.6米,胸径38厘米。
〔水杉〕
水杉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稀有树种,民国37年(1948年),安徽屯溪林场(今博村林场)自四川引种育苗550余棵。1954年,南京林学院郑万钧教授携带数棵2年生水杉苗栽植于琅琊寺院内大殿后,现两株水杉长势旺盛,1980年测定,27年生,树高26.5米,胸径51厘米,单株材积2.7067立方米。1953~1960年,相继引种于合肥、芜湖、淮南、黄山、霍山等地。1972年以来,沿江圩区和低山丘陵区广为栽培,尤以沿江地区的当涂、东至等县和江淮丘陵的全椒、来安等县栽培水杉面积较大。淮北地区各地也引种栽培水杉,尤以淮河、颍河、浍河等两岸冲积土地方的水彬林生长最好。早期引种的水杉于1974年后陆续开花结实。
〔池杉〕
原产北美沿海平原的池沼和低湿地,1954年引入安庆,嗣后,长江两岸一些县、市以及淮北的凤台、阜阳、涡阳、固镇等地相继引种栽培。安庆市菱湖公园有一株25年生池杉,树高14米多,胸径39厘米。1972年,东至县香口林场从湖北引进池杉,造林393亩,1976年在长江滩地栽植的26亩和在水库淹没区栽植的12亩池杉,虽遭受1976~1977年连续两年大水,淹没35~43天,生长停滞,顶梢部分枯死,洪水退后,又抽新梢,恢复生机。1984年测定,平均树高5米,胸径8厘米,最大株树高9米,胸径15厘米。天长县于1975年引种池杉,80年代初大力发展造林,至1984年,全县营造池杉成片林3200亩,池杉和粮食作物间种面积达12000亩,四旁栽植他杉40万株。1984年9月,省林业厅在天长县召开池杉造林现场会议,动员全省水网地区发展池杉林。
〔悬铃木〕
亦名法梧。安徽约在20世纪初引入,泾县马头林场有50~60年生的二球悬铃木大树。肥西县有一株50多年生悬铃本,树高21米,胸径90.8厘米。目前安徽各地广泛栽植,列为行道树和庭园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1978年春夏之交,省林业工作者魏思远发现省人民政府南门西侧路北行道树第二株法梧结果极少,树干通直无虫疤,枝粗角度小,叶大而厚,落叶时间迟,生长快,1985年合肥市园林研究所研究人员采集这株优良法梧种子和枝条进行育苗造林和嫁接繁殖。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大门外西侧行道树第一株法梧树,也是球果极少的优良品种。
〔杨类〕
安徽自然分布的杨类树种有小叶杨、响叶杨和毛白杨三种。50~60年代,先后引进推广美杨(又名钻天杨)和加拿大自杨,均因病虫害严重,大部分地区已经淘汰。60年代末,淮北地区引进河南中牟县选育的大官杨(系以小叶杨为母本,美杨为父本的天然杂交种)。大官杨育苗简单易行,苗期生长旺盛,造林成活率高,适应性强,群众乐于栽植。70年代初,阜阳、宿县两地区广泛栽植大官杨,共栽4亿多株。在此期间,江淮地区也引种推广大宫杨绿化“四旁”。大官杨速生期短,易罹病虫害,如栽后管理不善,三、五年后就出现“上焦梢、下弯腰、中间鼓个大虫包”的衰败现象。1975年以来,安徽引入国内外杨树纯种、变种、栽培种、无性系等50余种;国内自然类型和自然杂交种12种;人工杂交类型70多种。先后在合肥、淮南、滁县、宿县、固镇、涡阳等地建立杨树品种园。据林业工作者对各地杨类树种生长情况的调查资料分析比较,生长快、抗病虫害力强的杨树品种有沙兰杨、德杨153、意大利杨214、72杨、69杨、63杨、波兰15号杨、晚花杨272、健杨、新生杨、群众杨、包头白等。80年代初,淮北平原和长江洲滩地带广泛栽植意大利214、63杨、69杨、72杨、沙兰杨等。
〔大王松〕
原产北美。民国22年(1933年)由传教士们自美国带来少量种子,在屯溪天主教堂的后山(今华山宾馆)培植一些小树,抗日战争时期,曾移植数株于屯溪公园(今屯溪市园林局)。50年代初期,山上所栽植的大王松已消逝无踪;公园内也仅幸存一株。1985年调查测定:树高13米,胸径1.1米,冠幅5.6×4米。主干圆满,端直挺秀,气宇轩昂、粗枝虬旋,长叶披垂,潇洒入画,引人瞩目。1983年的一次大雪,把树梢压断1米多长。泾县马头林场于40年代引种栽植的湿地松、火炬松林内,也偶见有大王松单株。
〔白皮松〕
原产我国西北,分布于秦岭及黄河流域各地。徽州地区本无此树,1920年,旌德县凫阳村一名叫“五百万”的商人,引种一株在庭院内,现己60余年,1950年后为斐全贵所有。树高9.5米,胸围87厘米,枝下高2米,上长6个主要侧枝,树冠卵圆形,冠幅4.7×6.3米。树干圆满通直,枝叶较稀,树皮灰白色,裂成不规则鳞片状脱落。
〔日本柳杉〕
原产日本,旌德县南关乡汪公庙有一株日本柳杉,系150多年前引种栽植,70年代末测定:树高25米,胸径96厘米,枝叶生长茂盛,惟主干8米以下部分已呈空心。50年代以来,各地城市公园先后引种栽培,生长良好。
〔落羽杉〕
原产北美。1957年引入淮南,20年生树高8米,胸径21厘米。此后,淮河以南各地均有引种栽培。
〔日本扁柏〕
原产日本。黄山树木园于1965年引种栽培,16年生树高7~8米,胸径9~13厘米。徽州地区林科所在低山丘陵栽植的日本扁柏,6年生树高1.8米,基径4.5厘米;1978年夏季大旱时期受到严重灼伤,叶部枯焦达40%左右。它的变种云片柏、凤尾柏、孔雀柏相继引入江淮丘陵和淮北平原,多用于园林绿化。
〔日本花柏〕
原产日本。黄山树木园于1965年引种栽培,16年生树高8~12米,胸径18~30.2厘米。它的变种线柏、绒柏相继推广到安徽各地,用于园林绿化。
〔铅笔柏〕
原产北美。常绿乔木,树冠圆柱形,是良好的用材和庭园绿化树种。南京于本世纪20年代开始引种栽培。1973年,萧县凤虎山林场从南京引进少量种子育苗,在石质山地造林300多亩。80年代初,许多石质山地的地方和园林单位纷纷到萧县采购铅笔柏穗条和种子培育苗木,营造铅笔柏林。萧县凤虎山林场也因成功的营造成片铅笔柏林而闻名全省乃至全国。
〔核桃〕
原产我国新疆天山北坡和伊朗一带。1958年以来,安徽先后从河北、甘肃、新疆、陕西等省区购进150万公斤核桃种子,1960年在亳县建立核桃林场,营造核桃林7万余亩,现保存23313亩,1971年开始试花结实,年产核桃30万斤左右。
〔薄壳山核桃〕
原产美国。民国19年(1930年)左右引入舒城、合肥等地。舒城城关纺织厂院内(原福音堂)一株薄壳山核桃,是民国21年引种的,树高20米以上,主干高5.2米,胸径38厘米,冠幅18×22米。皖南博村林场大院内的一株薄壳山核桃,系民国37年由南京引进20粒种子育成16株苗,栽植于院内,迄今仅存一株,树高22米,胸围1.47米,枝下高4.1米,冠幅13×15米。1963年开始结实。1970年获得种子6.6斤(945粒)。1972~1977年,每年平均产果4斤左右。徽州地区林科所于1975年自博村林场采收1.6斤种子,育成第一代幼苗100余株,定植后,生长迅速,比当地山核桃成活率高,抗旱力强、生长快,平均高度相当于本地同龄山核桃2倍以上。1978年在遇到百年罕见的大旱和高温情况下,生长仍很旺盛,未见灼伤和旱死现象。
〔油茶〕
清乾隆元年(1736年),祁门县盘舍口人从江西浮梁县带来油茶种子,试种成功后,广为栽培。1974年以来,徽州地区林科所,歙县特用经济林场和黄山树木园先后自南方各省引进浙江红花油茶、广宁红花油茶、腾冲红花油茶、宛田红花油茶、攸县油茶、小果油茶、博自大果油茶、岭溪软枝油茶和越南油茶等。1976年,徽州地区林科所引种的攸县油茶,生长较好,抗逆性强,开花早,栽培第二年有10%开花,1979年80%以上汗花。
〔油桐(千年桐)〕
休宁县岩前乡南山坞村于民国20年(1931年)引入千年桐,现存的最大植株高达9米以上,胸径22.2厘米。屯溪市占川乡摇干村,于民国21年(1932年)从江西婺源县引入千年桐,民国32年(1943年)采种直播造林,现存的千年恫树高7~9米,胸径25厘米,冠幅6×8米,1979年每株获得果实50~150个不等。
〔油橄榄〕
原产小亚细亚。远古时代由希腊人引种传播到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1963年黄山树木园开始引种,由于冬季低温,未获成功。1972年以后,宿松、东至、含山、当涂等地有30个单位引种试验。宿松县林场,含山县苍山林场等单位引入的油橄榄曾开花结实。
此外,安徽于1950年以来,先后从国外引种的墨西哥柏(速生柏)、意大利圆柱柏、美国扁柏、落羽杉、北美鹅掌楸、美国白腊、欧州白榆、羽叶槭等;从四川、云南引入的四川塔柏、重庆柏,四川桤木、川楝以及滇楸等针、阔用材树种,在局部地区表现生长良好。还相继引种文冠果、扁桃等本本油料经济树种。沙河集树木同引种的文冠果,4年生时,平均树高1.3米,平均地径4厘米,已开花结实。
二、古树名木
安徽各地都保存有百年以上的占树名本。据徽州、滁县、六安、安庆、宿县、阜阳等地区和其他地区部分县的调查资料统计,全省古树名木有2000多株。其中徽州地区有占树名木574株,隶属42科、115种。
〔银杏〕
早在2亿多年前,银杏类植物遍布世界,由于第四纪冰川的浩劫,使得银杏家族中众多成员都变成了化石,惟独银杏在我国幸存下来。安徽现存百年以上的古银杏有200多株。其中年龄最大的要数寿县报恩寺(今寿县博物馆)大雄上殿前的古银杏,据考证,该树为唐贞观年间所植,距今已有1320年。东侧一株,树高12米,胸径101匣米,冠幅81平方米,民国时期曾遭雷击;西侧一株,生长高大,枝时茂盛,树势雄伟壮观,树高21米,胸径159厘米,冠幅331平方米。其次为歙县富乡唐模村一株,相传早年树上曾挂过“唐朝古树,不得侵犯”的木牌,距今约有1200多年树龄,树高21.5米,胸围7.9米,树冠覆盖面积约1000平方米。旌德县孙村乡管家村村中有一棵古银杏,树高35米,胸围6.4米,大树周围萌生九株小银杏,每株高20多米,胸围90~150厘米,如同一母所生9子,欢聚一堂,亲密相处;据传这株古银杏树,有时夜间还能发出“荧光”,材民们历来视若“神灵”。
〔樟树〕
歙县漳潭乡漳潭村的一株古樟,树高26米,胸围9.2米。四大主枝耸插蓝大,庞大的树冠浓荫蔽日,盖地1850平方米,气势磅礴,甚为壮观,《安徽画报》和安徽电视台已将它的照片编入画册。歙县城关镇南源口乡王村、茂材的两株古樟,葱笼吐翠,遥相对峙。其中最高一株树高35米,胸围6.9米,其主枝基围达2米,树冠覆地面积1300平方米。
〔圆柏〕
安徽各地百年以上的古圆柏有数十株。宿县曹村区闵祠院内的古圆柏,传说为春秋时代闵子骞手植,遂被称为“闵柏”。树龄约2500年,树高16米,胸径1.3米。“文化大革命”中,“闵柏”被锯掉两大侧枝。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闵祠和古柏列为文化古迹,宿县绿化委员会于1980年拨出专款,指派专人,对古柏加以保护。现在,这棵古柏枯本逢春,新枝争荣。
〔柳杉〕
休宁县龙田乡梧田材路旁耸立八株巨大的古柳杉。相传为南宋时程姓所植,距今已有800余年。其中最大的树高33.6米,胸围6.55米,最小者也高达25米。它们棵棵圆满通直,树叶青翠。歙县呈坎村石步坑村对面山上海拔420米处有一棵大柳杉,树高21.3米,胸围4.52米,树龄400余年。曾遭雷击,树顶受损,树干空心,枝叶仍很茂密,结实累累。据当地居民传说,明代严嵩之子严世华与墨商罗小龙(歙县呈坎人)在京城结拜兄弟,在严嵩犯罪后,严世华和罗小龙逃回呈坎,隐居于“营安馆”,在馆内栽植这株柳杉。现在“营安馆”已成废墟,而这棵柳杉却保存下来。
〔罗汉松〕
安徽各地的罗汉松均系人工栽培,未见野生植株,古树不多。绩溪县上庄乡上庄村,是胡适的家乡,他的氏族祠堂院内,生长着一株百年以上的罗汉松,村人称之为“胡氏”罗汉松。树高8.2米,胸围1.8米,主干高2.5米,6根侧枝相对而出,形成六角亭形的奇特树冠,冠幅9.3×6.2米。它是当年建造饲堂时,胡适的前辈从歙县挖掘一棵幼苗带回栽植的,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树体苍劲古朴,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年年开花结实。
〔中槐〕
安徽各地广泛栽植,占树亦多。宿县萧柳材宿灵公路南侧有一棵古槐,树高8米,胸径84厘米。相传唐时罗成在此树干上拴过马,秦琼在此树上挂过锏,故当地人称为“唐槐”。宋置灵璧县,此槐在宿灵两县交界处,后划属宿县(今宿州市)。是时,灵璧县在唐槐东亦栽一槐,称为“灵槐”。两槐之间,建一“宿灵庵”为两县之界。民国28年(1939年),风折“灵槐”,庵亦倾圯,唐槐幸存。1965年主干高1米处出现一朽洞,渐可进人。1983年冬,一精神病患者来此树洞避寒,因生火取暖,烧着洞壁,火虽被群众扑灭,然树干内已烧成2米高的深洞,现此树的东南侧枝已枯死。
〔南方红豆杉〕
又称美丽红豆杉、杉公子、海罗松,因其木材为血红色,黟县人称之为“血柏树”。徽州地区有红豆杉占树20余株,其中个数以上属于南方红豆杉。休宁县白际乡项山村有一株南方红豆杉,干粗数抱,冠如华盖,遮大蔽日,树高30.4米,胸围4.4米,比《中国植物志》记载的最大的红豆杉还要大。
〔高山柏〕
黄山北海狮子林寺庙遗址旁生长着一株高山柏古树,树高3.1米,基围1.1米,冠幅7.8×7.3米,树龄逾千年。高山柏体内含有芳香物质,寺院僧侣曾用此劈成小片,在佛像前焚烧以代檀香,青烟缭绕,幽香扑鼻,故民间又称之为“香桧”。这株古老的高山柏数条枝干匍匐横展,盘亘曲折,宛如虬龙蟠旋;侧根基邻裸出地面,状似龙爪;树皮斑驳恰似龙鳞;弯曲的新枝犹如龙须,有呼之欲出之感。它那萧洒自然,苍劲绝妙的英姿,为黄山胜景中的奇葩。
〔厚壳树〕
宿县浍河南岸的戴庵村三贤庙遗址,生长一棵古树,树高10米,胸径31厘米,树龄400年以上。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不识其为何树,因树结红色果实,村民便称之“红果树”。1983年,经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科技人员鉴定为“厚壳树”。厚壳树产大别山和皖南山区,江淮丘陵的皇甫山、琅琊山和庐江等地也有分布,多散生于杂木林中。淮北有此树极为珍贵。这棵树所在地——“三贤庙”,是供奉陈胜、吴广、葛英三贤(庙内有“三贤”塑像),庙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庙毁树存至今。
〔白腊树〕
宿县镇头寺院东水洼中,生长一棵大白腊树,树高12米,胸径55厘米,树龄百年以上,堪称安徽“白腊之王”。
〔柘树〕
宿县大泽乡涉故台前一株老柘树,枕台斜卧,状似虬龙,因名之曰“柘龙”。此树不知何时所植,已数度死而复生。据传此树每百年左右枯朽、复生一次,每到枯朽期,均从主干胸高处枯朽,然后又在枯朽干旁萌发新枝,并逐渐长成新的主干和峥荣的枝叶,依旧枕台斜卧。
〔黄连木〕
安徽各地均有分布,古老的大树亦多。歙县潜口乡竹坞村边海拔180米处,有一株人黄连木,树龄近400年。寿县八公山乡郝圩村关庙两稻场旁有一株大黄连木,树高14米,胸径88厘米,树冠覆盖面积484平方米,树龄约125年。树冠庞大,长势旺盛,在平坦的淮河边极其醒目,航行于淮河的船只,均以这株大树为航标。
〔苦槠〕
苦槠广泛分布于皖南和大别山区,常见有数百年生的巨大古树。祁门县凫丰乡同意村口海拔220米处有一株400年的“苦槠王”,树高29米,胸围7米。因树龄过老,树势衰退,主枝枯死。但所存的活枝,依然繁茂,年产果达20公斤左右。黄山市(1983年前为太平县)大桥乡施家垄村一株200多年生的苦槠,树高16米,胸围3.03米,相传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与清兵对峙于此,太平军中一将领误杀无辜,怀着无比内疚的心情自杀于这棵苦槠树下。村人为了纪念他的忠义行为,将此树保存至今,以作纪念。
〔皂荚〕
全省各地均有栽培,保存皂荚占树亦多。歙县丰乐水库边有一株大皂荚树,树高27米,胸围5.2米,曾因雷击引起火烧,如今树干虽残,但枝叶仍很茂盛。休宁县齐云山下马路村,也有一棵古皂荚,树高16米,胸围3.2米,树冠钟形;传说明代齐云山有一丁姓道士,某夜路过此处,见树下亮光四射,拾一金蟹而致富,于是家产万贯,被称为“丁百万”;从此丁道士家香火日盛,并对此树加以保护。树龄约200多年。
〔木〕
黄山市(即原太平县)龙门乡东坑村米兰坑的缓坡上,有一株200多年生的古木,树高6米,胸围1.6米,冠幅17×14米。大枝呈“丫”状斜展,均匀,枝繁叶茂,浓荫如盖,恰似一把撑开的巨伞。木叶小,四季青翠,花白色,簇状排列,枝干扭曲,是制盆景的好材料。1985年,全国盆景展览评奖会上,安徽有一盆题名为“新安枯笔”的木桩盆景,被评为一等奖。
〔迎客松〕
黄山风景区玉屏楼前东侧,文殊洞之上的青狮石旁(海拔1670米),挺立一棵黄山松,树高9,91米,胸径64厘米,枝下高2.5米,约800年。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地欢迎五湖四海的宾客来黄山旅游。姿态苍劲,绿叶如盖,刚毅挺拔,彬彬有礼,形象可爱。民国18年(1929年)《黄山指南》首次称之为“迎客松”。迎客松是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广交友谊的象征,蜚声中外。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它的形象制作的。我国领导人曾在人民大会堂的巨幅《迎客松》画前,接见过无数友好使者,同世界各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0年大雪,迎客松的倒二枝因雪压受伤枯死。1984年1月17~19日,一场罕见的大风雪袭击皖南,迎客松厚雪压顶,濒临枝断树倒之灾,危在旦夕。黄山管理局立即组织了一支由干部、工人警察和医生等30多人组成的抢险队,他们冒着风雪,奋不顾身,为迎客松搭起一座30米高的支护架,保住了迎客松。
〔凤凰松〕
九华山慈修庵前有一棵树形类似凤凰的黄山松。树高8.27米,胸围3.1米,冠幅13×18.5米。在主干2.7米处分为五枝,一枝昂然斜伸,其余四枝平展四射,前高后低,宛如凤凰头尾和两翅,酷似一只引颈展翅欲飞的凤凰,因此而冠名为凤凰松。凤头高8.27米,凤翅长19.7米,凤尾长9.7米。黄山海心亭东百米处也有一棵风凰松,地径30厘米,在树高40厘米处分为两条枝干,继而又分为四股平整枝丫,恰似风凰头尾和两翅,是黄山十大名松之一。
〔黑虎松〕
黄山北海至始信峰盆道口挺立一棵古松,高15米,胸径65厘米,冠幅投影约100平方米。传说早先有一僧到狮子林,忽见一黑虎卧于松顶,后黑虎不知去向,只见高大的松树。该松枝叶苍翠,干枝气势雄伟,一派虎气,因此冠名为黑虎松。
〔宋时梅〕
和县南义乡丰山杜村保存着一棵宋时梅,树高5.5米,冠幅7.55平方米,单瓣花,花疏,花期三月中旬,果实小而甜香。宋时杜默辞官回乡前,买了6株梅花带回丰山杜村亲手栽植,并作诗铭之:“手植梅花浪得名,名花与我是门生”;“何必寻梅向远方,阿家墙畔水之旁”。迄今900余年。1983年3月,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曾派人到和县丰山杜村考察“宋时梅”,认为此梅是杜默手植。并认为此梅不是“半枝梅”,品属果梅,花态呈蝶形,称“玉蝶梅”。
〔三潭枇杷〕
枇杷为蔷薇科枇杷属常绿小乔木,系我国亚热带地区主要果树之一。宋代《新安志》(1179年)记载歙县有枇杷,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徽州地区大面积栽培枇杷始于清代初期,当今已把它列为徽州“四大名果”之一,加以发展。1949年以来,淮河以南各地选择枇杷为园林绿化树种引种栽培。歙县新安江畔的绵潭、漳潭、瀹潭三个村,所产枇杷果大味美,肉厚质嫩,远销香港和上海、杭州等地,从而“三潭枇杷”闻名中外。1985年,枇杷林面积达5600余亩,年产量250万公斤。据调查,“二潭枇杷”有17个品种,主栽品种有大红袍,光荣、朝宝、长柄扁核、短柄扁核等7个。其果形有园球形、卵形、扁球形之别;果皮颜色有登黄、淡黄之分;果肉有橙色、白色两种。三潭枇杷古树并不多见。在瀹潭毗连的雄村乡富岱材村边,有一株“枇杷王”,树高6.8米,基围1.75米,这株百余年的古树,枝繁时茂,结实累累,年产鲜果150公斤左右。
〔山茱萸〕
歙县金川乡外东山村有一株古老苍劲的山荚萸大树,高9米,基围4.1米,冠幅11×14米,数干丛生,雄伟壮观。据考证,树龄已有200余年。年产鲜果150~200公斤。
〔气象树〕
和县古杨区高光乡高膝村生长一株约500余年的黄果朴,树高10米,胸围3米,冠幅26米,根蔓延四周达40多米,枝时繁茂,苍劲挺拔。据当地人讲:该树具有预测旱涝天气之功能,每年春大树木萌发新叶之际,某一方向侧枝迟迟不发新叶,即预示所向的地方当年将发生干旱,迟发新叶的枝条越多,旱情愈烈,群众又称之为“气象树”。80年代初,省气象部门组织气象、农、林科学技术人员前往现场观察研究,尚无圆说。歙县岩寺乌石村有棵古枫场,树高26米,胸围4.2米,据说系明代建村时所栽。该树长有18个粗大枝杈,号称“十八罗汉”。相传它能预测丰歉年成,盛花之年预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之则为歉收之年。
〔异萝松〕
黄山云谷寺遗址前有两株奇特高大的古树,树形雄伟壮丽,气宇轩昂。它们同有一种奇特现象,即同一株树上长有两种枝干和两样叶子,既有针叶又有阔叶。每年7~8月,长有阔叶的枝头上开放出一簇簇鲜红色的小花,入秋后,墨绿色的枝叶丛中又挂上星星点点的小红果。过去由于科学水个所限,缺乏植物分类知识,人们便把这两株同科异属的古树统称为“异萝松”。通过植物学家考证,一为华东黄杉,二乃南方铁杉。两树树体上之阔叶、开红花、结红果者是一种寄生植物,名为华中桑寄生。
〔连理松〕
黄山始信峰道中,有一棵奇松(黄山松)拔地而起,一根两干,并蒂并肩,直至顶端。清人戴友衡有诗:“狮子峰上连理松,柯交叶互碧重重。为怜同气难分剖,纵使风来不压龙”。
〔辕门松〕
黄山卧云峰东隅,有一棵奇松(黄山松)主干挺直,顶如伞状,另伸一干,形作倒“U”状,宛如古时官署中的辕门,故称为“辕门松”。
〔相思树〕
铜陵县凤凰山下的相思河两岸各生长一株树龄400余年的枫杨,树高25米,胸围分别为3.5米、3.7米,两棵树枝稍隔河相接,相依相偎,合为一体,人们称为“相思树”。
〔半棵树〕
黟县栾村李姓古墓的山坡上,有一株奇特的古树,村民你它为“松砣树”。传说:“此树稀有,世界上只有三棵半树。外国有两裸,月亮上有一棵,还有半棵树就生长在栾村”。并说:“这种树很难栽活,当时这半棵树还是李氏祖先聘请西班牙人来栽活的,从此再也无人栽活”。栾村的神奇“半棵树”为落叶乔木,高20米,胸围1.8米,枝条密集丛生,幼枝有绒毛,时卵形或长卵形,基部近于心脏形,表面暗绿色,背面密生绒毛;花梗、花萼均披有绒毛;果实外形近似苹果,芳香可食。根据它的形态特征,经查证为蔷薇科属的,别名木梨,原产中亚细亚,古代通过丝绸之路引入我国,现已成为西北地区常见树种,江南罕见。此树系黟县栾村人在清代外出西北经商带回定植于此,距今己有一百多年了。研究证明,之所以形成“半棵树”,是因树的后方有一道石砌的高,上生长着红豆杉、苦槠、刺楸等数棵高大乔木,浓荫如盖,遮住阳光,抑制着北面枝条的生长。是阳性树种,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其树冠、枝叶向南面空间伸展,树干倾斜,顶端极度偏冠,只露半边树体,这就是栾村“半棵树”的成因。
〔四体相融的古柏木〕
祁门县闪里乡柏里村口的南端有一株四干合抱相融的参大古柏木,树高28米,胸围4.7米,冠幅覆地面积244平方米。据《祁门县志·民族考》记载,南宋淳年间(1241~1252年),万七进士之子迁居柏墩(今柏里村)时,该村遂因树而命名,以此推算,这株古柏木至少已有70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