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枣子
枣子是果中珍品,味甘美、养分高。安徽民间大人、小孩素爱生食鲜枣、红枣,更爱吃经过加工的蜜枣、浆枣。群众利用房前屋后隙地广泛栽植枣树。民国《安徽通志稿·物产考·植物》篇就有“皖地处处产枣”的记载。据近年来林业工作者调查,安徽各地均有枣树分布,共有27个品种,其中有刺枣15种,无刺枣10种,葫芦枣2种。不同品种的枣树结的果实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品质,有的适宜于生吃,有的适宜于加工,有的生吃、加工均可。安徽枣子加工的果品有蜜枣、红枣、干枣、鸟枣、枣泥、枣酒等。其中产量最多、销路最广的是金丝琥珀枣(原名徽枣),相传古时歙县城外一座古庙周围有几株枣树,和尚把吃不完的青枣兑进蜂蜜煮熟,然后烘干,保存起来作茶点,故名蜜枣。此法传至宣城县水东地区后,制作技术有所发展,逐步形成具有金丝细缕、核小肉厚、脆酥甜美、色似琥珀、外形扁平等特色的蜜枣,取名为金丝琥珀枣。到清代时列为贡品,闻名中外,之后,金丝琥珀枣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遂成为安徽传统产品。1949年以前,年最高产量为76.5万公斤。1950年生产出蜜枣38.5万公斤。70年代后,宣城、歙县、郎溪、繁昌等县均生产金丝琥珀枣。宣城水东乡有枣园2200亩,枣树6万株,蜜枣加工厂21座,年产蜜枣60万公斤。1983年,全省生产金丝琥珀枣100万公斤,价值500万元。蜜枣中的无核天香枣是安徽又一传统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取出枣核费工,成本高,一度停产,1979年恢复生产,由于糖多不能受热、受湿,贮藏困难,故而产量不高。红枣营养丰富,安徽民众常作干果食用或作药补,或用红枣煮粥食用以资安神养脾,常有人以红枣为礼品赠友。安徽南北均有加工红枣传统,现在,江南以加工蜜枣为主,加工红枣者很少,淮北阜阳地区多加工红枣,供不应求。
二、柿子
安徽南北各县均有柿树分布,以临泉、砀山、萧县、宿县、亳县、蒙城、歙县、泾县为最多。据阜阳地区林科所近年调查,柿树主要品种有28个。其中临泉县杨桥区罗庄乡郭郢一带的柿子,皮薄而肉红、味甘美,核少或无核。早在明朝就作为贡品,故称贡柿。各地鲜柿多为涩柿,经过用“染”法脱涩的柿子,味甜而脆,俗称染柿,合肥地区叫懒柿;也有用“烘”法去涩,使柿果变软,俗称烘柿。安徽民众喜爱生食这两种柿子,而柿饼更为群众喜爱。柿饼生食甘甜味美如蜜,柿饼上的白霜含有甘露糖,有消炎作用,将其涂于患处,可促使伤口愈合,有治喉痛及口癌的作用。淮北、皖南均有加工柿饼的传统,1949年前,全省最高年加工柿饼300万公斤,1950年加工柿饼200万公斤,之后,柿饼年产量徘徊在150万公斤左右,1985年,柿饼产量达300万公斤,产值1200万元。
三、板栗
板栗种仁含有蛋白质、脂肪、糖及淀粉、粗纤维、灰分等,营养价值很高,可鲜食、炒食、煮食和制造各种点心。皖南、大别山区均产板栗。其中广德出产的板栗,品质优良,清嘉庆年间,列为“贡品”。1950年,全省产板栗90万公斤,之后,淮河以南地区栽培了很多板栗树,金寨等贫困山区县把发展板栗列为脱贫致富的重点项目。1983年,全省产板栗6663吨,除内销外,出口1089吨,远销日本、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创汇90万美元。鲜板栗生吃,香甜爽脆,风干后生吃,甜度更大,板栗烧鸡、烧肉,栗香与肉香相合,又鲜又甜,老少皆宜。每逢中秋佳节,群众常以板栗烧鸡作为佳肴,因而每在中秋节前,市场板栗销价昂贵。糖炒栗子(用洗净的砂子和治糖炒栗),则是最普遍又最具特色的吃法。1985年,全省有板栗林23.41万亩,产板栗4080吨。
四、香榧
香榧是皖南山区特产干果之一。古名“赤果”。炒熟食之,香脆可口,种仁含油量达51%,是高级食用油。安徽各地很少用于榨油,多作食用。安徽香榧树主要分布于黄山山区西南坡的黟县、休宁、歙县三县交界处,方圆约25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心产区为黟县泗溪乡双联村,休宁县儒村乡里仁村,歙县岗村、小乡等。其次,分布于宁国县胡乐区的宜龙、南坂、上门等乡。霍山县马家河和舒城县小涧冲还有野生香榧树。据1957年《皖南特用林产品及其收购情况表》记载:1949年以前;皖南香榧历史最高产量12.5万公斤,1950年、1951年两年平均产香榧3万公斤左右,1985年产6.15万公斤。其品质最佳者为休宁县所产的金榧。1949年前,在法文、英文园艺书籍中介绍了“休宁金榧”的优点,称为世界著名良种。现有香榧品质最佳者有黄山市(原太平县)樵山乡团龙村的“神仙榧”和黟县万春庵的“和尚榧”,果实圆小,实心,果衣(内皮)极易脱落。安徽上市的香榧都是经过炒制而成,共有二种。一是在炒的过程中加食盐,简称椒盐香榧,二是不加食盐,简称淡制香榧。安徽香榧计有大园榧、小园榧、木榧、长榧、羊角榧、转筋榧等7个品种。
五、核桃
核桃亦名“胡桃”、“壳桃”,安徽原产的核桃树,多为野生,壳厚仁少,用锤敲方能砸破种壳,群众称为“铁核桃”,出仁率只有20%左右。50年代末,安徽从河北、新疆、北京、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7省、市(自治区)收购良种核桃(出仁率40~50%)300多万斤,分发各地育苗栽培,1960年于阜阳地区亳县建立一个专营核桃的林场——亳县核桃林场,共营造核桃林7万余亩。1963年,内涝积水淹死核桃树2.4万亩约65万株,因经营管理粗放,导致部分林木生长不良,现保留2万多亩核桃林,采取开沟排水、降低水位、增施绿肥、加强抚育等经营管理措施。1983年,全省产核桃41.5万公斤,其中亳县核桃林场30万公斤。1985年,该场核桃产量下降到9.48万公斤。
六、山核桃
山核桃,群众叫小核桃,与核桃同为胡桃科而异属,全世界21种,中国只有1种。安徽南部各县都有分布。以宁国、绩溪县为著名产地,其次是黄山、歙县、旌德等市县。据省林业厅1957年编的《皖南特用林产品及收购情况表》记载,1949年前山核桃最高年产量60万公斤,1950年仅产5万公斤。1985年全省共有山核桃林约2.7万亩,采集山核桃94.5万公斤,其中,宁国县76万公斤,绩溪县13.4万公斤,歙县5万公斤,旌德1万公斤。宁国出产的山核桃,以“薄壳子”品质最佳,粒大壳薄,仁肉饱满,为山核桃中的良种。宁国山核桃是安徽传统畅销物资之一。
山核桃果仁是营养价值极高的佳品和名细糕点的佐料。民国25年(1936年)《宁国县志》记载:山核桃“小而圆,内似核桃,能榨油,壳可助火”。山核桃加工方法与香榧相似,先预热砂粒,后投种实共炒。如制椒盐小核桃,也要分次共炒,第一次炒热后,投入盐水中均匀侵透,取出晾干再行第二次共炒。它与香榧加工的不同点,是山核桃比香榧多投盐水一次,与砂共炒3次。这是因为山核桃壳较香榧壳厚,一次盐水难以浸透,至炒熟后即为成品,放干燥处贮存,分批投放市场。
七、猕猴桃
猕猴桃,亦名“羊桃”、“杨桃”,因猕猴爱吃此果而得名。因侨植国外,故又称“中华猕猴桃”。猴猕桃果实圆形或椭圆形,果皮黄褐色,有许多棕色小点,果肉黄绿色或淡绿色。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磷、钾、钙、铁、镁等矿物质。维生素含量很高。安徽产的毛花猕猴桃和狗枣猕猴桃,100克果肉含维生素c1000毫克,是苹果20~80倍,比梨高30~140倍,比柑桔高5~10倍。猴猴桃味甜而酸,清香而多汁,其鲜果现为欧美国家高级餐桌上必备的珍品,号称“水果之王”。除鲜食、菜食外,还可制成糖水罐头、果汁、果酱、饮料、果酒等。
安徽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都有野生猕猴桃分布,是全国重要的猕猴桃产区,以黄山地区所产为胜。民国23年(1934年)《安徽通志·物产考·植物四·果部》载:“皖地以黟县产者为著”。1979年,安徽屯溪市罐头食品厂首先在歙县建立猕猴桃苗圃,继而在休宁、绩溪、屯溪等县市建立猕猴桃人工栽培基地,共营造猕猴桃林560亩。1981年,安庆胡玉美公司罐头食品厂出口糖水猕猴桃果片罐头12.18万公斤,屯溪市出口糖水猕猴桃罐头24.3万公斤。1983年,屯溪市罐头食品厂出口猕猴桃果片罐头23.3万公斤。1983年,安徽省猕猴桃工作会议统计,全省年产猕猴桃2000万公斤,而加工利用的仅200万公斤。黄山周围各县酒厂所酿造的猕猴桃酒的年产量为40~50吨。金寨县猕猴桃酒年出口5吨左右,1981年被评为六安地区和安徽省优质产品,荣获优质产品证书。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油料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