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油料类
一、油桐籽
油桐籽榨出来的油名桐油。桐油干燥炔、有光泽,不传电、不怕热、耐酸、碱、盐的腐蚀,在工业上用途很广。用桐油涂浸捕所工具、鱼网,可以保持原有的牢固性。用桐油制成的各种漆类,涂抹轮船的水下部分,可以防止海水的腐蚀。桐油制成的各种清漆和色漆,用于涂抹飞机的主要部件、汽车车身、火车车厢、各种机械外壳表层,各种木制家具、农具和乐器等,桐枯(即桐饼)富含磷、钾,100斤桐枯的磷、钾含量相当于19斤硫酸铵和8斤磷酸钙以及2.7斤氯化钾的总和,山区群众常作肥料用。
桐油是安徽传统出口物资。1940年,安徽产桐油479.5万公斤,1970年省粮食部门收购桐油302万公厅,1985年,全省产油桐籽350.8万公斤,其中,金寨县71.2万公斤,宁国县30.3万公斤,舒城县40.7万公斤,六安县28.5万公厅,霍山县24.5万公斤。
安徽群众将刚收下的桐果即行剥去外蒲的桐籽,叫作“血籽”;桐果收回经过一段时间,才将业已脱水的外蒲剥去的桐籽,叫作“黑籽”;黑籽脱去种壳的桐仁,叫作“白籽”。100斤血籽可出白籽75斤;100斤黑籽可出白籽80~90斤。安徽收购的油桐籽均为黑籽。
安徽栽培油桐以生产桐油为目的。1949年前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农民采取杉桐混交方式,获得油桐籽,杉木成林后,即行砍去油桐树,以致油桐产量极不稳定。1959年大造木本油料林和1976年后兴办油料林基地时,淮河以南各地以营造油桐纯林为主,油桐纯林便于抚育管理和采收果实,但在深山区,有的乡村依然实行杉桐混交。1976年全省油桐林面积达102万亩。80年代初,由于木制代用品增加,人造油漆工业的发展以及桐油收购价偏低等因素的影响,桐油销售量开始下降,油桐林面积随之减少。1985年,全省油桐林仅56.45万亩。
二、油茶籽
油茶籽榨出来的油叫茶油,是一种不干性油,耐贮藏。茶油色清味香,适用于调制罐头,可作机器润滑油、铁器防锈油;可制人造奶油、凡士林、生发油、肥皂、蜡烛、燃油和医药等。1949年前,皖南山区群众很少种植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常将茶油炼沸后食用。
安徽祁门县栽培油茶历史最早,距今已有600多年。抗日战前,皖南和大别山区均有分布,安徽最高年产油茶籽300万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重视发展油茶林,1958年,全省产油茶籽300万公斤,1978年茶籽产量上升到600万公斤。之后,由于油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菜油价格比茶油便宜,而且茶油苦涩加工不易,导致茶油销售困难,产量下降。1985年,全省有油茶林55.5亩,仅采收油茶籽384万公斤,其中:徽州地区175.2万公斤,六安地区135.6万公斤,安庆地区47.2万公斤,宣城地区18.6万公斤,巢湖地区3.9万公斤。
三、乌桕籽
乌桕籽外被一层蜡皮(柏白)可榨取桕脂,名皮油;脱去蜡皮的种子,叫“梓子”,能提取液体油,名青油。桕脂和青油为重要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皂、油漆和提取硬脂酸等。乌桕籽不剥蜡皮直接加工出来的油脂,叫“木油”,木油只能作制皂之用。
安徽各地均有乌桕树分布,皖南和大别山南坡地区群众喜欢在村旁、宅房、路旁栽培,部分山涧、河谷、堤岸有小面积片林。1949年以前,安徽最高年产皮油、青油330万公斤;1950年产198万公斤。1958年以后,大力发展乌桕林,60年代,全省年产皮油、青油600万公斤左右。之后,随着洗衣粉、洗涤剂等化工产品的兴起,影响了制皂业的发展,以致皮油、青油滞销。1982年,乌桕籽收购价格降低,产量随之下降,1985年,全省有乌桕林1.4万亩,采购乌桕籽166.5万公斤,出现皮油过剩青油短缺的现象,部分山区村庄在没有通电煤油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用桕籽油照明,这也是乌桕籽上市量少的原因之一。
80年代初,科学家研究表明,乌桕籽含有类可可脂,它是制造可口可乐的原料,开辟了乌桕籽利用新途径。1985年,霍山县动土兴建一座以乌桕籽为原料生产类可可脂的化工厂。
乌桕籽加工油脂量有“里十七、外十八”的说法,即100斤乌桕籽,可榨17斤青油、18斤皮油。这是最低产量。从安徽各地加工情况来看,100斤乌桕籽可出皮油25~26斤,青油16~17斤。
四、生漆
漆树树干的皮经切割后流出来的液体粘性物,叫“生漆”,又名“国漆”、“大漆”。是一种天然涂料,具有较强的耐水、耐热、耐磨、耐溶剂浸蚀的性能,安徽群众喜用生漆油漆家具。
安徽的舒城、金寨、潜山、太湖、霍山、岳西、宁国等县为生漆传统产区,漆树较多。1943年,全省产生漆62.7万公斤。以后,漆树林多次遭受破坏,生漆产量一落千丈。1976年,全省有漆树3600多亩,产生漆0.5万公斤。1978年后,生漆产区恢复发展漆树,生漆生产渐有起色。1985年,全省有漆树3.7万亩,采割生漆3.42万公斤,其中,六安地区2.11万公斤,安庆地区0.89万公斤,徽州地区0.2万公斤,宣城地区0.18万公斤,黄山市0.055万公斤,芜湖市0.03万公斤,巢湖地区0.02万公斤,滁县地区0.015万公斤。
五、山苍子
山苍子树的果实,含有芳香油脂,蒸溜出来的油,叫“山苍子油”,是提取高级香料紫罗兰酮的主要原料。具有杀菌、消毒、开胃、驱蚊等药用功效,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工业和医药卫生等方面。
皖南和大别山区均有山苍子树分布。其生产山苍子油以歙县为最多,其次为祁门、太平、青阳、泾县、休宁、广德、金寨、霍山、太湖、潜山、舒城等县。1959年,各地分布的山苍子树多为野生。1960年,歙县岩寺特种经济林场采取育苗、造林和移栽野生山苍子幼树的方法,变野生为家生的试验获得成功。
1957年前,皖南采摘的山苍子出售给上海加工,获利甚微,1958年歙县化工厂开始就地加工山苍子油,出售山苍子油,利润倍增。据歙县、祁门等地化工厂的生产经验,100公斤山苍子可蒸馏出山苍子油4公斤左右,内含柠檬醛80%左右,除提取紫罗兰酮外,还可提取维生素A。蒸馏后的山苍子残核,还可榨制成“山苍子核油”,它是制造肥皂和润滑油的良好原料。100公斤山苍子残核,可榨出20~25公斤的山苍子核油。山苍子油加工简便,开始时由化工厂生产,70年代后,社队企业也能加工生产。歙县于1960~1985年间共生产山苍子油67.06万公斤,其中1981年生产山苍子油7.26万公斤,是该县历年来山苍子油产量最高的年份。祁门县于1966~1982年间,共中产山苍子油3.55万公斤,其中1982年生产山苍子油5529公斤。1985年全省有山苍子林8.0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