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工业原料类
一、栓皮
栓皮,是从栓皮栎树上剥下来的树皮,具有比重小、浮力大、弹性好、不透水、不透气、耐酸、碱及对热、声、电绝缘等特性,是多种工业的重要原料。1949年以前,船上用的救生衣具、浮漂、军用火药库、冷藏车等用的软木板,广播室、电影院用的隔音板、软木砖,马达机器的防震垫板,化学工业的保温设备,以及药品瓶塞等,都是以栓皮为原料制作的。当时栓皮及其产品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安徽从北到南都有栓皮栎分布,以大别山区为最多。1949年以前,多作用材、烧材或培养木耳之用,1951年,大别山林管处工程师傅焕光等人在金寨县汤汇一带首次发现大片栓皮栎资源,建议开发利用改变栓皮工业依赖进口栓皮的状况。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接受专家意见,组织人员全面调查栓皮栎资源分布和蓄积量,同时在大别山区试剥部分初生栓皮送上海厂家试用。通过试验,确认所送栓皮可制软木砖、软木纸。1952年,华东农林部和省农林厅悄令大别山林区管理处组织群众采剥栓皮,是年出产栓皮30吨。1953年林业部下达安徽生产栓皮800吨,其中出口500吨,内销300吨,生产资金由中央专款下拨,采集的栓皮全部上交华东森林工业管理局。1953年和1954年栓皮采剥任务由大别山区的金寨、霍山、岳西、舒城等4县承担,1955年栓皮生产范围扩大到皖南山区的东至、贵池两县。1956年扩大到宁国、绩溪、太平、石埭、黟县等县。每年都有400到500吨栓皮出口苏联,其余部分供应上海等地厂家。1957年,安徽建立合肥软木厂,填补了安徽栓皮工业生产的空白。1963年,为鼓励生产栓皮,省人民委员会下达收购农副产品奖垮商品标准中规定,农民每出售1吨栓皮,国家奖售粮食50市斤,棉布50尺,布鞋1双。
安徽自1952年生产栓皮,至1985年共生产栓皮32809.77吨,1985年,全省有栓皮栎林12.1万亩,年生产栓皮346.3吨。
二、棕皮
棕皮,亦称棕片,是从棕榈树上剥下的苞片。棕片是制作蓑衣、棕垫、机井滤网等的材料,抗水耐腐,棕片加工成棕丝,是制造各种棕绳及多种棕制品的原料。上等棕皮,100斤可出棕丝75斤左右,中等棕皮可出棕丝60斤,差的棕皮只出棕丝40斤。
安徽江南和大别山区都有棕搁树分布,以皖南栽植为普遍。休宁、岳西出产棕皮量为最多,其次为太湖、宁国、绩溪、宿松、广德、东至、黄山、石台、泾县、旌德、贵池等县市。1949年前,安徽历史最高年产棕皮18.25万公斤,1950年10万公斤,1985年,全省有棕榈树2.4万亩,采割棕片19.29万公斤,超过历史最高产量水平。其中安庆地区7.01万公斤,徽州地区6.06万公斤,宣城地区3.88万公斤,芜湖市2.05万公斤。
三、青檀皮
青檀皮,是从青檀树枝条上剥取的树皮。青檀皮和沙田长杆稻草是制造驰名中外的宜纸的主要原料。早在东晋时,古属宣州的泾县人用稻草浆和青檀皮浆造纸,其纸洁白、细薄、绵韧、紧密、墨韵层次清晰,色泽经久不变,不蛀不腐,久折不断,享有“纸寿千年”和“纸中之王”的美誉。沙田长杆稻草,属短纤维浆种,青檀皮属长纤维浆种,用青檀皮抄制的宣纸,匀度高,润墨性最好,浓淡多变,层次丰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近年来,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用其他原料生产宣纸,其品质不及安徽用青擅皮生产的宣纸。
抗日战争前,安徽宣纸年产60万刀左右《中国土特产大全》275页,198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1刀为100张,5刀为1令,4令为1件,15件为1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泾县人民政府把35户宣纸制造者组成联营企业。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把分散的纸槽集中到乌溪怀远庄,继而成立泾县宣纸厂。宣纸用的青檀皮,多从皖南各县收购,由于长期缺乏发展青檀皮原材料的规划,以致资源日益减少,至1984年,宣纸厂不得不从皖西金寨等县采购青檀皮。1985年,泾县宣纸厂与林业部门联营建设青檀皮林基地,以资自给自足。1985年,全省产青檀皮32.15万公斤,是1950年5万公斤的6倍多。
四、三皮
安徽群众将三桠皮、山棉皮、构树皮通称为三皮。三皮是造纸极好原料,其中,三桠皮(是从三桠树上剥取的茎皮)纤维坚韧细密有光,具吸湿性,是制造刻钢板蜡纸、打字蜡纸的重要原料。三桠树在大别山区栽植最为普遍。在三桠皮销售不出时,当时群众将三桠皮加工成人造棉,供纺织用。山棉皮本为柔毛尧花,安徽群众把芫花、柔毛尧花统称为山棉皮,纤维细长,是制造蜡纸的原料。皖南和大别山区均产芫花和柔毛尧花,50年代全部供给浙江造纸厂。60年代,安徽开始设厂用山棉皮制造腊纸。构树皮是从大构树(楮树)小构树(紫皮树)上剥取的树皮,纤维细长,富有拉力,色泽洁白,是造钞票纸和高级办公用纸的原料。安徽常年生产三皮约3万斤左右。
五、舒席
舒席,亦称龙舒贡席,安徽著名特产。舒城、潜山、怀宁一带均生产舒席。清雍正九年《舒城县志》记载:明天顺年间(1447~1455年),有一篾匠一次到舒城县平顶山孝子庙借宿,为感谢主持和尚的热情接待,他取来山上的水竹,劈篾编织一领龙纹花席留赠和尚。当时舒城籍的史部尚书秦民悦返乡省亲,迸庙烧香与方丈相晤甚欢,遂留宿庙中,他见和尚寒冬垫席,甚为诧异!和尚说:“此席系平顶山水竹制成,精工细织,作垫时冬暖夏凉。”第二天临别时,和尚将此席赠予他,秦尚书返京后,又把席子献给英宗皇帝,朱祈镇大为嘉赏,御笔亲批“顶山奇竹,龙舒贡席”。舒席由此即名龙舒贡席安徽森林编委会:《安徽森林》第90页,1990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舒席选料精美,制作考究,主要以小叶水竹为原料,经过剖、刮、煮、晒、编等1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具有蔑纹细微、柔软光滑、色泽鲜艳、折卷不断、经久耐用、凉爽消汗、不生虫蛀等优点。被誉为“细如棉纺,薄如纸张”。1806年和1807年先后在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上获一等篾业奖。1917年又获芝加哥国际商品赛会一等奖。1926年和1930年分别在上海、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1953年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经济博览会上获手工艺美术品奖。在全国展览会上更是多次获得金奖、银奖。多年来,舒席一直远销东南亚、美国和印度。
编织舒席的原料——水竹在安徽的主要产地有舒城、潜山、宁国、广德、歙县、休宁、祁门等地,但数量不多,而且多为散生,不能满足编织舒席的需要,历史上每年都要从江西省购进水竹原料。从1957年开始,舒城等县发展水竹资源,至1974年,林业部门共投资46万元,组织劳动力4万多人次,栽植水竹片林4000亩,保存面积747亩,投产50亩。1978年,省二轻局工艺美米公司又投资12万元用于发展水竹。1979年,林业厅派员赴舒城调查水竹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列为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现已取得水竹生态习性、生长发育规律和栽培技术要求等科技成果,为进一步发展水竹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