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宣木瓜
宣木瓜,安徽著名特产。因产于宣城县而得名。木瓜果芳香,古人曾把木瓜作为馈赠的礼物。《诗经·卫风·木瓜》篇载:“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木瓜果可食用,可酿酒,也可做蜜饯。而宣木瓜最主要的用途却是入药。宣木瓜与“甘枸杞”(甘枸杞产地原属甘肃,现属宁夏)。“川杜仲”、“藏红花”是我国四大名产中药材。宣城县栽培本瓜历史悠久,公元420年南朝宋武帝刘裕时,宣木瓜即列为贡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宁国府志》载:“宣城岁贡……木瓜上等800个,中等500个,下等200个,又干瓜10斤,俱解礼部。”宣城种木瓜最早的是城东南乡(今水东、孙埠镇一带)。50年代初,年产干木瓜400公斤。1955年后,宣城木瓜发展迅速,1980年,产鲜果17万多公斤,加工干果1.5万多公斤。之后,由于宣木瓜收购价格未能随着其他物价一道调整,以致产量下降,1985年,宣木瓜干果收购量只有1.4万公斤。
二、山萸肉
山萸肉,是山茱萸果实经蒸煮去核后的产品,中药名枣皮。枣皮含大量山茱萸甙、皂甙、鞣质、维生素A等成份,有补益肝肾、利尿、降压等功能。性微温,味酸涩。
安徽山萸肉主产皖南山区,歙县三阳坑、石台县七井为有名的老产区,产量最多,品质最优,以颗粒大、肉厚色红而著称。贵池县产的山萸肉品质亦佳,唯产量不及歙县、石台。抗日战争前,全省每年产山萸肉4万公斤。1985年徽州地区有山茱萸22万余株,收购枣皮4.58万公斤,行销全国。
三、杜仲
安徽黄山和大别山区皆有杜仲分布,素有中医采剥杜仲皮入药的事实,却无产量的记载。1955年后,江淮丘陵地区引种栽植成片杜仲林。和县绰庙中山林场即有成片杜仲林,年产杜仲皮1.5~2万公斤,价值4万多元。六安地区的金寨、霍山、六安、舒城等县市有杜仲林1.2万亩,170万株;徽州地区有杜仲树25万株。1984年,六安地区收购杜仲皮1.19万公斤,徽州地区产杜仲皮1000多公斤。
四、白果
白果是银杏树果实经处理后的种子,种仁含银杏酸、氢化白果酸、银杏醇和蛋白质。脂肪、鞣质、钾、钙、磷及维生素A、B1、B2等,生用性平,消痰定喘。白果定喘汤是中医治疗哮喘与久咳失音的妙方;熟用(煨白果)性温,收敛除湿,用于医治妇女赤白带下、小便白浊等症。白果炖老鸭可治尿频。油浸白果,治疗肺结核。白果的水浸剂(1∶2),具有抗菌作用,能抑制结核肝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伤寒杆菌等病菌的生长。
白果种仁营养丰富,是制作高级糕点的原料,但白果含有氢氰酸,多食容易引起中毒。
安徽各地都有银杏树分布,历史上,以歙县、萧县为白果重点产区,宣城所产白果品质最佳,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银杏生江南,以宣城为胜”。1949年以前,安徽省最高年产量315万公斤。1950~1951年,皖南宁国、广德、泾县等地年产白果30万公斤;皖西岳西、太湖、潜山等地年产1.5万斤。之后,银杏树屡遭人为破坏,白果年产量下降至2.5万公斤左右,1982年,白果产量开始回升,当年收购白果3.4万公斤。
五、辛荑花
辛荑花,是望春花树上的花蕾,一种珍贵中药材。主治感冒、鼻炎、头痛等多种疾病。辛夷花香味浓馨,可提取香精和香味粉。
安徽山区分布的望春花有玉兰、紫玉兰两种,紫玉兰花紫红色,花蕾粗壮笔直,犹如毛笔,故称木笔,可入药,名辛荑。玉兰花白似玉,花的用途与紫玉兰相同,医药部门常用玉兰花蕾代辛荑,人们往往把玉兰、紫五兰统称为辛荑。
玉兰在安徽分布较广,栽培历史悠久。早在16世纪,怀宁县石镜乡邓林村海螺山即有很多望春花(即玉兰),以盛产优质辛荑花而驰名中外。清康熙寅年(1710年)和民国4年(1915年)《怀宁县志》记载:“海螺山辛荑初春弥望,其用较他产为良,价亦较他产为高。”抗日战争前,百年以上的海螺望春花有2000多株,年产干花13万斤,除供国内药用外,经上海口岸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港澳地区。1985年,海螺山尚有百年以上的望春花大树307株,生产干花1.1万斤,售花收入5.74万元。怀宁县有望春花8137株,1985年收干花13万斤。
六、茯苓
茯苓,是寄生菌类,寄生于枯死或腐朽的松树根际,古称“松腴”。又名玉灵、金翁、万灵精、不死面、伏菟、松苓等。自古以来,茯苓就是一种常用的珍贵中药材和滋补食品,有益脾、安神、健胃、固精、补虚和利尿等功效。
安徽出产的茯苓原为野生,到清代,有人栽培。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霍山县志·物产志》记载:“山中人截老松为段,以法窑之,而生者(指茯苓)居多”。现时野生茯苓以云南出产的云苓为最佳:人工栽培的茯苓,则以安徽出产的质量最优,特称“安苓”。安徽大别山和皖南山区均出产茯苓,岳西县出产的茯苓,约占全省产量的一半,其次为霍山县。民国23年(1934年)《安徽通志稿·物产考》记载:“茯苓,皖产药物此为最著。……而皖茯苓又以潜山为最著”(部分山地于1936年折出置岳西县)。70年代后,岳西等地应用科研单位试制的茯苓纯菌丝菌种(即应用微生物分瓮培养技术,从优质菌核内分离培养出来的菌种)栽培茯苓,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
茯苓是安徽传统出口物资。清光绪至民国年间,年产50万公斤左右,行销广东、武汉等地。70年代,徽州、六安、安庆等地列为茯苓生产基地,其中,金寨县为全国六大茯苓等生产基地之一。1976年,全省生产茯苓150万公斤,其中,六安地区115.33万公斤,金寨县年产茯苓75万公斤,其产量、质量均居全省首位。
七、铜陵凤丹马成广:《中国土特产大全》下册,新华出版社1986年出版。
名贵中药材,它是牡丹的根皮,因产于铜陵凤凰山,故取名为铜陵凤丹。清乾隆《铜陵县志》记载:“凤凰山石窦中有白牡丹一株,高尺余,花开二、三枝,乃为晋人葛洪(283~363年)所植的仙牡丹”。明代,铜陵凤丹生产已具规模,清代列为铜陵主要名特产品。牡丹根皮入药,具有清热血、散淤血、镇痉、镇痛。抗菌、降压等功效。1980年,铜陵凤凰山牡丹面积由40年代的30多亩发展到800多亩,年产铜陵凤丹10万多公斤,除供应国内市场需要外,还远销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地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