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太和椿芽
椿芽,又名香椿头,是香椿树的嫩芽或嫩叶,揉碎后有浓郁的香气,营养丰富,是一种极富特色的蔬菜,鲜食或盐渍均可。太和县人民,春天用椿芽炒鸡蛋,三伏天用它拌凉菜(一般是拌豆腐),冬天则做热腾腾的椿芽辣子汤,有驱寒的效果,一种名为“五香椿芽”的香椿腌菜更是太和的著名特产,誉满全国,其特点是香脆无渣,鲜嫩兼备。有的群众在椿树萌芽时以空鸡蛋壳套在幼芽上,使其在壳内生长,盈满时击碎蛋壳,而得一丛卵圆形嫩芽,质量更佳。
香椿在安徽各地都有分布,以太和县栽培最普遍,椿芽质量最好。早在唐代,太和椿芽即为贡品,每年谷雨前后,驿者就驮着上等鲜椿芽马不停蹄地飞往长安(今西安)。明清时期,太和椿芽闻名海内,明万历二年(1574年)《太和县志》载:“每届春季,各地游人都到太和尝鲜(指椿芽)”。太和椿芽以太和县李家郢出产的最享盛名。清道光年间,旧县集到岳湾的沙河两岸,约有香椿树8000余亩,年产椿芽200万公斤,商人在沿河两岸设行收购,运销北京、天津、武汉、上海等各大城市,并出口东南亚各国。之后,由于黄河泛滥,香椿多被洪水淹死,加上战争的摧残,至50年代初,只有玉皇庙、王窑、李营等地尚保存零星香椿树,后经太和县人民政府大力倡导和扶持,香椿资源逐渐增加,椿芽生产开始有起色。1955~1959年,太和椿芽多次被选送参加全国农产品展览。1958年,全县有香椿树10万株,年产椿芽10万公斤,60~70年代,香椿树栽植很少,老树遭到砍伐,直至农村实行责任制后,香椿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85年,全县有香椿树10余万株,产椿芽65万公斤。
采摘椿芽宜早不宜迟,太和群众有“谷雨前芽嫩无丝,谷雨后椿芽生木质”的说法。太和县志就有“春初芽发,早采者贵,晚则质老味淡,尤以谷雨前后为佳”的记载。成年香椿树一年可采收两次,第一次在谷雨前5~6大采摘,为头茬椿芽,品质最佳;第二次在谷雨后5~7天采摘,为二茬椿芽,品质次之,幼树只能一年采一次。群众采摘椿芽多在早晨或傍晚进行。
二、竹笋
竹笋,是竹林主要副产品,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及维生素B1、B2、C等。皖南民众喜食竹笋,是筵席上的上等菜肴,风行欧美及日本。
安徽竹林资源丰富,竹笋种类很多。宁国竹笋,色泽清绿黄亮,香气馥郁,鲜嫩可口,素为佐餐佳品,每年春季,除一部分带壳鲜笋直接进入市场外,大量的竹笋加工烘制成笋干。宁国笋干的主要品种有:肉头肥厚呈绿色的“咸绿笋”(又叫条笋、茶笋);外形粗壮而柔软的“肥挺笋”;外形细而长的“秃挺笋”、“小挺笋”,以及“焙熄笋”等。“焙熄笋”是取笋的嫩尖精制而成,为笋干中的珍品,干燥,色清翠,味鲜美。每100斤笋子只能取5~10斤笋尖。1983年,宁国县收购笋干26万多公斤,销售全国各地,远销香港、日本等地。试制加工的盐渍鲜笋,具有鲜、嫩、脆的特色,主销日本,很受欢迎。
歙县城东郊问政山出产的竹笋、肉白鲜嫩,手指捏掐能溢水,群众称之为“白壳苗”。早在南宋时被列为“贡笋”,闻名全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徽州府志》记载:“笋,出问政山者,味尤佳。”民国20年(1931年)《歙县志·物产》载:“春笋以问政山毛竹笋为冠,红箨白肉,堕地能碎,夏令嫩鞭尤佳。”
民国23年(1934年)《安徽通志稿·物产考》载:“江南入冬月掘,大竹根下未出者为冬笋。凡客皖地往往取冬笋为馈赠品,而以产潜山者尤佳,昔曾列上贡也,春笋则更多。”宿松志谓:“冬笋极鲜美,春则味减。而老风岭有木笔笋,色味俱美云云。”又黄山有青竹笋一种,桃花峰汤池旁产之,味尤腴美,四月始生,较他笋梢迟,笋色青故名,为馔中珍品。
竹笋中的苦竹笋不能食,芦竹笋味涩。
民国24年(1935年),歙县、绩溪、休宁三县共产淡竹笋1.5万担(约合75万公斤)。1985年,全省产笋干73.3万公斤,其中宣城地区45.25万公斤,徽州地区18.78万公斤。
三、香菇
香菇,又名香蕈、菇子,是一种食用菌。其性甘平,味鲜美,有异香,营养丰富,是佐餐的佳肴。人们常用香菇炒肉丝、菇爆肚皮、肉丝扒蛋、香菇炒菜心等。黟县人用肉类与菇配合,做出油润而金黄透明的“凤打牡丹”,色、香、味俱佳。
古人视香菇为益寿延年的“健康食品”。民间常用香菇辅助治疗小儿天花、麻疹及解毒、降血压。近年来,科学研究发现,香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多种是人体所需而又暂时不能从其他途径获得的。因此,香菇在副食品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畅销货。
香菇,原本野生。民国23年(1994年)《宁国县志·植物》记载:“香菇,宁初无此产,清末浙江人来拼山制种,择栗、枫、橡、桦等树,伐眠于山,用爷凿口,灌以米汁,以树叶覆盖,听其腐朽。至冬,树口出菇,即名冬菇,价倍之,春出厚而有纹者名花菇,与冬菇价等。其次薄而大者,名香蕈,价稍贱。”现时市场上的香菇多为人工培植。70年代前,皖南和大别山区群众用木段作原料在野外或室内进行接种培育、消耗大量森林资源。80年代初用木屑为培养材料在室内培殖香菇获得成功,开辟香菇生产新途径,扩大香菇生产区域,节约了大量木材。
安徽各地均产香菇。民国20年(1931年),上海销售徽州香菇达60余万元(按优质香菇每担300多元计算,约10万公斤)。屯溪有香菇行10余家,年销售10万公斤。后因日菇充斥市场,徽州香菇产量下降,民国30年(1941年),只产香菇1.5万公斤,抗日战争前,宁国年产香菇1万公斤左右。现时以黟县、祁门、石台等县产量最多。1979年,黟县被国家列为全国12个香菇生产基地之一,全县有40多个生产队生产香菇。1980年,黟县收购的香菇占全省外贸系统收购总量的一半以上。1985年,全省收购香菇12.9万公斤,其中祁门县2.955万公斤,黟县1万公斤,东至县3.7万公斤,宁国县2万公斤,出口香港、日本等国际市场。
安徽培殖的香菇,一年可采收四次。第一次在冬季,称为“冬茹”;第二次在早春,称为“菊花菇”;第三次在仲春,称为“大片”;第四次在春末,称为“平片”。其中以菊花菇质量最好,“大片”较差。
四、木耳
木耳,《说文》谓之(音软)。木耳是菌丝体吸收木材上的营养和水分产生的子实体,形如耳状而得名。木耳体黑色,所以又称黑木耳。
各种阔叶树木皆长木耳。民国23年(1934年)《安徽通志稿·物产》记载:“木耳,《本草纲目》则有木、木茵、树鸡、木蛾、木等名,各木皆生,以皖地言,春生桑树者佳(宿松志),生柳榆者佳(太湖志);生枯栗者亦佳(潜山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霍山县志·物产》记载:“木耳,为黄栗所生,于木叶初放时,伐取拱把以上者截为段,排架山中,次春经雷雨后,则缘树累累生耳,取晒成宗,销售鄂地。”
安徽西部的大别山区所产的黑木耳,朵大肉厚,无毛,属“光耳”中的优良品种。70年代以前,依靠自然传种繁殖木耳,菌种优良,而产量有限。70年代以后,推广人工接种菌种和科学管理的办法,黑木耳产量逐步增长。1985年,全省收购黑木耳13237公斤,其中六安地区9307公斤,宣城地区1395公斤,徽州地区1185公斤,安庆地区1350公斤。
大别山区生产木耳多以栓皮栎为原料。为保护栓皮栎资源,山区群众正在试用栎类树木的枝桠材培养木耳。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