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财务管理
60年代初,区辖5县企业大都是由集体性质的手工业社、组组成的,实行会计凭日记帐的核算方式,没有专门财务管理机构,故财务管理制度大都不健全。1961至1962年企业进行整顿,财务管理工作逐步正规化,并建立较为健全的财务制度。“文化大革命”初期,各企业生产陷入停顿,财务管理机构名存实亡。70年代始,地、县工业系统主管局皆设有财务科或股,企业则配备专职会计和出纳会计。财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全系统的财务管理、成本核算、财务开支、基建计划的编制、报批和监督、考核,检查各项计划指标的落实并组织实施。主管单位财务部门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还经常性地考查各企业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并组织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有的主管局财务部门每年年终集中财务人员写财务汇编,开展评比并布置下年度工作。1978年后,企业在扩大自主权基础上建立厂部、车间主要经济指标考核三级管理体系。重点厂还成立企业内部银行,作为经济活动结算中心。各企业车间配备专职核算人员(统计员)以“代用券”作为厂内流通和结算依据。各厂财务科负责全面经济核算,除编制各项奖金计划外,还制定车间工资、奖金、费用、定额、产品成本的核算规程。各主管局财务科除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外,还制定会计人员的职权范围和岗位责任制,使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大有起色。1986年,区内机械行业在全系统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竞赛活动。各企业做到一手抓浮财,即堵塞跑、冒、滴、漏、清仓利库、修旧利废等;一手抓增产,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当年,皖南电机厂利用25吨矽钢片边角料就节约6.2万元。皖南机动车辆厂可比产品成本2590万元,比上年同期节约65.3万元,下降2.5%,超额完成成本下降指标。同时,工业系统各行业还积极学习外地财务方面先进经验,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如1987年,地区机械工业局组织部分企业的财务科科长赴哈尔滨学习“划小核算单位”的先进经验,并在宁国机械工业公司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在全行业中推广。自1984年全区推行厂长任期目标管理和承包责任制以来,地、县各局财务部门负责下属企业厂长任期满后的考核和审计,按承包合同规定实行奖罚,并做好下届承包的测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