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交通路线
一、古道
1、驿道
现宣城地区所辖5县有古驿道5条,其中水路1条,陆路4条。
宣城——南陵陆路古道此道为驿铺两用,水陆两兼。
宣城——高淳陆路古驿道此道是古宁国府通往京畿要道。
宣城——当涂陆路古驿道当涂是古代太平府治所。宣城至高淳和当涂两条古道,作为递传道路,延至清末民初始废。
南京——广德陆路古驿道此驿道地跨皖浙苏三省边境,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又是古战场,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建炎三年(1129)12月,金兀术统率金兵由建康(今南京)南下临安(今杭州)途中,在广德州受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部猛烈阻击,史称“六战皆捷”,此驿道发挥重要作用。如今,郎溪白茅岭山上“武穆将台”遗迹犹存。清咸丰六年(1856)后的近十年间,太平军转战皖浙苏边境,此驿道显得尤为重要。
2、铺道
宣城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开始,是郡、州、府之治所。道路建设以宣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辟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6条道路,上通京城,下达辖县,连接邻府。各县之间皆有大路可通。区内古代有“传递之路”(又称官道、铺道)12条(相连者合为一),总长5507.5公里,其中主要有:
宣广铺道(东路)此道出宣城东门经6铺至郎溪县境朱塘铺,长35公里,又经15铺达广德州城,再东行经3铺至长兴县,长90公里。这条铺道地处皖浙苏三省边境,是古代宣州与湖州的主要通道。今宣城至长兴的省际公路就在此古道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宣泾旌太铺道(南路)此道出宣城南门,经9铺达泾县县城,转向东南经6铺入旌德县境,又经三溪铺向南直至太平县境(旌、太两县古时为宁国府辖县)。此道长90公里(宣城至宁国港口长35公里)。今宣泾公路和南雄公路中段基本上依此道修筑而成。
宣南铺道(西路)此道出宣城西门,经5铺至南陵县弋江铺,长30公里,再经南陵可达池州等地。
宣当铺道(北路)出宣城北门,经敬亭、黄岗等10铺至当涂县界,长55公里。此道途经周王朝时的“楚王城”,为楚王英所筑,城之东北,为古驿路。
宣宁铺道(东南路)出宣城小东门,往南经8铺达宁国县城(至宁国县境杜迁铺,长30公里),转向西南经12铺至绩溪县界,全长100公里。此道是宁国府通往浙江、江西和徽州的重要通道。
宣高铺道(东北路)从宣城往北,经安民、养贤等5铺至江苏高淳县,全长35公里。此铺道水陆两兼,是宣城历史上至南朝京畿和江苏之要道。
泾南铺道从泾县到南陵,出泾县城北门,经4铺,越鸡子岭抵分界山南陵县境,全长30公里。
广南铺道从广德向西北行,经8铺至郎溪县城,又经4铺至高淳县松墩铺,长60公里。此道是古代广德通往南京之要道。
广宁铺道出广德向西南行,经9铺达宁国县城,长50公里,是广德至徽州的唯一通道。
此外,有泾县至太平和青阳之大路,宁国至浙江于潜间大路,宁国至郎溪和广德至江苏溧阳的各条大路。
二、公路
民国时期,区内陆路交通十分闭塞。据民国8年(1919)《安徽省60县产业调查繁表》(下册)载:宣城有大道5线,余皆为次险道。郎溪有大道4线;广德有大道2线;宁国有大道4线,其中有险道,但均属次险道;泾县有大道5线。到1949年4月止,全区只有慈张、双界、南宣、望十、钟梅5条公路,长317.3公里。1950年10月,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对宁(南京)屯(屯溪)、芜(芜湖)青(青阳)、岩(岩寺)青、大(大通)木(木镇)、三(三元口)荻(荻港)、南(南陵)宣、宣界(界牌)共7条公路进行全面大整修。1951年8月底,整修工程顺利完成,各主要干线均能达到晴雨通车要求。1956年,全区公路建设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当年新建公路8条,长261公里,到1958年5月相继竣工通车。1958至1965年8年中,全区公路里程达到1125公里。1978年后,根据“民需民办、民办公助”原则,公路部门大力支持乡村自筑公路,截止1987年底,全区有各种类型公路526条,总长3475.86公里,其中公路管理部门接养的103条,全长1699.76公里,乡村简易公路(包括林区公路)353条,总长1505.4公里,厂矿农场(包括军用、旅游)专用公路70条,长270.7公里。全区公路密度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33.5公里,为建国初期的11倍。全区除宣城圩区杨泗、裘公、雁翅3个乡不通公路外,已基本上建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1、干线
1987年全区有公路干线24条,总长807.4公里。主要公路干线15条(见附表)。
宣城地区1987年主要公路干线简况一览表
2、支线
1987年,全地区由各县城通往乡镇的公路支线,已经公路管理部门接养的85条,长935.16公里。主要公路支线有10条(见附表)。
宣城地区1987年主要公路支线简况一览表
三、铁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安徽民营铁路公司在芜湖成立,拟修筑芜湖至广德的铁路,后因资金缺乏,该路段仅完成芜湖至湾址的路基桥涵。民国22年(1933)5月,国民党政客张静江、李石曾和上海财团经国民政府铁道部批准,成立“江南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修筑芜湖至宣城段铁路。同年7月该路段施工,次年4月25日芜湖至宣城孙家埠通车,为区内铁路最早通车的一个区段。民国25年国民政府交通部成立京赣铁路工程局,投资修建由南京经皖南到江西之铁路。该铁路设皖境和赣境两段,分别于民国25年9月和民国26年2月动工。民国26年全线路基土石及桥涵工程基本完成,7月和9月南北两段相继铺轨。皖境段路轨已铺至歙县,宁国境内已通车。民国27年4月,国民政府为阻止侵华日军进逼中原,遂命当地驻军破坏路基、桥梁、隧道并拆除路轨,从此一度兴修的皖赣铁路成了残破不堪的历史陈迹。1981年底皖赣铁路全线通车,北起芜铜铁路线上的八里湾(0公里),南止浙赣铁路线上的贵溪,全长551公里。沿线经过区内宣城、宁国,又经徽州的绩溪、歙县、屯溪、休宁、黟县、祁门和江西景德镇、乐平等市、县。
铁路线皖赣铁路通过宣城地区地段,北起36公里处入宣城县境,南止152公里处出宁国县境,长116公里。1981年7月初宁国至绩溪段铁路建成,当年12月全线铺通,开办运营业务。1984年6月1日该路段移交上海铁路局,正式开始营运。除皖赣线外,地区境内由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承建的铁路专用线尚有6条,总长25.34公里。其中,由宁国港口火车站至山门乡省宁国水泥厂专用线长19.6公里,其余几条长度均在3000米以下。
四、水路
据资料载,民国8年,宣城县东河航程100里,有汽船4艘,200吨位,帆船300只,1800吨位,西河航程90里,有帆船130只,计720吨位;泾县由小河至马头,航程120里,有帆船50只,计750吨位;宁国山河航程60里,有帆船20只;郎溪至东夏镇大南湖,航程30华里,有帆船100只。建国后宣城地区航运业发展迅速。主要的河流有水阳江、青弋江、郎川河、南漪湖和汪联河。
水阳江航程此航道为区内的水路运输干线,上游宁国的东津、中津发源于浙江临安县境内的天目山,西津发源于绩溪县境内的笼丛山,水流至五河渡与东津、中津汇合流入句溪,全长217公里,(区内约207公里)此为主河道,其下游与南漪湖、丹阳湖、固城湖相通形成河网地带,水运较发达。宁国县境内的东津、中津、西津3条支流系山区河流,宜竹木流放和乌牌、小船航行。宁国中河以下至宣城71公里,每年6、7月份可通航10至15吨木帆船。宣城至清水河82公里,丰水期河宽100至250米,水深4至10米,可通航300至500吨级驳轮船队,正常水位可通航200至300吨级驳轮船队,枯水期停航。
青弋江航程此航道发源于黄山北麓,从南向北流经太平、泾县、南陵、宣城至芜湖入长江。青弋江航道系砾石河床,梯形河道,水源随气候变化而变化,深时可达4、5米,浅时则不到1米。航道里程276公里。泾县境内从陈村至马头约70公里,是泾县主要航道。陈村水库大坝建成后,该航道陈村以上部分已断航。1974年在青弋江上游溪口建造拱河大闸,将陈村水电站尾水引向总干渠,切断了青弋江水源。今青弋江流域经泾县地段航道被分成3段:陈村至溪口大闸、溪口大闸下至泾县县城、赤滩至马头。前两段只能通航5吨左右小船。赤滩以下航道在丰水期可通10至20吨级的船只,枯水期很难通航。
郎川河航程此航道上游有两条支流:无量溪和桐汭河,均发源于广德南部山区,主源在杨滩南之泰山(古名桐源山),从堰圹村至合溪航道里程全长104公里,从广德大木桥至东湖口航道里程88公里。1971至1974年3年间,郎溪县开挖新郎川河;今无量溪水仍流入老河,而桐汭河水则流入新河。广德境内系山区河流,落差大,只能通排筏和乌牌。郎川河老河从合溪至郎溪城19公里,正常水位可通航5至10吨船舶。郎溪至东湖22公里,丰水期可通航50吨级船舶,正常水位航行10至20吨级船舶,枯水期只能通航5吨以下小船。此外,郎溪的梅河和流经郎溪定埠的胥溪河,属太湖水系,与苏南河流相连,能长年通航。今郎溪大部分进出口物资,多取道这两条航道。
南漪湖与汪联河航程此航道上起东湖口下至新河庄,全长34公里,是郎川河水注入水阳江唯一水道,亦是水阳江与郎川河之间水路运输必经之处。南漪湖湖面开阔,正常水面达27万亩,每年5至10月份为正常水位。从11月份至次年4月份为枯水期。东湖口至西湖口大部分时间可通航10至20吨级挂机船,水期50吨船舶可经此上溯郎川河。西湖口经汪联河到新河庄航道,丰水期可通航50吨级船只,枯水季节只能通航5吨左右的小船。
1、驿道
现宣城地区所辖5县有古驿道5条,其中水路1条,陆路4条。
宣城——南陵陆路古道此道为驿铺两用,水陆两兼。
宣城——高淳陆路古驿道此道是古宁国府通往京畿要道。
宣城——当涂陆路古驿道当涂是古代太平府治所。宣城至高淳和当涂两条古道,作为递传道路,延至清末民初始废。
南京——广德陆路古驿道此驿道地跨皖浙苏三省边境,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又是古战场,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建炎三年(1129)12月,金兀术统率金兵由建康(今南京)南下临安(今杭州)途中,在广德州受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所部猛烈阻击,史称“六战皆捷”,此驿道发挥重要作用。如今,郎溪白茅岭山上“武穆将台”遗迹犹存。清咸丰六年(1856)后的近十年间,太平军转战皖浙苏边境,此驿道显得尤为重要。
2、铺道
宣城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开始,是郡、州、府之治所。道路建设以宣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辟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6条道路,上通京城,下达辖县,连接邻府。各县之间皆有大路可通。区内古代有“传递之路”(又称官道、铺道)12条(相连者合为一),总长5507.5公里,其中主要有:
宣广铺道(东路)此道出宣城东门经6铺至郎溪县境朱塘铺,长35公里,又经15铺达广德州城,再东行经3铺至长兴县,长90公里。这条铺道地处皖浙苏三省边境,是古代宣州与湖州的主要通道。今宣城至长兴的省际公路就在此古道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宣泾旌太铺道(南路)此道出宣城南门,经9铺达泾县县城,转向东南经6铺入旌德县境,又经三溪铺向南直至太平县境(旌、太两县古时为宁国府辖县)。此道长90公里(宣城至宁国港口长35公里)。今宣泾公路和南雄公路中段基本上依此道修筑而成。
宣南铺道(西路)此道出宣城西门,经5铺至南陵县弋江铺,长30公里,再经南陵可达池州等地。
宣当铺道(北路)出宣城北门,经敬亭、黄岗等10铺至当涂县界,长55公里。此道途经周王朝时的“楚王城”,为楚王英所筑,城之东北,为古驿路。
宣宁铺道(东南路)出宣城小东门,往南经8铺达宁国县城(至宁国县境杜迁铺,长30公里),转向西南经12铺至绩溪县界,全长100公里。此道是宁国府通往浙江、江西和徽州的重要通道。
宣高铺道(东北路)从宣城往北,经安民、养贤等5铺至江苏高淳县,全长35公里。此铺道水陆两兼,是宣城历史上至南朝京畿和江苏之要道。
泾南铺道从泾县到南陵,出泾县城北门,经4铺,越鸡子岭抵分界山南陵县境,全长30公里。
广南铺道从广德向西北行,经8铺至郎溪县城,又经4铺至高淳县松墩铺,长60公里。此道是古代广德通往南京之要道。
广宁铺道出广德向西南行,经9铺达宁国县城,长50公里,是广德至徽州的唯一通道。
此外,有泾县至太平和青阳之大路,宁国至浙江于潜间大路,宁国至郎溪和广德至江苏溧阳的各条大路。
二、公路
民国时期,区内陆路交通十分闭塞。据民国8年(1919)《安徽省60县产业调查繁表》(下册)载:宣城有大道5线,余皆为次险道。郎溪有大道4线;广德有大道2线;宁国有大道4线,其中有险道,但均属次险道;泾县有大道5线。到1949年4月止,全区只有慈张、双界、南宣、望十、钟梅5条公路,长317.3公里。1950年10月,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对宁(南京)屯(屯溪)、芜(芜湖)青(青阳)、岩(岩寺)青、大(大通)木(木镇)、三(三元口)荻(荻港)、南(南陵)宣、宣界(界牌)共7条公路进行全面大整修。1951年8月底,整修工程顺利完成,各主要干线均能达到晴雨通车要求。1956年,全区公路建设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当年新建公路8条,长261公里,到1958年5月相继竣工通车。1958至1965年8年中,全区公路里程达到1125公里。1978年后,根据“民需民办、民办公助”原则,公路部门大力支持乡村自筑公路,截止1987年底,全区有各种类型公路526条,总长3475.86公里,其中公路管理部门接养的103条,全长1699.76公里,乡村简易公路(包括林区公路)353条,总长1505.4公里,厂矿农场(包括军用、旅游)专用公路70条,长270.7公里。全区公路密度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33.5公里,为建国初期的11倍。全区除宣城圩区杨泗、裘公、雁翅3个乡不通公路外,已基本上建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1、干线
1987年全区有公路干线24条,总长807.4公里。主要公路干线15条(见附表)。
宣城地区1987年主要公路干线简况一览表
2、支线
1987年,全地区由各县城通往乡镇的公路支线,已经公路管理部门接养的85条,长935.16公里。主要公路支线有10条(见附表)。
宣城地区1987年主要公路支线简况一览表
三、铁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安徽民营铁路公司在芜湖成立,拟修筑芜湖至广德的铁路,后因资金缺乏,该路段仅完成芜湖至湾址的路基桥涵。民国22年(1933)5月,国民党政客张静江、李石曾和上海财团经国民政府铁道部批准,成立“江南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修筑芜湖至宣城段铁路。同年7月该路段施工,次年4月25日芜湖至宣城孙家埠通车,为区内铁路最早通车的一个区段。民国25年国民政府交通部成立京赣铁路工程局,投资修建由南京经皖南到江西之铁路。该铁路设皖境和赣境两段,分别于民国25年9月和民国26年2月动工。民国26年全线路基土石及桥涵工程基本完成,7月和9月南北两段相继铺轨。皖境段路轨已铺至歙县,宁国境内已通车。民国27年4月,国民政府为阻止侵华日军进逼中原,遂命当地驻军破坏路基、桥梁、隧道并拆除路轨,从此一度兴修的皖赣铁路成了残破不堪的历史陈迹。1981年底皖赣铁路全线通车,北起芜铜铁路线上的八里湾(0公里),南止浙赣铁路线上的贵溪,全长551公里。沿线经过区内宣城、宁国,又经徽州的绩溪、歙县、屯溪、休宁、黟县、祁门和江西景德镇、乐平等市、县。
铁路线皖赣铁路通过宣城地区地段,北起36公里处入宣城县境,南止152公里处出宁国县境,长116公里。1981年7月初宁国至绩溪段铁路建成,当年12月全线铺通,开办运营业务。1984年6月1日该路段移交上海铁路局,正式开始营运。除皖赣线外,地区境内由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承建的铁路专用线尚有6条,总长25.34公里。其中,由宁国港口火车站至山门乡省宁国水泥厂专用线长19.6公里,其余几条长度均在3000米以下。
四、水路
据资料载,民国8年,宣城县东河航程100里,有汽船4艘,200吨位,帆船300只,1800吨位,西河航程90里,有帆船130只,计720吨位;泾县由小河至马头,航程120里,有帆船50只,计750吨位;宁国山河航程60里,有帆船20只;郎溪至东夏镇大南湖,航程30华里,有帆船100只。建国后宣城地区航运业发展迅速。主要的河流有水阳江、青弋江、郎川河、南漪湖和汪联河。
水阳江航程此航道为区内的水路运输干线,上游宁国的东津、中津发源于浙江临安县境内的天目山,西津发源于绩溪县境内的笼丛山,水流至五河渡与东津、中津汇合流入句溪,全长217公里,(区内约207公里)此为主河道,其下游与南漪湖、丹阳湖、固城湖相通形成河网地带,水运较发达。宁国县境内的东津、中津、西津3条支流系山区河流,宜竹木流放和乌牌、小船航行。宁国中河以下至宣城71公里,每年6、7月份可通航10至15吨木帆船。宣城至清水河82公里,丰水期河宽100至250米,水深4至10米,可通航300至500吨级驳轮船队,正常水位可通航200至300吨级驳轮船队,枯水期停航。
青弋江航程此航道发源于黄山北麓,从南向北流经太平、泾县、南陵、宣城至芜湖入长江。青弋江航道系砾石河床,梯形河道,水源随气候变化而变化,深时可达4、5米,浅时则不到1米。航道里程276公里。泾县境内从陈村至马头约70公里,是泾县主要航道。陈村水库大坝建成后,该航道陈村以上部分已断航。1974年在青弋江上游溪口建造拱河大闸,将陈村水电站尾水引向总干渠,切断了青弋江水源。今青弋江流域经泾县地段航道被分成3段:陈村至溪口大闸、溪口大闸下至泾县县城、赤滩至马头。前两段只能通航5吨左右小船。赤滩以下航道在丰水期可通10至20吨级的船只,枯水期很难通航。
郎川河航程此航道上游有两条支流:无量溪和桐汭河,均发源于广德南部山区,主源在杨滩南之泰山(古名桐源山),从堰圹村至合溪航道里程全长104公里,从广德大木桥至东湖口航道里程88公里。1971至1974年3年间,郎溪县开挖新郎川河;今无量溪水仍流入老河,而桐汭河水则流入新河。广德境内系山区河流,落差大,只能通排筏和乌牌。郎川河老河从合溪至郎溪城19公里,正常水位可通航5至10吨船舶。郎溪至东湖22公里,丰水期可通航50吨级船舶,正常水位航行10至20吨级船舶,枯水期只能通航5吨以下小船。此外,郎溪的梅河和流经郎溪定埠的胥溪河,属太湖水系,与苏南河流相连,能长年通航。今郎溪大部分进出口物资,多取道这两条航道。
南漪湖与汪联河航程此航道上起东湖口下至新河庄,全长34公里,是郎川河水注入水阳江唯一水道,亦是水阳江与郎川河之间水路运输必经之处。南漪湖湖面开阔,正常水面达27万亩,每年5至10月份为正常水位。从11月份至次年4月份为枯水期。东湖口至西湖口大部分时间可通航10至20吨级挂机船,水期50吨船舶可经此上溯郎川河。西湖口经汪联河到新河庄航道,丰水期可通航50吨级船只,枯水季节只能通航5吨左右的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