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棉麻类
建国初期,全区农副产品收购任务由供销系统承担,但对粮油棉一类物资受国营公司委托开展“五代”业务(即代购、代销、代加工、代运输、代保管)。在收购政策上,根据不同时期,采取统购、派购、换购、奖售和价外补贴等措施,执行高价收购、低价出售的购销倒挂原则,销售价低于市场价。1951~1959年,全区共收购棉花82033担,年均收购量9114.8担;麻类收购75243担,年均8360.3担。60年代,棉花收购量上升到349408担,年均34940.8担;麻类收购受价格影响降至73101担,年均7310.1担。70年代,棉麻收购量均有大幅度上升,其中棉花上升到596128担,年均59612.8担;麻类上升到171461担,年均17146.1担。80年代(截至1986年),收购棉花355797担,年均收购量50828.1担;麻类收购总量119209担,年均17029.9担。1987年,全区棉花收购量上升到68060担;麻类收购量上升到86100担,均比50年代大幅度上升。是年粮油棉麻类收购总额10822万元,占当年全区农副产品收购额25920万元的41.75%。
二、土特产品类
茶叶和蚕茧是宣城地区主要土特产品,其收购出口量约占全区商品出口总值的60%,随着外贸事业迅速发展,茶叶、蚕茧收购量渐趋上升。50年代,全区收购茶叶463490担,年均收购量46349担;收购蚕茧19539担。60年代,茶叶收购量上升到490331担,年均49033.1担;蚕茧收购量上升到490331担,年均4564.7担。70年代,茶、蚕收购上升幅度较大,其中茶叶收购量增加到904301担,年均90430.1担;蚕茧收购量增加到140883担,年均14088.3担。80年代(截至1986年),茶叶收购量趋于稳定;蚕茧收购量猛增到198143担,年均28306.1担。1987年,全区共收购茶叶69003担、蚕茧61127担,另外还收购蜂蜜942吨、桐油3500公斤、生漆291公斤等,各类土特产品收购金额共达5116万元,占当年全区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9.74%。
三、副食畜产类
建国以来,生猪和鲜蛋收购先后采取预购、订购、派购、统购、选购以及用紧俏物资奖售等多种方法。50年代收购生猪483700头,年均收购量48370头;收购鲜蛋163132担,年均收购量16313.2担。60年代生猪、鲜蛋收购量上升。70年代,继续呈上升势头,其中生猪年均228780头;鲜蛋年均65683.3担。80年代(截至1986年),生猪与鲜蛋收购量略有下降,其中生猪年均153371头;鲜蛋年均65542.1担。1987年,全区收购生猪183800头、鲜蛋71564担、家禽1703600只、山羊7245头,菜牛8646头,各类副食畜产收购金额达7279万元,占当年全区农副产品收购总额28.08%。
四、水产蔬菜类
建国初期,蔬菜生产处于自发状态,自产自销。1957年,地、县蔬菜产销管理机构(即蔬菜公司)相继成立。60年代国家为了满足城镇蔬菜供应,除扩大蔬菜生产基地外,还对菜农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菜农可享受平价物资和口粮供应,在经济上实行蔬菜生产亏损补贴等等,促使蔬菜生产迅速发展。据统计,1976——1980年,全区共收购蔬菜1207000担,年均收购量241400担。1983——1987年,全区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到3049亩,专业大队9个,生产队71个,菜农2208户,9007人,总产量1367500担,收购总值1035万元(占1987年全区农副产品收购额3.99%),菜农自产自销1669万元。
水产品收购一直趋于上升势头。50年代,全区共收购各种水产品71614吨,年均7161.4吨;60年代收购量上升到102206吨,年均10220.6吨;70年代上升到154804吨,年均15480.4吨;80年代(截至1986年)上升到299074吨,年均42724.8吨。1987年,全区收购量上升到71222吨,比50年代年均收购量上升8.95倍;收购总额37453万元,其中宣州市13078万元,占34.92%、郎溪6807万元,占18.17%、广德5869万元,占15.67%、宁国6700万元,占17.89%、泾县4999万元,占13.35%。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