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饲料
建国前没有专门饲料加工业,城乡人民依赖自己的口粮和购买少数细糠喂养禽畜。建国后,国家号召发展养猪事业,要求粮食部门扩大饲料生产。50年代,有的县采取“米机含糠上车法”,有的利用大米副产品(大糠80%,碎米、稗子、细糠各20%比例)配制统糠,增加饲料产量。60年代(1964——1969年),各县建起小型饲料厂,共加工饲料12775吨,年均加工量2129.17吨。70年代,饲料加工改为电力生产,增加通风设备,由统糠发展到混合糠(即三七或四六糠)。期间,全区共生产79749吨,年均7974.9吨。80年代(截至1986年),地、县饲料公司相继成立,各县由混合糠发展到配合饲料,生产品种分猪、鸡两大类14个品种(每个品种分高、中、低三档)。期间,全区共生产166155吨,年均23736.43吨。1987年,全区饲料加工量上升到25235吨,是建国以来年均生产量(11829.75吨)1.13倍,5县各建有饲料加工厂1个,饲料车间发展到22个,年生产能力达72525吨。其中宣城混合饲料厂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产品逐步趋向颗粒系列化;宁国饲料厂研制的“皖QDP4”气动破拱技改设备,荣获全省饲料企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宣城地区1949~1987年粮油加工统计表
宣城地区1949~1987年粮油加工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