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组织建立与活动
宣城地区劳动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全区曾掀起反帝、反军阀斗争。1920~1921年,革命先驱者恽代英、萧楚女先后来宣城安徽省立第四师范(今宣城师范)任教,一面传播马克思主义,一面积极指导组织进步学生团体,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宣城地区党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民主革命时期党组织与活动
中国共产党宣城地区党组织建立前,中共党员田道生、夏雨初、祖晨、杨土彬、周鹤甫于大革命后期先后在宣城等地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发展党员,创建党的组织。
1、早期党组织
(1)中共郎溪特别支部1926年春,中共党员夏雨初从上海回到郎溪从事革命活动,次年9月创建成立中共郎溪特别支部,夏雨初任书记,董小松为副书记,有党员13人,属安徽省临委领导。1928年9月夏雨初离开郎溪,特支遂停止活动。
(2)中共宣城独立支部1927年8月,就读于宣城四师学生共产党员田道生、王自堂秘密建立宣城通讯处,9月共产党员祖晨、史泗群先后回到家乡,与田道生取得联系后发展了四师进步学生江涛入党,10月成立中共宣城领导小组,11月在省临委帮助下,创建中共宣城独立支部,祖晨为书记,辖水巷、阮村、江家场、七里岗和范村支部,有党员60余人。1928年初,省临委派来宣城帮助工作的杨土彬、张昭明被捕,祖晨遭国民党通辑被迫离开宣城,独立支部遂停止活动。
(3)中共泾县双花园支部1928年下半年,中共党员王文波(又名王良海)、朱学东到泾县厚岸,在双花园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发展了10多名党员。同年11月建立中共泾县双花园支部,书记毕石米。1930年下半年,王文波、朱学东离开泾县,党组织停止活动。
(4)中共广德特别支部1928年12月,中共党员黄老四(黄中道)、王金林受党组织派遣到广德开辟工作,不久黄老四、刘格非、王金林、周鹤甫等人在城东刘永昌家秘密召开第一次党员会议,正式成立中共广德直属小组,黄老四为负责人。次年2月中共沪宁特委派张震到广德帮助工作,成立中共广德特别支部,属江苏省委领导,下辖城关、誓节渡、堒塘(今花鼓塘)、学生四个支部,有党员20人。负责人有张震、王金林、丁继国、高翔。
(5)中共宁国特别支部1928年2月,中共浙西特委党员傅金林(浙江遂昌人)到宁国蓬山村(今杨山乡)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发展党员,次年春傅金林再次到蓬山村,创建了中共宁国特别支部,下辖大佛地支部(书记朱顺发)、黄金塔支部(书记罗顺天),有党员90余人,傅金林任特支书记,隶属杭州市委领导。1930年10月,傅金林被捕,特支遭破坏。
2、组织发展与活动
1927年秋,参加南昌“八一”起义的祖晨、史泗群回到宣城,积极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组织,开展土地革命,此后全区各县党的基层组织日益发展壮大,组织活动与群众运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中共宣城县临委、县委、特委1928年4月,安徽省临委派周心抚到宣城,帮助组建成立了宣城地区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宣城县临委,周心抚任书记,8月周心抚调回省,县临委活动终止;翌年4月省临委派王步文到宣城,帮助重建宣城县临委,史泗群任书记,有党员30人。1930年上半年,县临委先后组织创建5个区委、15个支部,党员发展到210人;12月县临委领导的庙埠暴动失败后遭破坏。1931年1月,中共皖南特委派谢××(老谢)和张宅中到宣城帮助恢复和建立党组织。2月中共宣城县委在该县孙家埠成立,谢××任书记,有党员70余人。县委先后属皖南特委、安徽省委领导。8月县委改组,由刘文龙、江涛、汪老三3人组成,刘文龙任书记;12月县委召开党员代表会议,根据革命斗争发展需要,决定改宣城县委为中共宣城特委,刘文龙任书记。领导宣城、泾县、宁国、旌德、郎溪、太平、贵池、青阳等地党的工作和革命斗争。特委下属组织有中共宣城特区委、板桥区委、东乡区委、宁国第一区区委、第二区区委、宁东特支、旌德区委、泾县区委、泾宁旌特区委、太平新丰特支、青阳特支和贵池县临委等。时因与芜湖党组织联系中断,1933年1月宣城特委向闽浙赣省委报告工作,同年特委遭破坏。
中共广德县委
1929年冬,中共广德特支召开党员大会,正式成立中共广德县委,书记邓国安;先后属江苏省委、江苏省总行委、江南省委、皖南特委、安徽省委和芜湖中心县委领导。在县委领导下,发展党团组织,开展农民运动,1930年3月组织领导了广德农民武装暴动,成立了花鼓区苏维埃政府,10月成立广郎宣苏维埃准备委员会,并相继建立了农协会、妇协会、儿童团、赤卫队等群众组织,活动地区由广德西乡、南乡迅速扩展到郎溪、宣城、宁国及浙江孝丰(今安吉县)等地边缘地区。1931年广德县委领导的武装暴动失败后,县委于同年11月亦遭破坏。
中共泾县县委、特区委
1934年5月,中共泾县县委在该县爱民杨村成立,书记盛守根,属石(台)青(阳)太(平)中心县委领导。12月中共宣宁旌泾中心县委成立,改属宣宁旌泾中心县委领导。县委下辖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3个区委。同年7月,中共皖南工委在泾县西南乡(今厚岸一带)又建立中共泾县特区委,书记田丰。
中共宣宁旌泾、泾旌宁宣中心县委
1934年冬,中共皖南特委派洪维恭、储希文到泾县东乡帮助整顿组织,12月在泾县爱民成立中共宣(城)宁(国)旌(德)泾(县)中心县委;翌年1月改为泾旌宁宣中心县委,洪维恭任书记,下辖泾县县委、第一区区委、第二区区委、第三区区委、旌德区委、宣城区委、宁国特区委。中心县委并领导和建立了武装,开辟了泾旌宁宣边区游击根据地。但在国民党军疯狂进攻下,1935年7月,中心县委书记洪维恭、游击大队长王岐山先后牺牲,由王晓南任书记;10月中心县委改组后李步新任书记。1936年初,中心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王晓南和秘书长储希文叛变,党组织和游击武装遭到严重破坏,李步新率游击队余部百余人突围辗转到皖赣边境鄣公山,与闽浙赣省委取得联系后继续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中共上浙皖特委
1936年4月,中共上浙皖特委成立,书记邵长河、副书记阙怀仰,属皖浙赣省委领导。特委建立后,在广德、宣城、郎溪、宁国、泾县及浙江孝丰、于潜、昌化等地先后组织建立起宁(国)昌(化)、孝(丰)宁(国)两个中心县委和宁(国)广(德)、孝(丰)广(德)两个县委,余玉堂、彭长清分别任宁昌、孝宁中心县委书记;黄跃荣、老梅分别任宁广、孝广县委书记。各地逐步发展成为多块游击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翌年6月,特委武装在广德野鸡冲战斗失利,特委随遭破坏,部分游击武装转移到泾宁宣边区,年底会合于祁门舍会山,1938年编入新四军投入抗日战争。
中国皖南特委、苏皖特委和新四军军部
1938年4月,中共皖南特委在歙县潜口成立,李步新、邓仲铭、谭启龙先后任书记;皖南特委属中共中央东南局领导。同年7月新四军军部移驻泾县云岭,皖南特委随之迁入。在新四军帮助下,皖南特委先后建立了徽州、歙(县)绩(溪)休(宁)、太(平)石(埭)旌(德)、铜(陵)南(陵)繁(昌)中心县委和太平、旌德、铜陵、繁昌、南芜宣、南陵、宣城、广德、青阳、泾县、泾南、泾太、泾旌太、旌泾太等县委及泾旌太、石埭中心区委、太平区委、绩溪特支,党员发展到11345人(1939年统计)。1940年12月,新四军奉命北移前夕,中共中央东南局撤销了原皖南特委,重新成立中共皖南特委,领导皖南地区的斗争。
在新四军和皖南特委帮助领导下,宣城地区各地党组织亦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38年8月,泾县县委在新四军茂林民运工作委员会基础上建立,书记林芳、陈先。同年冬,许道珍、周嘉林从延安学习回到广德,组建成立了广德县工委,周嘉林任书记。1939年4月,宣城特支在该县孙家埠建立,8月改为县工委,罗白桦任书记;翌年1月改为宣城县委,书记孙宗溶。
1939年7月,中共中央东南局派谭启龙等同志到苏皖边区创建了中共苏皖特委,谭启龙任书记;9月,特委领导建立了宣(城)当(涂)芜(湖)中心县委。1940年4月,在中共浙西特委帮助下,宁(国)东区委建立;同年3月,苏皖特委领导成立广(德)郎(溪)中心县委,书记张思齐、刘烈人,副书记丁浩,下辖广德、郎溪两个县委,并建立了游击武装,组织成立了抗日团体。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趁新四军撤离泾县途中,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继后宣城地区党组织又迭遭破坏,但仍带领群众坚持斗争。同年5月,郎广地区成立郎溪县委、广德中心区委,不久合并为广郎县委。翌年5月,苏皖区党委决定撤销苏皖特委,于郎溪、广德两县成立广郎中心县委,张思齐任书记。1943年1月,泾(县)旌(德)太(平)中心县委改为山地中心县委,7月派吕辉到泾宁宣边区开展活动,复建党的组织,组建游击武装,直到抗日战争胜利。10月宣郎广三县复被日军侵占,党组织领导人民开展积极斗争,打击日寇。同年冬季,新四军在广北成立广德县委,在宣当边区建立宣(城)当(涂)县委和宣当办事处,开辟了郎广抗日根据地。1945年5月,中共广南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广德县委改为广北县委,党组织在抗日斗争中不断发展。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苏南、皖南各地党政机关随军北撤,留守的泾旌太县委、苏浙皖边区特委及其所属郎广工委,遭国民党多次“清剿”仍在斗争中巩固、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指示,为加强对敌斗争领导力量,1946年2月组成了以胡明为书记的中共皖南地委。6月全国内战爆发,为粉碎国民党进攻,宣城地区党组织认真执行华中分局1946年7月1日指示(简称“七一”指示)、华东局1947年3月8日指示(简称“三·八”指示),党组织和革命斗争迅速发展,到1948年3月,全区相继建立了泾旌宁宣县委、泾青(阳)南(陵)县委、芜当宣工委、广宁孝县工委、郎溪工委、广德县工委和泾旌太县委等7个县级党组织。8月苏浙皖边工委率主力开辟浙西天目山地区,创建了天西分工委,并与泾旌宁宣县委于宁(国)东会合;12月郎溪、广宁孝两个县工委撤销,成立路南分工委,统一领导郎广地区党的工作和革命斗争。
1949年1月,皖南地委紧急动员组织全区党政军民,全力投入迎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斗,直至1949年4月27日,宣城、宁国、郎溪、广德、泾县全境解放。5月上旬,各县先后成立了县工委(或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自此全区各级党组织不断发展,到1949年底全区5个县党员发展到2554人。
二、中共宣城、芜湖、宣城地方(区)委员会
1、领导机构
中共宣城地方委员会1949年5月4日,华北南下五地委(即华北南下干部纵队五支队)到达宣城,与进城部队及宣城县工委会合,组成宣城分区工委,5月13日,正式成立中共宣城地方委员会,陈洪任书记,陈守分任副书记,地委驻地宣城,受皖南区党委领导,下辖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5个县委。
1950年,中共芜当地委撤销,南陵、当涂2县委划入,此时宣城地委下辖7个县委,县以下共建有74个区委,321个支部,有党员4498人,组织和领导全区人民开展各项中心工作和政治运动。
中共芜湖地方委员会1952年1月,根据中共安徽省委指示,巢湖、宣城两地委合并,成立中共芜湖地方委员会,陈守分任书记,张世荣任副书记。芜湖地委驻地芜湖,下辖和县、含山、巢县、庐江、无为、芜湖、当涂、宣城、郎溪、广德、南陵、繁昌、泾县等13个县委。
1955年1月,中共马鞍山矿委划入,由当涂县委代管。
1956年初,省委决定徽州地委和芜湖地委合并,仍称芜湖地委,驻地芜湖。3月10日成立合并后的中共芜湖地委,下辖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旌德、宁国、太平、石埭、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巢县、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繁昌、芜湖、当涂等22个县委和屯溪市委,陈爱曦任地委书记,王成信、范瑞峰任副书记。同年6月省委批准芜湖地委设常务委员会,有陈爱曦、王成信、范瑞峰等九人组成;10月省委任命陈作霖任芜湖地委第二书记。1957年2月,省委调整了芜湖地委主要负责人,杨明任第一书记,陈爱曦、陈作霖分别任第二副书记、第三副书记,何焕文任第一副书记,周骏、姚奎甲、刘和林任副书记。
1958年6月,省委决定巢县县委划归合肥市委领导,庐江县委划归六安地委;芜湖市委、马鞍市委由省委和芜湖地委双重领导;11月省委决定,芜湖地委和芜湖市委合并办公(保留市委名称),成立地委书记处,统一领导芜湖地、市委工作。至此,芜湖地委下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旌德、黟县、宁国、太平、石埭、无为、含山、和县、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繁昌、芜湖、当涂等20个县委和芜湖、马鞍山、屯溪3个市委。耿万青任芜湖地委第一书记,郑家琪任第二书记(兼芜湖市委书记),魏安民任第三书记。同年12月省委决定,郎溪、广德县委合并(未执行),绩溪、旌德县委合并,太平、石埭县委合并,祁门、黟县县委合并,和县、含山县委合并;1960年初省委决定恢复原来郎溪、广德、和县、含山县建制,芜湖地、市机构分设,市委仍属地委领导。
1961年3月,经中央和省委批准,芜湖、徽州地委分设,恢复徽州地委建制;原由合肥市委领导的巢县县委划归芜湖地委领导;同年4月和6月又决定,原由省委和芜湖地委双重领导的芜湖、马鞍山市委相继划归省委直接领导。此时,芜湖地委下辖和县、含山、巢县、无为、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凡昌、芜湖、当涂等12个县委,地委仍驻芜湖,耿万青任第一书记,高鸿、陈作霖先后任第二书记。
1965年7月,经中央批准,恢复巢湖地委,原由芜湖地委领导的和县、含山、巢县、无为县委划归巢湖地委领导,芜湖市委划归芜湖地委领导,地委下辖当涂、芜湖、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凡昌8个县委和芜湖市委,朱农任地委书记,李干、秦彬、李文英(兼芜湖市委书记)任地委副书记。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造反派”不断冲击各级机关,揪斗各级干部;次年1月“造反派”夺权后,地委和各县党政领导机关及全区基层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党员停止党的组织生活达3年余。
1969年3月,经中共安徽省核心领导小组批准,中共芜湖专区核心领导小组成立,于永贤(军代表)任组长,成海波任副组长,领导全区党组织整顿、恢复、重建工作;同年芜湖市和当涂、芜湖、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繁昌等8个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相继建立。
1971年3月,中共芜湖地区委员会选举产生,各市、县委也相继选举成立。
1973年3月,中共芜湖市委划归省委直接领导,此时芜湖地委下辖8个县委。
中共宣城地区委员会1980年1月,经省委批准,中共芜湖地区委员会改为中共宣城地区委员会,张建任书记,张成钧、张学祖、朱景本、钱增任副书记,常委有19人组成。同时决定原属芜湖地委领导的芜湖县划归芜湖市委领导,原属徽州地委领导的宁国县委和原属池州地委领导的青阳县委、九华山管理处党委划归宣城地委领导,宣城地委时辖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南陵、繁昌、青阳、当涂9个县委和九华山管理处党委。
1983年6月,经省委批准,青阳、繁昌、南陵3县和九华山管理处划归芜湖市领导,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领导,至此宣城地委恢复到建国初期管辖范围,辖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5个县委;8月省委任命朱景本任地委书记,许超、胡群、杜诚任副书记;198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改设宣州市,中共宣州市委仍属宣城地委领导。当年全区辖4个县委、1个市委和249个党委、116个总支,4194个基层党支部,有党员73135人。
附:中共宣城、芜湖、宣城地委历任领导简明表
2、地区党代会
1971年2月28日,在普遍整党、恢复党组织生活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芜湖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芜湖市召开,出席大会代表684人,实到613人,列席代表46人,于永贤(军代表)代表专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在会上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芜湖地区第一届委员会,有47名委员和6名候补委员组成。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举产生了常务委员和正、副书记,常务委员有9人组成,于永贤任书记,王均(军代表)、赵元升(军代表)、夏德义、成海波任副书记。1972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三支两军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精神,于永贤调离地方回部队工作,夏德义接任中共芜湖地委书记,王恩茂任地委第一副书记。
一、民主革命时期党组织与活动
中国共产党宣城地区党组织建立前,中共党员田道生、夏雨初、祖晨、杨土彬、周鹤甫于大革命后期先后在宣城等地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发展党员,创建党的组织。
1、早期党组织
(1)中共郎溪特别支部1926年春,中共党员夏雨初从上海回到郎溪从事革命活动,次年9月创建成立中共郎溪特别支部,夏雨初任书记,董小松为副书记,有党员13人,属安徽省临委领导。1928年9月夏雨初离开郎溪,特支遂停止活动。
(2)中共宣城独立支部1927年8月,就读于宣城四师学生共产党员田道生、王自堂秘密建立宣城通讯处,9月共产党员祖晨、史泗群先后回到家乡,与田道生取得联系后发展了四师进步学生江涛入党,10月成立中共宣城领导小组,11月在省临委帮助下,创建中共宣城独立支部,祖晨为书记,辖水巷、阮村、江家场、七里岗和范村支部,有党员60余人。1928年初,省临委派来宣城帮助工作的杨土彬、张昭明被捕,祖晨遭国民党通辑被迫离开宣城,独立支部遂停止活动。
(3)中共泾县双花园支部1928年下半年,中共党员王文波(又名王良海)、朱学东到泾县厚岸,在双花园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发展了10多名党员。同年11月建立中共泾县双花园支部,书记毕石米。1930年下半年,王文波、朱学东离开泾县,党组织停止活动。
(4)中共广德特别支部1928年12月,中共党员黄老四(黄中道)、王金林受党组织派遣到广德开辟工作,不久黄老四、刘格非、王金林、周鹤甫等人在城东刘永昌家秘密召开第一次党员会议,正式成立中共广德直属小组,黄老四为负责人。次年2月中共沪宁特委派张震到广德帮助工作,成立中共广德特别支部,属江苏省委领导,下辖城关、誓节渡、堒塘(今花鼓塘)、学生四个支部,有党员20人。负责人有张震、王金林、丁继国、高翔。
(5)中共宁国特别支部1928年2月,中共浙西特委党员傅金林(浙江遂昌人)到宁国蓬山村(今杨山乡)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发展党员,次年春傅金林再次到蓬山村,创建了中共宁国特别支部,下辖大佛地支部(书记朱顺发)、黄金塔支部(书记罗顺天),有党员90余人,傅金林任特支书记,隶属杭州市委领导。1930年10月,傅金林被捕,特支遭破坏。
2、组织发展与活动
1927年秋,参加南昌“八一”起义的祖晨、史泗群回到宣城,积极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组织,开展土地革命,此后全区各县党的基层组织日益发展壮大,组织活动与群众运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中共宣城县临委、县委、特委1928年4月,安徽省临委派周心抚到宣城,帮助组建成立了宣城地区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宣城县临委,周心抚任书记,8月周心抚调回省,县临委活动终止;翌年4月省临委派王步文到宣城,帮助重建宣城县临委,史泗群任书记,有党员30人。1930年上半年,县临委先后组织创建5个区委、15个支部,党员发展到210人;12月县临委领导的庙埠暴动失败后遭破坏。1931年1月,中共皖南特委派谢××(老谢)和张宅中到宣城帮助恢复和建立党组织。2月中共宣城县委在该县孙家埠成立,谢××任书记,有党员70余人。县委先后属皖南特委、安徽省委领导。8月县委改组,由刘文龙、江涛、汪老三3人组成,刘文龙任书记;12月县委召开党员代表会议,根据革命斗争发展需要,决定改宣城县委为中共宣城特委,刘文龙任书记。领导宣城、泾县、宁国、旌德、郎溪、太平、贵池、青阳等地党的工作和革命斗争。特委下属组织有中共宣城特区委、板桥区委、东乡区委、宁国第一区区委、第二区区委、宁东特支、旌德区委、泾县区委、泾宁旌特区委、太平新丰特支、青阳特支和贵池县临委等。时因与芜湖党组织联系中断,1933年1月宣城特委向闽浙赣省委报告工作,同年特委遭破坏。
中共广德县委
1929年冬,中共广德特支召开党员大会,正式成立中共广德县委,书记邓国安;先后属江苏省委、江苏省总行委、江南省委、皖南特委、安徽省委和芜湖中心县委领导。在县委领导下,发展党团组织,开展农民运动,1930年3月组织领导了广德农民武装暴动,成立了花鼓区苏维埃政府,10月成立广郎宣苏维埃准备委员会,并相继建立了农协会、妇协会、儿童团、赤卫队等群众组织,活动地区由广德西乡、南乡迅速扩展到郎溪、宣城、宁国及浙江孝丰(今安吉县)等地边缘地区。1931年广德县委领导的武装暴动失败后,县委于同年11月亦遭破坏。
中共泾县县委、特区委
1934年5月,中共泾县县委在该县爱民杨村成立,书记盛守根,属石(台)青(阳)太(平)中心县委领导。12月中共宣宁旌泾中心县委成立,改属宣宁旌泾中心县委领导。县委下辖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3个区委。同年7月,中共皖南工委在泾县西南乡(今厚岸一带)又建立中共泾县特区委,书记田丰。
中共宣宁旌泾、泾旌宁宣中心县委
1934年冬,中共皖南特委派洪维恭、储希文到泾县东乡帮助整顿组织,12月在泾县爱民成立中共宣(城)宁(国)旌(德)泾(县)中心县委;翌年1月改为泾旌宁宣中心县委,洪维恭任书记,下辖泾县县委、第一区区委、第二区区委、第三区区委、旌德区委、宣城区委、宁国特区委。中心县委并领导和建立了武装,开辟了泾旌宁宣边区游击根据地。但在国民党军疯狂进攻下,1935年7月,中心县委书记洪维恭、游击大队长王岐山先后牺牲,由王晓南任书记;10月中心县委改组后李步新任书记。1936年初,中心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王晓南和秘书长储希文叛变,党组织和游击武装遭到严重破坏,李步新率游击队余部百余人突围辗转到皖赣边境鄣公山,与闽浙赣省委取得联系后继续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中共上浙皖特委
1936年4月,中共上浙皖特委成立,书记邵长河、副书记阙怀仰,属皖浙赣省委领导。特委建立后,在广德、宣城、郎溪、宁国、泾县及浙江孝丰、于潜、昌化等地先后组织建立起宁(国)昌(化)、孝(丰)宁(国)两个中心县委和宁(国)广(德)、孝(丰)广(德)两个县委,余玉堂、彭长清分别任宁昌、孝宁中心县委书记;黄跃荣、老梅分别任宁广、孝广县委书记。各地逐步发展成为多块游击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翌年6月,特委武装在广德野鸡冲战斗失利,特委随遭破坏,部分游击武装转移到泾宁宣边区,年底会合于祁门舍会山,1938年编入新四军投入抗日战争。
中国皖南特委、苏皖特委和新四军军部
1938年4月,中共皖南特委在歙县潜口成立,李步新、邓仲铭、谭启龙先后任书记;皖南特委属中共中央东南局领导。同年7月新四军军部移驻泾县云岭,皖南特委随之迁入。在新四军帮助下,皖南特委先后建立了徽州、歙(县)绩(溪)休(宁)、太(平)石(埭)旌(德)、铜(陵)南(陵)繁(昌)中心县委和太平、旌德、铜陵、繁昌、南芜宣、南陵、宣城、广德、青阳、泾县、泾南、泾太、泾旌太、旌泾太等县委及泾旌太、石埭中心区委、太平区委、绩溪特支,党员发展到11345人(1939年统计)。1940年12月,新四军奉命北移前夕,中共中央东南局撤销了原皖南特委,重新成立中共皖南特委,领导皖南地区的斗争。
在新四军和皖南特委帮助领导下,宣城地区各地党组织亦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38年8月,泾县县委在新四军茂林民运工作委员会基础上建立,书记林芳、陈先。同年冬,许道珍、周嘉林从延安学习回到广德,组建成立了广德县工委,周嘉林任书记。1939年4月,宣城特支在该县孙家埠建立,8月改为县工委,罗白桦任书记;翌年1月改为宣城县委,书记孙宗溶。
1939年7月,中共中央东南局派谭启龙等同志到苏皖边区创建了中共苏皖特委,谭启龙任书记;9月,特委领导建立了宣(城)当(涂)芜(湖)中心县委。1940年4月,在中共浙西特委帮助下,宁(国)东区委建立;同年3月,苏皖特委领导成立广(德)郎(溪)中心县委,书记张思齐、刘烈人,副书记丁浩,下辖广德、郎溪两个县委,并建立了游击武装,组织成立了抗日团体。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趁新四军撤离泾县途中,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继后宣城地区党组织又迭遭破坏,但仍带领群众坚持斗争。同年5月,郎广地区成立郎溪县委、广德中心区委,不久合并为广郎县委。翌年5月,苏皖区党委决定撤销苏皖特委,于郎溪、广德两县成立广郎中心县委,张思齐任书记。1943年1月,泾(县)旌(德)太(平)中心县委改为山地中心县委,7月派吕辉到泾宁宣边区开展活动,复建党的组织,组建游击武装,直到抗日战争胜利。10月宣郎广三县复被日军侵占,党组织领导人民开展积极斗争,打击日寇。同年冬季,新四军在广北成立广德县委,在宣当边区建立宣(城)当(涂)县委和宣当办事处,开辟了郎广抗日根据地。1945年5月,中共广南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广德县委改为广北县委,党组织在抗日斗争中不断发展。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苏南、皖南各地党政机关随军北撤,留守的泾旌太县委、苏浙皖边区特委及其所属郎广工委,遭国民党多次“清剿”仍在斗争中巩固、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指示,为加强对敌斗争领导力量,1946年2月组成了以胡明为书记的中共皖南地委。6月全国内战爆发,为粉碎国民党进攻,宣城地区党组织认真执行华中分局1946年7月1日指示(简称“七一”指示)、华东局1947年3月8日指示(简称“三·八”指示),党组织和革命斗争迅速发展,到1948年3月,全区相继建立了泾旌宁宣县委、泾青(阳)南(陵)县委、芜当宣工委、广宁孝县工委、郎溪工委、广德县工委和泾旌太县委等7个县级党组织。8月苏浙皖边工委率主力开辟浙西天目山地区,创建了天西分工委,并与泾旌宁宣县委于宁(国)东会合;12月郎溪、广宁孝两个县工委撤销,成立路南分工委,统一领导郎广地区党的工作和革命斗争。
1949年1月,皖南地委紧急动员组织全区党政军民,全力投入迎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斗,直至1949年4月27日,宣城、宁国、郎溪、广德、泾县全境解放。5月上旬,各县先后成立了县工委(或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自此全区各级党组织不断发展,到1949年底全区5个县党员发展到2554人。
二、中共宣城、芜湖、宣城地方(区)委员会
1、领导机构
中共宣城地方委员会1949年5月4日,华北南下五地委(即华北南下干部纵队五支队)到达宣城,与进城部队及宣城县工委会合,组成宣城分区工委,5月13日,正式成立中共宣城地方委员会,陈洪任书记,陈守分任副书记,地委驻地宣城,受皖南区党委领导,下辖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5个县委。
1950年,中共芜当地委撤销,南陵、当涂2县委划入,此时宣城地委下辖7个县委,县以下共建有74个区委,321个支部,有党员4498人,组织和领导全区人民开展各项中心工作和政治运动。
中共芜湖地方委员会1952年1月,根据中共安徽省委指示,巢湖、宣城两地委合并,成立中共芜湖地方委员会,陈守分任书记,张世荣任副书记。芜湖地委驻地芜湖,下辖和县、含山、巢县、庐江、无为、芜湖、当涂、宣城、郎溪、广德、南陵、繁昌、泾县等13个县委。
1955年1月,中共马鞍山矿委划入,由当涂县委代管。
1956年初,省委决定徽州地委和芜湖地委合并,仍称芜湖地委,驻地芜湖。3月10日成立合并后的中共芜湖地委,下辖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旌德、宁国、太平、石埭、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巢县、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繁昌、芜湖、当涂等22个县委和屯溪市委,陈爱曦任地委书记,王成信、范瑞峰任副书记。同年6月省委批准芜湖地委设常务委员会,有陈爱曦、王成信、范瑞峰等九人组成;10月省委任命陈作霖任芜湖地委第二书记。1957年2月,省委调整了芜湖地委主要负责人,杨明任第一书记,陈爱曦、陈作霖分别任第二副书记、第三副书记,何焕文任第一副书记,周骏、姚奎甲、刘和林任副书记。
1958年6月,省委决定巢县县委划归合肥市委领导,庐江县委划归六安地委;芜湖市委、马鞍市委由省委和芜湖地委双重领导;11月省委决定,芜湖地委和芜湖市委合并办公(保留市委名称),成立地委书记处,统一领导芜湖地、市委工作。至此,芜湖地委下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旌德、黟县、宁国、太平、石埭、无为、含山、和县、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繁昌、芜湖、当涂等20个县委和芜湖、马鞍山、屯溪3个市委。耿万青任芜湖地委第一书记,郑家琪任第二书记(兼芜湖市委书记),魏安民任第三书记。同年12月省委决定,郎溪、广德县委合并(未执行),绩溪、旌德县委合并,太平、石埭县委合并,祁门、黟县县委合并,和县、含山县委合并;1960年初省委决定恢复原来郎溪、广德、和县、含山县建制,芜湖地、市机构分设,市委仍属地委领导。
1961年3月,经中央和省委批准,芜湖、徽州地委分设,恢复徽州地委建制;原由合肥市委领导的巢县县委划归芜湖地委领导;同年4月和6月又决定,原由省委和芜湖地委双重领导的芜湖、马鞍山市委相继划归省委直接领导。此时,芜湖地委下辖和县、含山、巢县、无为、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凡昌、芜湖、当涂等12个县委,地委仍驻芜湖,耿万青任第一书记,高鸿、陈作霖先后任第二书记。
1965年7月,经中央批准,恢复巢湖地委,原由芜湖地委领导的和县、含山、巢县、无为县委划归巢湖地委领导,芜湖市委划归芜湖地委领导,地委下辖当涂、芜湖、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凡昌8个县委和芜湖市委,朱农任地委书记,李干、秦彬、李文英(兼芜湖市委书记)任地委副书记。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造反派”不断冲击各级机关,揪斗各级干部;次年1月“造反派”夺权后,地委和各县党政领导机关及全区基层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党员停止党的组织生活达3年余。
1969年3月,经中共安徽省核心领导小组批准,中共芜湖专区核心领导小组成立,于永贤(军代表)任组长,成海波任副组长,领导全区党组织整顿、恢复、重建工作;同年芜湖市和当涂、芜湖、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南陵、繁昌等8个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相继建立。
1971年3月,中共芜湖地区委员会选举产生,各市、县委也相继选举成立。
1973年3月,中共芜湖市委划归省委直接领导,此时芜湖地委下辖8个县委。
中共宣城地区委员会1980年1月,经省委批准,中共芜湖地区委员会改为中共宣城地区委员会,张建任书记,张成钧、张学祖、朱景本、钱增任副书记,常委有19人组成。同时决定原属芜湖地委领导的芜湖县划归芜湖市委领导,原属徽州地委领导的宁国县委和原属池州地委领导的青阳县委、九华山管理处党委划归宣城地委领导,宣城地委时辖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南陵、繁昌、青阳、当涂9个县委和九华山管理处党委。
1983年6月,经省委批准,青阳、繁昌、南陵3县和九华山管理处划归芜湖市领导,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领导,至此宣城地委恢复到建国初期管辖范围,辖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5个县委;8月省委任命朱景本任地委书记,许超、胡群、杜诚任副书记;198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改设宣州市,中共宣州市委仍属宣城地委领导。当年全区辖4个县委、1个市委和249个党委、116个总支,4194个基层党支部,有党员73135人。
附:中共宣城、芜湖、宣城地委历任领导简明表
2、地区党代会
1971年2月28日,在普遍整党、恢复党组织生活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芜湖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芜湖市召开,出席大会代表684人,实到613人,列席代表46人,于永贤(军代表)代表专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在会上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芜湖地区第一届委员会,有47名委员和6名候补委员组成。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举产生了常务委员和正、副书记,常务委员有9人组成,于永贤任书记,王均(军代表)、赵元升(军代表)、夏德义、成海波任副书记。1972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三支两军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精神,于永贤调离地方回部队工作,夏德义接任中共芜湖地委书记,王恩茂任地委第一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