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青年运动和早期团组织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爆发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全区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奋起响应。5月20日,宣城四师、储才中学和崇正、端本、求实高小学校学生代表40人于宣城四师集会,正式成立宣城学生联合会。嗣后各校相继成立学生联合会,掀起学生爱国运动,得到宣城城关店员、运输、农林等行业工会支持,随后成立了宣城各界抗日联合会,配合“学联”掀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和“抵制日货”运动。5、6月间,广德、郎溪、宁国、泾县青年纷纷呼应,相继成立学生联合会,广德同时成立“教联”,郎溪成立旅外学生联合会。
1922年春,在武昌入团的吴华梓于宣城四师秘密成立全区最早的团组织
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城小组,同年8月团组织无领导自行解散。
1928年3月,共青团郎溪县委建立,5月,郎溪农民暴动失利,团的活动亦停止。
1930年春,共青团宣城特别支部成立;同年3月共青团广德县委成立;1931年2月共青团宣城县委成立,团组织得到迅速发展。
1934年12月,共青团宣宁泾旌中心县委成立,下设组织、宣传和青年部。在中心团县委影响下,共青团泾县县委于1935年7月成立,随后又成立戴村、杨村、宗村、杨光村、榆桃岭等团支部。1936年1月因叛徒投敌,党团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团的活动被迫停止。
1938年6月,在中共皖南特委指导下,从延安学习回到家乡广德的许道珍、周嘉林在柏垫组织成立青年工作团,8月被国民党反共分子解散。同年7月,新四军进驻泾县云岭,随后全区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抗会”)等革命群众组织相继建立。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在党组织领导下,全区青年积极参加减租减息、抗租、抗债、分粮、反清剿等各种群众性革命斗争。到194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和团章草案,7月皖南团工委成立。
二、建国后团组织和团的工作
共青团宣城(芜湖)地委1949年9月,在皖南团工委指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皖南区宣城地方工作委员会在宣城正式成立。1952年宣城巢湖合并,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芜湖地方工作委员会,并迁至芜湖市。1956年徽州、芜湖合并,仍称芜湖地方委员会。1957年7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省芜湖地方委员会。1961年恢复成立徽州地区,团地委分设;1965年巢湖与芜湖团地委分设。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组织活动停止。
1973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1972)41号文件精神,团地委恢复重建,并召开了共青团全区第一次代表大会。
1980年,改称共青团宣城地区委员会,并于1982年4月由芜湖迁至宣城县。
组织建设1949年,宣城团地工委初建时,下辖团市委1个、团县委5个,建有团支部36个,有团员262人,其中候补团员179人。
1952年成立芜湖团地工委后,辖13个团县委(含5县,下同),建有团支部2248个,团员49475人,专职团干部506人。
1956年徽州、芜湖专区合并后,芜湖团地工委辖22个团县委,建支部7223个,有团员232049人,专职团干664人。
1958年,芜湖、马鞍山市划归芜湖专区,芜湖团地委辖20个团县委和2个团市委。建有团支部8409个,有团员172778人。
1961年,徽州专区恢复,芜湖市与马鞍山市划为省辖市,芜湖团地委辖12个团县委;1963年建有农村团支部5726个,有团员122199人,专职团干483人。
1965年,恢复巢湖专区,芜湖市复归芜湖专区,芜湖团地委辖8个团县委和芜湖团市委,共有团员74782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团组织建设停止,直至1972年。
1973年,芜湖团地委恢复重建,时辖8个团县委,代管水电部十四局(驻泾县陈村)、陈村电站、长江航运公司芜湖办事处、矿山三处、白马山水泥厂5个团委,建有222个基层团委、3522个支部,有团员136602人,专职团干188人。同年芜湖团市委划出。
1980年,芜湖团地委改名宣城团地委,时辖9个团县委和九华山管理处团委,代管陈村电站、省宁国水泥厂、七一一工程指挥部3个团委,建有352个基层团委、6015个支部,有团员136020人,专职团干300人。
1983年,青阳、南陵、繁昌3县和九华山管理处划归芜湖市,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宣城团地委时辖5个团县委和地直机关团委,代管省宁国水泥厂、地区武警支队2个团委,建有基层团委240个、支部3097个,有团员69220人,专职团干209人。到1987年,全区有团委261个、总支307个,支部3797个,团员发展到140579人,专职团干251人。
青年工作1949年9月,皖南区宣城团地工委成立,1950年各团县委相继成立,自此,地、县团组织大力开展建团工作,团的组织迅速发展壮大,为全区团的工作蓬勃开展做好了组织准备。各级团组织坚持发动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合作化、扫除文盲、植树造林、生产自救、宣传婚姻法等各项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使团员和青年得到了锻炼。据1955年6月统计,全区(含区辖5县)54655名农村团员中有90%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成为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骨干,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
1961年,全区各级团组织广泛开展了“五好”青年(一、听党的话,执行政策好;二、积极劳动,完成任务好;三、克服困难,突击作用好;四、热爱集体,团结互助好;五、尊重老人,学习技术好)、“四好”团支部活动,使广大团员和青年在生产斗争中,为维护和发展集体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到1964年,全区(含区内4县)共评出“四好”团支部593个,受到县以上团委表彰奖励的399个。
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全区各级团组织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随后又组织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当年全区(含区内4县)共建立青年学习小组3602个(其中农村3024个),参加学习小组的团员和青年有42242人(农村有36127人);全区共有40多万青年学习毛主席著作。
1973年1月,芜湖团地委恢复重建后,于1975年在芜湖召开了全区第一次先进团组织和优秀团员代表大会。1977年2月在芜湖召开了全区第二次先进团组织、青年集体、优秀团员、优秀青年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先进团组织代表100名、先进青年集体代表45名、优秀团员120名、优秀青年40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8月,全区各级团组织在普遍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基础上,评选出受团省委表彰的新长征突击手46名,受团中央表彰的新长征突击手23名。1980年1月,团地委在芜湖召开了全区新长征突击手(队)、先进团组织、优秀共青团员命名表彰大会。
1981年后,全区各级团组织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
讲秩序和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的“五讲四美”活动;1983年5月,团地委在宣城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五讲四美”、“文明礼貌”先进集体61个、先进个人132人,进一步推动了文明礼貌活动的开展。全区各县农村团组织结合实际,开展送温暖助耕包户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进入80年代以来,全区各级团组织响应邓小平同志号召,带领团员青年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中心,引导团员青年把革命理想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广大团员青年学习马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不断提高了思想、文化和科技素质。1987年5月,团地委在全区表彰了新长征突击手36人,对362名“七五”建功者授予一级、二级奖章,受到县级以上表彰的基层团支部235个,受到各级团委表彰的共青团员有4500多名。郎溪团县委组织开展学技术活动,受到团省委表彰。泾县团县委实施科技扶贫经验,受到了团中央的肯定,并在《中国青年》杂志作了宣传报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