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妇女组织
一、组织机构
1949年10月,皖南区宣城专区民主妇联筹备会成立,时辖5个县民主妇女联合筹备委员会和宣城市妇女协会。1950年1月当涂、南陵两县妇联划归宣城专区妇联领导;同年3月宣城市妇女协会撤销。
1952年1月,宣城、巢湖两专区妇联合并,改称安徽省芜湖专区民主妇联筹备委员会,时辖长江南北13个县(含4县)妇联;原辖宁国县妇联同时划归徽州专区妇联领导。同年9月20日撤销原妇联筹委会,正式成立安徽省芜湖专区民主妇女联合会。翌年7月15日改称安徽省民主妇女联合会芜湖专区分会。
1956年3月,徽州专区妇联与芜湖专区妇联合并,仍称芜湖专区民主妇联分会,时辖22个县(含5县,下同)妇联。翌年11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联合会章程》规定,芜湖专区联合分会改为安徽省妇女联合会芜湖专区办事处。
1958年11月,芜湖市、马鞍山市妇联划归芜湖专区妇联办事处;原辖庐江、巢县妇联分别划归六安专区、合肥市妇联领导。
1961年3月,恢复设置徽州专区妇联办事处;4月、6月芜湖市妇联、马鞍山市妇联先后划出;巢县妇联复归芜湖专区妇联办事处,其时专区妇联领辖长江南北12个县(含4县)妇女联合会。
1965年6月,恢复设置巢湖专区妇联办事处,芜湖市妇联由省和芜湖专区妇联双重领导,芜湖专区妇联办事处时辖8个县妇女联合会。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专区和县级妇联机构撤销,妇女工作被迫停顿;直到1968年5月芜湖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妇联工作由地区革委会政工组群工小组代管。
1973年6月,芜湖地区首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恢复建立了芜湖地区妇女联合会。同年5、6月,区辖8个县(含4县)先后召开妇女代表大会,恢复成立了各县妇女联合会。
1980年2月,芜湖行署改为宣城行署,原分属徽州、池州行署的宁国、青阳两县划归宣城行署,芜湖县划归芜湖市;同年8月21日,原芜湖地区妇女联合会改为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宣城地区办事处,时辖9个县(含5县)妇女联合会。
1983年6月,青阳、南陵、繁昌3县划归芜湖市,当涂县划归马鞍山;1987年6月宣城县撤县建市,至此宣城地区妇联办事处下辖广德、郎溪、宁国、泾县4个县和宣州市妇女联合会。
二、建国后妇女工作
基层组织建设1949年5月~12月,全区地、县妇联筹备委员会相继建立后,次年1月专区妇联筹备委员会要求全区普遍建立基层妇代会组织,到1952年,全区13个县(含4县)所辖135个区,有45个正式建立了妇联组织,有71个建立筹备会;882个乡有735个建立了妇代会。
1962年根据全国妇联关于在3年(1962~1964年)内建立健全妇代会组织的要求,全区12个县(含4县)普遍进行了整建基层妇代会工作,并规定:县以下区和公社建立妇联会,配专职妇干1名,农村生产大队建立妇代会,生产队设妇女队长。据1963年统计,全区2908个生产大队有2820个建立了基层妇代会,配备妇女干部2820人;28951个生产队配有妇女干部37537人;各级妇女组织绝大多数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地、县妇联组织撤销,妇联活动随即停止。
1973年,地、县、社相继召开妇女代表大会,恢复建立了各级妇女联合会,大队、生产队配备了妇女干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2年底,通过贯彻全国妇联《农村基层妇代会工作条例》(草案),全区县以下各级妇女组织健全,任务明确,为全区妇女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同时根据省妇联、省乡镇企业局联合通知精神,1986年7月起,全区在女工较多(50人以上)的乡镇企业逐步建立了妇代会组织,到年底有14个企业建立了企业妇代会。
妇女干部队伍建国后,在各级党组织关怀下,培养了一大批妇女干部。1949年10月,专、县妇联刚建立时,全区仅有县妇联干部5人(主任1人,委员4人)、区妇干30人(主任6人,委员24人)、乡妇联委员会2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的锻炼,1951年全区7个县(含5县)74个区共有专职妇女干部166人,其中专区妇联配备专职妇女干部8人。据1958年各县统计,在全区县级人民代表中,妇女占31.3%,女委员占12.75%。
1960年后,各级党组织陆续选调一批年轻教师和其他战线上的妇女骨干,充实到妇联干部队伍,提高了妇女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1963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各级妇联在整顿组织的同时,调整、配备了妇女干部,据当年统计,全区12个县(含4县)、49个区、336个公社共配备妇女干部391人。
1973年各级妇联组织恢复后,在选配妇联干部时注意调整了年龄和文化结构。据当年统计,全区8个县(含4县)有公社(镇)以上专职妇女干部316人,平均年龄为33.4岁,初中以上文化占61.4%;同时还选拨了300名女干部充实到全区各级党政领导岗位。
1983年机构改革中,各地选调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女干部进入地、县妇联领导班子;同时通过文化考核、择优录用办法,选招、聘用了一批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年龄在25岁以下的回乡女知识青年担任乡(镇)妇联干部,到1987年,全区乡(镇)以上妇女干部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占93.3%,使妇联干部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妇女先进人物建国以来,全区广大妇女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妇女勤劳、节俭的美德,在各条战线上做出了优异成绩,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的表彰。1957年全区(含5县)评选为省级女劳模32人;1963年评选省级女劳模16人;1979年全区评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3人,红旗集体4个;评为省“三八”红旗手35人,红旗集体8个;1983年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人,红旗集体2个;评为省“三八”红旗手38人,红旗集体2个;1984年评选为省“三八”红旗手6人;1986年评选省“三八”红旗手22人,红旗集体1个;同时受到省妇联表彰的优秀妇联干部中,1982年全区有27人,1985年有16人;1987年郎溪县妇联获省妇联“先进妇联组织”奖。
在托幼和少儿工作岗位上,1981年全区受省表彰的托幼先进个人17名,先进集体3个;1986年受省表彰的儿童工作先进个人中有女性16人。
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建设中,1983年全区评为全国“五好”家庭35户,其中以女性为主的28户;评为省“五好”家庭户中以女性为主的27户;1986年评为省“五好”家庭户中以女性为主的33户,受到省政府表彰。
女党员发展建国以来尤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培养、发展女党员工作。1979年底,全区(含4县)有女党员9799人,占全区党员总数9.75%;1983年底有女党员6539人,占党员总数10.04%;1985年底有女党员6819人,占全区党员总数10.13%;1986年底女党员增加到7232人,占全区党员总数10.32%;1987年底全区女党员发展到9552人,占全区党员总数11.11%,促进了妇女工作。
三、地区首届妇女代表大会
1973年6月12日至16日,芜湖地区首届妇女代表大会在芜湖市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716名。地委书记夏德义出席会议并讲话,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王恩茂致开幕词,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冯贵才做工作报告。
会议选举产生了芜湖地区妇女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有常委15人,委员50人;同时选举了出席省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
1949年10月,皖南区宣城专区民主妇联筹备会成立,时辖5个县民主妇女联合筹备委员会和宣城市妇女协会。1950年1月当涂、南陵两县妇联划归宣城专区妇联领导;同年3月宣城市妇女协会撤销。
1952年1月,宣城、巢湖两专区妇联合并,改称安徽省芜湖专区民主妇联筹备委员会,时辖长江南北13个县(含4县)妇联;原辖宁国县妇联同时划归徽州专区妇联领导。同年9月20日撤销原妇联筹委会,正式成立安徽省芜湖专区民主妇女联合会。翌年7月15日改称安徽省民主妇女联合会芜湖专区分会。
1956年3月,徽州专区妇联与芜湖专区妇联合并,仍称芜湖专区民主妇联分会,时辖22个县(含5县,下同)妇联。翌年11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联合会章程》规定,芜湖专区联合分会改为安徽省妇女联合会芜湖专区办事处。
1958年11月,芜湖市、马鞍山市妇联划归芜湖专区妇联办事处;原辖庐江、巢县妇联分别划归六安专区、合肥市妇联领导。
1961年3月,恢复设置徽州专区妇联办事处;4月、6月芜湖市妇联、马鞍山市妇联先后划出;巢县妇联复归芜湖专区妇联办事处,其时专区妇联领辖长江南北12个县(含4县)妇女联合会。
1965年6月,恢复设置巢湖专区妇联办事处,芜湖市妇联由省和芜湖专区妇联双重领导,芜湖专区妇联办事处时辖8个县妇女联合会。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专区和县级妇联机构撤销,妇女工作被迫停顿;直到1968年5月芜湖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妇联工作由地区革委会政工组群工小组代管。
1973年6月,芜湖地区首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恢复建立了芜湖地区妇女联合会。同年5、6月,区辖8个县(含4县)先后召开妇女代表大会,恢复成立了各县妇女联合会。
1980年2月,芜湖行署改为宣城行署,原分属徽州、池州行署的宁国、青阳两县划归宣城行署,芜湖县划归芜湖市;同年8月21日,原芜湖地区妇女联合会改为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宣城地区办事处,时辖9个县(含5县)妇女联合会。
1983年6月,青阳、南陵、繁昌3县划归芜湖市,当涂县划归马鞍山;1987年6月宣城县撤县建市,至此宣城地区妇联办事处下辖广德、郎溪、宁国、泾县4个县和宣州市妇女联合会。
二、建国后妇女工作
基层组织建设1949年5月~12月,全区地、县妇联筹备委员会相继建立后,次年1月专区妇联筹备委员会要求全区普遍建立基层妇代会组织,到1952年,全区13个县(含4县)所辖135个区,有45个正式建立了妇联组织,有71个建立筹备会;882个乡有735个建立了妇代会。
1962年根据全国妇联关于在3年(1962~1964年)内建立健全妇代会组织的要求,全区12个县(含4县)普遍进行了整建基层妇代会工作,并规定:县以下区和公社建立妇联会,配专职妇干1名,农村生产大队建立妇代会,生产队设妇女队长。据1963年统计,全区2908个生产大队有2820个建立了基层妇代会,配备妇女干部2820人;28951个生产队配有妇女干部37537人;各级妇女组织绝大多数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地、县妇联组织撤销,妇联活动随即停止。
1973年,地、县、社相继召开妇女代表大会,恢复建立了各级妇女联合会,大队、生产队配备了妇女干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2年底,通过贯彻全国妇联《农村基层妇代会工作条例》(草案),全区县以下各级妇女组织健全,任务明确,为全区妇女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同时根据省妇联、省乡镇企业局联合通知精神,1986年7月起,全区在女工较多(50人以上)的乡镇企业逐步建立了妇代会组织,到年底有14个企业建立了企业妇代会。
妇女干部队伍建国后,在各级党组织关怀下,培养了一大批妇女干部。1949年10月,专、县妇联刚建立时,全区仅有县妇联干部5人(主任1人,委员4人)、区妇干30人(主任6人,委员24人)、乡妇联委员会2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的锻炼,1951年全区7个县(含5县)74个区共有专职妇女干部166人,其中专区妇联配备专职妇女干部8人。据1958年各县统计,在全区县级人民代表中,妇女占31.3%,女委员占12.75%。
1960年后,各级党组织陆续选调一批年轻教师和其他战线上的妇女骨干,充实到妇联干部队伍,提高了妇女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1963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各级妇联在整顿组织的同时,调整、配备了妇女干部,据当年统计,全区12个县(含4县)、49个区、336个公社共配备妇女干部391人。
1973年各级妇联组织恢复后,在选配妇联干部时注意调整了年龄和文化结构。据当年统计,全区8个县(含4县)有公社(镇)以上专职妇女干部316人,平均年龄为33.4岁,初中以上文化占61.4%;同时还选拨了300名女干部充实到全区各级党政领导岗位。
1983年机构改革中,各地选调了一批优秀中青年女干部进入地、县妇联领导班子;同时通过文化考核、择优录用办法,选招、聘用了一批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年龄在25岁以下的回乡女知识青年担任乡(镇)妇联干部,到1987年,全区乡(镇)以上妇女干部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占93.3%,使妇联干部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妇女先进人物建国以来,全区广大妇女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妇女勤劳、节俭的美德,在各条战线上做出了优异成绩,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的表彰。1957年全区(含5县)评选为省级女劳模32人;1963年评选省级女劳模16人;1979年全区评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3人,红旗集体4个;评为省“三八”红旗手35人,红旗集体8个;1983年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人,红旗集体2个;评为省“三八”红旗手38人,红旗集体2个;1984年评选为省“三八”红旗手6人;1986年评选省“三八”红旗手22人,红旗集体1个;同时受到省妇联表彰的优秀妇联干部中,1982年全区有27人,1985年有16人;1987年郎溪县妇联获省妇联“先进妇联组织”奖。
在托幼和少儿工作岗位上,1981年全区受省表彰的托幼先进个人17名,先进集体3个;1986年受省表彰的儿童工作先进个人中有女性16人。
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建设中,1983年全区评为全国“五好”家庭35户,其中以女性为主的28户;评为省“五好”家庭户中以女性为主的27户;1986年评为省“五好”家庭户中以女性为主的33户,受到省政府表彰。
女党员发展建国以来尤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培养、发展女党员工作。1979年底,全区(含4县)有女党员9799人,占全区党员总数9.75%;1983年底有女党员6539人,占党员总数10.04%;1985年底有女党员6819人,占全区党员总数10.13%;1986年底女党员增加到7232人,占全区党员总数10.32%;1987年底全区女党员发展到9552人,占全区党员总数11.11%,促进了妇女工作。
三、地区首届妇女代表大会
1973年6月12日至16日,芜湖地区首届妇女代表大会在芜湖市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716名。地委书记夏德义出席会议并讲话,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王恩茂致开幕词,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冯贵才做工作报告。
会议选举产生了芜湖地区妇女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有常委15人,委员50人;同时选举了出席省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