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工商联
民国初期,全区各县都建有商会。宣城县商会内设武装商团,拥有枪枝弹药。参加商会的会员(以宣城商会为例)只限于有500块银元以上的大中商庄老板。
建国后,地区一直未建立工商联。1950年起,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先后组建城乡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1953年,各县相继成立了县工商业联合会,并在本县较大的集镇设立了工商联办事处,积极组织工商界接受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三反”、“五反”等各项政治运动,不断整顿经营作风。60年代初,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投入对私改造,进行精简下放,积极为搞好对私改造工作献计献策。“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县工商联组织消失,活动停止,直到1985年7月、9月,宣城、宁国两县工商联先后恢复,开展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1年全区贯彻执行中发(1979)84号、95号文件,对工商业者全面进行了区别工作,其中区别为劳动者的518人,占86.48%,改变原定工商业者阶级成份的81人。1985年宣城、宁国两县恢复工商联组织后,积极开展经济咨询和信息交往活动,聘请退休人员举办财会人员培训班,广开门路,兴办经济实体,安排就业人员,为加速发展经济,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建国后,地区一直未建立工商联。1950年起,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先后组建城乡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1953年,各县相继成立了县工商业联合会,并在本县较大的集镇设立了工商联办事处,积极组织工商界接受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三反”、“五反”等各项政治运动,不断整顿经营作风。60年代初,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投入对私改造,进行精简下放,积极为搞好对私改造工作献计献策。“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县工商联组织消失,活动停止,直到1985年7月、9月,宣城、宁国两县工商联先后恢复,开展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1年全区贯彻执行中发(1979)84号、95号文件,对工商业者全面进行了区别工作,其中区别为劳动者的518人,占86.48%,改变原定工商业者阶级成份的81人。1985年宣城、宁国两县恢复工商联组织后,积极开展经济咨询和信息交往活动,聘请退休人员举办财会人员培训班,广开门路,兴办经济实体,安排就业人员,为加速发展经济,振兴中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