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安徽省国民政府建设厅主管林业的工作人员,为了掌握全省森林资源情况,以利于开展森林保护和人工造林工作,曾对部分山区县的荒山荒地和森林资源进行勘察。有些林业工作者为学术研究或为教学需要,也曾到过一些林区进行考察。多数调查、考察资料散失,现存档案中,保存较详细的调查资料仅有2份。其中:民国22年(1933年),周映昌随董时进,顾谦吉二人沿长江一带考察荒山荒地(共考察四县)时,对潜山、太湖两县森林资源进行了概查。概查线路是从潜山县城至大柱山,太湖县城至司空山,沿途调查目及范围内森林分布及其主副产品利用状况。周映昌于概查后撰写的《安徽省潜大两县森林视察记》记载:天柱山自山麓而上,沿途多为幼龄松林,阔叶树极少,仅三祖寺前有数十亩枫香林,大可合抱,入山二十余里,竹林极茂,夹有散生杉木,沿途松林之下生有杂木,山民任意樵采,不能成材。佛光寺以上,杉木、毛竹绝迹,茅栗、箬竹茂盛;园门石以上马尾松渐少,为油松(现名黄山松)代替,至西关寨,油松多为矮生,还分布有杜鹃、鱼鳞木(现名小叶黄杨)、茅栗、冬青等。太湖县森林亦如潜山县,全属私有。县城至店前河,海拔120~420米,原来森林早已摧残无余,现多为马尾松幼林,阔叶树极少,常见树种有麻栎、枫香、樟、苦槠等。店前河至二祖庙,海拔420~960米,全是松林,竹林渐少,常绿阔叶树均系散生。主要林木有马尾松、杉木、麻栋、茅栗、樟、枫香等,二祖庙至司空山顶,海拔960~1300米(实为1227米),为油松林,马尾松稀少,杜鹃丛生。太湖县年产广叶杉(杉木)54000株,赤松(马尾松)2600株,锥木(杂木)42000株,皮油8000担,桐油450担,漆1200担,茯苓3000担,茶叶6400担。
民国23年(1934年),戴棕樾对旌德县林业进行了概查,其调查报告记载:旌德县总面积155万亩,森林覆被率为6.5%,林地中天然林居多,人工林少。荒山荒地面积15万亩,不适宜造林面积约1万亩。
周映昌等人调查方法是沿着线路目测目及范围内的森林组成、面积、蓄积量以及通过访问了解森林主副产品利用状况,方法简单,存在着以点、线概面的缺陷,调查数据可信程度不高,但是,他们的调查成果反映了潜山、大湖山区森林垂直分布情况和森林利用状况。安徽省国民政府就是根据历次调查结果,制订出侧重天然林之整理和大力营造人工林的决策,同时也为后人研究调查地区森林变迁史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
1950年7月至1951年9月,皖南、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遵照华东农林部“关于开展森林调查”的部署,抽调机关干部和安徽大学森林系师生与华东农林部赴皖调查人员共同组成4个森林调查队,分赴徽州专区所属五县(祁门、休宁、黟县、绩溪、歙县)、皖南六县(贵池、育阳、石埭、太平、宁国、泾县)、皖西大别山区(霍山、六安、舒城、肥西)、皖北淮南区(寿县、凤台、凤阳、定远)等地进行森林资源调查。4个队均用线路调查方法,即以调查人员所经过的行程为基线,两侧能目及的视野为宽度(约每边1公里),分段目测森林、灌木、垦地等各地类面积百分比,以调查区域的面积(为调查区域总面积减去耕地面积和占总面积1/4的河流、滩地、道路面积)分别乘以各段目测的各地类平均百分数,得出各地类面积。有林地蓄积量测定方法,是在调查范围内分别林分类型设置标准地,测定标准地蓄积量,用标准地平均每公顷蓄积乘以相应的林分面积得出各林分类型蓄积量,各林分类型蓄积量之和即为调查地区的总蓄积量。4个调查队,历经281天,步行4636公里,对调查地区的自然环境,森林分布、宜林地现状、森林保护、特种林木及林副产品、木材市场等项做了大量调查。实测各种林分标准地142块,做解析木58株,采集植物标本5425份,挖掘土壤剖面174个,采集土样530袋。各队提供的《皖南徽属五县森林调查报告》、《皖西大别山区林业调查总结报告》、《皖北淮南区林业调查总结报告》及《皖南六县森林调查报告》等成果表明:徽州专区所属的祁门、休宁、黟县、绩溪、歙县等5县有森林面积317.55万亩,其中杉木占40.3%,森林总蓄积量3127.01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46%;皖南的贵池、青阳、石埭、太平、宁国、泾县等6县的森林覆被率平均为32%,宁国县最高,为44%,青阳最低,为21%。森林蓄积量为1625万立方米,泾县最多,为338万立方米,青阳最少,为182万立方米。森林分布不均匀。荒山面积大,占总面积40%,柴山(指灌丛或灌木林)占35%;皖西大别山区的霍山诸佛庵,六安的毛坦厂,舒城的晓天镇、中梅河及肥西紫蓬山等处,80%的山地被覆森林及丛林(灌丛、灌木林),丛林面积颇大,荒山面积约有20%;皖北淮南区的寿县、凤台、凤阳、定远4县中的舜耕山、八公山、窑山及凤阳山,原生森林植被破坏殆尽,多为荒山秃岭,少见成片状的萌生幼林和人工的马尾松幼林。荒山面积达499.35万亩。
该次调查方法虽然简单粗放,但是其调查成果初次揭示了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地区森林资源概况。省林业主管部门以此为依据,于1951年制定“以普遍护林为主,开展重点造林”的林业建设方针,确定淮河、长江、新安江流域为重点造林地区。
从1953年10月起,至1957年底,省林业调查队集中主要力量,组织280人次,对全省有林地区进行森林资源调查,这是安徽省有史以来组织人员最多、技术力量最强、调查范围最广的一次森林资源调查。全面调查了祁门、休宁、敬县、黟县、宁国、石埭、绩溪、泾县、太平、广德、旌德、繁昌、至德、青阳、贵池、宿松、潜山、岳西、金寨、含山及芜湖、蚌埠、安庆、马鞍山、铜官山(后改为铜陵市)等25个县市;部分地调查了宣城、南陵、东流、霍山、怀远等36个县。共调查61个县市,占全省75个县市的81.3%。调查人员对祁门、休宁、至德、岳西、金寨等17个森林资源较多的林区县,采用实测面积和设置标准地调查的方法,即用经纬仪测量导线,罗盘仪测量调查路线,沿线测绘地形地物,区划小班,并在有林地小班内设置标准地,进行每木检尺,测定小班林木蓄积量。1956年后,采用目测和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非重点林区县市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即利用五万分之一地形图,沿调查路线目测区划小班,勾绘到图上,然后在小班内设立调查点,由有经验的调查人员目测树种组成、龄级、平均树高、平均直经、疏密度、地位级、出材率和每亩林木蓄积量,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地设置标准地进行实测,验证或修正目测数据。1957年底统计,该项调查面积共达11758.8万亩(含部分县重复调查面积),其中实测面积4651.05万亩。经过内业整理,第一次编制出全省森林资源统计资料,为制定“二五”时期林业各项计划、规划和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提供了依据。
1958年9月,省林业调查队根据森林采伐和植树造林“大跃进”的需要,以第一次(1953~1957年)森林资源调查材料为基础,组织力量调查了祁门、休宁、黟县、歙县、绩溪、宁国、广德、旋德、太平、石埭、郎溪、宣城、南陵、泾县、青阳、贵池、至德、岳西、潜山、太湖、金寨、霍山、舒城、六安等24个林区县的森林资源,并落实到各个人民公社,为森工部门设置伐区提供依据。1959年下半年,省林业调查队参加全省野生植物资源普查工作,为野生植物综合利用,发展林产化工和粮食代用品、医药等产业提供资料。1962年,省林业调查队根据林业部“关于开展森林资源整理工作的紧急指示”的精神,采取以内业整理为主,外业典型调查为辅,内外业结合的工作方法,收集历年各种森林资源调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即以1958~1962年间的森林资源概查、调查、复查以及32个县市、97个国营林场新造幼林清查成果资料为基础,依据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划分重点林区、次重点林区和一般林区三个类型区,在各个类型林区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祁门、歙县、岳西、金寨、泾县、贵池、六安、太湖、枞阳等县为复查验证县,在每个县内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3个公社(每个公社面积要求在2~3万亩)为复查验证公社,利用原有的森林资源分布图进行实地核对,并采用目测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验证。共复查验证9个县,39个公社,面积为140.4万亩,实测标准地175块。有林地小班检查精度均在85%以上,符合精度要求。1958~1963年,安徽开展的森林资源调查、复查整理统称为第二次森林资源调查(全国称为第一次森林资源调查),通过调查,全省有林地比第一次调查(1957年)减少470万亩,引起省地县人民委员会高度重视,为制定减少采伐量、保护森林、发展造林等决策提供了依据。
1973年初,“文化大革命”中成立的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农林局根据安徽森林资源经过1968年乱砍滥伐后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第三次森林资源调查。同年6月,省农林局集中林业勘察设计队和有关地市林业部门的技术干部,在青阳县进行森林资源调查试点,学习和实践林业部颁发的林业调查技术标准和《安徽省森林资源清查实施方案》,通过试点统一了调查方法,培训了骨干。同年10月,省农林局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部署了森林资源清查工作。1974年在省农林局森林资源清查办公室统一领导下,各地县抽调技术干部、知识青年和技工2700多人次,组成森林资源清查队,经过培训后,由点到面逐步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对连片林业用地及片林采用小班调查法,利用国家新测绘的五万分之一地形图,放大成二万五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地形图,现场目测勾绘,区划各地类面积,角规测树调查林分蓄积量;对平原及丘陵地区的四旁树木,采用抽样调查。1976年上半年完成外业调查工作。经过内业整理汇总,编制出全省森林资源数据。为验证小班调查精度,省农林局于1976年3月16日至4月29日,组织省林业勘察设计队,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和黄山林校师生,徽州地区各县和金寨、庐江、桐城、广德、滁县等县林业工作者共150余人,在祁门县开展森林资源小班调查验证及连续清查(简称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初查)试点工作。5月在池州地区试行。根据试点、试行阶段的经验,7月份制定出《安徽省森林资源小班验证及连续清查方案》之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初查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展开。参加初查工作的有省林业勘察设计队,各县森林调查队、南京林学院、安徽农学院林学系、黄山林校等单位技术干部和师生共700多人。1976年底完成外业调查和地、县的内业计算工作。1977年2月,完成全省初查资料汇总工作。初查是以全省林业用地为总体进行分层抽样调查,把抽样调查与小班调查结合起来。首先是按照各县林业用地平均每亩蓄积量的大小,和近年来每百亩林业用地每年向国家提供木材的多少,将全省划分为四个类型县和淮北平原Ⅰ、Ⅱ、Ⅲ类型为山区,Ⅳ类县为低山丘陵,淮北平原指平原农区。:Ⅰ类型——祁门、休宁;Ⅱ类型——东至1959年4月14日,撤销东流、至德两县,合并成立东至县。、石埭、太平、黟县、绩溪、金寨、霍山、岳西;Ⅲ类型——贵池、青阳、宁国、旌德、歙县、泾县、宣城、广德;Ⅳ类型——芜湖、六安、安庆、滁县、巢湖等地区的低山丘陵县和淮北平原——平原农区县。然后利用小班调查材料,剔除少量高产林分(一般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万分之一)后的最高小班每亩蓄积量和最低小班每亩蓄积量,用全距法予估各类型县的标准差,再按各类型小班调查的平均每亩蓄积量预估出各类型的变动系数。
各类型变动系数确定后,按全省森林蓄积量抽样调查精度90%(可靠性95%)的要求,采用最优分配计算样地数量为主,蓄积比例分配为辅的方法,确定全省样地总数和各类型应分配的样地数。各类型县布设样地的点间距离分别为2×3、3×3、4×4、5×5公里。全省林业用地上共布设了2895个省级固定样地,其中测树样地809个。祁门、休宁、金寨、岳西、霍山、泾县、六安等7县,在省级样地基础上加密增设了3865个县级样地,其中测树样地1117个。样地为正方形,面积1市亩,用罗盘仪实测定位,并对样地和样木作出标记。经过样地调查和内业计算汇总后,修正了1973~1976年调查统计数据,编制出全省第三次森林资源数据,为制定“五五”林业生产规划和计划提供依据。通过该次调查,还建立了安徽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为日后开展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定期复查,揭示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动态变化趋势打下了基础。
1978年,安徽开展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一次复查工作。即对1976年设置的2895个省级固定样地和祁门县1976年加密增设的521个县级样地进行复查。参加复查的有省林业勘察设计队、黄山林校、管店林校和各地市县的林业技术干部及技工共600多人次,组成200个复查组。同年4月在霍山漫水河区试点,修订技术方案,5月上旬以地区为单位培训复查人员,开展外业调查,6月底完成复查外业调查任务,8月中旬转入内业整理汇总,10月底统计出全省森林资源数据。
通过固定样地复查,更正了1976年错判的地类和错测漏测的样本。1976年在林业用地上布设的2895个样地,1978年仍为林业用地的有2780个,减少115个,其中:原属非林业用地,1976年错定为林业用地的93个;原属林业用地在间隔期内因人为活动变为非林地的22个。由于1976年初查时布设样地措施不严密,样地总数的复位率为66.2%,有林地和疏林地样地的复位率为68.3%。为提高样地复位率,第一次复查过程中在样点位置埋设了永久性水泥标桩。
1982年,省林业厅根据1978年以后山区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较大的情况和林业部关于加强森林资源清查与管理的要求,决定开展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山区丘陵森林资源清查以县为单位,采用小班调查方法,分权属落实到山头地块。将五万分之一地形图放大成二万五千分之一地形图作为外业调查勾绘小班图之用。采用角规测树为主,辅以目测方法,测定小班林木蓄积量。四旁树木以抽样调查方法为主,辅以典型调查。淮北平原森林资源调查采取以县为总体,按户抽样和按线抽样方法进行调查。该次森林资源调查,因专业人员与经费不足等因素,大部分县于1985年才完成清查任务。
1984年,省林业厅为了巩固和完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从10月起开展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二次复查。山区、丘陵区的复查工作,以林业调查专业人员为主,并从林业系统抽调336名技术干部组成74个复查小组,17个技术辅导和检查验收小组,历时3个月,完成复查外业工作,1985年4月内业整理完毕。
第二次复查纠正了原布点方式的局限性,扩大了总体范围。即将原以四个类型县林业用地为总体,改为以四个类型县的总土地面积为总体。按1976年布设样地要求,共布设样点6906个,经室内航摄像片判读,剔除明显为非林业用地样点3739个,外业实地引线定位,共收回样地材料3079份,其中落实力林业用地样地3051个,间隔期内林业用地正常变为非林业用地样地28个,并且补设了1978年在林业用地范围漏设样地242个,纠正了第一次复查时错定为非林业用地样地29个。按照国家新颁布的统一技术标准和要求,对固定样地进行复查。固定样地复位率达91.61%,比1978年提高25.41%。有林地面积精度达95%,森林蓄积精度93.8%。山区、丘陵区第二次复查工作结束后,接着对淮北平原以及淮河南岸的淮南、霍邱、天长、寿县等28个县市农田防护林资源进行连续清查。通过山区、丘陵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二次复查和平原区防护林资源连续清查,统计出全省第二次森林资源数据。
1977年至1982年,省林业部门为加强国有林资源管理工作,先后在沙河集林业总场、全椒县马厂林场、旌德县庙首和蔡家桥林场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建档与管理试点工作。方法是采用系统抽样控制总体,小班调查落实到山头地块,同时选设少量固定标准地。完成调查面积60.75万亩,为林场建档工作积累了经验。1984年1月,省林业厅部署全省国营林场开展森林资源清查建档任务,同年4月至6月,先后在南陵县戴公山、丫山和青阳县南阳、酉华四个林场进行试点。参加试点工作有厅林场管理处、林勘院、南陵、青阳县林业局和国营林场技干28人,合肥林校师生82人。通过试点,总结了经验,统一了国营林场森林资源清查与建档工作方法。同年底,21个国营林场完成森林资源清查与建档任务,至1985年底,113个国营林场完成了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汇总任务。调查方法是利用万分之一或二万五千分之一地形图现场目测勾绘,区划小班;采用角规和设置标准地调查蓄积量。在清查的393万亩面积中,区划小班49406个,设置标准地8389块,角规点和样圆10.64万个。该次清查主要依靠林场本身技术力量,参加清查的技干、技工达1142人。通过清查,统计出全省国营林场经营总面积、林业用地、有林地、宜林地。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等数据。根据清查结果,省林业厅对基本绿化的35个国营林场,要求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对尚有万亩以上宜林地的13个国营林场,要求他们采取国营或国家和集体联营等方式,加快绿化步伐,尽快把所有宜林地都栽上树。
安徽自从1953年成立林业勘察设计机构以来,开展了4次森林资源清查和2次复查。在建立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之前,包括“四五”清查在内,均系一次性独立调查,每次调查方法和技术要求都不相同,以致历次调查成果缺乏可比性。为复原各个历史时期的森林资源面貌,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各阶段的资源状况,省林业勘察设计院于1985年着手准备,1986年开始采用航空像片数量化判读和信息电算处理技术,对前期森林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在取得50年代初期森林资源数据和分布状况的同时,全面整理历次调查资料,经过典型分析研究,分别对“二五”(1963年)、“四五”、“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统计数据作了修正,基本上反映了安徽各个历史时期的森林资源面貌及其演变过程。1950年森林资源概查和1953~1957年的全省森林资源调查,统计出全省有林地1415、85万亩,胸高直径6厘米以上的活立木蓄积量2543.4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8%。该次调查方法简单,成果可靠性差,资源数字偏小。通过前期森林资源分析研究后修正为:有林地2520.1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8693.1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2.51%,从而恢复了50年代初期森林资源原有面貌。“二五”(1963年)时期的森林资源调查成果,为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历年调查数据的积累。当时统计资源数据中,有林地945万亩,活立木蓄积303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5%。该次调查时间长,有概查、典型调查、幼林地清查、目测、实测调查等多种调查方法,导致调查成果质量低,而且属于一次性独立调查,缺乏可比性。通过前期森林资源分析研究,用前后期各地类面积、蓄积偏高或偏低的平均值对1963年资源进行更正,复原后的有林地为192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4048.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0.19%。基本上反映了1958~1960年过量砍伐后的森林资源变化情况。“四五”森林资源清查成果为有林地262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44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4%(包括四旁树木)。该次调查有统一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法,由于任务重,专业技术人员少,临时抽调参加调查的知识青年不能熟练掌握实际调查技能,致使调查成果质量不高,有林地和森林蓄积量偏低。故在前期森林资源分析研究时采用经过连续清查体系修正后的统计结果,即有林地为3021.9万亩,活立林蓄积量7349.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9.17%。“五五”和“六五”时期的森林资源清查成果质量基本可靠,能够准确地反映相应时期的资源状况和间隔期内的资源变化情况。1985年,全省有林地3390.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9488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0.09%。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