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立地类型调查
70年代以前,安徽结合历次林业区划、规划、森林资源调查、营林调查设计等活动开展林业用地立地类型调查工作。其方法是在收集和分析研究当地现有自然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基础上,采用线路调查和典型调查(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办法,调查研究被调查地区经营对象(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的地形、土壤、气候、生物等生态环境因子与森林植物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其差异和同一性的规律。以此为依据,划分立地类型,评估立地质量。
1979年,省林科所杉木课题组开展了杉木立地类型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影响杉木生长的多种立地因子后,选择主导因子作为杉木立地划分的主要依据。该课题组采用地形因子作为划分杉木区、立地类型组的主导因子;采用土壤因子作为划分立地类型的主要依据;并以指示植物作为参考。全省主要杉木地区立地类型划分情况如下:
皖南南部山区杉木地区:按照海拔高度划分中山低山杉木区和丘陵岗地杉木区。按照坡位坡形划分5个立地类型组,即山坞组,组内只划1个立地类型;山坡组,组内按照黑土层厚度,上层厚度的不同划分为3个立地类型;山脊组,组内只划1个立地类型;丘陵组,组内只划1个立地类型;岗地组,组内只划1个立地类型。
皖南中部山区杉木地区:按照地势高低划分为中山低山杉木区和丘陵岗地杉木区。中山低山区按照坡度坡位划分为山坞组、山坡组、山顶岗脊组及平缓山麓组。组内按黑土层厚度、土层厚度划分为6个立地类型。丘陵岗地区因其山坡不长,变异不大,区内只划一个立地类型组,1个立地类型。
皖西大别山杉木地区:按照地势高低划分为低山杉木区和中山杉木区。低山杉木区按照坡位划分为山坞组、山坡组及山脊组。组内按照土层和黑土层厚度再划分为5个立地类型。中山杉木区杉木分布范围不大,下设1个立地类型组,1个立地类型。
各地根据立地类型调查研究成果,合理地布局林种和选择适宜树种,特别是杉木立地类型的研究成果,为建立杉木林基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森林生长量与消耗量调查
60年代以前,省林业勘察设计人员曾作过一些森林生长量调查,由于专业技术力量不足,全省性统一调查做得很少。1976年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时,利用地、县林业技术力量作过一次全省森林生长量调查。1978年至1983年又先后在滁县沙河集、祁门县大洪岭、旌德县蔡家桥、庙首等国营林场以及休宁、太平、黟县、东至、霍山等县进行了森林生长量调查,分别采用胸径圆盘法、龄组蓄积差法、解折木法、材积一元生长率法、样木砍口法、固定样地或样木法等计算年生长率。1978年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复查时,利用复查样地成果,进行了生长量动态分析,得出全省森林总生长量。1984年第二次复查时采用固定样地复测法,计算出山区丘陵杉木、松树、阔叶树三个树种组,以及淮北平原泡桐、杨树、软阔等主要树种的生长率和生长量。得出全省年立木总生长量为838.4万立方米,山区丘陵活木年生长量为479.2万立方米,其中林分生长量391万立方米,各林分类型加权平均生长率为7.36%;淮北平原活立木总生长量为359.2万立方米,各树种组综合平均生长率为17.38%。详见表2—2—2、表2—2—3、表2—2—4。山区丘陵分类型县活立木年生长量(率)表
(1985年)
表2—2—2单位:立方米、%

山区丘陵分类型县林分年生长量(率)表
(1985年)
表2—2—3单位:立方米、%

淮北平原农区主要树种生长量(率)表
(1985年)
表2—2—4单位:万立方米、%

注:①针叶树种调查样木少,未作计算,这里暂用硬阔叶树代替。
安徽森林资源消耗量调查,是在历次森林资源调查的同时,以村为单位,对森林资源消耗量进行全面调查。即以省或县为总体,按县、乡分为林多人少、林少人多和介于二者之间三种类型,分别从中选取典型县、乡、村、对有关木材收购部门和农户进行调查。在调查中采用座谈、访问的方法,查清一定年度各县、乡(镇)森林资源的消耗量,计算出资源消耗比,并综合有关部门的数据,计算出全省或县的资源消耗比和消耗量。1978年和1984年两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复查时,采用固定样地复测法,查清间隔期内的采伐量(含滥砍乱伐)、枯损量,以县(乡)为单位分别优势树种组(或林分类型)计算单位面积消耗量平均值,再据以计算出全省或县(乡)的森林资源消耗量。其中第二次复查时,计算出全省森林资源年总消耗量为641.8万立方米。山区、丘陵森林资源消耗量为489万立方米,其中林分消耗量为399万立方米,各林分类型加权平均消耗率为7.51%;淮北平原森林资源消耗量为153万立方米,消耗率为7.58%。详见表2—2—5
表2—2—6
山区丘陵分类型县活立木年消耗量(率)表
(1985年)
表2—2—5单位:立方米、%

山区丘陵分类型县林分年消耗量(率)表
(1985年)
表2—2—6单位:立方米、%

三、编制林业数表
安徽省林业勘察设计机构自1953年成立以来,在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经理调查和造林调查设计过程中,设置和调查了大量的各种林分的标准地,测定了很多标准木和解析木,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为林业生产和林业勘察设计服务,从1960年开始整理分析历史调查资料,编制出各种林业常用数表,于1973年收录于安徽林业勘察设计手册。其中安徽省杉木每公顷断面积蓄积量标准表(1982年修定一次)、皖南、皖北马尾松每公顷断面积标准表、安徽省黄山松每公顷断面积蓄积量标准表和安徽省毛竹每公顷断面积株数标准表等,是根据杉木、马尾松,黄山松和毛竹标准林分的单位面积(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及蓄积量,分别疏密度编制而成。林业调查队员、林场和林业站技术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实测获得杉木或马尾松等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及平均树高后,查对杉木或马尾松每公顷断面积蓄积量标准表,以此推算大面积森林蓄积量,节省了内业计算时间。
根据林分中立木直经相同,树高不同,又存在同一直径不同树高的对比关系,以此为依据,人为地划分成若干等级,编制出皖南杉木树高级表、安徽省马尾松树高级表、安徽省黄山松树高级表。继而以树高级为基础编制出皖南杉木各树高级立木材积表和安徽省马尾松、黄山松各树高级立木材积表以及黄山区、大别山区毛竹立竹材积表。在实际工作中,测定林分中优势树种立木树高和直径,即可查出其树高级,进而可查出单株材积,或者按测定的林分平均高与平均直径查定林分属于那一个树高级,再以各径级株数乘以表上相应树高级的单株材积,其总和即为林分蓄积量。树高级立木材积表的应用十分简便,业已为基层林业工作者所掌握。
根据调查中取得的解析木资料,分别编制出皖南杉木、马尾松、黄山松同龄纯林生长过程表。该表反映出不同树种在不同龄级(一般5年为一个龄级)的树高、直径、断面积和材积的生长情况,为拟定森林经营计划或制定改造林分措施或确定各树种采伐年龄提供科学依据。
1976年,省林勘院结合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在进行样地调查时,收集大量的标准木材料,编制了安徽省杉木、马尾松、阔叶树一元材积表。1978年,为与全国立木材积计算标准相一致,按照农林部颁发的《全国林业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要求,参考TY208—77全国二元立木材积表,导算出祁门、休宁两县以及徽州、芜湖、安庆、六安、滁县、巢湖、宿县、阜阳地区等区域性一元材积表。该表在以后的历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复查中被广泛应用。
四、其他专业调查
1959年,安徽省林业调查队在林业部派员帮助下,收集全省土壤普查资料和历次林业调查中的土壤调查资料,并对部分山区土壤进行补充调查,经过分析整理,编制出林业生产用的《安徽省土壤检索表》。
1960年,省林业调查队根据省人民委员会的部署,按照《六料调查方法》六料指工业原料、食料、油料、燃料、肥料、饲料。(草案)在歙县等地采取路线调查和标准地调查等方法,调查了六料资源情况,编写出《安徽省黄山南部六料资源植物类型调查报告》(初稿),并编制了六料资源分布图,为当时开发利用六料资源提供依据。
自50年代起至80年初,省林业主管部门多次组织厅机关、林业调查队和科研单位调查天然次生林资源分布、类型和抚育改造利用途径。1980年,省人民政府根据省林业厅的建议,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培养天然次生林,将它列为加速绿化安徽的一项重要措施。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