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历史上,安徽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林农与木商利用山涧小溪和河流,运送竹木及其成品半成品,运输费用很低。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山地水土流失的影响,河道变窄,河床升高,间有巨石阻搁,水运木材日趋困难,且又无公路、铁路设施,一些采伐下来的木材不能及时运出而成为“困山材”。为解决这个难题,省森林工业部门于1953年9月15日派遣河道设计人员与歙县森工局干部以及有放排经验的农民组成河道勘察设计组,对该县长陔南源至街口37.5公里长的河道进行勘察设计。以后按设计方案整治了河道,改善了水运条件,使该流域7万立方米杉木成熟林资源得到开发利用。1958年,省林业厅于森工局内设置河道勘察设计组,在编人员9人,翌年3月并入林业调查队,同年9月复归森工局,1964年增至28人,1979年减至17人,同年8月并入林业勘察设计院,易名为林勘三队(后改为设计室),1958~1968年,共勘察设计19项木材水运工程,详见表2—3—1。
木材水运工程测设统计表
(1958~1968年)
表2—3—1


安徽河道勘察设计的主要内容有整治河道、设置河埂和过坝工程。
一、河道整治设计
整治河道是改善木材浮运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工程措施,是河道勘察设计的主要项目。安徽省森林资源多分布于偏远山区,一般河溪比降大,弯曲处多,礁石林立,整治河道的设计方案多为疏浚和爆破工程;对于木材年运量大,流送水位偏低的河道,通过勘察提出分段修建闸坝设计方案,以资调节流量,提高水位;同时对河道截弯取直,清理河床和诱导等项工程进行设计和施工,改善水运条件。
二、河埂设计
设置河缓是在大、中河流中的木材集中场所设立防洪收漂工程,以防止木材被洪水冲走。1958年在东至县龙泉湾、石台雪潭、岳西店前等处设计设置缆绳式网状顺河埂。1962~1966年,先后在祁门县坑口、东至县荣房屋、贵池县池村、金寨县苏口、黄泥庄等处设计设置缆绳式网状横河埂。
三、木材过坝工程设计
50年代后期,各地在河道的适当位置修筑了一些水库、水坝,虽有利于其上游木材水运,但木材水运到坝埂后便无法继续往下游流送。为解决这个难题,省河道勘察设计人员于1963年11月和1965年8月,分别对宣城县佟公坝和宁国县刘村坝进行勘察,设计了木材筏道过坝工程。1964年11月,完成金寨县响洪甸木材平车过坝工程设计工作。1968年完成泾县陈村水库液压变腿式平车过坝设计工作。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