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师范学校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宁国县劝学所于城西文庙创办师范传习所,招本县塾师40名训练6个月于翌年春毕业,分配到县内13所初等小学堂任教。嗣后时办时停。三十四年(1908)建平(郎溪)邑绅王佑贤在城西大街创办师范传习所,当年招生45名,修业两年,毕业后充实小学堂和改良私塾的师资。仅毕业一届学生42人后停办。
民国元年(1912)广德县开办师范传习所,翌年停办。16年重办,有学生50余人。20年改称师资养成所,不久又停办。9年,郎溪县在凤凰墩建平小学堂内创办师范讲习所,招生2个班100余人。11年,改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招生50人。14年,改县办师范学校。第二年停办。19年泾县办义务师资养成所,学制两年,招生41人,毕业后分配任短期小学教师。仅办一届。19年,宣城县以文庙为校址办师资养成所,招生42人,翌年停办。
民国3年,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宣城县原宁国府中学堂校址创办,16年夏停办。17年,原四师合并为省立第四中学后,实行高中班、师范班双轨制;23年,高中部改省立宣城师范学校。26年,学校被日机炸毁。
29年,宣城创办简易师范班,附设在县立初中内。30年各县相继创办简易师范学校。35年春,宣城又在城北天宁寺单独建校,37年,学校有4个班,学生170人,教职员19人。附设小学1所,直至宣城解放。31年泾县在宁属联立中学内附设简师班,32年,县立初中单独建校,设简师部。34年改简师科,学制四年。35年,简易师范学校建立。37年有105人,解放前夕尚有学生62人。31年,宁国县立初中附设一年制简师科,33年改学制为四年制。34年简师科停止招生。35年,宁国县简易师范学校建立,次年招2个班76人。37年创办省宁国师范,县政府决定原简师校址让给省立宁师,简师42名学生再次附设于县立初中内。同年10月,省立宁师开学,招中、初师各1班计100人,38年春停办。34年,广德县立初中附设简师班,翌年,简师单独建校,36年,设3个班,学生156人,附属小学1所。38年秋,学校及附小并入广德中学。35年郎溪县附设简师班,招生41人,38年下半年毕业20人。
1949年4月,全区解放后,各县人民政府接管简师。1950年,皖南区党委决定将当涂师范与宣城简师合并,名为“皖南区宣城师范”。郎、广、泾、宁四县简师停办,学生转入宣城师范学习。1952年,省教育厅决定改皖南区宣城师范为安徽省立师范学校。
1950年春,宣城县创办县立初级师范学校,当年招生4个班221人,秋,增招一年制简师2个班99人。1953年并入宣城师范。
1951年秋,宁国县在凤形山创办县立初级师范,当年招生2个班92人。1952年又招生2个班82人,1954年停办。1956年复办初级师范,1958年,省厅批准升为省立中级师范学校,面向全区招生。1959年计有14个班700余人。1963年撤销,在校生并入徽州师范。1958至1963年,宁国师范毕业生计有896人。1978年经省批准,复办宁国师范学校,至1987年,共招9届41个班,学生1843人,毕业7届1288人。
1952年,郎溪、广德在广德誓节渡合办郎广初级师范学校,招2个班100人,一年制速成班1个,50人。后专署决定改为“安徽省广德初级师范学校”,1953年并入宣城师范。
1958年,郎溪初级师范招3个班高小毕业生160人,另招一年制短师班30人,1960年又招初师4个班120人,1961年停办。广德师范招3个初师班,1个中师速成班。翌年又招2个初师班,1个轮训班,至1961年共招生620人。泾县师范1958年招初师、中师、短师各1班,计207人,1960年又招5个班,221人。1962年,广德、泾县师范相继停办。
70年代,各县相继办起“五·七”大学,内设师资班,学制一年,学员结业后分配至各公社中、小学任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充实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各县陆续创办了教师进修学校,通过离职进修、中师函授、在职培训等形式培养小学教师。学制一至二年。宣城县于1978年率先创办教师进修学校,设初中教师培训班2个,分文、理科,有学员100人;小学教师培训班2个,分语、数科,有学员100人,学制半年。至1987年,学校共培训近1000名中、小学教师。
1979年,省教育厅在郎溪县原“五·七”大学校址办师范班1个。1981年“五·七”大学撤销,郎溪县教师进修学校在此创办,当年招郎溪、广德民师100人,本县在职进修学生20人,计2个班,至1987年,学校共培训小学教师500人。
1982年,宁国县在东岸中学校址办教师培训学校,学制一年。1984年,正式创办县教师进修学校,至1987年,共培训小学教师178人。
1983年10月,广德县筹建教师进修学校,1985年开学,首届招生49人,至1987年,共培训小学教师100人左右。
1984年,泾县教师进修学校创办,至1987年,共培训小学教师252人。
宣城师范简介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于民国3年(1914)在宣城县原宁国府中学堂校址创办,初创学制四年(预科一年,本科三年),当年招本科生80余人,次年招预科生40余人。10年,学校设6个班,在校学生221人,教职工42人。至民国11年,学校已毕业学生179人。12年省教育厅改四师为三年学制,同时,增设高级师范班1班,附属小学1所。16年夏学校停办。17年原四师与省立第八初级中学合并为省立第四中学。24年省教育厅又令恢复省立宣城师范学校。当年,学校有高中普通科2班,简易师范班4班,在校生211人,教职员29人。另有附属小学1所,7个班(其中幼稚班1个),学生234人,教职员33人。26年10月,日机轰炸宣城,遂停办。
四师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民国9年秋,章伯钧来四师任校长,11月聘恽代英来校主持教务并兼修身、国文教员。10年9月又聘肖楚女来校任国文教员。恽、肖推行教育改革,向学生宣传“五四”精神和马列主义,发动学生参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斗争,在四师播下了革命火种,从这里先后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革命青年,有的成为党和革命的骨干力量,有的为国捐躯。当时的学生干部李伟森(又名求实),后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早期领导成员。学生谭梓生,后来随罗荣恒参加“秋收起义”,19年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11年上半年,四师已有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成员如李求实、李延喘、曹国芸、吴华梓、梅大栋、彭延勋、何德霖等近20人。15年,学生田道生、王自堂在校发起成立国民党左派组织,支持北伐战争,成员有60余人。次年4月中旬,田被选为代表,出席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在北伐军支持下,以四师学生江涛(又名江干臣)、范荣勋(又名范离)、戴云龙为骨干组建国民党左派宣城县党部。“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党团组织皆转入地下活动直至学校停办。
1949年4月宣城解放。1950年,皖南区党委决定将当涂师范与宣城简易师范合并,命名为“皖南区宣城师范”。新建的宣师为三、三制(初、中师各三年),有9个班,其中中师6班,学生240人,初师3班,学生126人;教职员44人;附设小学1所,教职员13人。1951年增招幼师1班30人。1952年,省教育厅令皖南区宣城师范学校改为“安徽省立宣城师范学校”属芜湖专区领导。1953年秋,全省师范学校调整,广德初级师范学校、宣城县立师范学校和宣城县立初级中学师范班均并入宣师。时年,宣师计有19个班,(中师6班,初师13班),在校学生964人,教职员81人。1954年,学校办小学教师轮训班和小学行政干部培训班计6个,时全校共有21个班(中师7班,初师8班,轮训班6班),在校学生达1125人。1956年增招一年制高师速成班5个,时宣师共有24个班(高速师5班,中师9班,小教轮训班二年制6班,三年制4班),在校生1265人。同年,学校基建和扩建,共建校舍37幢,327间,建筑面积8537.63平方米,总造价为30.026万元。校内体育设备有400米跑道田径运动场1个,室内健身房1幢和蓝、排球场及其他运动器具。图书馆有各类图书计15765册,价值1.2万元。教学仪器计有4334件,价值2.0209万元。1962年,当涂、广德师范学校又并入宣师。当年,宣师复办小学教育行政人员(校长)培训班。1964年在全区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办师资速成班2个,学制一年,1965年招1个班。至1966年,宣师计向社会输送初师毕业生2044人,中师毕业生2271人,高师速成班毕业生266人,并轮训了数千名小学教师和小学行政人员。
“文革”期间,1969年春改初级中学。同年10月,校舍划归省建设兵团四师,初中和宣城中学合并。1971年12月,据“全国教育会议纪要”精神,恢复宣城师范学校。1974年春招生1个班,学生52人,附设在广德县师资进修班内。1975年,建设兵团四师奉令撤销,校舍归还宣师,县文教局即一面拨款改建,维修校舍,一面重建教师队伍。当年招生2个班,学生101人。1976年招生4个班,学生200人,学制二年。1976年招收4个班为“社来社去”性质。1977年招生6个班,学生300人。同年底,招生考试制度恢复,宣师即通过全省统考招收新生。1977、1978年招收历届、应届高中、初中毕业生。1978年招11个班566人,其中1个体师班40人。1978年底改学制三年。1979年有学生500余人,教职员80余人。同年,宣师由地区收回管理。1980年秋,体师班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81年起,宣师全部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1982年秋,学校被省教委决定为首批18所改制学校之一,试行四年制,招收四年制普师班4个,学生200余人。1983年秋改招三年制普师班4个200余人。1984年又恢复招收四年制普师班。至1987年,全校计有20个班,在校学生942人;1977至1987年,宣师共向社会输送2000余名毕业生。1987年,学校校园面积为120亩,建筑面积12776平方米,教学设备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1个,物化仪器室、解剖房、电化教室、音乐教室、琴房各1个;各种实验设备仪器材料价值6.49万元,电教器材价值3.5万元;琴房有钢琴1架、风琴62架、手风琴6架;图书馆藏书31000余册,报纸21种,杂志314种367份;体育设施200米跑道田径场1个,体操房1座,篮球场4个,体育器材保管室1个。
建国初期,宣师教师队伍素质较高。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一些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师资力量削弱。1975年宣师重办后重新组建教师队伍,至1985年,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1987年,全校专任教师70人,其中高级教师15人。
二、卫生学校
1965年9月,专署医院附属护士学校建立,校址初设在医院内,1966年迁址,有学生103人,教职员12人。1969年11月教职员全部下放农村。
1972年,地区革委会卫生局举办护士专业训练班,1973年春,地区卫生局在训练班基础上筹建卫生学校。同年,调回下放农村的全部专业教师。1974年8月,地区卫生学校正式成立,校址在芜湖市康复路38号。1980年更名宣城地区卫生学校,校园占地18.7亩。1974至1985年,省、地两级共拨款21.5万元用于建校,新建楼房、旧平房共8600余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2417.4平方米,学生宿舍1767.78平方米,职工宿舍3098.69平方米,辅助用房1336.23平方米。学校现有价值300元以上的大型器械190种;藏书13444册,其中图书11969册,外文书899册,中文期刊1026册,外文期刊50种,内部资料449册。有教职员125人,在校学生400余人。
1972年只设护士专业,1975年增设口腔、医士专业,均为二年。1977年前,学生由各县推荐而来,毕业后回县工作。1977年后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招生,统一分配,学制改为三年。1978年改招初中毕业生。1982年增设口腔技士专业。1984年增招自费不包分配乡医班。至1987年底,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1300余名,为各级卫生单位代培医护人员250余名。1981年经地区卫生局批准,地区卫生学校设附属口腔门诊部。1982年5月正式对外门诊。
三、农业技术学校
1964年,宣城县创办农业技术学校,峄山林场。有学生用房100余间,400余亩桑、林、果园,10余亩水田,东方红牌拖拉机1台。农村学制四年,培养目标是农村中级农业技术人员。课程按省教育厅规定侧重于茶、林、果木等专业。1964年12月面向集镇非农业户初中毕业生招2个班91人。1965年增招1班51人。“文革”期间,1967年解散。
1964年11月,郎溪县创办农业技术学校,有田、地数百亩,草房200多间和食堂、浴室等生活设施。开办时,县教育部门调配教职员10余人。1965年2月,学校招1个班43人,秋,又增招1个班50人,皆农艺专业。1966年招半农半医专业1个班27人。“文革”期间停办。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