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技普及
1、农村科普活动
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农村广泛举办科普宣传讲座、实物图片展览、放映科技电影和幻灯片、编办画廊、黑板报,发放科普资料、举办一事一技短训班、建立科学实验小组、开展科技生产竞赛等。1959年起,根据农业“八字宪法”着重宣传普及粮、油、棉良种选育、推广防杂、保秧、积肥、造肥、土壤改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及农业机具、化肥、农药、药械的使用方法、安全用电知识、家禽、家畜科学饲养方法等。“文化大革命”中科普活动中断。1978年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涌现了大量科技专业户,农民对科学种田知识、生产新技术的需求迫切,科普活动以“四化”建设为中心,宣传、引进优良品种和生产新技术,介绍高产经验和多种经营方法。
科普宣传“文革”以前,全区(含区辖5县)计举办各种类型科普讲座13000余场(次),听众近10万人次;放映科技电影、幻灯500余场,观众15000余人次;举办实物、图片展览近500次,出黑板报近1万期,印发科技资料2万余份。1978~1980年,地区及5县共举办科技讲座、报告会100余场次,听众7万余人次;放映科技电影100余场次,观众5万余人;举办技术表演2次,编发各种科普资料100余种、12万份。评选出科技摄影作品133幅,经过加工制成2套图版,在各县巡回展出。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1987年,全区共举办科普讲座11期(次),听众近7000人次;编发资料200余件258500余份;放映科技电影200余场,观众10万余人次。
科技培训“文革”以前,地、县科协配合农业部门、供电部门举办一事一技短训班、农技员培训班,开设农业技术基本知识、农业安全用电和兽医化验、检疫等课程。“文革”以后,地、县、乡(镇)科协为农村科技普及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1979年~1983年,全区举办农业技术普及和推广类培训班129期,有8950人次受训,举办实际、实用、实效技术培训班1841期,有82518人次受训。受训后,掌握两项实用技术的5728人。1984年~1987年,全区共办各类农村科普培训班3798期,有221319人次受训。培训班系短期,时间3~15天不等,也有少数为期2个月的。
1987年统计,全区共创办科普学校27所,培养科技人才5100余人。掌握两项专业技术,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的有5828人。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80年代初,泾县根据本县实际情况,推广茶叶、蚕桑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湖南、福建和本省优良茶树品种16个,种植40亩,进行茶树无性繁殖,育苗1万余棵,密植免耕连生茶园120余亩;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育新技术,养蚕3千张;推广杂交稻面积5.5万亩;引种“鲁棉一号”1万多亩。1982~1983年,宁国县推广“早稻地膜育秧技术”。1983年,全县有8个区39个乡,319个农户采用早稻地膜育秧115亩。1984年增至3320亩,移栽大田面积5.6万亩,平均亩产比露地育秧增加56.1斤。随着改革开放的洪流,全区新品种、新技术不断试验成功,或从外地引进、推广普及。1985年地区水产学会引种“湘莲”497亩,平均每亩获利500元,试验推广“低温泉水尼罗非鱼越冬保种”、“蟹苗和幼苗人工放流增殖”、“长江幼蟹资源开发利用”、“百亩千斤高产养鱼”等项新技术,圩乡农民纷纷响应说“家庭建个小鱼塘,好比办个小银行”。1986年郎溪县推广“杂交西瓜种植”、“苎麻育苗技术”。同年广德县推广“快速养猪技术”,翌年,全县4500余头猪早出栏2~3个月,每头多卖30元;推广板栗生殖器官性别分化与调控成果应用,增产2成。1987年,全区推广“食用菌袋装栽培”、“肥桃苗”、“大红八角”、“杂交玉米”、“401茬生稻”、“台湾双季绿豆”等新技术、新品种共134项(种)。
2、城市科普活动
“文革”前间有活动,“文革”期间停止。“文革”以后地、县科协恢复,开展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扫科盲”活动。1978、1979两年,地区和5县科协举办各种科技知识讲座75次,听众1.2万人次;举办录音报告会249次,听众达2.4万人次;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6期,受训人数4240名。1981年,地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放映“访日见闻”、“来自天空的威胁”等科教电影12场,观众1万余人次。1984、1985两年,地区气象学会普及微机使用技术。先后举办FC——1500型和APPL——Ⅱ型微机学习班3期,近百人参加学习。1984~1987年,地区科协协同行署科委、农牧渔业局、乡镇企业局、气象局、卫生局陆续邀请外地著名专家、学者来区内讲学,帮助干部、群众补充、更新科技知识。1984年聘请中国科技大学陶先刚教授和安徽农学院郭月争教授,先后为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和地直机关干部作“新技术革命的形势与对策”、“现代农业技术”报告。同年又聘请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讲师计5人为地直机关干部上“自然科学概要”辅导课。1985年请中西医、烟草、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专家来地区讲学,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宣传、普及新知识。1980至1987年,全区共为城市群众、机关工作人员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148期,参加受训的有8413人。培训内容有科技日语、专业技术基础理论、机械制图、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医务护理、兽医针刺麻醉、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测绘、气象微机、家电修理等。
3、青少年科技活动
地、县科协、教委、共青团、妇联从70年代末开始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内容有科技竞赛、科技制作、科技成果展览、组织科技夏令营,及结合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特点,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培训班。
学科知识竞赛1976年科协恢复活动至1987年,协同教委及数、理、化学会开展学科知识竞赛,从未间断。1982年选拔青少年参加省学科知识竞赛,全区获高中数学竞赛优胜二等奖4人,三等奖3人。1984年组织中学生参加“第一届全国中学生物理、化学竞赛”,19名参加化学竞赛的同学获奖。
科技作品展览1985年省举办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全区送展作品103件,获二等奖4件、三等奖3件;郎溪县城关三小被评为科技制作先进集体,该校四年里共制作科技作品1300余件。1986年3月,地区科协协同教委、共青团、妇联、体委在宣城举办“全区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参展作品480余件,有61件获奖,6个单位获青少年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宁国县梅林中学师生利用当地资源,自己动手制作了500余个不同品种动植物标本。展览会展期10天,观众1万余人次。以后,各县相继举办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1987年各县科协会同有关单位在县内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的“五小”活动,仅泾县有“五小”成果353项,其中22项创经济效益5.644万元。
科技夏令营1984年暑假,地区科协会同行署科委、共青团、教委举行“宣城地区‘三好’学生科技夏令营”活动,参加的是1983年度受地区表彰的部分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和先进集体代表,各县团委学少部负责人和工作中有优异成绩的科技辅导员等41人。科技夏令营由宣城出发到杭州,参观科普展览、少年活动中心、游览风景名胜、瞻仰历史遗迹。举办了科普知识讲座,青少年成员还制作了科技作品。1986、1987年宣城县、郎溪县亦相继举行“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
培训1981年暑假,泾县科协会同有关学会,为中学“三好”学生举办地质、地貌、生物生态、卫生知识讲座。1984年地区数、理、化学会为学生参加省和全国数、理、化知识竞赛,集中全区参赛学生进行辅导、培训。1985年地、县科协为青少年参加省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举办科技作品制作培训班。1987年,宣城、宁国等县科协会同有关单位为青少年举办少儿微机、美术、电子琴、科技摄影、绘画等培训班30余次,受训900余人次。
4、科普报刊
1980年地区科协创办刊物《学科学》,不定期刊登科普资料,发放给有关单位和各县科协,作为科技情报和科普宣传资料。1987年刊名改为《科协简讯》。
1981年4月宣城县科协与科委联合创办刊物《宣城科技》。1985年改名《科技情报》。1987年改名《宣城科技》。1983年,该刊获省优秀科普报刊奖。
1980年广德县科协办小报《广德科普》至1987年。报纸内容丰富,所刊文章针对性强。1980年即发表科普文章134篇,印发5万余份。
1980年泾县科协创办《泾县科普》。小报每月出1期,共发行16期约1万份。1982年,又办《科技普及资料》65期印发6万余份。后者1983年被评为省优秀科普报刊。
1985年郎溪县科协会同科委创办月刊《科技动态》至1987年。
1985年宁国县科协会同科委创办刊物《宁国科普》至1987年。
二、科技咨询
1、组织
1982年9月地区科协成立宣城科技咨询服务公司。1984年,宣城、广德、宁国县相继成立科技咨询服务部。1987年改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同年,泾县成立科技咨询服务中心。1984~1987年,地、县23个自然学科专门学会有水产、机电、气象、林业、煤炭、畜牧兽医、建筑工程等16个学会相继成立咨询服务组织。
2、活动
全区科技咨询活动始于1980年。地、县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配合计划部门针对区内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开展科技论证和咨询。各专业学会派代表参加地、县“长远规划座谈会”,为制定地、县长远规划提供科学咨询。地区茶叶学会理事长徐凝发表《加速发展茶叶蚕桑生产是建设山区、丘陵区的重要优势》的专题论述,地区农学会副理事长程慎勤发表《回顾历史、分清现状、加快我区今后五年、十年农业生产发展步伐》的专题论述,地区水利学会秘书长吴德荪、杨璞雄发表《宣城三十年水利建设情况和今后设想的汇报》和《对圩区治理的初步看法》等专题论述总结过去经验教训,探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全区建设提出了战略性的规划、见解和具体措施,为发展地区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1年,地区水利工程学会在省水利厅和水利学会的帮助下,先后组织9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对圩区农田水利规划典型、不同类型工程进行7次调查,撰写了调查报告,供主管部门、决策单位参考。
1981年,广德县科技咨询服务部下设农、林、植保、养殖、农副加工、乡镇企业等12个咨询组,配合乡科普协会,为参加农村科普红旗竞赛的农户服务,定期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年底统计,县、乡两级咨询组织咨询达1600多人次。
1984年3月,根据省科协第三届第八次常委扩大会议要求,科技人员广泛开展“两个面向”(面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三个服务”(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扭亏增盈、增强活力服务)、“双百”活动(保证每年度至少完成200个企业的科技咨询服务)。至1985年4月,第一个“双百”活动,全区科技系统共完成对7个企业技术咨询服务,取得经济效益60万元。地区科技咨询服务公司为泾县浙溪油箱厂引进静电喷塑设备,提供关键技术服务,使该厂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均达到80年代较高水平;帮助泾县太园喷灌泵厂引进小型碾米机生产技术,使之配套生产。地区水产学会咨询服务站先后6次开展现场咨询,并为广德县国营渔场迁址进行实地考察,制定方案,使原预算50多万元的迁址投资减少至20余万元。地区科协与地区机械研究所、机械工程学会合作研究“油箱表面处理喷涂”成果获省“优秀咨询项目”奖。广德县科技咨询服务部为县蓄电池厂修复了已报废的三相自耦变压器,为城关造漆厂设计安装了搅拌机、提升机,投入生产后,效率和产品数量均提高5倍。
1985年,地、县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精神开展科技咨询。1985年6月至1986年6月,第二个“双百”活动,全区科技系统计完成对6个企业124个项目的咨询服务,其中,帮助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新成果67项,为农村渔场提供河蚌育珠、池塘养蟹、果木嫁接等实用技术咨询57项。此外,全区还为专业户解决养殖业、种植业疑难问题提供口头、信函咨询427项。据不完全统计第二个“双百”活动里,受益单位创产值260.85万元,增加利税52.2万元。地区科协、泾县科协被评为省“双百”活动先进集体。1985年,地区中医学会为泾县丁桥造纸厂监制药物卫生纸;8月和10月,分别邀请上海医学会医科专家吴翰香和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姜春华来地区讲学,举办疑难病症咨询门诊,受诊数百人。宣城县朱桥乡五户联办合光渔场,有水面50亩,年产只有1500多公斤,亩产平均不到32公斤,产值不过60元,渔场亏损。1986年,联办户求助于地区水产学会,从场地设计、技术培训、鱼件搭配、科学管理等方面对渔场联办户进行系统的指导,6个半月后,渔场总产量达25594.6公斤,平均亩产511.8公斤,总收入为6.4万元,除去各种开支,获纯利3.4万元。地区机械工程学会为省喷涂专用设备厂研制W1O塑料末静电喷涂成套设备,被评为省优秀科技咨询项目二等奖。地区水产学会《渔苗生产技术》被评为省优秀科技咨询项目三等奖。
第三个“双百”活动自1986年8月至1987年8月。全区科技系统共完成7个企业、137个项目的咨询服务,创产值1100.7万元,创利税268.8万元。地区科协和广德县科协被评为省“双百”活动先进集体。1986至1987年,地区水产学会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到各养鱼场、河蚌育珠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在一年内办4期专业培训班,培养养鱼养蚌技术人才。1987年4月,地区科协与行署科委聘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5位教授到宣城、广德、宁国、泾县、郎溪等县化肥厂、农药厂考察,5位教授就开发区内资源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化建议。1987年,地区机械工程学会、农机学会先后组织科技人员260余人次到中、小乡镇企业完成咨询项目13个,创产值300余万元。第三个“双百”活动期间,宁国县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主持的“玉米衣编织新工艺推广”、郎溪县科协组织县机械工程学会为下湖乡农机厂提供的技术咨询项目被评为省优秀科技咨询项目二等奖,地区机械工程学会开展的“创建球铁专业铸造厂系列咨询服务”、泾县科技咨询中心负责的“树脂法生产低度酒去浊技术”项目被评为省优秀科技咨询项目三等奖。地区水产学会推广“水库网箱、网栏、库叉养鱼技术咨询”项目,获省优秀科技咨询成果奖。
三、气象预报
1、机构
宣城地区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没有开展气象预报。1956年,芜湖专区成立气象台。1973年改芜湖地区气象局,1982年改宣城行署气象局,管理全区各县气象站业务。1956~1960年,宁国县、泾县、宣城县、广德县、郎溪县相继建立气象站,开展气象预报。1979年,地区成立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专事农业气象观测、预报工作。
2、设备
全区气象局、站的观测场地除宁国为24.2×26.2平方米外,其余均为25×25平方米铁栅栏平面场地。海拔高度从12米至89.4米不等。周围均无高大建筑物影响。各局、站建立初期观测仪器均不齐全,规格型号亦不统一。1985年各站配有水银温度表、酒精温度表、温度自记仪、曲管水银地温表、水银气压表、气压自记、翻斗式降水自记、国产雨量筒,电接风向风速计、日照自记、国产统一规格百叶箱、毛发温度自记。除“文革”期间外,各站仪器均定期由地区气象局统一送省局检定,以保证观测资料的准确可靠。
3、一般气象预报
观测据国家气象局统一布点,宣城地区各县均有地面观测任务,没有高空观测任务。建局(站)初期,各局站均按1954年中央气象局颁发的《气象观测暂行规范地面部分》规定,统一于每天1、7、13、19时4次定时观测气候,1时实测。夜间不守班。每天进行地面温度和5、10、15、20厘米地中温度观测。以后,泾县增加40、80、160、320厘米深层地温观测和积雪密度观测。1960年各局(站)取消地面温度观测。同年8月,宁国站按中央气象局新颁发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将气候观测时间改为每日北京时间02、08,14、20时4次,其余县站改为每日08、14、20时3次,夜间仍不守班。1964年,泾县站取消深层地温观测。1980年1月全区各局(站)按中央气象局规定观测: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及空气温度、湿度、降水、雪深、日照、小型蒸发、地面温度。宁国站除以上项目外,还被指定进行雪压、蒸发(E——601型)、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电线积冰观测。1982年,宣城站替省环境保护部门为研究全省大气污染情况进行酸雨观测。
各局(站)每天均将观测结果编制成报表,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象分析和气象科研提供依据。1961年2月,根据中央气象局(61)中气业字004号文件规定,宁国站调整为国家基本站,其地面观测资料参加世界观测资料交换。其他各县站属一般站,气象观测资料用于国内交换。
预报地区气象局不发布气象预报。各县站发布本县短期、中期和长期天气预报。短期预报每天早、中、晚3次,或早、晚2次,预报县内3天气候,预报项目有:24小时内温度、风向、风力,48小时内晴雨和天空状况,以及霜冻、大风、低温、连阴雨、暴雨、台风警报、降温报告。预报对象是党政机关、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警报接收器。各县站降水预报准确程度均在65~70%,晴雨预报在80~85%。中期预报是每旬末发布下一旬的天气预报,项目有:降水量级、气温变化、降水过程、主要气象要素出现的初终日期。预报对象是党政机关、部分工矿企业。各县站中期预报准确程度均在60%以上。长期预报一般在月末或季末发布下一月或下一季天气情况。预报项目有:月(或季)降水量级、气温量级、入出梅日期、梅雨量、暴雨日数和出现时间,霜初、终期,连阴雨时段,晴暖时段,稳定通过12℃、20℃初、终日期及春播天气预测、汛季、冬季天气。长期预报发布对象是党政机关、厂矿、农场。一般不对外公布。各站一般都在接收中心气象站传真天气图的基础上,结合本站地面观测资料,发布天气预报。
每年汛期根据省局规定,宣城、宁国、泾县承担向省台拍发气象旬报和月报任务。1957年至1966年宁国向省台和北京气象中心拍发绘图报、辅助江图报、每年风期报。其他局站向省台拍发省内小图报、灾害性天气通报、雨量报。1975年起,全区各局站参加台风联防,向省台和北京气象中心拍发台风补充天气报。1981年起增发重要天气预报,1985年,除泾县外,其他各县局站都承担航空预报任务。
4、农业气象预报
全区各县气象站建立后陆续开始自然物候观测,发布农业气象旬报。1965年农业气象预报停止。1976年,宣城气象站重新开始自然物候观测,并进行杂交稻制种、花期相遇等农业气象试验研究。1979年,省决定全区全面恢复农业气象观测和预报。宣城县成立农业气象试验站,其它各县站成立气象组。1985年,泾县气象站停止观测、预报。1979年后,各站开展农作物生育状况、土壤水份、农田小气候、保护小气候、农业自然灾害等项目的观测。省气象局要求宣城农业气象试验站和泾县气象站进行双季早稻、晚稻、油菜的生存期观测和物候观测。
1958年6月21日,宣城站制成第一份农业气象旬报发往武汉气象中心。1959年农业气象旬报改发上海气象中心。1960年向北京气象中心发报。1960年5月停止向北京发报而改发合肥。1979年后,宣城农业气象站及各县气象站的农业气象组预报项目有农作物物候期、耕作期、灾害性农业气象、主要农作物产量、质量。预报除发向上述各气象中心外,还发给当地行政领导和农、林、水、渔等部门。至1987年,全区农业气象研究人员撰写论文和服务性材料100余篇,为全区水稻、油菜、小麦、棉花、烟草、蜜枣、柑桔、宣木瓜、茶叶、食用菌等作物的生长提供服务。
四、地震测报
宣城地区属淮阳山字型地质构造体系,比较复杂。自形成以来,一直处于太平洋板块运动控制之下,受到纬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的阻力影响,存在着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背景。地区境内有9条断裂带,其中有3条:茅山断裂、江南深大断裂、宁国一歙县深大断裂贯穿全区境内。据1976年国家地震局出版《中国地震危险区划图》划分宣城地区泾县属七度区,宣城县属六度区,郎溪、广德、宁国县属五度区。
1、机构
管理机构1976年底,地区及所属县均建立地震办公室。1983年至1984年,地、县地震办公室陆续撤销。1983年宣城地区成立地震局,负责全区群测网点管理与全区地震测报、记载、普及宣传地震知识工作。
群测网点1973年,地区科技组在地区气象局和宣城气象站各建1个群测点,各配1组土地电仪器。
1974年,地区科技组在地区气象局,宣城、南陵、繁昌、芜湖县气象站,泾县茂林中学、泾县中学计建有8个群测点,共配有土地电、土应力等10台仪器和18名业余测报人员。
1975年,地、县共建有群测站43个,宏观哨81个,配有土地电、土应力、水电阻、土地磁、地温、地倾斜、土地声、生物电和各种警报器110多台,专业人员13人,业余测报员487人(含区内4县,下同)。
1976年,唐山地震后,全区测报网点发展到172个,宏观哨1557个,有仪器346台,专业人员13人,业余测报人员1912人。
1977年,全区建有群测点71个,宏观哨457个,有仪器349台,业余测报人员1858人。
1978年,全区群测点进行整顿,推广宣城县坚持业余测报和三种形式测报法。三种形式是:一、县地震办公室建中心站,既是行政管理部门,又是地震业务单位;二、重点建好中学和气象站6个骨干点;三、巩固12个一般点,每个点周围再设1~2个宏观哨。整顿后全区有49个测报点,其中20个骨干点,21个宏观哨。有地磁7台,地电57台,应力55台。至此,以地震办公室为中心的群测群防网形成。省地震局在地震简报上推广宣城地区的做法。
1979年,全区有43个群测点,29个宏观哨。其中骨干点14个。
1980年,地区和5县再次整顿群测点,全区选留25个点,其中20个骨干点。
1981年至1983年,全区20个骨干群测点配仪器99台,专业人员18人,业余测报员37人。
1984年,全区群测点调整为11个,宏观哨11个,配有仪器35台,专业人员17人,业余测报员28人。
1987年,全区有1个专业地震台,11个群测点。地震台属地区地震局直接管理。11个群测点是:宣城八三四九二部队水东观测站、寒亭中学测报站、卫东乡双合村深井观测点、水东乡下河村深井观察点、泾县地震测报站、气象站观测点、宁国县霞西中学观测站、宁国师范观测点、郎溪县郎溪中学测报站、广德县县科委地震中心站、县气象站观测点。
2、震情测视
1973年至1976年,各群测点采取浅井水位观测和各种动物宏观观测方法,通过土仪器人工读数开展地震监测工作。1977年增配土地电自记、井水水位自记和简易拾震仪等仪器。1980年在江苏省地震局支持下,增加土地磁照相自记仪。1984年在宣城县增用水东110.5米、卫东茶亭803.866米的深井水位自记手段。1985年在宣城县83492部队增用水氡观测手段建水温监测网。
全区群测网点测视地震活动的水平均不高,10余年实验,对震前微观前兆异常取得了一些经验。1974年4月22日江苏溧阳发生5.5级地震,1979年7月9日溧阳发生6级地震,1979年3月7日广德发生3.3级地震,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发生6.2级地震,1985年5月6日宣城五星乡发生2.2级地震。上述地震震前区内群测点各种仪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示,各宏观哨所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震发时地震波图象均能记到。特别是1979年的溧阳地震,区内测报站均在震前作了内部预报,震后对应较好。
3、地震知识宣传
1975年宣传海城地震预报经验和地震基本知识。
1976年唐山地震后,各级地震办公室着重宣传防震、抗震知识。溧阳地震,全区大部地区有感,部分县、区受到震害,此时,地震知识宣传的内容是地震工作现状和测视水平,以安民心。地、县组织群众到溧阳考察、举办讲座、编印小册子广泛宣传。据不完全统计,全区1975~1987年:
(1)为宣传地震知识召开各种会议29000余次,受教育人次达50余万。
(2)放幻灯、电影11400余场,观众达235万人次。
(3)利用《科技动态》、《地震工作》报刊不定期宣传,编印《地震问答》、《防震抗震》、《地震知识》小册子,共印发60000余份。分发地震挂图35000余套。
(4)举办地震专题讲座1350余场,受教育人次1.3万。
(5)各县、社广播宣传地震知识2250余次。
(6)各学校上地震知识课18500余节。
(7)出地震知识宣传墙报3350余次。
(8)举办地震测报人员专业学习班180余次,受训2000余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