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飞机播种造林
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是安徽重点林区,在人类长期活动影响下,原有森林逐渐减少,荒山面积日益增多,特别是1958~1960年时期的过量采伐,出现大面积荒山之后,虽经开展植树造林,终因交通不便,经济贫困、劳力缺乏,进度相当缓慢。为加速绿化这些荒山的步伐,省林业厅于1968、1969年两年,分别在休宁、贵池两县山区进行飞机播种造林试验,飞播有效面积13.37万亩,成效面积3.81万亩,保存率26%。1983年调查,飞播有效面积的林分,平均每亩有树215株,平均树高7.1米,胸径8.1厘米,每亩蓄积量3.3立方米。休宁县6个飞播区,有4个播区飞播造林保存率达72%,林相整齐,平均每亩有树291株,平均树高9米,胸径7.6厘米,每亩蓄积量5.3立米,到1985年时,已经2次间伐利用。安徽飞播造林,由于多种原因,间断10年之久。从1980年起,再次开展飞播造林,到1985年,6年内飞播造林面积95.12万亩。飞播地区有青阳、歙县、绩溪、旌德、太平、石台、宁国、泾县、东至、贵池、岳西、霍山、金寨等13个山区县。飞播主要树种是马尾松、黄山松,其次是黑松、华山松、大木漆等。1983年5至8月,省林业厅会同有关地、市、县组织171名技术干部,对过去泛机播种造林成效进行检查。据统计,1968、1969年和1980~1983年,飞播造林成功的有63个飞播区、占98个飞播区的64%,飞播面积97.1万亩,有效面积78.1万,成效面积36.9万亩,为有效面积的47%,接近部颁南方飞播造林保存率50%的要求。同年,省林业厅根据林业部《飞播造林成效调查暂行办法》,责成飞播造林县组织力量,对1981~1983年飞播造林进行成效调查。初查结果,岳西、贵池、青阳等12个县54个播区中,飞播造林完全失败的有36个区,面积42.71万亩,占飞播区总数的66%,占飞播面积52.72万亩的80.8%。接着,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派出8名工程技术人员,分赴岳西、贵池、青阳、绩溪、歙县等5县18个播区进行飞播造林成效调查,共布设调查线58条,总长78476米,样园3915个,样园间距20米,调查结果:飞机播种造林成功播区为13个,占18个调查播区总数的72.22%。调查播区总面积18.48万亩,其中有效面积13.63万亩,占总面积73.76%,成效面积6.8万亩,占有效面积的49.89%。这18个播区的飞播树种此例是:马尾松9个播区,占总面积58.18%;黄山松之个播区,占总面积16.23%;马尾松、黑松、黄山松混播区1个,占总面积9.74%。18个播区总成效面积6.80万亩,其中:马尾松5.47万亩,占80.8%;黑松0.31万亩,占4.58%;黄山松0.99万亩,占14.67%。18个播区成效面积6.8万亩中,属于国有的0.02万亩,属集体的6.78万亩。
1981~1983年,全省飞插造林总投资55.52万元(省投资48.70万元,地、县投资6.82万元),实际使用55.30万元。其中种子费29.95万元,占54.16%;飞行费3.4万元,占6.15%;规划设计费2.63万元,占4.76%;植被处理费4.76万元,占8.6%;其他杂费2.30万元,占4.16%;抚育保护费12.26万元,占22.17%。按成效面积计算,每亩成本8.1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