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平原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广大地区和淮河以南的南北宽约10~60公里的地带,通称淮北平原区;其次分布于长江于支流两岸一带,统称沿江平原区;再次分布于江淮丘陵区,与岗地交错排列。平原面积5706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7.37%。
淮北平原区,位于安徽北部,属华北太平原的一部分。包括淮河以北的阜阳、涡阳、蒙城、利辛、太和、颍上、阜南、界首、临泉、宿县、萧县、砀山、泗县、灵璧、五河、固镇、怀远、濉溪、凤台和阜阳市、毫州市、宿州市、淮南市潘集区、淮北市杜集区,以及淮河以南的蚌埠市郊区、寿县、霍邱、凤阳、嘉山,来安等30个县、市(区)。淮河以北除濉河以北有少数丘陵外,其余地方是一望无垠的坦荡平原,海拔一般在15~40米之间。淮河以南的平原与江淮丘陵接壤,为冲积平原区,有许多湖洼地。按照林业部划分平原和半平原的标准,淮北平原中,以县为单位连片平原面积占县总面积70%以上的有27个县、市、(区),属平原区;凤阳、嘉山、来安三县连片平原面积占该县总面积70%以下至50%,属半平原区。
淮北平原是安徽历史记载最早栽植行道树(秦始皇时期)和绿化河、渠(隋场帝时期)的地方。到民国期间,由于农垦面积不断扩大,不仅植树造林事业没有能够继续发展、而且原有林木砍伐殆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除东北部萧县、濉溪和宿县境内残丘处尚保存有小片暖温带落叶林外,其余地方仅见四旁散布有零星林木,全区有林地仅1.1万亩,林木复盖率0.1%。农业生产常受寒流和干热风侵袭危害,农民生活用材、烧柴奇缺。1950年后,淮北人民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植树造林。1951年宿县专区根据政务院提出的“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确定宿县、萧县境内的残丘为重点造林地区,采取造林与封山百林并举,国营造林与合作造林相结合的方式造林绿化,到1957年底,绿化荒丘5000多由。没有残丘的地方,由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在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隙地上栽植树木。1956~1957年,灵璧县结合兴修水利和公路建设营造护岸林、护路林,新造幼林形成纵横交织的林带。1957年11月,林业部造林司负责人带领河南省林业参观团70余人到该县参观。1958年5月,灵璧县林业局局长赴京参加林业部召开的“全国林业先进经验交流会”,荣获林业部赠送的奖旗一面,同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灵璧县大规模造林的经验”。萧县永乡夹山套红光农业合作社,从1954年开始治山造林,保持水土,到1957年共兴建缓水坝1102道,修谷坑1136座,挖鱼鳞坑1817亩,造林2650亩,绿化了荒山,保持了水土,1957年12月,国务院授于该社奖旗一面。1958年9月,国务院水土保护委员会奖给萧县一面锦旗。
1958~1960年,淮北平原地区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开展植树造林的“大跃进”运动,由于“五风”(即共产风、浮夸风、生产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的影响,加之各自然村兴办大食堂,乱砍树木当柴烧,挫伤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当时许多群众迫于命令出工造林,栽时不认真,造的多成活的少。1961年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重申“谁栽淮有”的林业政策后,淮北平原地区植树造林数量逐年增长。各地针对“光腚庄”(即无树的村庄)的情况,提出“白天不见太阳,晚上不见灯光”的绿化要求,到1966年初,宿县、灵璧、涡阳等县的上万个“光腚庄”都被茂密林木所覆盖。砀山、萧县于黄河故道栽上成片以梨树为主的果木林。
1967~1970年间,淮北平原地区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破坏林木现象普遍严重。唯灵璧县长集公社保住了南沦河、青龙沟等10余条沟。河两岸2700亩刺槐林。1968年底,林业部、商业部联合在灵璧召开“发展薪炭林大会”,长集公社介绍了“发展新炭林,解决农村烧柴问题”的经验。之后,淮北地区仿效长集做法,加强林木保护,发展造林事业。涡阳县开展了以农田林网为主体,以绿化四旁为中心的植树造林运动,到1971年,该县基本上绿化了境内所有沟、河、路和村庄。同年8月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后,淮北地区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全国林业发展规划(草案)》提出的“五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绿化四旁”的要求,以河南省鄂陵县和安徽涡阳县平原绿化为样板,实行沟、渠、路、田、林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以农田林网和四旁绿化为中心的平原绿化运动。1976年,涡阳县实现农田林网化和四旁绿化。1978年元月,省农林局在涡阳县召开全省第一次平原绿化会议,参观涡阳县农田林网建设成果,总结交流经验,组织平原绿化大会战,确定了三年内人均达到80株的平原绿化目标。阜阳、宿县、淮南、淮北四地市为共同实现该项目标,开展了平原绿化竞赛活动。同年,全国第二次平原绿化会议表彰涡阳县绿化成就,赠送奖旗一面。1979年元月,省农林局在亳县召开全省第二次平原绿化会议,参观了亳县平原绿化现场,部署了1979年平原绿化任务。适值此时,农村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重新划分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林权纠纷。乱砍滥伐林木现象不断发生。涡阳县农田林网被破坏一半以上,灵璧县四旁树木由1976年的5173万株减少到2264万株。1979年下半年宿县农村开始建立林业生产责任制,依法打击破坏林本的犯罪分子,刹住了乱砍滥伐的歪风,受到全省第四次平原绿化会议的表彰。1980年淮北各地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和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加速发展林业的决定》的精神,修订完善规划,落实林业政策,掀起新的绿化高潮。绿化重点是搞好四旁植树和农田林网化,建立以农桐间种为主的泡桐林基地。1981年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帮助涡阳县进行农田林网规划,该县按照规划设计施工,形成了规格林网,提高了防护效益。1982年,由林业厅组织专家组对淮北地区40多个常见树种的生长情况进行考察测定,提出造林树种选择意见,为选好平原绿化树种提供了科学依据。1983年,省林业厅邀请12个新闻单位赴淮北采肪,淮北境内津浦、陇海、滩阜铁路和总长7900公里公路两侧的3000多万亩护路林以及1162万亩农田林网、198万亩农桐间种林使记者们大开眼界,他们在报道中歌颂淮北人民绿化平原的丰功伟绩。他们的报道推动了淮北平原绿化发展。随着淮北平原绿化面积的扩大,自然生态环境有了初步改变。据阜阳地区测定:农田林网以内和空旷无林的农田相比,夏子降温0.6~1℃,冬季增温0.6~1.5℃,风速由每秒4米降至3.2米,年蒸发量由2119毫米减少到1827毫米。宿县杨庄乡杜楼村1982年5月观测,林网内风速降低32.2%,相对湿度提高20.9%,夏季气温降低1.4℃,蒸发量减少27.4%。气候的变化,缓解了淮北地区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杜楼村林网内小麦平均亩产比对照区高25%。位于砀山、萧县境内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36公里的黄河故道,原是一条沙龙,农业生产常遭风沙危害,粮食产量很低。自50年代末期起,两县人民政府在黄河故道上兴办国营和乡村集体林场、果园场,开展造林治沙。到1985年,黄故道栽上了15万亩防护林和果木林,基本上制往了风沙,6级以上的沙暴风由50年代年平均11.6次降到2次,粮食产量由50年代年亩产200斤增加到500斤以上,还扩大耕地1万多亩,每年收获水果1亿斤左右。这里生产的“砀山酥梨”,具有个大、皮薄、酥脆、香甜、水分多等特色,闻名全国。颍上县小张庄在实施平原绿化工程中,合理规划,科学造林,80年代初就绿化了村庄、道路、沟渠等隙地,栽植树木、花卉20多万株,一排排砖墙瓦顶农舍座落在万绿丛中。他们结合平原绿化建成的“张庄公园”,有花,有树,有假山,有池,还有动物园,既是平原绿化,又有公园特色。1982年,阜阳行署授于小张庄“农村园林化红旗”和“文明村红旗”。小张庄村民生活日益改善,1976年全村仅有柴油机8台,自行车16辆,1985年,己有汽车3辆,柴油机90台,电视机56台,录音机15个,自行车520辆,缝纫机108台,手表650只。
1978年以来,淮北平原地区年林本采伐量50万立方米左右,相当于国家每年给这个地区木材总量的6倍多,每年还提供薪材100多万吨。1985年,淮北地区,林木年生长量125万立方米,年采伐量63万立方米。木材除满足自用外,每年向江淮地区和邻省输出5万多立方米,出口优质桐木6000立方米,从此,淮北地区走出“南木北调”的低谷,开创“北木南调”新局面,改变了历史上缺林少材的状况,成为安徽木材生产基地之一。
淮北平原地区林木收入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一个主要来源。1985年全区林木收入近3亿元。太和县木材市场年成交木材5.6万立方米,成交额1680万元,为县木材公司同期营业额的21倍。亳县有林地77.55万亩,立木蓄积量182万立方米,1985年林业产值达520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1.52%。该县4628万株林木中,有泡桐3100万株;182万立方米蓄积量中泡桐蓄积量占131万立方米,价值达4亿元。1982年,林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5.%,成为该县经济一大支柱。亳县十分重视发展多层次立体林业,1985年,农民利用林间隙地问种粮食、药材、花卉和蔬菜6.5万亩,总收入2000万元;仅林下间种的1.8万亩白芍,年收入达1200多万元。该县观堂区林下种蒜1750亩,年收入78.75万元,收到了以短养长,综合发展经济的效果。砀山县朱寨区年采伐木材1.3万立方米,收入390万元,人均收入70元,占人均农业总收入23%。该区戚套材于1980~1982年间,采伐木材2100立方米,收入62万元,人均413元。
涡阳县林业发展起来后,增加了有机肥,全县每年沤制绿肥1.4亿斤,加上其他增产措施,1982年粮食总产由1970年的4亿斤增加到7.5亿斤。林木还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丰富的饲料。该县1982年养羊20万只,大牲畜12.8万头,分别比1970年增长49%和57%,养兔32万只,比1970年增长5倍多。宿县杜楼村从1975年起,每年收集树叶沤制绿肥改良土壤,使土壤酸碱度由1978年的8.1降到7.8,加上其他多种条件的改善,粮食亩产800斤,比1972年增加10倍。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