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自1949年设立合肥市起,到1985年止,已设立有合肥、芜湖、蚌埠、淮南、淮北、马鞍山、铜陵、安庆等8个地区级市和滁州、宿州、宣州、亳州、巢湖、六安、屯溪、黄山、阜阳等9个县级市,共17个市。其中,大部分城市是在古老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各级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军事中心。各城市绿化工作,基本上是与所在地开展普遍造林同步进行。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76年前城市绿化以栽植行道树为最多,由于缺乏整体规划,绿化的布局不尽合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后,各城市党、政领导重视城市绿化工作,制订城市绿化规划,重新调整绿化布局,坚持以“绿”为主,以植物造景为主,实行“大、中、小”并举,“小、多、匀”分布,“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加快了城市绿化的建设步伐,扩大了绿化面积。1982年,全省15个城市的绿化复盖率为13.4%,1985年达到17%,年均增长1.2%。据合肥、淮南、淮北、蚌埠、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等9市统计,绿地面积73049.7亩,其中公共绿地15213.3亩,人均占有绿地和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16.52和3.44平方米,绿化复盖率达19.4%。各城市在绿化建设中不断改革绿化结构,既注意继承和发扬古典艺术,又根据各地特点,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园林工程。普遍在街头巷尾,居民住宅区开辟小游园、小绿地、小街景,在河滨、路旁和市区零星隙地,建设各类小型园林和装饰性绿地。不断扩大绿化视野,积极发展草坪,应用藤本植物绿化墙面、柱面和廊道;应用花卉,果木绿化阳台和屋顶;应用荷花等水生植物绿化水面,从平面绿化向多层次立体方向发展,从陆地绿化向水面绿化发展。1982年后,市民家庭养花越来越多,蔚然成风。1984年,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蚌埠、淮南、铜陵7市开展评选市树市花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绿化,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同年12月在淮南市召开的城市绿化当量讨论会上,制定了绿化当量测定方法和绿化当量标准,为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安徽省市树市花见表3—5—1。
安徽省各市市树市花一览表
表3—5—1

一、合肥市区绿化
合肥是一座历史名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会迁来合肥。1946年开始绿化,省农林局从安庆、六安、寿县、舒城等地农林场调运来树苗21711株;1947年由舒城调运树苗10450株,均分发给省会各机关、学校于逍遥津、包公祠等处栽植。1948年栽植行道树1100株,各机关植树15010株。三年内共植树48271株,实际成活率保存率都很低。1949年,全市只有散生林木1.3万株。从50年代初开始,合肥市每年动员市民植树、种花、铺草。到1976年止,市区主要街道和环城马路两旁均栽上树木,形成绿色长廊;逍遥津公园和包河公园树木葱笼,绿草如茵,繁花似锦。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合肥市人民政府重新制订城市绿化规划,调整绿化布局,改革绿化结构。1982年,实行“以小为主,以面为主”的绿化方针,即在注重全中面上绿化不断扩大公共绿地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利用老护城河两岸,道路两旁,街头巷尾等处的空地,建设各种类型的具有公园特色的小游园、园林路和装饰性绿地1000多块,面积达27.6公顷。座落市区西南的稻香游园,有山有水,有亭棚,有曲桥,绿树成荫。8.7公里长的环城公路(原为旧城墙墙基)两侧建成别具风格的环城公园,又新辟建有西山、银河、东门游园等6个风景区。1983年在西山景区建设了一组狮、鹿、鹤等野生动物雕塑群,铺设道路,堆砌山石,增植乔灌本和花卉,组成不同景观。1982年,市园林局为全市人民每户廉价出售一盆花卉,为市民绿化阳台,屋顶提供条件。每年秋季还举办菊花展览。目前市民家庭养花蔚然成风。逍遥津公园和一些厂矿单位应用藤本植物把墙面、柱面、廊道绿化起来。包河公园在河里种藕,绿化水面,从而出现由平面绿化向多层次立体绿化发展,由陆地绿化向水面绿化发展的趋势。坐落在西郊的大蜀山,20世纪20年代,山上树木葱笼。日军侵占合肥后,树木被砍伐殆尽。1949年后经过30多年造林绿化,6400多亩山场己全部栽上树木,昔日的茅草山,又现风景秀丽的面貌。每逢春秋季节,市民纷纷踏至蜀山园林游览。1982年以后,合肥市人民政府,将绿化建设列入城市建设计划,新建的寿春路、蒙城路、金寨路、蜀山路做到路完工,绿化完成。据1985年统计,全市绿地面积达176.8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74平方米,行道树总共119.6公里,绿化覆盖率达20.02%。
二、马鞍山市区绿化
马鞍山市是座新兴的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城市。1957年,即将园林绿化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钢城建设同步进行。1982年开展全民义务活动后,成立中。区两级绿化委员会,加强园林绿化领导,调整城市绿化布局,实行门前三包(包秩序、包卫生、包绿化)责任制度,将园林绿化列为考核各单位文明建设的条件之一,绿化活动由点到面,深入到大街小巷和千家万户。在绿化过程中,重视采用乔灌结合,常绿树和落叶树结合,树木和花草结合的绿化结构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在3702米长的湖东路,以栽植樟树,榉树为主,配植水杉、桂花和美人蕉;在1000多米长的湖南路中段以栽植棕榈、马褂木为主,配植紫微、金钟、丝兰等;在500米长的湖北路中段,伐去法梧行道树,栽植雪松和紫叶李,打破过去树种单一、冬季枯黄的老样子。1982年以来,在街头、路旁隙地建立5个小游园,169块公共绿地,51044平方米,把公园景色搬上街头。1985年,马鞍山市内保存各种树木91.86万株,绿化道路83公里,公共绿地1950亩,草坪10.6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0.5%,人均占有公共绿地由1976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5平方米。
三、淮南市区绿化
淮南市面积47平方公里,辖九龙岗、大通、田家庵、洞山、蔡家岗、八公山、新庄孜等城镇。根据城镇分散、路多、线长的特点,注重11条主干道路绿化,现有绿化带388条,总长度达19139米,在主干道路交会处和街心建立小游园10处。全市共有绿地面积12750亩,其中公共绿地2355亩,人均公共绿地2.42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由1982年前的7.5%提高到19%。
四、芜湖市区绿化
芜湖市,1949年到1980年,重点是建设公园和风景区,1981年后,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做到见缝插绿,见空栽树。结合治理陶塘,建立环塘小游园,配置假山、花坛、种花、栽树,美化陶塘。1985年,全市有乔木22.47万株,草坪40万方米,人均公共绿地由1980年的1.73平方米增加到3.02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82年的9.6%提高到20%。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