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20世纪以前,安徽森林多系天然混交林,森林病虫和益虫益鸟并存,没有发生大面积病虫害的记载资料。民国时期,各省立林场营造了一片片松树、杉树纯林,替代原有多树种组成、林相复杂的森林生物群落,打破了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平衡的状态,为马尾松毛虫等病虫害提供了适宜食料和栖息环境。民国19年(1930年),泾县马头林场的松树林发生了马尾松毛虫为害,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建国以后,安徽人工纯林日益增多,天然混交林急剧减少,森林病虫害随之增多,受灾面积越来越大。1951年全省发生虫害的松林面积只有4万亩,1959年达到140万亩。60年代平均每年发生病虫害的森林面积为150万亩,70年代上升到299万亩。1981~1985年,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病虫害面积486万亩。
1960年6月至12月,安徽省林业厅组织186名林业科技人员开展森林、果树病虫害普查工作,调查了34个县市46个主要树种(含果树)的病虫害种类、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记录病虫害种类375种,其中病害179种,害虫196种,为以后开展防治和研究打下了基础。50年代末至1963年间,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对油茶炭疽病,省林科所对松杉、猝倒病、马尾松毛虫等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进行系统研究。1976年4月~6月,省林业厅组织35位林业科技人员开展松干蚧普查工作,调查人员沿皖苏、皖浙边界普查了安徽境内2市9县的110万亩松林,未发现有松干蚊为害。旋于1976年8月~1977年11月,组织295名林业科技人员开展杉、竹、油茶主要病虫害的普查工作,共调查了45个县市范围内有代表性的杉木林80.45万亩,竹林45.6万亩,油茶林1.4万亩。初步查明杉、竹、油茶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程度,发生特点和分布规律。1980年元月,省林业厅遵照1979年林业部《关于在全国开展森林病虫普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森林病虫害普查工作,组织以地县森防人员为主体的普查专业队15个,1980年3月开始普查,至1982年底结束,参加实地普查人员410人次。共调查了113个国营林场、70个国营苗圃和37个贮木场、站。外业调查林地面积1100多万亩,占全省森林面积的35.4%,调查四旁树木4.2亿株,育苗地1.1万亩。调查了26个主要树种和36个次要树种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分布范围、危害情况及其天敌资源。设立各种详查标准地2.23万块,调查点12万个,固定饲养观察点18个。采集森林病虫、天敌标本65224号次,其中昆虫标本59912号次,病害标本4903号次,其它标本409号次,制作昆虫生活史标本1138套。通过内业资料汇总后,初步鉴定出森林病虫、天敌共1153种,编制出《安徽省森林病虫害普查技术方案》、《安徽省森林主要虫害分布略图》、《安徽省森林主要病害分布略图》、《安徽省森林病虫普查工作总结》,以及安徽主要病害、虫害发生面积统计资料等。这次普查成果为综合评价安徽森林经营水平,制定森林病虫害防治计划和措施以及开展科研、教学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森林主要害虫
据1982年安徽省森林病虫普查报告记载:全省55个主要树种的常见害虫有515种(不包括重复数)。在林业生产上经常发生、危害最大的有马尾松毛虫、光肩星天牛、松梢螟、松于蚧、杉天牛、大袋蛾、土栖白蚁、榆兰金花虫、竹叶螟等10种。
〔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是安徽森林第一大的害虫。危害历史悠久,造成损失最大。民国19年(1930年)省立泾县林场有1900亩松林发生马尾松毛虫为害,其中土地垅、金家冲、凉亭冲等处松林受害严重,大半枯死。同年,泾县北乡和宣城西乡民有松树林也受到马尾松毛虫危害,80—90%植株枯死。民国20年(1931年),省立和县林场的1600亩松林有四分之一面积遭到松毛虫严重危害。泾县马头林场铜陵分场有800亩松林发生松毛虫危害,半数以上松树受害致死。民国23年(1934年)夏,省立第一造林场松林受到松毛虫危害,仅捕捉到的幼虫和采摘的虫茧、卵块就有25419市斤。民国31年至民国32年(1942~1943年),省立第三林场(今马头林场)连续遭到松毛虫危害。1950年,泾县马头林场有1000多亩松林遭受马尾松毛虫危害。1951年马尾松毛虫蔓延扩大到南陵、宣城等县,受害面积达4万亩。1952年5月,省林业工作者在祁门闪里、历口和霍山县石店、六安县毛坦厂等地发现有松毛虫危害松林。从这时起到50年代末,松毛虫危害范围逐浙扩大到淮河以南的滁县、六安、安庆、巢湖、芜湖、徽州等6个专区48县7个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松毛虫危害。1959年,全省有140万亩松林遭受松毛虫危害。1971~1985年,15年间全省遭受松毛虫危害的松林面积达3279.24万亩,年均遭受松毛虫危害松林面积218.16万亩,其中1980年遭受松毛虫危害的松林面积达333.85万亩,占全省松林面积的21.8%。
根据1980~1982年调查成果分析,马尾松毛虫分布于淮河以南55县市,其中常灾区有定远、风阳、嘉山、滁县、全椒、来安、天长、六安、霍邱、舒城、寿县、长丰、肥东、肥西、含山、和县、庐江、巢县、无为、桐城、枞阳、怀宁、望江、太湖、宿松、东至、芜湖、南陵、繁昌、宣城、当涂、郎溪、泾县、广德、铜陵等35个县以及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合肥、蚌埠、淮南等7个市;遭受马尾松毛虫危害次数较少,危害面积较小的有霍山、金寨、岳西、潜山、贵池、青阳、石台、太平、绩溪、宁国、旌德、休宁、歙县等13个县,基本上没有遭受马尾松毛虫危害的有祁门、黟县2个县。
松林遭受松毛虫危害,轻则影响林木生长,重则导致林木枯死。林业部南方检验所1984年在滁县地区研究的资料记载:13年生马尾松针叶被害程度为1.5%时,每亩材积损失量为0.011立方米,针叶被害程度为3%,每亩材积损失为0.0215立方米。依此计算,80年代初年均遭受松毛虫危害松林面积218万亩,每年损失材积达2.4~4.7万立方米。
马尾松毛虫在安徽一年繁殖2~3代。据观察,马尾毛松毛虫幼虫取食针叶,被害树木遭受初龄虫危害的针叶呈团状,卷曲枯黄,4龄以上的幼虫食量大增,能将树上针叶吃光,形似火烧。马尾松毛虫在安徽以危害马毛松为主,亦危害黑松、火炬松、湿地松。遇干旱年份,还上升到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为害黄山松。在食光松树针叶的情况下,亦下树危害灌丛。各地根据马尾松毛虫这些特点,注意在春季出现幼龄虫时,进行防治,收效明显,或者在冬季挖掘越冬幼虫,减少次年虫灾的发生。
安徽丘陵有大面积松树纯林,是马尾松毛虫多发地区,阳坡松林遭受松毛虫危害的机率大于阴坡。每年5月或8月,雨大多湿度大,有利于松毛虫卵的孵化及初龄虫的生长和发育。
安徽在50年代初,以人工捕捉马尾松毛虫卵、幼虫、成虫、蛹为主,50年代末开始进行化学防治,60年代中期用飞机喷药防治,70年代开始生物防治,80年代开展综合防治。
〔光肩星天牛〕
50~60年代,安徽曾栽培加拿大自杨和钻天杨,面积不大,未发生虫害。
70年代初,淮北平原和淮河南岸地区营造了大面积大官杨,数年后发生光肩星天牛为害。据1980~1982年调查,光肩星天牛遍布全省,发生量大,危害严重。成虫啃食叶柄、枝干;幼虫在树皮下及本质部内至食危害,影响林木生长。经普查,受害森林面积达21.14万亩,其中阜阳地区10.14万亩,平均虫株率为80%,每株有虫10只以上,焦梢风折木占被害木的30~50%;严重地段虫株率达100%,每株有虫70~80只,干材被至成千孔百洞,风折断头木达70%。涡阳等县被迫于70年代末砍去大官杨,更换树种,重新造林。光肩星天牛还危害青杨、加杨、72杨、69杨、柳树、榆树、法梧、桑树等多种阔叶树。
光肩垦天牛为蛀干害虫,难以防治。省林科所于80年代,同淮北地区科技人员协作共同探索防治光肩星天牛防治方法,主要在树木蛀孔插入毒签(即竹签上涂有毒液)和敌百虫液棉球或药泥阻洞毒死幼虫;在林内挂木制鸟巢,招引啄木鸟,啄食幼虫;以及喷洒药剂毒死成虫等。
〔松梢螟〕
松梢螟多与马尾松梢小卷蛾、球果小卷蛾、球果螟等蛀梢、果害虫混合危害,以前三种为多,分布于淮河以南各县,以江淮、沿江、江南丘陵地区人工松林遭受危害严重。1962年,休宁、广德、宣城、东至等县有松梢螟与马尾松梢小卷蛾危害。1965年,茅山实验林场240亩黄山松林发生松梢螟危害,受害率达100%,虫口密度每株3~35个松梢螟。1980年调查,淮河以南各县发生松梢螟与马尾松小卷蛾危害的松林面积达133万多亩,占全省松林面积8.7%。凤阳县大银山林场7年生黑松林虫株率达98%,主梢被害率为94%,严重抑制松树高生长,树干多分叉弯曲。
松梢螟幼虫蛀食松树嫩梢和果实,每年3月底4月初越冬幼虫蛀食新梢。5月初孵化幼虫啃食梢头嫩皮,在皮下蛀成虫道,受害处流出白色松脂。6月间,三龄幼虫蛀入嫩梢木质部危害,使主梢枯死,并继续向下蛀食,可达前一年轮生枝结节处。一只幼虫可转移数个嫩梢危害。
安徽各地根据松梢螟危害的特点,于冬春两季剪去受害枯梢、新梢,消灭松梢螟幼虫,或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松梢螟卵刚刚孵化成幼虫啃食梢头嫩皮时,及时喷洒药剂毒死幼虫。近年来,丘陵地区注意营造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保护天敌,以减少松梢螟发生和蔓延。
〔日本松干蚧和马尾松干蚧〕
日本松干蚧和马尾松干蚧是1980~1981年森林病虫害普查中发现刚刚传人安徽不久的害虫。松干蚧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森林害虫,1973年,南京中山陵园发生松干蚧危害,导致部分松树死亡。安徽林业部门为防止松干蚧入侵危害,于1976年组织科技人员沿皖苏、皖浙边界的安徽境内调查了9县2市的119万亩松林,未发现有松干蚧危害。1980~1981年,森林病虫普查队在青阳、广德两县发现有日本松干蚧和马尾松干蚧入侵危害。虫口密度较低,小于1头/10平方厘米。松树生长尚正常,受害还不明显。据1982~1983年定点观察,虫口已在上升,发生面积有扩大趋势。广德有22个乡发生松干蚧为害松林,面积达4800亩。青阳县西华林场和木镇乡发生马尾松干蚧危害松林1016亩。省林业厅极为重视日本松干蚧和马尾松干蚧的入侵危害,责令广德、青阳两县在监测松干蚧发生发展情况的同时,积极开展化学防治,对从广德、青阳调运的松苗、松树,凡未经检疫的,一律不准出境。
〔杉梢小卷蛾〕
1960年全省森林病虫普查资料记载,杉梢小卷蛾虫害仅发生在霍山、桐城、歙县等处局部杉木林分内。80年代初,遍及淮河以南的43个县市,危害杉木林面积达33万余亩,占虫害发生地区杉木林地面积58%。此虫以幼虫蛀食3~10生杉木嫩梢,危害较重,10年生以上杉木受害程度逐渐减轻。在海拔低于300米的低山丘陵地区的杉木林虫害较重,一般林地虫株率达70~80%,严重地块虫株率高达100%,主梢被害率达60%。在海拔高于300米的山区杉木林遭受该虫危害极轻。据庐江县调查,人工杉木幼林遭受杉梢小卷蛾危害后,比未受害的杉树当年高生长平均降低29.4%,被害主梢出现多头、偏冠、弯曲等现象,将降低木材利用价值。安徽各地对杉木幼林遭受杉梢小卷蛾危害的防治,一般以人工用手挤捏主梢杀死幼虫,或者在冬季摘除被害侧枝烧毁;在杉梢小卷蛾危害严重时,多用50%杀螟松乳剂等药剂喷洒杉梢嫩叶,毒杀1~2龄幼虫;或用黑光灯诱杀飞蛾。
〔粗鞘双条杉天牛〕
粗鞘双条杉天牛是安徽杉木产区主要蛀干害虫之一。主要分布在休宁、歙县、黟县、绩溪、旌德、青阳、南陵、泾县、舒城、霍山、金寨、岳西、潜山等县。1981年普查统计,虫害面积为8.12万亩,其中安庆地区5.38万亩,徽州地区1.5万亩。该虫在安徽一年繁殖一代,多危害中龄林以上的杉木,以幼虫钻入树干螺旋状蛀食。
1977年,岳西县仅有零星分布,1980年发展到5625亩。1977年霍山县佛子岭林场的一片3000多亩杉木林遭受粗鞘双条杉天牛危害,虫株率70~80%,1980年调查,有1万多株树木断头折梢或整株枯萎死亡。安徽各地在50~60年代,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的方法是根据树干上流出的白色树脂,用尖刀挑开树皮,找出幼虫刺杀之,70年代后,用25%乐果等药液注入虫孔,再用泥巴封闭,将其幼虫杀死,或者清除被害木。
〔土栖白蚁〕
在安徽危害林木的主要是黑翅土自蚁和黄翅大自蚁。以黑翅土白蚁分布范围最大,危害较重,主要分布在江淮、沿江丘陵地区;黄翅大白蚁主要分布于江南丘陵地区。据1982年普查记载,全省有15.85万亩森林遭受土栖白蚁危害,其中宣城地区虫灾面积5.47万亩,安庆地区2.78万亩,巢湖地区2.63万亩,徽州地区2.10万亩。按树种统计,危害杉木10万亩,马尾松2.83万亩,黑松0.21万亩,擦树0.57万亩。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自蚁多集中蛀食树干基部的形成层和韧皮部,树木受害后,养份水份中断,树冠发黄,生长不良,直至枯萎死亡。
70年代中期,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和繁昌县林业局协作,通过实地观察,发现一窝土栖白蚁危害1亩左右杉木林,在基本摸清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自蚁生活史及其危害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挖窝、熏烟等防治方法,消灭781窝土栖白蚁。
〔大袋蛾〕
大袋蛾又名避债蛾、布袋虫和吊死鬼。安徽各地均有大袋蛾虫灾发生,以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地区危害最为严重。1982年调查,全省遭受大袋蛾危害林木面积达57.15万亩,其中宿县地区受害面积35.42万亩,阜阳地区14.82万亩;按照大袋蛾危害树种面积统计,大袋蛾危害泡桐29.59万亩,占危害林木总面积的51.7%,占泡桐片林总面积的50%;危害刺槐树面积15.76万亩,占危害林木总面积的27.58%,占刺槐总面积的43.6%;危害侧柏林面积7.67万亩,占危害林木总面积的13.42%,占侧柏林总面积的66%;此外,大袋数蛾还危害法梧、杨树、榆树、臭椿、柳树、合欢、重阳木、桑树等100多种树木,面积计4.13万亩,占危害林木总面积的7.22%。大袋蛾幼虫取食树叶,虫害严重时将幼树叶片吃光,残留枝条。1981年,宿县老海寺林场2000亩刺槐林树叶被大袋蛾吃光,形似火烧一样,严重影响林木生长。
安徽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在森林病虫害普查后,组成大袋蛾防治研究课题组,同淮北各县林业部门协作,开展大袋蛾防治工作,至1985年,初步摸清大袋蛾生活习性,并探索出大袋蛾防治方法。通常方法是,抓住树木冬季落叶和春季发叶前袋囊明显的有利时机,发动群众摘除袋囊,以降低大袋蛾越冬茧数,减轻次年发生危害;在其虫口密度大的地方,抓住初龄幼虫抗药力弱、死亡率高的特点,用90%敌百虫、敌敌畏等药剂防治,保护寄生蝇、自僵菌及灰喜鹊、麻雀等天敌,消灭大袋蛾。
〔榆蓝金花虫〕
榆蓝金花虫又名榆绿金花虫,全省各地均有此种虫害发生。1981年普查统计,全省受灾面积达1.9万亩,占榆树片林面积3.99万亩的47.3%。其中以阜阳地区受灾面积最大,计1.3万亩,宿县地区0.47万亩,六安地区0.13万亩。
榆兰金花虫在安徽1年繁殖3代,其幼虫、成虫均取食树叶,严重时每片叶上有虫1~3头,几天之内,就能将整株树叶吃光,树冠一片枯黄,形似火烧。成熟幼虫群聚于树干化蛹,分泌粘液,致使树干发霉变黑腐朽。阜阳和宿县地区林业科技人员,根据榆兰金花虫发生规律和成虫有假死等习性,在春季成虫上树取食时,发动群众摇撼树木,使虫受惊扰而跌落下来,然后捉起来埋入土窑或用脚踩死;榆兰金花虫灾害严重时,多用4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洒,毒杀幼虫和成虫。
〔竹织叶野螟〕
竹织叶野螟是安徽竹类害虫中较大的螟虫代表种。1975年,广德大面积竹林遭受竹织时野螟危害,以后逐步蔓延到淮河以南各地。1980年调查统计,全省发生了竹织叶野螟危害的竹林面积达40.31万亩,占全省竹林总面积的20%。其中宣城地区受害竹林面积21.24万亩,安庆地区8.61万亩,徽州地区7.76万亩,巢湖地区1.55万亩,铜陵市0.72万亩,沙河集林业总场0.13万亩。竹织叶野螟幼虫吐丝卷食毛竹、刚竹、淡竹、苦竹等竹种的当年生新竹的竹叶,危害严重的新竹上虫苞累累,每棵竹子有虫千头以上,竹叶被食光,一片枯黄,被害竹牛长衰退,出笋率和竹材质量明显下降。广德、泾县和郎溪等县林业科技人员用敌百虫1000倍液或敌敌畏1500倍液喷杀。
竹织叶野螟在安徽多为1年1代,少数2代。
二、森林主要病害
据1982年森林病虫害普查统计,安徽发生的森林病害达204种,各类病原共172种,其中真菌157种(藻状菌1种,子囊菌54种,担子菌31种,半知菌71种),细菌4种,类菌质体1种,寄生植物3种,线虫1种,螨类3种,藻类3种,在林业上经常发生并造成损失的森林病害有:松落针病、杉落针病、杉木黄化病、杉本细菌性叶枯病、檫树溃疡病、杨树溃疡病、泡桐丛枝病、油桐黑斑病、油茶炭疽病、毛竹枯梢病等。
〔松落针病〕
80年代初,淮河以南各县松林均发生落针病害。1982年普查,全省发生松落针病危害的松林面积达38.64万亩,其中,六安地区16.96万亩,安庆地区15.62万亩,徽州地区4.54万亩,宣城地区1.57万亩,以六安、宣城、岳西、泾县、贵池、宿松、太湖、枞阳等县危害最重。1984年,六安地区大部分黑松林发生落针病。1985年,滁县地区和淮南市黑松林也发生落针病,病株率达90%以上。松树感病后老针叶全部脱落,影响树木正常生长。
松落针病的病原为子囊菌纲松针散斑壳菌,危害马尾松、黑松、黄山松等,以中幼林受害最重。
〔杉落针病〕
杉木落针病又称杉木叶枯病,此病多发生在沿江、江南丘陵及金寨、霍山、岳西、潜山、东至等山区县的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据1982年调查,全省发生此种病害面积达25.46万亩,病株率达80~90%,其中安庆地区发病面积最大,达14.46万亩。其次为徽州地区6.95万亩。六安、宣城地区发生较少,两地区仅1万亩左右。此病多在春夏季发生,主要危害杉木下部、中部枝上针叶,感病针叶出现黄斑,逐渐加深,扩展全叶,导致枝叶枯死,严重时向上部针叶和顶梢蔓延,造成全株枯死。
杉木落针病是由真菌中的散斑壳菌感染引起。据观察研究,此病多发生在2~10年生杉木幼林,以危害4~5年生杉木幼林为多。受害严重的幼树形成“小老树”,影响幼林生长。在山区,此病多发生在高山风大土薄之处;在丘陵地区,杉木郁闭前,如地温高,针叶蒸发量大,根系又吸水不足,极易发病。各地在没有探索出化学药剂防治该病的情况下,注重对树木幼林进行除草、松土,并在林地间种绿肥,以及及时间伐郁闭杉木林,改善杉木林分水肥和透光通气条件,以减少感染杉木落针病。
〔杉木黄化病〕
杉木黄化病是安徽丘陵地区杉木林主要病害之一,属生理性(非传染性)病害。1980年,全省遭受杉木黄化病危害的杉木林面积达12.94万亩,1981年40.84万亩,1982年17.59万亩,1983年7.56万亩,1984年9.67万亩,1985年11.97万亩。
引起杉木黄化病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粘重板结积水,透气不良,造成根系窒息腐烂,或因土壤瘠薄、干旱或是碱性土,养分不足等。杉木感染黄化病后,全株针叶黄化,生长不良,形成“小老树”,严重时成片枯萎死亡。巢湖、滁县等丘陵地区采取松土施肥方法,改善土壤条件,一些感染黄化病的杉木幼林恢复了生机,但由于人力、财力的限制,无法全面开展防治工作,只好砍去小老树,更换耐瘠薄土壤的树种,重新造林。
〔杉木炭疽病〕
杉木炭疽病在江淮和沿江丘陵、低山地带杉木幼林中危害严重。1980年普查统计,全省遭受杉木炭疽病危害杉木林面积达42.54万亩,其中安庆地区20.52万亩,徽州地区近10万亩,六安地区4.158万亩,宣城、巢湖地区各2.7万多亩,铜陵市1.42万亩。据省林业厅在庐江县调查,该县1974年遭受杉木炭疽病危害面积只有几百亩,1976年发展到2万亩,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有4千亩。
据林业科技人员观察研究,此病主要危害杉木针叶和嫩梢,一般在春季发生,危害上年秋梢针叶,发病时,叶尖变褐枯死或出现不规则黑斑,随着病害的扩展,针叶枯死,并延及幼茎。通常在树梢顶芽以下10厘米左右的茎叶发病,此现象称为颈枯,俗称“卡脖子”。幼树以顶梢以下1~3枝条最易发病,也有的枝梢全部发病。轻的针叶枯死,仍能抽出新梢,生长受到一定影响。在较老的枝条上,病菌只为害针叶。杉木遭到炭疽病危害后,年平均高生长降低45~80%,年平均胸径生长率低25~75%,严重时单株或成片死亡。
安庆、徽州、巢湖等地区对已感染较重炭疽病的杉木林,喷洒石硫合剂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并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杉木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同时结合抚育剪除病枝和病梢。
〔杉木细菌性叶枯病〕
杉木细菌性叶枯病,在江淮、沿江、江南各县均有分布。据1980年普查统计,全省遭受杉木细菌性叶枯病危害的杉木林面积达20.28万亩,其中徽州地区7.98万亩,安庆地区5.27万亩,巢湖地区4.17万亩,宣城地区1.07万亩,铜陵市0.96万亩。病害严重林分,针叶枯死。
此病由杉木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安徽各地一般于5月中旬开始发病,6月上中旬达到高峰,7月上旬基本停止发展。9月中旬,病害又继续发展,但不象春夏季严重。安徽各地尚未探索出有效防治方法。
〔檫树溃疡病〕
檫树溃疡病在江南檫树林区危害比较普遍。据1982年普查统计,全省遭受檫树溃疡病危害的林木面积3万多亩,占檫树林地面积6.63万亩的45%左右。其中宣城地区的宣城、泾县、广德、南陵、宁国等县2.48万亩。安庆地区0.23万亩。徽州地区0.1万亩。檫树溃疡病是强光照射树干并的伤树皮而引起的非传染性病害,故又称日灼病。低山丘陵地区的林缘木和行道树多发此病。幼小檫树感染此病多在近地面的树干基部,5年生以上檫树发病部位多在树干中上部。受害部位的树皮初期呈淡褐色,类似伤疤,随后病疤龟裂,树皮焦枯而与木质部剥离,往往引起立木腐朽症状,使输导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枝叶干枯而死。
据林业工作者观察,低山丘陵地区的檫树林,西、南坡较东北坡发病多;林缘较林内发病多;檫树纯林较混交林发病多;疏林较密林发病多;带状行道树较片状林发病多。对郁闭的檫树林进行强度间伐后,由于林内气候条件突然变化,日温增高,易导致日灼为害。在土壤瘠薄的丘陵或山岗,檫树生长不良,或抚育管理不善,均易遭受溃疡病的危害。各地根据这一规律,营造檫树林多在阴坡,以混交林为主;为使早几年营造的擦树纯林不受日灼危害,在其林缘补植其他树木。
〔杨树溃疡病〕
杨树溃疡病是杨树常见的树干病害,分布在淮北平原及江淮地区。1980年普查统计,全省遭受杨树溃疡病危害的杨树林面积为5.65万亩,约占杨树片林面积17.6%,病株率60%,受害面积以六安地区较大,达3.52万亩,次为阜阳地区107万亩,宿县地区0.76万亩,淮北市0.29万亩。
据各地研究资料称,杨树溃疡病多在树干基部0.5~1.0米高度范围内危害。初期在树皮表面形成近圆形的小水泡,以后水泡变大,其内充满无色或淡黄色液体,随之水泡破裂,外流出液体遇空气渐变为淡褐色、红褐色,及至黑褐色,病位皮层变褐腐烂,扩展到树干一周,其上部即行枯死。
此病系由真菌中的葡萄痤腔菌侵染引起的,一般于4月初开始发生,5月下旬~6月下旬为发病盛期,7~8月病势减缓,入秋后,病害又有发展,11月基本停止。安徽省林业科技工作者采取的防治方法是:加强抚育管理措施,增强树木长势,提高其抗病能力;清除病树,烧掉病枝;或者在伤口处涂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或者在初发病的病斑上切割纵横相间的0.5厘米的刀痕,然后喷涂毒杀剂,毒杀病菌。
〔泡桐丛枝病〕
泡桐丛枝病又称桐疯病、扫帚病、鸟巢病等,分布于淮河以北和江淮之间各地。据普查统计,全省感染泡桐丛枝病的林木面积达12.37万亩,其中阜阳地区11.71万亩。省林业工作者观察研究资料表明:2年生的泡桐发病率为10%左右,4~6年生泡桐发病率为15~30%;8年生以上的泡桐发病率达80%左右。发生丛枝病的泡桐,木材年生长量只及健康株的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金寨县双石乡长冲村,1985年栽植泡桐0.3万棵,感染丛枝病害后全部死亡。
泡桐丛枝病在枝、干、根、花、果等各个部位上均表现出症状,安徽最长见的为丛枝型。这种类型多发生在幼树和大树上,其特点是多从局部枝条开始,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生出许多细弱小枝,节间变短、叶序紊乱,叶片黄而小,并有不明显的花叶状。病枝上的小枝又可抽出小枝,如此重复生长,以致枝叶丛生,状似鸟巢。由于小枝多直立,因而在冬季落叶后呈扫帚状。一年生苗和平茬苗发病的特点是全株时片皱缩,边缘下卷,叶色黄绿相间,节间缩短,叶腋外丛生小枝,这类症状称为缩叶丛枝型。此外还有花变枝时型和果变枝叶型。发病苗木和幼树当年即枯死。大树上丛生小枝冬季常枯死,翌年又生小枝,随着病害的逐年发展,终使全树都显现丛枝时,不久便枯死。
泡桐丛枝病的发病原因在1951年前认为是由半知菌类的盘园抱菌所引起的。1951年以后,认为系病毒感染,近几年,省林科所和中国林科院协作研究结果,认为是由一种类菌质体(MLO)侵染所致,呈圆形或椭圆形,类菌质体大量存在于韧皮部输导组织筛管中,通过筛板孔移动,从而侵染整个植株,引起树木发生一系列生理状态的病态变化,新陈代谢发生混乱,病枝瘦小、黄化、营养不良,以致逐渐枯死。
安徽泡桐研究人员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白花泡桐比毛泡桐、紫花泡桐有较强的抗病性,于是在生产中推广白花泡桐;选用无病母树的根,作为繁殖材料;剪去和烧毁病枝。
〔油桐黑斑病〕
油桐黑斑病又称油桐时斑病,是安徽油桐产区常见的主要病害之一。1982年普查统计,全省遭受油桐黑斑病危害的油桐林面积3.48万亩,其中安庆地区1.05万亩,宣城地区0.89万亩,六安地区0.59万亩,巢湖地区0.43万亩。此病主要危害油桐时片和果实,引起早期落叶落果,对桐籽产量影响很大。据林业科技人员1980年在滁县琅琊山林场调查,该场栽植的油桐林,90%感染此病,落果率达40%。
油桐感染黑斑病后,病叶呈现大小不等的褐色斑点,后连合成大块枯斑,病叶枯黄早落;病果呈现椭圆形褐色硬疤,表面稍下陷,并有皱纹。此病系山真菌中的油桐尾细胞菌所引起。病菌以菌丝在病落叶内越冬,翌年3~4月侵染桐叶,6月侵染桐果。8~10月为发病盛期,病叶、病果衰败早落。树的下部叶片和果实比上部的发病早而严重,3年桐比千年桐发病重。
安徽油桐产区林农在冬手清除烧毁落时落果以消灭病菌,或者在春季恫花谢后,每隔10天左右喷洒1次波尔多液等药剂,以防病菌侵染和蔓延。
〔油茶炭疽病〕
油茶炭疽病是安徽油茶产区最主要的病害,分布于黄山和大别山油茶产区。据1982年普查统计,全省遭受油茶炭疽病危害的油茶林面积达2.57万亩,其中徽州地区为1.01万亩,六安地区0.88万亩,安庆地区0.44万亩,宣城、巢湖地区分别为0.14万亩和0.10万亩。据歙县岩寺特用经济林场科技人员在窑里林区定点观察研究资料记载,该林区在1960~1964年期间,油茶炭疽病发病率为65~85%,落果率为20~50%,减产40~50%。
油茶炭疽病主要危害油茶叶、枝、梢、花蕾(或花芽)和果实,引起时、果大量脱落和枯梢,严重影响油茶生长。油茶炭疽病是由真菌中的胶孢炭疽菌侵染引起的。岩寺特用经济林场等油茶经营单位科技人员根据普通油茶最易感染、小叶油茶具有抗炭疽病的特点,砍除多年感病重的病株,补植抗病性较强的小叶油菜;剪除病枝、病果、病梢,减少病菌侵染来源;在3~4月喷洒波尔多液等药剂,保护新梢和果实。
〔毛竹枯梢病〕
毛竹枯梢病是威胁毛竹生产的严重病害,主要分布在广德境内。1974年首先在该县高峰大队和国营化古林场的毛竹林内发现,1977年遭受毛竹枯梢病危害的毛竹林面积0.31万亩。1980年,广德县遭受毛竹枯梢病危害的毛竹林面积0.41万亩,同年安庆地区也发现有少量竹林感染枯梢病。此病一般发生于7月上中旬,先在当年新竹梢头或枝条分叉部位陆续出现浅褐色斑点,随气温升高蔓延扩展,引起枝梢枯死以致全株死亡。
广德县研究表明,该病害系由浙江传入的。为防止该病蔓延扩大,该县不再从病区调运竹母。同时,在7~8月间,监测新竹区,如发现新竹枝叶枯黄,便及时钩去病梢,予以烧毁,或者喷洒波尔多液、多菌灵等药剂。
三、苗木主要病虫害
安徽省在1980~1982年森林病虫害普查中,发现苗木病害23种,虫害30多种,受害面积6158亩,占调查育苗面积1.11万亩的55.4%。其中松树、杉木、柳杉、泡桐、楝树等苗木的病害面积大于虫害面积。其它树种的虫害面积则大于病害面积。苗木生产上最常发生并造成损失的主要病虫害有松杉苗木立枯病、松苗叶枯病、苗木白绢病和蛴螬、地老虎、非洲蝼蛄等。
〔松杉苗木立枯病〕
松杉苗木立枯病又称猝倒病,分布于安徽各地苗圃,是苗木生长期感染最普遍、危害最大的一种病害。60年代初,歙县斯干苗圃感染立枯病的松杉苗木死亡率达60%以上。在培育松杉幼苗过程中,从种子萌发、幼苗出土,直到幼苗基部全部木质化,都能感染立枯病。安徽林业科技工作者根据病害发生的时间、危害苗木的部位以及症状的不同,将立枯病分为四种类型:种芽腐烂型。即松杉种子萌发的幼芽还未出土,或刚露出土,就被病菌侵染溃烂死亡;倒伏(猝倒)型。即幼苗出土不久,茎基部或根部感染病害腐烂,缢缩变褐,幼苗站立不住,乃至倒伏,一经日晒,整株干枯。这种类型立枯病多发于4月中旬至5月中旬多雨时期,是安徽各地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同时还常伴有梢腐类型,即苗梢染病腐烂,以致苗木枯死;立枯(根腐)型。幼苗出土2个月后,茎部木质化、苗根染病腐烂,茎叶枯黄,死苗站着不倒;叶枯型。发生在苗木后期,,由于苗木过于密集,苗丛内光照不足,苗木下部时片感染病害腐烂枯死,常常造成苗木成族死亡。
引起松杉苗木立枯病的原因有非传染性和传染性两类。非传染性病原主要是圃地积水,土壤板结,覆土过厚等引起种芽腐烂,或是在揭去盖草后,刚发芽的幼苗受到强烈阳光照射以致枯萎死亡。传染性立枯病病原主要是镰刀菌属中的FusariumSo1ani和F·oxysporum Sckl,丝核菌中的Rhizoctom solani Kuhn,腐霉菌属中的Pythium debayanum Hesse和P·aphanidermatum(Eds) Fitzp,在安徽以镰刀菌分布最普遍,以丝核菌致病力最强,1981年普查时,全省松杉苗木遭受立枯病危害的苗木面积966亩,占松杉育苗面积2436亩的39.6%,幼苗病株率为30~60%,高者达85%,损失很大。
各地苗圃科技人员在培育松杉苗木时,为预防苗木立枯病,注意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水源充足、排水容易的土地作圃地,用0.5%硫酸铜溶液或0.3%福尔马林对种子进行消毒、减少立枯病发生的机会。幼苗出土一周后,用0.5%~1%硫酸亚铁溶液,敌克松500~800倍溶液或苏农6401可湿性剂800~1000倍溶液,每隔10天左右喷洒幼苗一次,2~3次即可消灭立枯病。
〔松苗叶枯病〕
松苗叶枯病分布于淮河以南各地。1963年,博村、岩寺两林场马尾松幼苗感染叶枯病,发病率80%以上,苗木死亡率达20~40%。1977年,全椒黄栗树林场40%以上的黑松苗感染叶枯病。1980~1982年普查统计,全省感染松苗叶枯病的苗木面积达6.52万亩,其中安庆地区6.01万亩,宣城地区0.29万亩,滁县地区0.23万亩。
松苗叶枯病常从苗木下部针叶发病,逐渐向上蔓延,针叶枯萎下垂,但不脱落。当病害蔓延到全部针叶后,病苗枯死。该病由真菌中的赤松尾孢子菌引起。当年松苗于7月中旬开始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11月逐渐停止蔓延。各地苗圃工作者防治松苗叶枯病的方法,主要是以改善苗圃地环境条件和改进育苗技术措施,增强苗木抗病能力为主,辅以药剂灭菌,减少或制止病害发生。常用药剂有波尔多液,石硫合剂、退菌特等。
〔苗木白绢病〕
苗木白绢病又名苗木菌核性根腐病,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危害油茶、茶树、樟树、桑树等多种苗木。歙县、黟县、休宁等地苗圃感染的油茶白绢病,苗木死亡率达25~30%。
苗木白绢病是由真菌中的齐整小核菌侵染所致。该病害一般于6月开始发生,感染病害的苗本根茎部皮层腐烂,叶片逐渐凋萎脱落,全株死亡。病害部位生有丝绢状白色菌丝层。每年7~8月为发病盛期,9月底基本停止扩展。
歙县岩寺特用经济林场职工在培育油茶苗时,采取轮作方法预防自绢病的发生,或者于整地时施用石灰灭菌;或者拔除病株烧毁。
〔蛴螬〕
蛴螬是金龟子幼虫,又名白地蚕,是安徽各地苗圃发生最普遍、危害最重的地下害虫。在蛴螬中以大黑鳃金龟甲,黑绒金龟甲和铜绿金龟甲的幼虫危害幼苗最重。1980~1982年普查统计,全省遭受跻螬危害的苗木面积达653.2亩,一般每平方米样土中有蛴螬4~5头,多达10头以上。蛴螬在地下咬伤或咬断幼苗嫩根和嫩茎,受伤处呈整齐缺口状,被害苗木常成点状或块状分布。安徽各地苗圃在整地时每亩撤敌百虫粉2~2.5公斤,翻入土中,杀死越冬幼虫。
〔地老虎〕
地老虎有小地老虎和大地老虎之分,在安徽小地老虎分布于全省各地。1980~1982年小地老虎危害苗木面积228亩,平均每平方米样土中有幼虫1.9~3头,3龄前幼虫将苗木叶片食成网孔状,4龄后幼虫常将幼苗嫩芽咬断。
安徽各地苗圃科技人员根据地老虎夜间活动,白天潜伏的特点,每天清晨检查,在咬断的幼苗附近将土扒开3~6厘米深,捉其幼虫杀死;或用666粉拌细土撒于幼苗周围土面,将其毒死。
〔非洲蝼蛄〕
非洲蝼蛄又名土狗,安徽各地都有分布。1980~1982年普查统计,全省遭受非洲蝼蛄危害苗本面积72.5亩,一般每平方米样土中有虫1~2头,以成虫和若虫蛟食苗木根部、根茎和刚发芽的种子,被害处呈丝状残缺,幼苗枯死。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