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般森林害虫都有其敌对的昆虫。这些害虫天敌广泛分布于森林环境之中,是森林生态系统内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相对平衡的一种力量。安徽森林害虫大敌资源比较丰富,1980~1982年森林病虫普查统计,全省森林病虫主要天敌有376种,其中昆虫207种,昆虫病原微生物14种,食虫益鸟155种。
安徽于50年代初开始研究森林害虫大敌的利用问题。据《徽州专区1950~1954年林业工作总结》记载,1952年5月间,祁门县五、六两区有8250亩松林发现有松毛虫危害,专县林业工作者在该县文党村开展松毛虫生活史研究工作。6月17日取松毛虫卵100粒置于室内瓦钵中培养,6月19日至23日,孵化出松毛虫幼虫11只,寄生蜂20只,其余69粒全是瘪子。试验结果表明:1952年,祁门县林区有很多寄生蜂,把松毛虫繁殖能方抑制在11%的比率内;初步实验证明:保护和培养寄生蜂是制止和消灭松毛虫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惜这项研究成果未能及时推广应用,直到70年代初才开始重视发掘和利用森林害虫大敌资源。到80年代初,全省利用的森林害虫天敌有蝽、赤眼蜂、肿腿峰、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灰喜鹊、大山雀、丝光椋鸟、大斑啄木鸟等10种。
一、天敌昆虫
〔蝽〕
蝽又名敌,捕食性大敌昆虫,是马尾松毛虫、侧柏毒蛾、榆兰金花虫、刺蛾等10余种林业害虫的天敌。1979年,省林科所科技人员在滁县章广公社发现林中有该虫捕食松毛虫,便捉回饲养繁殖,在繁殖过程中观察到蝽不但能捕食松毛虫幼虫,而且能刺吸松毛虫卵和隔着茧壳刺吸松毛虫蛹,对在交尾的成虫也进行捕食。1980~1981年,省林科所科技人员先后在滁县沙河集试验林、定远县范岗林场后山、东至县梅城林场河东作业区进行野外释放蝽防治松毛虫试验,试验面积共100亩,释放蝽后6大内害虫虫口下降率为23~32%。自此以后,滁县地区继续开展蝽防治松毛虫试验工作。据滁县地区森防站1984年统计,全区繁殖蝽60.2万头。其中定远范岗林场繁殖蝽30万头,防治松毛虫面积0.2万亩。
〔赤眼蜂〕
赤眼蜂是寄生性昆虫,种类很多。各种害虫上寄生的赤眼蜂种类也不一样。已被研究利用的近20种。安徽淮河以南各县均有赤眼蜂分布,常见的有松毛虫赤眼蜂,舟蛾赤眼蜂。1975年5月15日至17日,宣城县森防站先后用松毛虫卵培养赤眼蜂3亿多头,这批蜂于5月25~27日羽化,正好与松毛虫产卵盛期相吻合,林间放蜂治虫效果达82%。1980~1985年,滁县地区繁殖赤眼蜂8.3亿头,宣城县森防站与全椒县马厂林场繁殖赤眼蜂2~3亿头。
赤眼蜂能寄生在鳞翅目大蛾科、夜蛾科、螟蛾科、毒蛾科、灯蛾科、斑蛾科、卷蛾科、尺蛾科、枯叶蛾科、大蚕蛾科等100多种昆虫卵上,它寄生在害虫的卵粒上,把害虫消灭在孵化之前,使森林不受害虫危害。
据实践经验,在林间释放人工繁殖的赤眼蜂,以晴朗天气为好,对赤眼蜂飞翔有利,卵寄生率也很高;在放蜂时,若遇到暴风雨,将蜂卡放于阴暗环境中,并给予遮光、降温和补充营养,可延长寿命;赤眼蜂成虫无抗风能力,在放蜂时,要特别注意风向,松毛虫赤眼蜂在风速1~2米/秒时,顺风方向传播较远,寄生率比逆风方向高1~2倍。
〔肿腿蜂〕
肿腿蜂是害虫成虫和幼虫以及蛹的体外寄生蜂,该蜂寄生于30余科昆虫上。肿腿蜂的雌蜂寻找寄生能力较强,常从寄主的刻槽、排粪孔钻入树干内,并能在充满木屑的坑道中寻找追逐寄主幼虫(如天牛幼虫)。雌蜂钻蛀能力特别强,只要虫孔在0.4毫米以上,雌蜂均可侵入虫道,找到寄主,一般只需几秒钟。雌蜂找到天牛幼虫,即用上颚咬住其表皮进行螫刺。天牛幼虫为摆脱雌蜂产卵,被迫进行剧烈活动,但绝大多数天牛幼虫由于雌蜂用产卵管反复鳌刺害虫身体,并分泌毒素,使害虫呈麻痹状态,然后产卵于虫体表面。孵化后的幼虫群集害虫体上,将头扎入害虫体内吸食体液,使其死亡。一头雌蜂能在4~6头昆虫体上产卵,平均一头雌蜂一生产卵量约130~140粘,一般在第一寄主上产卵量略多,以后依次减少。
1982年,省林业部门,在固镇县和阜阳地区林科所建立繁殖青杨天牛肿腿蜂和防治杨树天牛的试验。
二、昆虫病原微生物
〔白僵菌〕
白僵菌是昆虫病原真菌,寄主广泛,约有200多种昆虫。被寄生的害虫死后虫体僵硬,长出一层厚厚的白色菌丝体和粉状孢子,孢子接触虫体后萌发长出芽管侵入害虫体内,菌体分泌毒素,使害虫死亡。
1972年,安徽省霍邱县西山林场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取得明显效果后,各地推广这种以菌治虫技术。到80年代初,全省建立40多个小型白僵菌厂,年生产白僵菌粉30~40万斤,其中全椒县孤山林场,定远县范岗林场、大金山林场、六安县燕山林场、霍邱县西山林场等年生产白僵菌粉10万斤以上,每年用于防治松毛虫、榆树金花虫、竹螟、竹舟蛾等害虫20~30万亩。霍邱西山林场还在初冬期对松林补充放菌,使林分保持一定数量的白僵菌越冬,抑制松毛虫的发生,到1985年止,己有14年无虫灾。
根据试验结果,白僵菌在气候温和、湿度大的天气里易于致病,传染能力强,效果最好,安徽各地在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工作中多选择这种天气喷撒白僵菌粉。
〔苏云金杆菌〕
苏云金杆菌是昆虫病原细菌。苏云金杆菌被害虫取食后,它体内的晶体毒素,芽孢和营养液的毒素使害虫中毒死亡,虫体发黑变臭。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松毛虫、大袋蛾、黄刺蛾、褐刺蛾、各种舟蛾等食叶害虫有很好的效果,但不适用于防治蛀干、卷叶类隐蔽生活方式的害虫。安徽于70年代末期开始试验生产和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松毛虫,80年代初,当涂县微生物厂年生产苏云金杆菌粉2~3万斤,防治松毛虫、大袋蛾等害虫1~2万亩。试验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在摄氏30度左右的天气防治效果最好,害虫死亡速度快,死亡率高。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1977年,省林科所和定远县森防站从山东引进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进行防治松毛虫试验。省林科所于1981年从东北引进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1982年在宣城县采到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经过培养,复制病毒200斤,协同定远县森防站在该县西洋山苗圃和泉坞山林场防治松毛虫15000亩,有效率达8.5%。
质型多角体病毒是能浸染森林害虫的一种昆虫病毒。马尾松毛虫感染质型多角体病毒后体躯变小,有时身体各部位的比例不适当,头部和腹显得大,尾部小,刚毛显得长。在感染后期幼虫吐水、拉稀,有时肛门外有白色粪便。
三、食虫益鸟
〔灰喜鹊〕
灰喜鹊又名沙和尚,常见于平原、丘陵树林中,喜食直翅目、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昆虫。1981年,宿县老海寺林场开展人工招引灰喜鹊试验工作。同年,定远县泉坞山林场驯化利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获得成功,到1984年,定远泉坞山林场驯养灰喜鹊达6000多只,使该林场林区6000亩松林基本上做到有虫不成灾,虫株率降到平均每株树0.2条。该场向省内外16个单位提供灰喜鹊小鸟360只。1984年,该场奉林业部指示,派人携带驯养的灰喜鹊参加北京国庆节放飞活动获得成功,林业部授予奖旗一面。
灰喜鹊活动频繁,食量大,取食害虫数量多,对保护森林作用大。1985年6月5日至7月10日举行的全省评选省鸟活动中得票4279张,1986年3月1日,第六届省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正式决定灰喜鹊为安徽省省鸟。
〔大山雀〕
大山雀属山雀科,分布于安徽的有大山雀华北亚种(俗名白脸)和大山雀华南亚种,喜食半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1981~1985年,定远县森防站先后在4个林场0.5万亩林区挂招鸟巢箱1635个,招引松毛虫天敌大山雀进行防治松毛虫的观察研究。1982~1983年,国营老嘉山林场在葫子山松栎混交杯中挂巢箱20个,营巢15箱,营巢率达75%,招引到的乌类主要是大山雀,少量是山麻雀。该场又在万郢营林区纯马尾松林(伴生少量杉木和黄檀)内挂巢箱228个,营巢数171箱,营巢率也为75%,招引到鸟类主要是大山雀,也有少量山麻雀,白眉姬。滁县常山林场在纯马尾松林(下木植被稀少,树高10米,郁闭度0.7)内挂巢箱200个,营巢数77箱,营巢率为38.5%,招引到的鸟类主要是大山雀,少量山麻雀。六安地区霍邱县于1983~1985年共挂鸟巢箱200个,招引大山雀等食虫鸟类、保护了3万亩松林免受松毛虫危害。
〔丝光椋鸟〕
丝光椋鸟又名灰八哥。分布于滁县、黄山、九华山、大别山等地。喜食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脉翅目、膜翅目等昆虫。1980~1983年,滁县沙河集林业总场皇甫山分场在张大洼林区进行设箱招引丝光椋鸟防治松毛虫的试验。张大洼林区为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为马尾松、麻砾、刺槐、枫杨、黄檀和油桐。松阔比例为3∶7,林龄27年以下,平均树高15米,郁闭度0.9。挂巢箱287个,营巢率26.7%。招引到的主要鸟类是丝光椋鸟,次为大山雀。同一时期在该场二十亩冲一带纯松林内进行试验,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有少量黄檀和山槐,林龄27年生,树高13米,郁闭度0.7,挂巢箱102个,营巢72箱,营巢率70.6%。招引到的鸟类主要是丝光椋鸟,次为大山雀和红嘴。通过招引,观察了丝光椋鸟的繁殖习性和活动情况。
〔大斑啄木鸟〕
大斑啄木鸟,分布淮北和江淮之间,喜食直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等昆虫。1982年,涡阳县林科所开展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的研究工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