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造材集材
1952年以前,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林农砍倒树木后,先在山场去其枝桠,再按市场需要的各种规格进行造材。杉本造材以原条为主,松杂木造材以松段(原木)为主。运下山后,根据顾客要求,将杉原条加工成杉段(原木)或板方材,松原木加工成枕木、板方材。1953年,各地按照国家颁发的各种材种规格在山场或集材点进行造材。自1958年起,以林业部制定的《造材技术规程》为依据进行造材,分为原条、原木、锯材三大类。原条造材对象为杉木,皖南山区杉原条造材工序包括打桠、剥皮,大别山区杉原条造材只打桠不剥皮,俗称皮槁。70年代初,皖南山区仿照杉原条造材方法生产松原条。
1956年以前,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农民采伐本竹,一直用人力肩扛方式进行集材,即把伐倒后去掉枝碰的木材肩扛到村庄或直接扛至木商或国家设的收购点,也有的利用山体坡度修建土滑道皖南山区群众习称秀道,即从山顶到山脚修一道滑道,将滑道内树桩、杂草和突出地面的岩石清除掉,以利木材下滑。,将采伐造材后的木材置于上滑道内,木材在重力作用下,滑到山下集材点。安徽群众称这种集材方法为“放秀”。1957年,绩溪县采伐缺口国有林时,在蛇岭修建了一条长1800米,宽30厘米,深50~70厘米的土滑道,险弯处两旁加扎挡木,平坦处加垫滑木,构成滑槽,并且引水入槽助滑,提高了集材效率,节约了费用。同年,歙县林业局花长江等同志,仿效土滑道原理,结合三阳杂树岭坡度情况,设计修造凹型桥状木滑道两条,长3700米,滑槽面宽50厘米,沿线滑槽内安装弹簧安全减速极25个,中途控制闸2个,状似儿童滑梯,年运材3800立方米,比人力肩扛集材节约费用2.98万元。1958年6月,省林业厅在歙县召开木材生产、运输技术革新跃进大会,观摩学习和推广三阳采伐队木滑道集材技术,以后将该滑道制成模型,参加1958年全国工业交通展览馆森林工业馆展出。不久,安徽林区掀起集材技术革新运动,歙县、祁门、休宁、绩溪、太平、东至、岳西等县,设计修建多种类型木竹滑道。岳西县来榜采伐队在黄柏山伐区修建水木混合滑道8250米,它是由木滑道(山的上部无水源处加垫竹片)、湿木滑道(山腰部,有少量水源,将水分段接入竹筒或木制水槽,使水均匀地滴入槽内)、水滑道三部分组成。该滑道建成投入运行后,一根原木从起点滑到终点只用12分钟,高出人力肩杠效率12倍以上,集材2万立方米,节省劳力18.3万个,节约经费26.3万多元。同时期,皖南林区采伐队利用竹编的揽绳在两山之间架设竹索道,实行索道集材,终因竹揽绳强度小,运距短,运量少,使用很短时间就被钢丝索道所代替。1958年,歙县三阳采伐队在白鹤池(海拔1300米)至燕窝(海拔900米)之间架设高空无动力索道800米。即在两端各置两组支架,将两根钢丝索上装两付滑轮和挂钩(简称滑轮吊),将捆好的木材挂在挂钩上,木材自动下滑,同时牵引带回另一索道上的空滑轮吊,两条索道轮流作业,反复使用。该条索道坡度22~25°,索道负荷350公斤,平均运行速度10米/秒。索道安装费4400元,集材每立方米成本1.28元,人力肩扛集材需走11华里,每立方米成本25.45元,是钢丝索道集材成本的20倍。各地采伐队职工针对部分山场与集材点高差小,滑轮不能自行滑动的难题,在索道两端设置绞盘机牵引滑轮滑行,当时称之为动力滑道。1960年春统计,全省139个伐区中有63个伐区实现了集材滑道化、索道化,消灭了肩扛现象。共建各种钢丝索道60多条,长4.5万米,年集材5万多立方米。1975年,霍山县马家河采育场建立无动力钢丝索道600米,动力索道1000米,用南京跃进机车引擎牵引,集材4000余立方米。1976年,省木材生产供应公司与徽州地区森工局联合在休宁板里阳山场、黟县马坦、祁门查湾等国营和社队采育场举办索道集材技术训练班,培训157人次,组建了专业队伍,先后架设无动力循环式索道5条,小动力松紧式索道3条,20匹马力柴油机逆坡集材索道1条,20匹马力汽油机多跨距双坡索道2条,总长1.51万米。休宁县板桥大队在1976~1977年架设无动力和小动力集材索道2条,运出木材3800多立方米,节省近万个劳动日,与人抬扈扛相比,提高工效8倍。1977~1978年,全省共架设各种索道40余条,长2.5万米。1979年12月,休宁县漳前伐区架设一条顺逆坡循环式越岭转弯索道,全长2500米,并设有过桥装置,单车载重0.6~0.8吨,台班集材25立方米,是肩扛工效的23倍。经专家鉴定,该索道具有安装简单、操作方便、适应性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1981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1958年后,安徽林区采伐队在发展索道集材的同时,开始用板车集材。板车集材具有能将山场上的木材直接运至集材点的优点,但必须修筑适合板车运输的道路。随着伐区的转移,旧的板车道被废弃,新的伐区又要重新修板车道。1958~1976年,安徽修建了不少临时性板车集材道路,可惜没有系统统计资料。1977~1984年,全省修建集材板车道370.2公里,投资107.9万元。
安徽林区集材点多设在公路(含简易公路)旁与河旁,山上木材运到集材点后,分别树种、材种堆存待运,堆存的场地称之为中间楞场,大别山区群众叫堆木场。木材堆垛形状有四种。即:方格楞(又叫棋盘楞),就是将木材横一层竖一层间隔堆起来,杉原条多用方格楞;实楞:将木材纵向堆放,原木多采用这种楞堆法;实楞:是在楞堆的一端横置楞腿(多以木材横放),抬高楞堆的一端高度,使楞形成“木梯”状,故称梯楞,祁门县用梯楞者居多数;码架楞:是直立式堆放,即先在楞中心位置树立一根较长的木材,然后围绕这根木材归楞其余木材,大别山区普遍用这种方式归楞条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