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水运
《新安志》(1175年)记载:“休宁……出美材,岁联为俘(即木排),下浙河(浙江)”,说明皖南山区早在南宋时或在南宋之前,即利用新安江水路流送木材。在其之后直到民国时期,徽州以及大别山区木商也多用水运方式将木材运至外地销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山区交通条件的改善,有些木材通过公路、铁路运销外地,但水运木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优点,所以安徽木材仍以水运为主。1958年,省林业厅成立河道勘察队,负责木材水运河道疏浚炸礁等勘察设计工作,为各地木材水运服务。1963年林业部在南方木材运输会议上提出“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能水不陆,能短不长”的运输方针。至70年代末,安徽水运木材数量仍占木材运输量的50%左右。木材水运流向是:太平、泾县、旌德和黟县美汐、宏贾等地生产的木竹,由青弋江水运进入芜湖市场;宁国、宣城和绩溪县金沙等地生产的木竹,经水阳江水运至芜湖集散;贵池、石埭及祁门县的一部分木竹,由秋蒲河水运至殷家汇转池口经长江运销各地;歙县、休宁及绩溪、黟县、祁门凫丰等地生产的部分木竹由新安江水运到杭州,再由杭州转运至上海、苏州等地销售,祁门县大部分木竹,是由阊江入鄱阳湖到江西省景德镇市集散,也有转运到芜湖、南京销售;东至县的泥溪、昭潭等地所产的木竹、由龙泉河经江西省谢家滩入鄱阳湖,再经长江转运各商埠;东至县尧渡河沿岸生产的木竹,水运经东流河口至长江运往各地;70年代后东至县的木材,陆运至该县的尧渡口,水运东流河口经长江运往各地。大别山区金寨县生产的大部分木竹,由史河水运经河南至正阳关;金寨县毛坦河,西淠河沿岸以及霍山县生产的木竹,由浴河水运经六安至正阳关,销往淮河沿岸的淮南、蚌埠和阜阳等地。交通不便的山区多有将杉木加工成棺材,外运销售,有些深山区木材无法运出,任其自生自灭。大别山南麓岳西县的美丽、包家、黄尾、青天等地木材水运至霍山再转运外地;潜山县源潭附近生产的木竹,经人形河水运至枞阳;岳西县南部、潜山、太湖等县木竹分别沿潜东河、潜西河。太湖河经怀宁县石碑水运到安庆销售;舒城县木竹由丰乐河运至肥西县二河镇销售。
1949年以前,皖南和大别山区都有木竹水运组织,休宁县闵口有木材运输行39家,屯溪有安达等木材运输行32家。民国26年(1937年)2月2日,休宁县成立休宁木材运输同业工会,民国35年(1946年)9月3日成立休宁木材水运业职业工会。屯溪等地木材运输行年承运木材约3万两左右。各木材运输行承接木商水运木材任务后,雇用具有排运经验的排工,从事扎排、放运工作。运输行视路程远近、有无险滩暗礁和水势等情况,付给报酬。从屯溪闵口至杭州、木商按每贴木排运费45石米付给运输行(屯溪1石米为10斗,150市斤)。运输行付给排工工资为16石米;排工不享受劳保待遇,往返路费和医药费自理,如在水运中落水或病死,运输行承担棺木及埋葬费,遗属抚恤费等无明文规定,视双方感情和经济条件,协商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安徽各地对排运组织进行了民主改革,但排运队伍中的一些把头及隐藏的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仍然保持旧规,以抬高运输价格等手法刁难国家木材经营机构,影响木竹及时运出。1952年,屯溪对木材运输行进行整顿改造,成立木排运输联运处。1953年,成立华东联运公司屯溪航管处本排运输大队,1954年4月划归森工局,成立芜湖木材运输公司,下设5个水运中队。1955年,全省森工会议提出清理整顿排运队伍的任务,确定六安、安庆等专区各县在整顿排运队伍后,接受部分排运工人,成立水运队,建立各种制度。1956年,安徽分期分批组织排运工人学习中国木材公司制定的《采运工人技术标准》,多数工人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了编扎软、硬排的原理、扎排放排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熟悉扎排各种材料和工具的性能以及各条河流水量季节性变化情况,为安全及时完成本竹水运任务打下了基础。之后,在排运工人中,按照林业部颁发的技术标准,评定技术级别,鼓励他们钻研排运技术,精益求精。各地根据河流大小,扎成多种形状的木排。排运工人对在河身狭窄,河床跌差大,水浅流湍的山涧小河放排,一般是将已运至小河边的杉木,捆扎梢头,根部散开,再在上面压叠1~2层,约2立方米,这种排通称毛排,又称蓑衣排。每个排工放运一张毛排。排到中河,再将10~20块毛排编扎在一起称为园排,经过园排后的木排叫明三连,一条明三连本排约200根左右,40~50立方米。松本在小河扎排放运,视木材之大小而定,每夹4~8根,每人每次放运2夹,至中河后放运4~5夹。木板在小河边扎排,一层压一层,形拟鱼鳞,故称“鱼鳞排”,小河流送每人每次放运18方、中河放运54方。皖南山区毛排或鱼鳞排运至屯溪的闽口、歙县深渡、街口等地,编成较大的木排。扎排以夹为基本单位,10夹编串为一个条排,5条半排编为一帖排(约55夹100立方米以上),在排运上,以帖为运输单位。皖南山区部分木材水运须经过长江运往外埠,因江面较宽,风浪较大,所以在木排运到长江边后,都将原来的木排全部拆散,改扎大排,亦称“江排”。抗日战争前,徽州木商独资经营者居多,江排扎的较大,每邦排约有木材2000~3000两(约3000~5000立方米),需一个月才能扎好,抗日战争胜利后,独资者甚少,资金亦小,常有数家木排拼邦运输,江排较小,每块排长约7~9丈,宽约5~8尺,大约12块排拼成一邦,运输费用按两码分摊。往年江湖行排以人力进行,抗日战争前,开始有用轮船拖排,1945年后,用轮船拖排者逐渐增多。
1958年后,随着木材采伐量逐年增长,运输任务加重,安徽一些地区学习苏联赶羊运材方法,即在小河流送阶段不扎排,采用散放流送,这种作业方式,称为“赶羊”。有的地区在大河内运输木材也采用“赶羊”作业。这种做法,没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只须沿河将木材拨正流向,不使阻塞即可。赶羊操作简单,省工省材料,但易丢沉,特别是难以防止山洪冲漂,安全系数小。1962年9月省林业厅在“对明年木材运输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几年来“赶羊”流送损失的木材达8万立方米,价值339万余元,其中,歙县于1959年2月在沿新安江进行大河赶羊,下水木材2980立方米,到达终点铜官上游芦柴潭只有758立方米,其余2222立方米被冲失。之后,各地执行省林业厅新的规定,即凡在大河运输,无论是松杉长条或松杂短筒,都扎成木排运输,不再采取“赶羊”流送方式。有的地方在小河地区仍然实行“赶羊”方式流送,在小河终点设有牢固的拦河。收漂设施。50年代后,安徽销区的木材公司或其他购材单位,为了及时将所购木材运进供应经济建设需要,多用船驳装运。80年代初,中央分配给安徽的进口材,多是松杂木,租用船驳装运至裕溪口贮木场等地调拨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