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松脂
民国26年(1937年)以前,旌德县西乡新建村李裕祥、汪兴燃两人曾在太平县设厂制造松香,年出货品百余担。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因无销路,遂告停顿。民国33年(1944年)4月,李、汪二人具文请求皖南行署准其在太平与旌德交界之深山多松林地带设小厂生产松香。皖南行署于5月批准李、汪二人建厂。李裕祥、汪兴燃是否办厂以及生产情况,无籍稽考。民国29年(1940年)9月,安徽省战时物产管理处皖南办事处给皖南行署电文称:“查皖南松香产地为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宁国、泾县、旌德、太平、石台、至德等县,年产约2000市担,现在贸委会收购价每担14元,似嫌过低,未足鼓励农民从事广采,诚有弃之于地之感,现合电复”。电文中所称松香是山区群众习惯称谓,实为固体松脂。
1949年前后,浙江省部分采脂工人来到皖南太平的葛湖村、山口、刘备坦,旌德县的狭川、宁国县的桥头、石口、凤凰等处采割松脂,运往芜湖、南京,部分松脂售给芜湖“好友化工社”加工松香。1950年,太平县刘正修在太平办起化学工业社,使太平松脂生产范围扩展到龙潭、德山、老槽等处。松脂价格每百市斤换大米一担(约合150市斤)左右。1951年,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土产公司对全区松脂生产进行一次调查,调查资料记载:皖南22个县中,除芜湖、当涂、黟县外,其余19个县均产松脂,只因无人收购,废弃很多。太平、宁国县各产1000余担,泾县、宣城县各产200余担,再加上各山区零星产量,全区每年约产3000余担。1954年,省林业厅派林产工作队到宁国、绩溪两县组织松脂生产。1955年,采脂范围扩大到广德、郎溪、歙县、太平、贵池。80年代,皖南山区凡是有松脂资源的地方几乎都开展了松脂生产。同时,皖西大别山区的金寨、霍山、岳西和皖东滁县沙河集林业总场也引进采脂技术生产松脂,从而冲破了松脂生产不过长江的传统观念。1982年,全省松脂产量达4330吨,这是安徽历史上产量最高一年。
1956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规定松脂生产加工由森工部门统一经营,省化工原料公司所属的宁国松脂加工组划归森林工业局管理。生产的松脂就地加工,其加工产品由省化工原料公司包销,保证省内需要。1959年山区农业生产劳力缺乏,安徽省面业厅从台肥、蚌埠、芜湖等地市商业系统所属的工厂、学校调集1万人,分赴皖南各县从事松脂采割。因不熟悉山区松脂资源情况,缺乏采脂技术辅导,效果不大,当年只采松脂148吨。为了鼓励松脂生产解决脂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安徽省人委于1962年10月20日批准对松脂生产者实行物资奖售,每出售给国家100斤松脂,奖售粮食6市斤。1963年,省人委下达1963年收购农副产品奖售商品的标准,规定每吨松脂奖售棉布20尺,粮食100市斤,布胶鞋2双,化肥100市斤。1980年,国务院同意将粮食奖售增加到每担松脂10斤。1981年省政府决定每出售一百斤松脂奖售化肥10市斤,肥皂1条。1984年取消奖售办法。
1954年之前,皖南山区采收松脂方法与浙江省松阳县相同,故称“松阳土法采脂”。该方法的割面是从树干下部向上逐渐延伸,所以又叫“上升法”。上升法采脂没有导脂器和受脂器,只在松树割面的根部地面放置竹笋壳接脂,所产松脂杂质多,松节油挥发量大,割面大而且深。
1954年,省林业厅派出林产工作队在宁国绩溪两县推广苏联下降采脂法。即选择胸径20公分以上的松树,在向阳面距地表6市尺处刮皮(只刮掉龟纹皮),开中沟,其割面的侧沟是自上而下的,在中沟下端装有导脂器(用小毛竹劈成耳状),同时挂有受脂器(以大毛竹筒制作),并使导脂器对准受脂器口。用钩形刀顺割面自上而下拉割。这种方法生产的松脂杂质少,松节油含量多。1964年,安徽林区贯彻执行林业部《松脂采集规程》,结合安徽松脂资源情况,规定采脂负荷率(即割面宽度占树干周围长度的百分率)为:计划采脂5年以上的松树负荷率不大于40%,计划采脂3~5年松树负荷率为40—70%,列为近两年砍伐计划的松树采脂负荷率为70~80%,同时推广“锄”形单柄刮皮刀。
为了保护松脂资源,延长松树采脂年限,增加单株产脂量,采脂工人将下降式钩刀法改良为下降式推刀采脂法。其工艺标准见表5—4—11。
下降式推刀采脂法基本工艺
(1964年)
表5—4—11单位:厘米

下降式推刀采脂法的优点是割面短,利用率高,对松树生长机能影响小,割沟浅,步距小,年消耗割面仅25—30厘米,比钩刀法采脂延长采脂年限2~3年。且劳动强度小,工效高,每开一对侧沟仅耗15—20秒钟,熟练工人每日可割800—1000个割面,较钩刀法提高功效一倍,还无需担心“飞刀”。产量高、质量好,平均单株产量达9市斤(平均100刀次,胸高直径30公分的松树),一级松脂占80%以上。下降式推刀法的主要缺点是不容易控制割面的负荷率。
为了扩大松脂资源,增加产量,1958年到1959年,林产工作队及宁国林产化工厂进行过化学采脂和强度采脂试验。化学采脂试验使用过硫酸、烧碱、盐酸作为乳剂涂抹割面,延长松脂分泌时间。强度采脂又叫杀采法,能增大松树割面负荷率,一般达80—90%,增加流脂量。经过试验,几种方法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使松脂增产,但对松树的生殖机能有一定影响。再者,安徽松树随着砍伐数量的逐步增多,适合松脂生产的松树资源逐渐减少。不宜采用上述方法。
安徽历年生产松脂数量见表5—4—12。
安徽历年松脂产量统计表
(1954—1985年)
表5—4—12单位:吨

二、松香、松节油
1949年下半年,四川省重庆人秦圣清,在芜湖市集资办起好友化工厂,厂址在今北京路,主要设备是两口铝锅(两口锅每次投料100斤左右),原料来自太平、宁国两县,采用直接火滴水法工艺,当年生产K、N、F字松香5200斤运往上海触皂厂作肥皂原料,1951年秋因原料缺乏化工厂停产。秦圣清于10月18日拟就《皖南松脂开发计划书》共36页、10080字,详细阐述了松香、松节油的用途,对皖南山区松脂资源情况,生产松香、松节油的必要条件,选择厂址、建立总厂、设置分厂的构想,生产技术、劳力组合、工厂的成本、利润,产品的运输、销路和工人的生活必需品等都有周密的设想。这份计划书构思完整,措施具体,目标明确,可惜未能付诸实施。1950年12月,太平县刘正修组织6人成立“太平化学工业社”,1951年增加到10人,月产松香200~300担。原料来自附近山区的狭川、刘备担、葛湖村等地。采取工厂租山场雇用工人采脂的办法,这一年雇采脂工人20人,采脂600~700担。同时在龙潭、德山、老槽之处预约购松脂约300~400担,松香成本每市担17~18元,运沪销售每担获利6~7元。1951年太平县土产公司开始采购松脂,太平县化学工业社因原料不足而停产。1952年6月,太平土产公司借用太平化学工业社的设备,聘请技术人员代为加工松香、松节油。1954年,宁国县土产公司成立松脂加工组,投资7000元,有两只投料100斤的铝锅。原料来自宁国县桥头乡大李、小李村。1955年林产工作队在宁国河沥溪镇建立松香加工组,投资2.4万元,车间面积为60平方米,铝制蒸馏锅一只,容量0.8吨,当年生产松香24吨。1957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规定松香归口经营,省林业厅接收宁国县土产公司的松脂加工组使之与林产工作队合并,改为“安徽省林业厅河溪化工厂”,并进行扩建,厂区面积达到45000平方米,增加了设备和生产必需的供水、供电和仓库等设施,生产能力扩大到年产松香600吨。其生产工艺仍为直接火滴水法。1958年扩建成功。当年生产松香303吨。这种生产工艺维持到1972年。1973年安徽省农林局决定对该厂进行技术改造,投资39万元,改装蒸汽加热连续化生产工艺设备,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500吨。1975年改造完成。当年生产松香760吨,以后各年均有投资,到1985年共投资529万元。
为了增加松香产量,减少松脂长距离运输,自1980年起将松香加工技术引向重点产脂县,同时开发大别山区和皖东林区的松脂生产。生产工艺全部采用“滴水法”。到1985年底,全省松香生产能力达到6000吨以上。详见表5—4—13。
安徽新建松香厂投资情况
(1985年)
表5—4—13

乡镇企业自筹资金办松香厂的有黟县红星松香厂、祁门溶口松香厂、红光松香厂,金寨县前畈松香厂等。
安徽省历年松香、松节油产量参见表5—4—14。
安徽历年松香、松节油产量表
(1955—1985年)
表5—4—14单位:吨

1956年到1980年间,安徽生产的松香、松节油由省化工原料公司包销。1981年林业部、商业部联合发出通知,将松香、松节油等五种林化产品的业务交归林业部门,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管理办法。1981年下半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林业厅接收了五种林化产品的经营业务,在合肥、淮南、蚌埠市木材公司、安庆、六安、阜阳、宿县地区木材公司以及裕溪口贮木场内设立林化产品供应站,经营松香、松节油等林化产品。
1956年到1980年间,安徽生产的松香、松节油由省化工原料公司包销。1981年林业部、商业部联合发出通知,将松香、松节油等五种林化产品的业务交归林业部门,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管理办法。1981年下半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林业厅接收了五种林化产品的经营业务,在合肥、淮南、蚌埠市木材公司、安庆、六安、阜阳、宿县地区木材公司以及裕溪口贮木场内设立林化产品供应站,经营松香、松节油等林化产品。
三、栲胶
1958年,安徽省林业厅安排投资,在芜湖、六安分别建设年产500吨的栲胶厂。六安栲胶厂于1959年下半年建成试产,芜湖厂于1960年5月试产,当年生产250吨液体栲胶。液体栲胶质量差,运输困难,销路不畅,两个厂先后停产关闭。1971年,省农林局批准徽州地区林综厂和霍山县林业局各建一座年产200吨的固体栲胶厂。徽州厂投资22.7万元(地区自筹7.7万元,省拨款15万元)至1972年第四季度建成投产,先后生产栲胶50吨,后因原料采集难等多种原因而停产,现今设备已损坏。霍山县林业局选择佛子岭为厂址,利用停建的纤维板厂厂房作栲胶车间,总投资26万元,1972年7月正式投产,设备运转正常,产品质量达到部颁标准。1983年,林业厅对霍山林化厂栲胶车间进行技术改造,拨款50万元,1984年又列为更新改造计划重点,投资80万元(省拨款20万元、贷款60万元),1985年继续贷款20万元,共投资150万元。生产能力由年产栲胶200吨上升到年产1000吨。全省历年栲胶产量情况见表5—4—15。
安徽历年栲胶产量统计表
(1959—1985年)
表5—4—15单位:吨

四、栓皮
1951年,大别山区林业管理处傅焕光等人在霍山、金寨等地发现栓皮栎资源后,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旋即组织人员对境内的栓皮栎资源分布和蓄积量情况作了调查。同时在大别山区试剥部分栓皮供应上海厂家试用,结果确认所送栓皮可以制造软木砖和软木纸。1953年,中央林业部布置安徽省生产栓皮800吨(包括出口苏联500吨、内销100吨、机动数200吨),生产资金由中央专款下拨,所收栓皮全部上交华东森林工业管理局。安徽森林工业局为执行单位,对外无销售权。1953年和1954年的栓皮生产任务由大别山区的金寨县、霍山县、岳西县和舒城县负责完成。1955年,栓皮生产范围扩大到皖南山区的东至县、贵池县;1956年进一步扩大到宁国、绩溪、太平、石台、黟县等。每年生产的栓皮都有400~500吨出口苏联,其余部分供应上海、合肥等地的软木厂。1963年,省人民委员会下达收购农副产品奖售商品的标准,规定每出售一吨栓皮,奖售粮食60市斤,棉布50尺,布鞋一双,1984年终止奖售办法。
1966年前,安徽栓皮生产的组织发动、技术传授都是由省林业厅直属的林产工作队承担,每年栓皮生产季节,林产工作队按照任务大小,组织力量分赴各产区县,一方面组织群众采剥,一方面设点收购,组织运输,送货到规定的交货地点。1966年3月,林产工作队撤销,栓皮的生产收购任务交各县森工部门承担。
全省栓皮历年产量见表5—4—16。
安徽历年栓皮产量统计表
(1953—1985年)
表5—4—16单位:吨

五、软木产品
1954年,省轻工业厅投资兴建合肥软木厂,1956年建成投产,生产能力为年产软木砖400立方米,软木纸300立方米。1962年11月,省人委通知将合肥软木厂划归省林业厅领导,当年12月办完交接手续,以后逐步发展,软木砖最高年产量达到6000立方米,软木纸达到100万张,软木塞100万只。1963年,该厂根据用户需要,生产软木管,年生产能力最高达到1000立方米,后因规格大多,模具更迭频繁,成本高而停止生产。
全省软木产品历年产量情况见表5—4—17。
安徽历年软木砖、纸产量统计表
(1956—1985年)
表5—4—17单位:立方米

软木砖历年对外出口总量达16309UU方米,其中出口苏联15309立方米:1956年400立方米、1957年778立方米、1958年3199立方米、1959年4050立方米、1960年2357立方米、1961年3435立方米、1962年800立方米、1963年290立方米。出口古巴1000立方米(1961年)。
六、活性炭
1970年,淮南市木材公司筹建活性炭车间,以锯末为原料,采用焖烧法(即物理法),1971年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为50吨,1973年改造成氯化法,年生产能力扩大到150吨,产品为78—1型糖用炭。1978年出口到法国、东南亚等地,至1980年出口量达到70吨。由于生产时溢出的氯化锌气体对环境污染严重,空气净化问题不能解决,于1983年6月停产。
1970年,石台县工业局投资由林化厂筹建活性炭车间,以木炭为原料,采用焖烧法生产粉状活性炭,1981年林化厂交归林业局管理,1985年改造成蒸气活化法生产工艺。
全省活性炭历年产量情况见表5—4—18。
活性炭历年产量统计表
(1971—1985年)
表5—4—18单位:吨

七、其他
清宣统二年(1910年),太湖县城内成立官办樟脑公司,经理李发轫。民国元年(1912)4月,怀宁县商人马笏卿经当局批准在城内试办振兴樟脑公司。上述两公司均无生产情况记载资料。
1958年,安徽生产樟脑油56吨,樟脑粉0.6吨。1959年,安徽生产樟脑油60吨,樟脑粉4.8吨。
1957年,安徽开始生产醋石,其方法是收取木炭生产过程中所严的木醋液,加石灰中和搅拌,沉淀过滤后再蒸馏烘于即得。醋石是醋酸、醋酸钠的原料。安徽醋石历年产量为:1957年31吨,1958年45吨,1959年60吨,1960年20吨。
1959年,安徽利用松树伐根为原料,用干馏法取得松原油,将松原油再分馏即得松焦油。松焦油是再生橡胶的主要原料,还可制造木酚皂。松焦油历年产量是:1959年85吨;1972年130吨;1975年94吨;1976年130吨;1977年146吨;1979年199吨;1980年107吨。
1958年,安徽试验生产出山苍籽油2.8吨,1959年生产65吨。歙县化工厂自1960~1985年共生产山苍子油1341吨。祁门县在1967~1982年间生产山苍子油35.5吨。
1959年,安徽宁国林产化工厂还成功试制出醋酸钠13.02吨,醋酸(40%)3.9吨,氯奎化钙2.8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